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青年教师管理模式探究

2016-03-17李虹燕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契约管理模式

李虹燕

(西安理工大学 校长办公室,陕西 西安 710048)

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青年教师管理模式探究

李虹燕*

(西安理工大学校长办公室,陕西西安710048)

摘要心理契约是联系团队成员和团队之间的心理纽带, 在现代管理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论文借助心理契约理论, 结合青年教师的工作性质与高校青年教师的特点, 探讨了在高校师资管理中引入心理契约机制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提出了高校构建青年教师有效心理契约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心理契约;高校青年教师;管理模式

目前,当高校的科研和教学以模块划分为方式,以团队为载体进行时,教师个体与其所处团队的合作模式以及影响其有效合作的因素越来越受到关注。国内外很多学者从教师个体的内因、所处大环境的外因等诸多方面对高校教师个体与团队成员间合作的有效性方面进行了剖析。大量研究成果显示,高校的青年教师由于其特殊的职业地位和职业要求以及个体自身的特殊状况,在与团队进行合作时其心理契约的合理性、现实性以及对契约的遵从性对其自身以及团队和高校的发展影响重大。而高校对青年教师管理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在内因上与心理契约有关。

本研究从心理契约的视角出发,探讨心理契约在高校青年教师管理上的重要性,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措施。各高校进行合理的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切实可行的技术指导。

1高校重视青年教师心理契约的必要性

学术届从1960年Argyris在其所著的《理解组织行为》中第一次提出了“心理契约”这个术语后,这一术语一直被广泛地用来描述组织中下属与主管之间的关系。目前广泛被采纳的是该定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理解[1]。广义的理解强调双边性关系,在本研究中是高校以及青年教师所处工作团队与青年教师个体之间的一种相互性的主观期望。狭义的理解强调单边性关系,在本研究中是青年教师个体对高校以及青年教师个体所处团队对青年教师个体在科研、教学、个体发展等方面做出的各种形式的承诺的心理感知和个体信念。本研究着力于从狭义心理契约的概念理解出发进行探讨研究。

1.1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契约的特点

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契约是指青年教师关于学校对其所做各种形式承诺的主观理解。笔者认为它有以下四个特点。

1.1.1双向性特点

心理契约是团队与成员的双向关系,一方面指个体对自己在团队中的权利、发展等方面的期望,另一方面指团队对于个体的忠诚、责任等方面的要求。在本研究中是指高校的青年教师个体与其所在团队之间的一种职、责、权、义的相互关系的心理信念。

1.1.2同化性特点

青年教师进入高校后,对高校以及所处工作团队的行为规范、价值取向、教研模式的接受和遵从程度,是青年教师工作态度以及建设其自身工作关系的心理基础。同时,青年教师对高校和团队相关规范、模式、取向的反应,也会直接影响甚至改变高校对这些政策、法令的取用和修缮。

1.1.3目标期望性特点

青年教师在高校进入教研团队后,对于自身的职业发展、生活保障、从业环境等持有明确的目标和心理期待。本研究重点关注青年教师在高校以及其工作团队中期望获取并认为自己应当得到的利益[2]。

1.1.4动态特点

高校是社会先进理念和科技的发源场和汇聚地。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教研的方式和目标,以及青年教师个体发展的需求和期望会不断变化,呈现出不确定性。因而,心理契约也具有动态的特点。

1.2青年教师的自身特点决定了高校重视青年教师心理契约的必要性

高校青年教师教研积极性的激发和调动是保障和推动他们提升综合能力以推动高校教研水平的力量源[3]。青年教师在高校中是新鲜而极富活力的发展力量。他们思维活跃,在教研上易于发展拓新,同时也极易受到市场经济中经济利益的诱使;他们个性极强,在教研上容易突显个性色彩,在构建和实现高校的情感教育目标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同时,也容易偏向追求社会地位、实现个性的魅力价值而脱离高校,造成高校人才的流失,教研人员梯队建设的虚空。

因此,高校必须要重视构建青年教师的心理契约,留住他们的心,激发他们的岗位热情,才能确保高校的人才梯队建设,保障高校的良性健康运转。

1.3高校青年教师的岗位特征决定了高校重视青年教师心理契约的必要性

青年教师自身教、研素质地提升和优化是一个相对自主的过程。其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的个人魅力以及对所属高校和学生的情感是一个没有严格监管和时间规范的过程。因而,其工作质量的保障和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青年教师的自主、自发过程,没有心理上的内化需求是无法保障质量的。另一方面,青年教师在教学育人和团队协作上工作效果的品质检验是不容易进行物化衡量的,因此,高校对青年教师的要求必须在其心理层面得到认可和响应,唯有这样高校才能实现由经济契约的管理转向心理契约的管理。

2现状与问题剖析

2.1双方关于“情感承诺”有效性的现状

高校一般都是通过考评的方式来对青年教师进行教研效果的约束性管理。但是,正如上诉所论,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个高自主性且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活动,青年教师的科研活动也是一个高自主,灵活度强的个人行为。考评的标准无法涉及到青年教师在进行教、研过程中的个人投入程度,无法考评他们主观上的个人魅力体现程度,无法考评到他们通过自身行为和语言对学生的素质和认知程度的影响。因而,考评是一个有效的管理方式,但是,在激发青年教师教研内动力的效果上是冷、硬的。而“情感承诺”是高校和青年教师之间的一种心理层面的认同,与青年教师的教研投入程度成正相关的关系,是一个能将外在要求内化为自身要求和推动力的有效途径[4-6]。

目前,很多高校对青年教师的心理需求与期望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二者之间缺乏有效地沟通,尚没有建立起一致性默契,在相关事务处理中高校从校方市场的立场和观点出发,青年教师则从自身的要求和利益出发,二者之间出现的矛盾或偏差会极大地伤害青年教师的情感, 青年教师由此会产生敷衍性应对教研以及离开高校教研队伍。有些高校也因此产生了大量青年教师去校外兼职的现象。这种现象会导致青年教师对高校凝聚力地缺失,而对于高校来说也是人力资源的损失。

2.2大多数高校缺少对青年教师的心理激励机制

目前,高校为了调动和激励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都制定了很多的激励机制,但是大多数的激励机制都是从物质层面出发的,而青年教师对这一类激励的响应积极性不高。青年教师迫切需要的是自身的成长和发展空间以及个体职业成就感的提升和满足,也就是本研究所论述的整合性心理契约激励机制。而由于这一类的激励机制不容易量化制定,因而大多数高校在激励机制的制定中缺失了该方面机制的制定。

2.3目前高校教学管理任务增加、青年教师负荷重,易产生工作倦怠

目前,因为高校学生扩招,教学和管理的任务量重,青年教师工作负荷量大,经常出现疲于应付的情况,因而缺失了对教学和科研以及对所处团队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的心态。比如,高校的基础课教师,他们的课程多,课时重,授课学生数量大,教师们每天忙于应付,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提升自身授课效果,打造精品课程[7-12]。青年教师们如果不能从校方的立场去理解学校现状,用心理契约激励自身,则教学质量的保障就是匮乏的,青年教师自身的能力提升和科研成长也是困难的。

3双边心理契约的构建途径探析

3.1着力打造“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氛围

在现代校园的人力资源管理中,高校应当逐步弱化管理制度的刚性,着力打造“以人为本”的管理氛围,尊重青年教师发展的主体需求,重视心理需要,营造人文管理制度。树立青年教师对高校心理契约的遵守,把通过自身的努力而推动高校的教研作为心理层面的需求,营造出宽松和谐的,人本主义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氛围。

3.2着力打造青年教师个体发展和高校整体发展之间的平衡性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青年教师个体发展和学校的整体发展之间难免存在一定的冲突和矛盾。一方面大多数青年教师期望高校提供给自己的是相对安逸的生存空间,但是,高校要在大环境中提升自身的教学和科研实力,就必须鞭策、要求、强化青年教师的职业能力,推动青年教师不断创新发展。另一方面,高校的青年教师对于自身的职业发展都有着强烈的渴望和要求,期望自己在高校的自我发展空间大,资源足,团队强,平台优,政策丰。高校对青年教师的管理制度应当在充分调研和详尽掌控青年教师需求和现状的基础上,满足双向性平衡需求。

3.3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做到责权明晰、沟通有效

高校管理者对青年教师心理契约的重视应当贯穿于其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其中责权明晰、发展平台有效、绩效考核合理等方面都是青年教师与学校构建良好心理契约的重要方面。

3.3.1明确青年教师在高校的职、责、权

明确青年教师在高校的职、责、权,并有相关的政策制度对其进行严格的保障是学校创建与信守心理契约的基础。制度的明晰性、稳定性和延续性是高校青年教师明确自身职业期望,制定自身职业规划,稳定自身职业需求,遵从和高校之间的心理契约的基础和保障。

3.3.2搭建起青年教师和高校沟通交流的平台

高校在实现对青年教师的人力资源管理目标时,应当着力于完成绩效目标建设和情感目标建设两方面内容。绩效目标建设是高校对青年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要达到的目标成绩,情感目标建设是青年教师对高校的归属感,融合感,主人翁感的建设。这两个目标的建设完成,需要高校和青年教师之间拥有一个有效地、及时性地沟通平台。

笔者认为高校可以利用微技术搭建校官微平台,利用微技术自身所特有的流行性、公众性、及时性、包容性、开放性特征,搭建起校方和青年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平台,使高校的“话语权”下移,让青年教师轻松地、及时地融入到高校中,成为主人翁。

参考文献

[1]向薇玮.基于心理契约理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J].今日湖北(下半月),2011(2):39-40.

[2]樊荣.高校青年教师管理心理契约违背问题的研究[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7(3):8-10.

[3]单铭磊.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契约问题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 (1):6-8.

[4]杨金国.教师管理的新视角——心理契约[J].河北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学报,2004,6(1):20-24.

[5]唐利平.心理契约与高校教师管理[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10(5):15-16.

[6]陈加洲,凌文轻,方俐洛.心理契约的内容、维度和类型[J].心理科学进展,2003(4):437.

[7]高晓芹.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教师职业生涯管理[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9(4):20-22.

[8]张立迎.普通高等学校教师心理契约形成、履行、破裂的实证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

[9]程云喜.高校教师心理契约与职业生涯管理的整合研究闭[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4):80-82.

[10]董学安.高校教师心理契约及其与工作态度的关系[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7.

[11]陈铭薰,方妙玲.心理契约违背对员工工作行为的影响的研究——以高科技产业为例[J].辅仁管理评论,2004,11(2):1-3.

[12]康勇军,屈正良.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契约与职业倦怠的关系:工作满意度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2):4-6.

(责任编辑骆桂峰)

* 作者简介:李虹燕,女,陕西西安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校园文化与内政治生态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4859(2016)01-0059-03

猜你喜欢

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契约管理模式
心理契约破裂与酒店员工离职意向的相关研究
高校青年教师思政工作协同创新机制探究
高校青年教师主观幸福感的实证研究
关于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嵌入心理契约的馆员知识服务能力建设研究
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学生班委干部管理及培养研究
高校网站安全管理研究与探讨
浅谈高校图书馆随书光盘的编目与管理作用
工程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学生考研管理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