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学科写作教学的美育略论

2016-03-15杨道麟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语文学科写作教学

杨道麟

(华中师范大学 中文系,湖北 武汉 430079)



语文学科写作教学的美育略论

杨道麟

(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语文学科要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人才,就应当注重写作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基本特质、具体策略、重要取向等三个方面的探讨。这对于引导作为写作主体的学生“大胆地往前走”,使其写作训练进入理想的境界,展示光明的前景,都有着主导性的作用,因而需要每个语文教师不惧困难而顽强拼搏。

关键词:语文学科;写作教学;美育实施

语文学科要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1]4-8中塑造“求真”“向善”“崇美”[2]106-110的创造性人才,就必须而且应当在各个环节中注重美育的施行。这是语文教育规律的必然,是语文教育内容的规限,是文化精粹在语文教育中的积淀,更是语文教育民族化、理想化的特色。它在语文学科中,无论是读写教学还是听说教学,都有着主导性的作用。笔者仅对语文学科写作教学中实施美育的问题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些粗浅的探讨:

一、语文学科写作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基本特质

在语文学科写作教学中探讨美育,语文教师应引导作为写作主体的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养成纯正而高洁的品行。既能动遵循“美的规律”,又有效传达情感信息,更充分彰显鲜明个性,形成写作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基本特质。

(一)在语文学科写作教学中探讨美育要能动遵循“美的规律”

这是写作主体按照一定的愿望和目的以及形式美的法则所从事的自由创造活动。纵观有关写作的专著、教材、讲义中,一般在各个问题的定义、原则上说得较多,但就写作的实际问题,尤其是讨论写作中的审美规律却较少涉及。在写作教学中,有些教师不但对学生的写作活动的诸要素缺乏立体分析,而且对学生的写作过程的复杂性缺乏动态考察,这是没有能动遵循“美的规律”。关于“美的规律”,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3]97这里所说的“尺度”就是“规律”的意思。“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是指客观存在的万事万物的自身规律,“内在的尺度”就是人与客观事物间的关系的规律、人对客观事物的需求和目的,“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即是说人所从事的既合乎规律性的“真”又合乎目的性的“善”更合乎感受性的“美”的劳动创造应是一种“美”的“建造”。写作活动说到底,就是写作主体按照合乎规律性的“真”、合乎目的性的“善”与合乎感受性的“美”即“美的规律”来“建造”的。其所“建造”的内容揭示真理、反映现实、传播科学、预见未来、有益人生,正是懂得“任何一个种的尺度”的标志;其所“建造”的形式合乎结构、语言、逻辑、文体等方面的法则,令人喜悦、叫人震动、使人勇往直前,正是懂得“内在的尺度”,符合了人的需求的表现;它是合规律性的“真”、合目的性的“善”与合感受性的“美”的统一。合乎规律性的“真”,自由创造才有了可能;合乎目的性的“善”,才有了自由创造的必要;合乎感受性的“美”,自由创造才有了无穷动力。它能让接受主体既从“建造”中获得“认知世界的自由”又从“建造”中获得“改造世界的自由”,更从“建造”中获得“感受世界的自由”。凡是符合“美的规律”的事物都是美的,依照人类活动规律之一的“美的规律”制作的精神产品——文章也是美的。所以,从“美的规律”揭示来看,在语文学科写作教学中应该探讨美育。

(二)在语文学科写作教学中探讨美育要有效传达情感信息

这是写作主体的内化行为和外化行为赋予文字符号以灵韵的复杂精神活动。古人说:“文章不是无情物”,即是说,文章无不饱含着写作主体的情感信息。写作过程说到底,就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活动。在写作中有许多基本问题都在“情感”这里纽结着,诸如:写作是怎么运动的?生活是怎么变成文章的?为什么有的文章千古不朽?为什么有的文章昙花一现?怎样才能写好文章?写作到底有无诀窍?这些问题都是与写作主体的情感活动密切相关的。一方面,写作主体的内化行为来源于情感冲动。这种情感冲动必须建立在写作主体对客体深刻认识的基础上,依照自己本性中内在的抒情要求,展示原始的生命形态,释放天然的纯洁心性。它要求写作主体通过文字符号的物化形式,准确而生动地将独特的情思、朴实的情怀、高雅的情趣等适时地传达给接受主体,使他们从中窥见写作主体的生命活力与人格光辉,从而净化自己的灵魂,获得审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写作主体的外化行为伴随着情感动力。这种情感动力是写作主体对人生的思索和感悟积聚到无法宣泄之时所产生的特殊行为。它要求写作主体善于化抽象为具象,并借助于具体可感的人、事、物、景、理等,使接受主体紧紧跟着写作主体创造的情感世界遨游,自然而然地得到熏陶、感染,从而产生心有灵犀的共鸣、默契。因此,我们在写作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情感信息在其精神产品——文章中真正得以有效传达,就必须引导他们对身边的人、事、物更加敏感,对真、善、美的认知更加准确,真切找到“生活源”,重新建立“生活馆”,逐渐形成“生活圈”,从而使写作的土壤具有充足的情感养分。

(三)在语文学科写作教学中探讨美育要充分彰显鲜明个性

这是写作主体的智慧、精神、美感等在与时俱进中的理性追问与重新认识。语文学科写作教学中除了“开智”“立德”的固有观念外,另外的不可或缺的观念就是“审美”。因此,作为指导语文教育的纲领性、政策性、法规性的文献中,无论是晚清的“纲要”和辛亥革命的“细则”及“五四”时期的“标准”、还是建国后的“文件”和“大纲”及“课标”等涉及写作教学的“审美”表述时,都应当把目标和力量凝聚于追求审美效果的层次,并要求教师把主要精力集中在陶冶高尚情操、塑造良好心态、增强时代意识、引领创新发展等一系列与追求审美效果的层次上。然而,基于诸多因素的“合力”作用,特别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应试教育的束缚,那些一味强调标准化的考试和模式化的教学的做法,会导致学生的智慧、精神、美感等缺少展开的时间与空间,使得写作教学中美育的独立价值和深度品质难以得到张扬。曾几何时,语文学科写作教学中被人为地设计了诸多的“作坊”,安置了不少的“车床”,制造了很多的“产品”,或者“高考写作套路的几招几式”满天飞,或者“高考写作内容的伪劣虚假”遍地跑,等等,这是对语文学科写作教学的应有观念的遮蔽。其实,美育有着复杂的本质内涵,它不只让学生掌握知识、树立观点,更重要的还要运用美学理论于写作实践,让他们的鲜明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查阅多年来的高考写作文题,议论性的命题所占比重相当大,而检测学生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的命题却较少,这不利于写作教学中美的情趣、美的情感、美的理想、美的品格、美的素养等要求的落实。由此可见,在语文学科写作教学中探讨美育不能只停留于平面化的静态研究。

二、语文学科写作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具体策略

在语文学科写作教学中探讨美育,语文教师应根据作为写作主体的学生的素质需求出发而谋划若干举措。既引导学生感受美,又引导学生欣赏美,更引导学生表现美,形成写作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具体策略。

(一)在语文学科写作教学中探讨美育要引导学生感受美

这是写作主体通过感觉和知觉从生活中摄取感官信息,并在与感情的同化中获得的审美智能。我们要鼓励学生综合各种感官,打通各种输入信息的渠道,以提高他们感受美的能力。首先是训练敏锐的感官而感受美。这就要求我们引导学生训练敏锐的感官而感受美时重在“汲取”,应当多渠道、大容量、全方位地“身入生活”,既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又丰富他们的文化素养,以期使他们在社会生活的沉淀中发现感人的故事,探寻生命意识中深层的东西,进而把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尽情地发泄出来。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就能将缤纷的画面、多彩的生活、错综的矛盾等转化为丰富的内心世界,就会感到有许多说不完的话语,有不少道不尽的情结。其次是培养广博的阅历而感受美。这就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培养广博的阅历而感受美时重在“思考”,应当自觉地、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心入生活”,既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又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以期使他们对周围的人与事所产生的心灵感悟,对人生命运和人性内涵所进行的探索,都必须是乐观的、高尚的、阳光的。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就能提高对生活信息的储备、对生活材料的聚集、对生活能源的贮存,从而给写作开凿源泉,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难。再次是锻炼独特的体验而感受美。这就要求我们引导学生锻炼独特的体验而感受美时重在“过滤”,应当广泛地、冷静地、细腻地“介入生活”,既高扬生活的真善美,又贬抑生活的假恶丑,以期使他们对社会中所发生的悲剧事件进行沉思,对国家中所形成的根本症结给予反省,对民族中所酿成的沉疴痼疾予以抨击。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不仅会感受具象美,而且也能感受抽象美,就能“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即使是一片树叶、一撮黄土、一只小虫、一件琐事,也可以写得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二)在语文学科写作教学中探讨美育要引导学生欣赏美

这是写作主体从多种多样的美的形态或种类中观察、想象乃至理解、判断的审美活动。我们要引导学生亲身参加到感性与理性交织的审美活动中去实践,以增进他们欣赏美的能力。首先是在大自然中欣赏美。大自然是美学的课堂,也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场所。在这里,自然美千姿百态,异彩纷呈:春天,莺啼燕啭,秀色满园;夏天,鸣蝉不绝,崇山如碧;秋天,果实累累,遍地金黄;冬天,白雪皑皑,冰河莽莽。特别是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有许多名山大川,山光水色,处处奇观。这些自然景观为学生提供了捕捉美的广阔天地,我们应让其直接诉诸于视听感官,从而在写作中为表现美做好充分的准备。其次是在社会生活中欣赏美。社会生活不仅可以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而且还能教会他们怎样做人,怎样写作。目前,学生的写作训练和社会生活脱节的情况还比较严重,我们应勉励他们把眼光射向大千世界,从各种内容不同的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去欣赏美。例如,崇高的社会斗争、激烈的矛盾冲突、艰巨的生产劳动、创造性的科研活动、悲欢离合的人间纠葛、令人愉快的交往气氛,等等。又如,老年人和蔼可亲的慈祥美、少年们活泼向上的天真美、姑娘们容光焕发的青春美、小伙子血气方刚的活力美、知识者深思熟虑的智慧美、劳动者体魄魁梧的健壮美,等等。这些都带有审美的性质,能启迪学生的思想,铸就学生的品格,影响学生的心理,为他们在写作中表现美打下坚实的根基。再次是在第二课堂中欣赏美。具有重要意义和特殊作用的“第二课堂”就是于“第一课堂”之外,以充分发展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中心的、有组织的、有计划的、有要求的教学活动。这种活动的天地是广阔的,形式也是多样的。例如,组织学生访问老红军、老八路,或者请老一辈革命家讲英勇斗争的故事;组织学生观看革命传统教育的电影、电视、录像,或者阅读革命回忆录;组织学生瞻仰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或者慰问革命烈属;组织学生走进艺术馆、展览馆、雕塑馆,等等。这些活动都是培养学生欣赏美的好途径,它能扩大学生写作的信息量,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从而为他们在写作中表现美奠定牢固的基础。

(三)在语文学科写作教学中探讨美育要引导学生表现美

这是写作主体强化着自己将客观外物孕育在头脑里并用文字符号化合为精神产品的独特形式。我们要引导学生的写作向着表达优美的路径迈进,以促进他们表现美的能力。首先是提炼美的意蕴而表现美。意蕴是文章的内在生气、情感、风骨和精神,它是文章美的“灵魂”[4]73-74。一篇文章要有美的质素、美的蕴涵,起码的要求是:思想是正确的,主题是集中的,感情是健康的。选材炼意,能想别人之未曾想,写别人之未曾写,言别人之欲言而尚未言,达别人之欲达而未能达。像范仲淹那样,从岳阳楼宏观微观的描写中,表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情怀。提炼美的意蕴,不是故作高深或蓄意猎奇,而是从全新的角度探求表达的效果。其次是选择美的质料而表现美。质料是建构文章的最活跃的最丰富的因素,涉及宇宙间、人世间的事和理,它是文章美的“血肉”。通观历年高考招生的写作文题,字数大多规定在800~1000字以内。作为千字以内的短文,我们应要求学生或记事状物,或写景抒情,或明理达意,或解说概念,并能把主观感情与客观感情融合表达。描景,能绘制画面,敷彩着色;写物,能以事明理,多方说明;写情,能思与境谐,借景抒情。因此,需要对质料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用系统论的方法在“锐意穷搜”“百般挑剔”的基础上,从真、善、美的高度上进行总体观照,使之达到“以一当十”的臻美境地。再次是讲究美的章法而表现美。章法是文章内容的组织形式和构造方式,是文章美的“骨架”。它是作者依据表意和审美目的对质料进行的有机的组合编排,反映了文章的布局谋篇的思路,要求均衡、对称、和谐、统一。章法和技法密切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并对技法有相当的制约性,技法也促使章法形式的变异和发展。作为学生的写作,应先求结构稳实,学会谋篇组材的一般方法,诸如时空推移、物人更替、伏笔照应、转折过渡、叙述分合、首尾呼应等,再练线索贯穿、层次穿插、虚实相间、文势起伏、浓淡相辅、细节点染等技巧。从章法上定出“美”的标准,有利于学生的摹仿和创造,从而写出符合主旨表达需要、服从文体特点要求的骨架健美的力作。

三、语文学科写作教学中实施美育的重要取向

在语文学科写作教学中探讨美育,语文教师应紧跟时代砥砺前行,积极地尝试、大胆地探索,培养作为写作主体的学生的创造美的才能。既传授学生创造美的技法,又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潜能,更指导学生创造美的实践,形成写作教学中实施美育的重要取向。

(一)在语文学科写作教学中探讨美育要传授学生创造美的技法

这是写作主体参与实践需要掌握的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创造美的技法的奠基人之一、美国著名的创造工程学家A.F奥斯本认为不了解有关创造美的技法,任何美的创造都将是一句空话。因而我们要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创造美的技法的规律,使之能举一反三。根据“创造学”的观点,结合他们的写作实际,应传授一些基本的创造美的技法。这些基本的创造美的技法是:一是超越自己的身份、环境、生活的时空去想象、去思考,从而阐发独特性见解的“超脱创造技法”,如1994年的全国高考题《尝试》和1999年的全国高考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二是充分利用现存的言语,并对其中某些成分稍加调换以表达对某一问题见解的“替换创造技法”,如1981年的全国高考题《毁树容易种树难》和1986年的全国高考题《树木·森林·气候》;三是摆脱常见、成见,从中创优、求变,得到新的发现和突破的“求异创造技法”,如1998年的全国高考题《坚韧——我追求的品格》和2001年的全国高考题《诚信》;四是面对已有定评的作品,甚至包括名家名篇敢于挑战的“质疑创造技法”,如1991年的全国高考题《近墨者黑或近墨者未必黑》和2005年的全国高考题《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五是背逆他人对某一问题的思维方向和顺序而进行思考的“逆思创造技法”,如1988年的全国高考题《习惯》和2004年的全国高考题《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六是借用彼领域的原理、术语之类探讨此领域有关问题的“借用创造技法”,如1980年的全国高考题《读<画蛋>有感》和1985年的全国高考题《给<光明日报>编辑部的信》。这些技法能使学生从习惯守旧的思考中解放出来,从而激发他们发挥创造美的才能。我们如果积极地借鉴“创造学”来改善写作教学,并运用这些创造美的技法来指导学生,就能帮助他们冲破习惯思维的束缚,摆脱守旧的思维方式,写出具有创造美的文章来。这对于拓展写作教学改革的理论视野和思维空间、发挥每个学生的创造力都大有益处。

(二)在语文学科写作教学中探讨美育要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潜能

这是写作主体宣泄原本具有却没有被开发的深藏能量。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吉尔福特一向主张将创造性思维作为衡量创造美的潜能的重要标志。这就是说,创造美的潜能离不开创造性的思维,创造性的思维越活跃,创造美的潜能就越强。创造性思维既是写作主体智能结构的核心部位,其表征不外乎是把客体内化为主体或把主体又外化为客体的转化能力;又是写作产品作为一种排列组合艺术的指挥中心,其运作从内容到形式需要排列得入理,组合得巧妙,那就无时不刻不伴随着写作主体的积极而能动的创造性思维的参与。作为人类心理活动的高级形式的创造性思维,它贯穿于写作过程的始终。例如:从直观到抽象或者从个别到一般,需要写作主体“创造性经验思维”的参与;从抽象到具体或者从一般到个别,需要写作主体“创造性抽象思维”的参与;运用逐层推导或者循序而进的方式,需要写作主体“创造性分析思维”的参与;采取直接触发或者越级而进的方式,需要写作主体“创造性直觉思维”的参与;从多方面入手或者集中收拢,需要写作主体“创造性聚合思维”的参与;从四周辐射或者广泛联想,需要写作主体“创造性发散思维”的参与。这些都包括在创造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之中。然而,由于我们有些教师硬是强化了学生大脑中与记忆有关的海马回、颞叶、乳头体等部位,而使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关的大脑额叶部位萎缩,并把他们摆弄成了思域狭窄而矮化、思考片面而呆板的记忆贮存器,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写作的创造热情,扼杀了学生写作的创造潜能。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实施美育时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潜能,我们要善于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的功力转化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功力,以期让他们了解创造性思维的模式,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拓宽创造性思维的天地,开展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创造美的意识、增强学生创造美的素质、打造学生创造美的本领。如果我们在写作教学中实施美育时真正让学生释放了创造美的潜能,那么他们表现美的双手就自然灵巧了,就能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的生活、展示美的环境、描绘美的世界,从而使写作教学达到一个更新的境域,进入一个更深的层次。

(三)在语文学科写作教学中探讨美育要指导学生创造美的实践

这是写作主体自觉而自愿地探索现实世界所开展的特殊活动。就学生创造美的写作实践而言,我们应引导他们能对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生活的改善、经济的腾飞,等等,提出或大或小的创造性设想,而不只是停留在复述已有事物的水平上,以有益于国家、民族、人类,并由此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敏于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设想未来,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有所了解,还得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或建议来。如大家熟知的王江同学的《假如我是武汉市的市长》这篇人们都赞赏的文章,并且也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但是大多数只是希望罢了,并无奢望实现它,总以为王江同学是重点学校的尖子,一般的学生怎么能够企及呢?其实,具体分析一下王江同学的这篇文章,博得称誉的不是人们惯常所说的“特殊文采”,而是创造性的命题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创造性的内容设想。用“创造学”的观点来分析,并不神秘,只要通过正确的指导,即或是智能一般的学生也完全能够达到。实际上,很多教师也学习王江同学的命题,出了许多《假如我是×》《2000年回母校》《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等,也属于这种创造性的命题。创造性的命题所需要的创造美的技法大多是用一种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它是在两个个别事物之间进行分析和比较,如把陌生的对象与熟悉的对象相比较,把未知的东西与已知的东西相比较。这样由此及彼,可以起到启发思路、提供线索、进行新事物的发明创造。具体到写作中,就是要求学生能把所需证明的抽象的观点、思想,用形象的说理表现出来。在语文学科写作教学中实施美育,着力培养善于观察、乐于想象、勤于思考、巧于整合、勇于探索的创造性的人才,已成为国际上21世纪创造性教育发展的目标。因此,我们把“创造学”引进写作教学,掌握这种创造性的命题及其指导写作的方法,并且积极地引导学生运用这种创造性的技法从事创造美的实践,已是不可抗拒的时代要求了。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在创造美的写作实践中意到笔随,从心所欲:叙事则如行云流水并舒卷自如,说理则条分缕析并丝丝入扣,抒情则婉转曲折并淋漓尽致,议论则入情入理并汪洋恣肆,描写则维妙维肖并栩栩传神。一篇篇具有新观念、新形象、新结构、新手法、新角度的文质兼美的创造美的佳作才能真正得以呈现!

在语文学科写作教学中探讨美育,尤其是把目标与力量凝聚于追求审美效果层次的探讨,是一项值得继续深入推进的工程,需要每个语文教师不惧困难而顽强拼搏。古希腊智者柏拉图在其《理想国》的结尾向世人宣言:“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5]426这里的“正义和智慧”不仅是国家的命脉所系,也可以说是宇宙存在的本质。因此,我们务必要“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努力以“正义与智慧”在语文学科写作教学中探讨美育,并引导学生“大胆地往前走”,使他们的写作训练进入一个理想的境界,展示一片光明灿烂的前景,为构筑特色鲜明的“真善美融合”[6]72-77的语文教育理论大厦而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曾祥芹.“一语双文”时代渐行渐近——全球化语境下语文内容结构改革的必然趋势[J].语文建设,2009(11):4-8.

[2]陈满铭.“真善美融合”之三探——杨道麟博士的语文教育美学核心思想述评[J].焦作大学学报,2012(4):106-110.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杨道麟.浅析《最后的犹大》的意蕴[J].外国文学研究,1998(2):73-74.

[5]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6]曾祥芹.全力营造“真善美融合”的语文教育恢宏气象——杨道麟博士的治学思想及其科研特色述评[J].焦作大学学报,2011(2):72-77.

(责任编辑:倪向阳)

Aesthetic Education in Chinese Writing Teaching

YANG Daolin

(Chinese Department,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Abstract:Discussion on aesthetic education in Chinese writing teaching, especially the one on pursuit of aesthetic effect level with goal and power focused, is worth further promoting, which asks for each Chinese teacher’s fearlessness of difficulties and hard working. Excellent talents who pursue the truth, is of kindness tendency, and worship the beauty should be shaped in Chinese writing teaching. Attention to the characteristics, the strategy, the orienta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writing teaching should be specially paid.

Key words:Chinese teaching; Writing teaching; Aesthetic education

收稿日期:2016-03-17;

修订日期:2016-03-25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立项课题(2014B012)

作者简介:杨道麟(1959— ),男,湖北潜江人,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山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贵州师范学院客座教授,喀什师范学院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语文教育哲学和语文教育伦理学及语文教育美学。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4476(2016)04-0079-05

猜你喜欢

语文学科写作教学
语文学科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手段
如何在语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论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开发幼师语文校本教材的原则探析
民族预科生写作教学的对策探究
浅谈如何提高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趣味性
小学高段语文写作教学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架设作文桥梁,探寻写作源泉
浅论高中语文写作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