APP下载

无为而治:走向中学班级管理的理想境界

2016-03-23周淼王黑铁

成才之路 2016年4期
关键词:理想境界无为而治管理艺术

周淼+王黑铁

摘 要:班级管理,要注重无为而治。“无为者,无不为也”,一要有德,二要有才;“有所为,有所不为”,一要示爱,二要示弱;“为无为,则无不治”,一要民选,二要民治;“我无为,而民自化”,一是注重硬件,二是注重软件,即隐性文化。

关键词:班级管理;无为而治;理想境界;育人;管理艺术

中图分类号:G451.6;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4-0014-02

在班级管理中,常常发现有些班主任任劳任怨“鞠躬尽瘁”,却常常吃力不讨好,班级一旦脱离班主任的视线,便“天下大乱”。也发现有些班主任气定神闲“无所事事”,然而四两拨千斤,班级始终井井有条,班主任在和不在一个样。这样“无为而治”的班级管理,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心驰神往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才能做到“无为而治”,培养合格人才呢?

一、“无为者,无不为也”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这启示我们,要想班级“无为而治”,班主任必先“恭己”正己。“教师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要赢得孩子们的信任和热情。我相信,假如我做到了这一点,一切其余的问题也会随着解决了。”(裴斯泰洛奇)班主任的真善美和才学识,对于容易产生偶像情结的中学生而言往往是班级“无为而治”的先决条件。“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爱因斯坦)

一要有德。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孟子曰:“以德治人,心悦诚服也。”朱熹认为:“圣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为也。”同样,“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某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加里宁)现代社会心理学称之为“光环效应”。一个教师的道德修养越高,他在学生中的威信地位就会越高,其教育效果就会越好。当教师由于品行不端或格调不高或才疏学浅或形容猥琐而被学生所鄙视厌弃时,即使教师有坚实的知识背景和高超的教育技巧,也很难“无为而治”,甚至“上梁不正下梁歪”。

二要有才。“教师的任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诱导学生。”(夸美纽斯)对于从师性很强的中学生而言,教师的一言一行无论是否带有教育的意图,都具有明显的示范性,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班级管理者,我们不能置身于琐事,不能费力于枝节,而应以自身的模范行动影响班级的共有价值观,在平和自然的气氛中实现集体的目标。一个班主任如果能有一副好口才,或者能写一笔好文章,往往能让学生肃然起敬,“亲其师,信其道”。一个班主任,如果连自己学科也不能教好,连基本的专业功底也不能夯实,要想实现“无为而治”,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无为而治,贵在身体力行,行不言之教。

二、“有所为,有所不为”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教育也是同样的道理。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是为了不教。”在班级管理中,我们要顺应中学生的自然天性和成长成才规律,“辅助”其发展,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对其加以强制性干预和约束,不苛求学生不责难学生,不唯我独尊不拔苗助长,不“越位”不“抢镜”,近距离零干扰。

一要示爱。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就是把老师所教的知识忘得差不多,但在忘掉知识的同时还留下一点什么,这留下的一点东西就是教育。”这“一点东西”就是教育的魂、教育的核,就是皮格马利翁手里的雕像,就是陶行知先生手中的四颗糖。“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陶行知)班级管理首先是良心工程,需要教育者施以情意绵绵的爱,让所有的孩子都能沐浴着爱的光辉,向幸福快乐的人生坚实地迈进。班主任需要形成合理的教育期望,理解并尊重学生的追求、情感、兴趣及需要,摒弃“恨铁不成钢”的急功近利和“好心没好报”的自私狭隘以及“眼里揉不进沙子”的苛刻挑剔。一旦那些滚烫的师爱被学生敏锐地感知和触及,学生的感恩心、自觉性就会被激活放大,班级也就“无为而治”了。

二要示弱。《吕氏春秋》言:“无智,故能使众智也。无能,故能使众能也。无为,故能使众为也。”一旦一个组织全面有为,就意味着这个组织的资源利用会进入高度紧张状态,弦绷得太紧,稍有不慎就会出问题。老子说:“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这是说好的管理者往往让人“不知有之”。传统的班级管理比较偏重以规章制度来强行把学生关在条条框框中,强调“搞定”“摆平”“制服”“战胜”,往往适得其反,甚至扼杀了学生的天性、戕害了学生的天资。“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则成病梅也。其实,对于学生违纪、早恋、作弊、懒惰等等成长中的诸多问题,我们完全可以用平和宽容的心态和赏识研究的眼光面对,而没有必要“如临大敌”。

三、“为无为,则无不治”

无为决不是什么都不做,“无为而治”秘诀在于“任官得其人”。班级管理中的“无为而治”也是同样的道理,其前提和关键正在于班干部队伍建设。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证明,班干部是班集体的支柱,是班主任的臂膀,是班级走向自治的桥梁。李贽认为:“人能自治,不待禁而止之也。”

一要民选。“教育的艺术不在于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励。”(第斯多惠)首先,设置岗位。尽量做到人人有事做,郑重其事,最大程度地激发全体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主人意识。其次,竞争上岗。宜采用“报名——演讲——投票”的程序,大张旗鼓,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民主意识和竞争意识。再次,轮值轮岗。任期以一学期为宜,过短不宜于学生素质的提高,过长又会影响其他同学的锻炼,从而激发学生的平等意识和服务意识。这样,通过学生的自治实现班主任的“无为而治”。

二要民治。传统的班干部只是教师命令的执行者,同学是非的小报告者,反而“无事生非”“节外生枝”。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又曰:“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班主任的专制只会造成学生的盲从,班主任的强势只会造成学生懦弱。作为班主任,我们必须明白班级的真正主人是学生,必须相信学生的无限潜能,必须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走,哪怕暂时有些跌跌撞撞。一旦“人得其事,事得其人;人尽其才,事尽其功”,班主任“无为而无不为,天下将自正”了。

四、“我无为,而民自化”

《道德经》有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无为而治的“无为”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一个集体最直接、最有效而又持之以恒发挥作用的力量,就是它的文化氛围。优秀的班级文化一旦形成,这只“看不见的手”在班级管理中所起的引领、约束、凝聚和激励的作用,就会鲜明地体现出来,班级就能“无为而治”。

一是硬件。班级文化首先是一种显性文化,也就是可以摸得着、看得见的环境文化,或者说物质文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班级墙面上的字画语录、角落里的花草书籍,甚至是桌椅的摆放、窗帘的悬挂,都可能是润物无声“无为而治”的教育素材。

二是软件,即隐性文化,主要包括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包括各种班级公约、班规班训等构成的一个制度化的法制文化环境;观念文化则是关于班级、学生、社会、人生、世界、价值的种种观念的认同;因制度和观念等引发出来,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和精神面貌,则是行为文化。“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萨克雷)班级文化经营既是“无为而治”的重要手段也是“无为而治”的终极目标,因为它直接指向的就是育人。

五、结束语

班级管理是“道可道”的科学,更是“非常道”的艺术;班级管理需要拒绝功利的献身,更需要远离浮躁的智慧。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要多一些修为,引领班级走向“无为而治”的理想境界,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蒋关军,袁金祥.班级管理的境界变迁:从矛盾他律走向和谐自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0).

[2]张安娜.老子“无为”思想与中学班级管理[D].苏州大学,2009.

[3]王家云.班级管理优化与良好班级文化培育[J].江苏教育研究,2009(02).

猜你喜欢

理想境界无为而治管理艺术
打造生机盎然的理想数学课堂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理想境界
“无为而治”引领下的班级自主管理
论“清单式管理”:现代治理改革重要标志之一
技艺一体 和谐共生:平面设计中艺术与技术关系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