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2016-02-15李慧敏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转型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时代

李慧敏

(周口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周口466001)

张丽

(周口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河南周口466001)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李慧敏

(周口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周口466001)

摘要:适应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趋势和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为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更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要坚持外在实践和内在实践相结合、理论认同和情感升华相结合、能力培养和服务社会相结合等基本原则,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科学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课堂、校园、网络和社会全覆盖的教育合力,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 中国越调网创始人,80后郭庆璋从“诸葛亮迷”“申凤梅迷”到“越调迷”,从喜欢上升到责任、义务,10年间,完成了由申派戏迷到越调志愿者,甚至越调青年活动家的华丽转变。他通过自建的网络信息平台“中国越调网”和创办《中国越调》杂志实现着自己的“越调梦”;通过“弘扬凤梅精神,传承越调艺术”的做事理念强化着自己的“越调梦”。在他身上,凸现了戏曲艺术社会渗透力的某种极致,透露出边缘化的地方戏曲艺术顽强的生命力。也让我们看到了网络时代,青年网民对戏曲艺术的坚守与梦想,他们对传播戏曲艺术的自觉担当和使命是戏曲艺术长效化传播的内在驱动力。

关键词:转型发展;实践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越调;网络时代;郭庆璋;中国越调网

2014年2月26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要求课程设置和学科建设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革。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对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面对学校转型发展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如何改革,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如何改革和创新就成为众多学者和教师关心的重要问题。

一、地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理论联系实际是教育的基本原则,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原则。”[1]尤其是适应目前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趋势,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培养更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推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近年来,高校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积极探索,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上来讲仍然属于薄弱环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具体来讲,地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高校重视不够,实践教学被边缘化

目前,地方高校普遍存在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的状况,导致实践教学处于“可有可无”的边缘地位。首先,地方高校领导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依然延续“课堂才是育人场所”的传统思维,无法从学校全局的高度精心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导致思政课实践教学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其次,地方高校思政课普遍是大班上课,实践教学组织起来费时费力,难度较大,导致教师力不从心,开展活动缺乏热情。最后,学生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无足轻重,只是课堂教学的点缀,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致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二)实践教学组织管理不健全,缺乏经费保障

一些地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仅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独立组织实施,缺乏学生所在院系和其他部门的协调组织和通力合作,导致实践教学实施起来难度较大;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不够规范和严密,甚至没有制定实践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学生实训手册和考核评价办法,缺乏完备的管理制度;一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专项经费很少甚至没有,无法保证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考察以及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的经费投入,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三)实践教学资源缺乏,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

一些地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还仅仅停留在课堂和校园,没有在校外建立稳定的、多样性的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资源的有限性导致学生无法走出校园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拉近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培养服务社会和群众的意识。有的实践教学缺乏精心准备,实施过程中主题不明确,目标不清晰,缺乏实质内容,让学生感觉实践教学就是走过场、看热闹,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四)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强,缺乏专业的实践教学队伍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要求指导教师具有较强的组织沟通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但地方高校普遍缺乏专业的指导教师,实践教学一般是由授课教师完成。虽然地方高校中青年思政课教师学历层次较高,普遍是硕士、博士毕业,但很多是从高校毕业直接到高校任教,实践经验和社会阅历不多,缺乏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再加上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科研压力较大,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认真设计和精心准备整个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影响到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尤其是校外实践教学,费用较高,安全责任大,更是让思政课教师望而却步。

二、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2]实践教学不仅是沟通书本理论与社会现实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指导社会实践的重要途径。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要突出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知识,并转化为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与服务社会的有机结合。具体来讲,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要把握好以下三个原则。

(一)外在实践和内在实践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不仅包括认识和改造外在客观世界的物质生产性活动,还包括认识和改造内在主观世界的精神生产性活动。”[3]基于此,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分为“外在实践”和“内在实践”。所谓“外在实践”,即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参加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具体实际中,解决实际问题,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内在实践”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满足学生需要和引导学生成长为出发点,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自我服务,把实践教学的要求和任务转化为大学生主观发展的意愿和行为,将实践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转化为大学生自身的体察和认知。思政课实践教学既要发挥教师的管理和引导作用,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从教学环节的设计到教学过程的实施再到教学效果的评价,都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学生自我教育和自主发展。

(二)理论认同和情感升华相结合

一方面,在实践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书本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让学生获取与理论相对应的感性材料,体会到书本理论与现实社会的关联所在,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在“身临其境”中认识到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真切感受到理论的无穷魅力和现实价值,增强了对理论的信服和认同,而且通过实践的对照、反馈和印证,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认可和信仰,强化了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潜藏在实践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最大限度地让受教育者达到情感共鸣”[4],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的自信,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在社会实践中,通过深化大学生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拉近大学生与基层群众的距离,加深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增强报效祖国、感恩社会、奉献家乡、服务人民的意识,为将来就业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能力培养和服务社会相结合

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目标,因此,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快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成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一方面,在实践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组织协调、团队合作等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修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尽早实现社会角色的转换。另一方面,要紧密结合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力求把道德品质养成与专业知识运用相结合、实践锻炼和服务社会相结合。比如,对于法律专业的学生可以到基层开展“志愿者义务普法活动”,对于艺术生可以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主题举办“文艺会演”,对于师范专业学生可以推荐去中小学实习,课余时间为留守儿童辅导功课等。这样既让大学生运用了专业知识,又服务了社会和群众,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切实提高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

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如何与高校各级领导的重视程度直接相关。高校要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立德树人”的观念,科学定位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作用和意义,将其作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和关键举措。一是要更新观念,加强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组织领导。高校领导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改变过去“口头重视,实际忽视”的状况,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领导机制建设。学校要明确一名负责学生工作的校党委副书记和一名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负责统筹协调指导,科学定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各院系和其他职能部门(学生处、教务处、团委)在实践教学中的工作职责,既明确分工,又相互合作,共同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二是总体谋划,健全思政课实践教学规章制度。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把思政课实践教学纳入学校整体教学工作,并给予相应的学时学分;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编制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形成针对不同年级、不同课程的教学实践手册,从制度上保证社会实践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三是完善考评体系,做好信息反馈工作。地方高校要积极探索既适应转型发展要求,又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完善量化指标;既注重对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开展情况进行督促和检查,保证实践教学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又注重对学生实践效果的评价;既考查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注重学生品德修养和政治素质的提升。同时,对于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建议和意见、社会群众的反映、实践基地的评价要认真总结,做好信息反馈工作,以进一步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完善。

(二)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地方高校教师对思政课实践教学之所以重视不够,热情不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经费投入。实践教学的指导、评阅、表彰、汇编,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开展社会调研等各个环节都需要经费支持。资金的缺乏使得现有的实践教学多集中在课堂和校内,无法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平台,从而限制了学生“走出去”的步伐。一方面,实践教学单位在学期开始要制订教学计划,按照生均标准做好经费预算,上报学校审批。高校要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经费保障机制,专门划拨经费用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确保工作开展起来“不差钱”。同时,学生所在院系也要充分发挥人脉资源优势,广泛联系合作单位,积极争取社会资金援助,多渠道筹集实践教学经费。另一方面,高校要积极与社区街道、政府机关、红色基地、企事业单位等加强联系,本着合作共建、互惠互利的原则,因地制宜挖掘历史、人文、道德等教育资源,力争每门课都建立几个稳定的、长期的实践教学基地。在基地位置上,要立足当地,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当地经济、政治、历史、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情况,从中发现就业创业和服务社会的机会。在具体内容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一定要和课程理论知识相关,着眼于大学生的品德培养、素质拓展和能力提升,建设一批形式新颖、特色鲜明、学生参与度高、社会反映好的实践教学基地,切忌出现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两张皮”现象。此外,对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已经建立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减少经费投入,避免重复建设。

(三)科学设计教学内容,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针对性

高校4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不同,教学目标也有所区别,实践教学的设计要针对理论知识,做到有的放矢。对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可以开展“最美人物”典型案例学习活动,“老人倒地扶不扶”的主题辩论活动,走向社会开展“社会公德”“公民法律意识”“公民环保意识”的调查活动,也可以走进法庭旁听审判,目的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使学生了解法律知识,做一个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针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可以结合本地资源参观历史名人纪念馆、重大历史事件遗址,组织学生参加“寻找抗战老兵”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树立对英雄人物的敬重和爱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可以举办“经典著作选读”活动、“马克思的人生观对大学生的启示”主题讨论活动,也可以开展关于“社会不同群体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研,“大学生就业观”调查等,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和信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可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八荣八耻”宣传活动,也可以围绕“就业、医疗、养老、社会保障、农民工、食品安全”等民生问题展开社会调查,还可以邀请大学生村干部、优秀校友讲述创业、就业经历等。不但能深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把所学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去,而且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情民意,增强对基层和群众的感情,激发学生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热情。

(四)加快实践教学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水平

地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如何与指导教师的水平密切相关,因此,加快思政课实践教学队伍建设势在必行。一是地方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校团委、学工处、党委等的合力作用,选拔一批组织沟通能力强、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专门负责实践教学的设计、组织、设施和考评工作。二是借鉴同类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范例和经验。加强与省内其他院校的交流和沟通,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经验交流活动,借鉴其他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经验和做法,对于学生反映较好的教学范式和教学案例,组织教师观摩学习,并在全校推广。三是进行常态化的培训。根据教学计划,定期安排实践教学教师进行短期培训和企业实习,加强继续学习,及时更新知识,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技能。四是加大思政课实践教学队伍政策倾斜力度。“通过改进职称评审、分配激励等政策,激发广大教师支持和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荣誉感”[5],培养一批热爱本职工作、富有奉献热情的专业化队伍。

(五)构建课堂、校园、网络和社会全覆盖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教育合力

思政课实践教学既包括课堂实践环节,也包括课外实践环节,既包括校内实践教学,也包括校外实践教学,只有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首先,创新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课堂教学要打破过去教师自说自话的模式,采取开放式教学,通过专题讨论、主题演讲、案例剖析、观看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探讨理论的热情,在思想的争锋和交流中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在直观形象的感受中强化对理论的认同。在这个过程中,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而且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其次,立足学生实际,举办校园文化活动。邀请优秀校友、杰出青年为学生做报告,分享创业就业经历,培养学生艰苦创业、自立自强的精神;举办形式多样的技能大赛、才艺比赛和文体活动,挖掘学生潜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多方面的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开展校园勤工俭学、志愿服务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服务意识。再次,利用网络空间,加强校园网站建设。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载体,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平台,将教学大纲、课件、教案、视频、阅读书目等上传网络,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查阅。同时,开辟心理咨询、信息查找、疑点解答、就业服务、情感热线等栏目,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加强行为引导。最后,拓展实践渠道,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实习培训、实地调研、挂职锻炼、志愿服务、参观访问等活动,使大学生在与社会的接触中培养独立人格,在服务社会中陶冶道德情操,在人际交往中历练自我,使社会实践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开阔视野、提高修养、增长见识的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1.

[2]梁伯琦,赫连素贞.陶行知教育思想基础[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222.

[3]涂江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在实践”教学模式探析[J].教育评论,2015( 3) :109.

[4]杨艳春,卞桂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理路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 1) :84.

[5]都基辉,刘晓东,胡智林.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历程、经验和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5( 3) :101.

戏曲艺术网络化长效传播初探——以中国越调网创始人、青年越调活动家郭庆璋为例

张丽

(周口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河南周口466001)

随着网络时代的迅速崛起,新的文化事项层出不穷,对传统戏曲艺术来说既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1]。戏曲艺术传统的传播方式及观众群正受到网络多元文化的挑战和分流。能否抢抓这一数字化媒体,利用网络的即时性、海量性、全球性、互动性等强大的传媒优势,更好地发挥戏曲艺术的移风易俗、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等作用和功能,成为当下戏曲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亟须回答的问题。

带着这一问题,河南地方戏曲艺术“越调”的网络化长效传播,渐引起笔者的关注。越调艺术的专业性门户网站全名是“中国越调网”( http://www.yuediao.com),这是一民间公益性网站,自2007年上线至今,已走过9年精彩历程。9年来,不仅勾勒了越调艺术发展的厚重历史,而且也因其及时更新的海量信息,拥有大量铁杆网迷。鉴于此,“中国越调网”创始人、站长郭庆璋走进笔者视野。

三重痴迷:诸葛亮迷、申凤梅迷、越调迷

郭庆璋,网名“赵钱孙”,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现任北京某杂志社副主编,因其是80后,越调人多爱称其为“小郭”。小郭生活于北京,工作于北京,却把河南当成第二故乡。自2007年以来,小郭义务为越调艺术东奔西走,四处收集资料,为越调事业做了很多实实在在的工作,引发越调人、戏迷的鼎力支持、佩服和尊敬。许昌越调剧团团长王克先生说:“小郭为越调所做的工作,让我们越调人汗颜。”小郭是越调人最信任的对象,很多越调人乐意把珍藏多年的资料交给他保存。但小郭说自已不是戏迷,戏迷也就是唱唱戏,听听戏。他不是,但他已视自己为一名越调人。虽然他为越调所做的一切都是自费、自愿,但他仍将一如既往、无怨无悔、乐此不疲。在越调人眼里,他是集智慧、热情、道德于一体的一位有口皆碑的青年越调活动家。

10多年前,郭庆璋还是读初中的小小少年,喜欢“三国”,尤其喜欢集智慧、忠信于一身的“诸葛亮”这一历史人物形象。一次不经意间看到电视里正在播放“诸葛亮”的戏曲,被电视上那位羽扇纶巾、飘逸潇洒、形神兼备的人物深深吸引。瞬间,眼前的“诸葛亮”和心中的“诸葛亮”合二为一,虽然他当时根本不知道表演者是谁,是什么剧种,更不知道唱的是什么戏,但是多年对“诸葛亮”的寻找终于有了答案,特别兴奋。从此,寻找屏幕上的这位“诸葛亮”成了他最上心的事。

看一眼就铭刻心间,小小少年开始了漫漫寻觅之旅。他碰音像店就进,见戏曲界的人就问。后来郭庆璋终于知道,他在电视中看到的那部戏是1981年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的越调戏曲电影《智收姜维》,剧中“诸葛亮”的扮演者是位女性,是有着“活诸葛”之称的越调表演艺术家申凤梅先生,她工作于河南省越调剧团(团址设在河南省周口市)。但当他知道这些,并有能力与大师相见时,无奈大师已去。与大师曾经生活在同一时代,却没有见到,当大师离去后,他才知道大师所在,这成了少年心中一个永远的痛。

爱屋及乌的小小少年,从此踏上了寻觅并记录有关申凤梅先生的点点滴滴,以及采访记录所有关于越调剧种前世今生的寻访之旅。他想为申凤梅先生做点事,能做什么呢?尽力而为吧。2007年,在郭庆璋参加工作后的第三年,他终于联系到了申凤梅先生生前所在的河南省越调剧团。那年的6月14日,郭庆璋在互联网上发布了一个帖子《7月20日去周口祭拜申凤梅大师的通知》,帖子中写道:“今年7月20日是越调大师申凤梅逝世12周年纪念日,应广大戏迷要求,我们准备组织各地戏迷朋友前往周口祭拜,如有打算亲往的现在起开始报名。”并对周口的行程、住宿做了细致安排。他的振臂一呼,被多家网站迅速转发①郭庆璋《7月20日去周口祭拜申凤梅大师的通知》的帖子后于2007年7月6日,被周口戏迷“荷羽”转发到中华龙都网。随后,戏迷网友又将此帖转发到梨园豫曲、河南广播论坛、无为戏曲论坛等网站,引起网友们的关注。从此,郭庆璋开始了与越调的不解之缘。。于是,在申凤梅先生12周年的祭日,来自10个省市的十几名越调迷和数名周口本地的戏迷20余人汇聚周口,祭拜申凤梅先生。这些来自祖国多地的素不相识的年轻人因越调凝聚在一起,他们对申凤梅先生质朴的缅怀之情更让随行的河南省越调剧团的工作人员深深感动。之后,“申凤梅迷”一行参加了河南省越调剧团举行的“全国戏迷缅怀申凤梅·共谋越调艺术发展座谈会”,参加了周口电视台《情系梨园》栏目的“越调专场”,互动表演越调。他们的周口之行引起了《周口晚报》②《周口晚报》为此次全国戏迷网友周口之行发文3篇:2007年7月16日《纪念越调大师申凤梅逝世12周年——戏迷网友欲赴周祭拜“大梅”》(孙建珍),报道戏迷欲来周口;20日《音容笑貌在追忆遥无边——10省越调戏迷来周圆梦》(梁照曾),报道戏迷来周口圆梦;23日《全国越调戏迷聚周祭悼申凤梅——星殒十二载犹思活诸葛》(梁照曾),回顾了戏迷网友与各界人士20日前往福寿园公墓祭悼盛况。、《河南电台戏曲广播》③河南电台戏曲广播2007年7月18日提前联系、报道了此次活动,19、20日电台又直播连线采访了此次活动。的极大关注,成为当月轰动河南周口的一大新闻。

第一次来周口,第一次站在申凤梅先生生前工作、生活的土地上,第一次与申凤梅先生的同事、戏迷零距离接触,郭庆璋的周口之行虽仅三天,但他从申凤梅生前同事、好友口中、心中,感受到申凤梅先生不仅是一位艺术造诣深厚的越调宗师、申派越调创始人,更是一位艺德、人品皆十分高尚的越调表演艺术家。申凤梅先生生前常说:“我宁愿死在舞台上,也不愿死在病床上;只要观众喜欢听,我就喜欢唱!”所彰显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使小郭深深感动。一定要为申凤梅先生,为申凤梅先生一生挚爱的越调艺术做点事。这一想法强烈地撞击着他的胸膛,成了小郭回去后日思夜想的重大问题。

两个平台:中国越调网、《中国越调》杂志

想到就做到是郭庆璋身上彰显的优秀品质。说干就干,返程后,郭庆璋利用自己多年来收集到的与申凤梅、与越调有关的资料,半个月后的8月8日,他自费开通了中国首家专业越调门户网站“中国越调网”。速度快到令人匪夷所思。从史学角度上讲,中国越调网的开通是越调史的开拓之举,它填补了网络时代越调艺术信息网络传播平台的空白。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河南省15项④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公示,在2006-2011年3批国务院公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河南有15项地方剧种入选国家级非遗,占全国总数的10.4%。国家级非遗地方戏剧种中,仅有7家⑤据网络统计,在河南15项国家级非遗剧种中,仅有7家设有自己的专业门户网站,他们分别是:河南豫剧网(豫剧)、中国怀梆网(怀梆)、中国越调网(越调)、中国大平调网(大平调)、太康道情网(道情)、河南曲剧网(曲剧)、中国二夹弦网(二夹弦,郭庆璋建立)。设有自己的专业门户网站,中国越调网是其中开通最早的网站。

如果说,想到做到、搭建平台是郭庆璋为申派越调做点事的开始阶段,那么,平台“从无到有”的问题接踵而来。为了让“中国越调网”内容丰富起来,郭庆璋又自费购买了摄像机和照相机,自2007年至今的9年间,郭庆璋在豫、鄂、陕三地采访越调民间老艺人,跟踪拍摄越调舞台实景演出,发掘越调艺术新秀,计拍摄视频2万多段,约8000G,图片逾万幅。对越调艺术的热爱与一往情深,使他所拥有的越调艺术资源在某种程度上,远远超过任何一家越调剧团、电台、电视台。以至于媒体要做与越调有关的节目时,多要向他求助。为此,越调戏迷戏称他为“越调土豪”。“越调土豪”多次为河南电视台、河南电台戏曲广播、郑州电台等多家媒体,提供越调视频、录音、图片及接受采访;他多次被河南电视台的品牌栏目《梨园春》邀请为越调节目的助理。当然,这不是“越调土豪”的目的,他的目的是把这些采集到的越调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后,上传到中国越调网,通过网络力量,助力越调艺术发展,让更多的人知道越调、了解越调、喜爱越调。

“中国越调网”有三个特点:民间公益性,零功利无广告,资料全而新。2014年元旦,河南省越调剧团团长、越调青年表演艺术家申小梅以个人名义给网站赞助5000元,郭庆璋却说:“感谢小梅老师多年来对越调网的支持和帮助,但愿在小梅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越调艺术会发展得更好,多出好戏,多出精品,为越调艺术增光添彩。”事实上,以申小梅为代表的越调人、戏迷和勃兴的越调研究者们要感谢郭庆璋才是,因为他让有200余年历史的越调艺术在传媒方式上发生了质的飞跃,从传统媒介一下子跃到无限广阔的网络媒介。对古老越调艺术的推广、保存、服务社会、越调艺术文化遗产及数据库建设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但郭庆璋并不甘心于仅通过网络信息平台来传播越调艺术。他还建了一个平台,那就是在2010年岁末,他把自己多年收集的珍贵的越调音像资料和文字资料通过数字媒体《中国越调·名家访谈》DVD光盘和随碟赠送的《中国越调》杂志,面向全国公开发行。至2014年,《中国越调》杂志计发行5册,《中国越调·名家访谈》DVD光盘3期。

《中国越调》杂志是全国首家探索、展示越调艺术的专业杂志,虽依附于《中国越调·名家访谈》DVD光盘,可能连一般CN刊物都算不上;但郭庆璋办刊观点鲜明,仍吸引一大批越调艺术家、知名越调理论家、戏曲研究后起之秀,他们相继为该刊撰文,使《中国越调》刊物资料挖掘到位、亮点多多,极大增加了刊物的含金量。尤其是刊物中的“专题报道、越调老照片、琴韵流芳、名家访谈、艺术研究”等栏目,通过越调亲历者的口述及笔墨展现了越调艺术的昨天、今天。特别是那些为越调艺术贡献了宝贵的青春热血,而今已近暮年的老艺术家们,不论其是工作于台前或幕后,都是郭庆璋特别关注的对象,这让很多行将消失的珍贵的越调艺术文化遗产在郭庆璋的摄像机下、在郭庆璋的图文世界中,得以重生。

“中国越调网”的上线和《中国越调》杂志的发行,使传统越调走向现代,拓宽了越调传播格局,也使很多隐于民间的越调艺术形式(如皮影越调、陕越调、湖北大越调等)走进当下视野。对越调人来说,中国越调网和《中国越调》是一部越调艺术发展的当代史;对戏迷来说,这里没有看不到的越调戏;对越调艺术研究者来说,这里有上至1955年下至当下的演出信息、剧目视频、评论文字。这两个平台的搭建,能基本满足不同人群对越调资源的需求,申凤梅先生生前常说的一句话“要多关心关心越调啊”的越调梦,在郭庆璋的打造下,格局已拓展到无限广阔的网络世界。

现在郭庆璋对这两个平台又进行了拓展与延伸,他开通了中国越调网的官方微信和个人微信,他的QQ微博和空间也都被越调占领。他满脑满心都是越调,梦里梦外都是越调,越调戏曲艺术文化遗产的数据库已初见端倪;一部行走于当下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地方戏曲“越调”正在郭庆璋自愿、自费搭建的平台中鲜活地呈现。

一个愿望:弘扬凤梅精神传承越调艺术

河南戏曲界流传这么一句话“做人当学申凤梅”。申凤梅艺高,德更高。在与申凤梅先生神交的日子,郭庆璋从少年走到青年,从痴迷申凤梅的舞台艺术创造到痴迷申凤梅的艺德、人品,郭庆璋的精神成长、生活目标、人生价值都与申凤梅、与越调分不开。“没艺德,唱得好又如何?”郭庆璋的话让我们看到凤梅精神的遗风。

一件事情,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9年的时间只为追逐年少的梦,9年的时间对越调仍一如初见,这其中要付出多少心血?是什么信念让80后郭庆璋兴趣盎然地一路走来?郭庆璋淡然回答:“弘扬凤梅精神,传承越调艺术。”这12个字是郭庆璋的最初愿望。在《中国越调》首刊卷首语中,郭庆璋以此12个字为题撰文一篇,文中写道:“为了越调艺术,为了凤梅精神的传承,我们会继续尽心地去做,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无怨无悔!”这12个字深深烙于他的心底,稳稳居于《中国越调》杂志5期的封底中心。他不仅在说,也在做:

2007年,他组织了全国戏迷赴周口祭奠越调表演艺术家申凤梅先生逝世十二周年活动。

2008年,赴周口采录申凤梅先生琴师吕国英先生、赴许昌采录越调毛派创始人毛爱莲先生。

2009年,应邀赴周口见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越调传承人何全志先生的收徒仪式。

2010年5月,赴南阳社旗县,组织社旗越调剧团老中青三代座谈会,总结经验教训,提出建设性建议,改良剧团现状。7月赴周口组织“纪念申凤梅逝世十五周年暨申派艺术研讨会”。

2011年1月,应邀去河南电视台参加“毛爱莲收徒仪式”。2月和4月两次组织戏迷参加CCTV-11“跟我学”申小梅教唱越调。5月促成丁红霞拜毛爱莲为师,并参加了拜师仪式。

2012年,历经两年的多方打探,终于寻访到被历史记载,但又不为人所知的湖北皮影越调的当下踪影。

2013年,组织全国越调表演艺术家、越调理论家、戏迷赴许昌“祝贺毛爱莲先生八十五寿辰暨越调艺术交流研讨会”(这是继1959年首届越调戏曲会演后越调史上又一盛会)。

2014年4月,在河南周口、洛阳、郑州、南阳四地走访越调人,拍摄演出实况,录制珍贵视频,去上海见证青年越调表演艺术家申小梅获“白玉兰奖”全程。

在郭庆璋与越调接触的9年间,有多位为越调艺术做出杰出贡献的老艺人先后离世①自2010年,郭庆璋采访过的越调老艺人离世的有:2010年5月许昌越调剧团旦角方培坤先生离世,享年68岁; 2012年3月襄城县越调剧团作曲朱武庭先生离世,享年77岁;2013年1月原襄县越调二团演员旦角蒋菊红先生离世,享年85岁; 2014年3月郑州市越调剧团旦角刘凤云先生去世,享年87岁……,这让郭庆璋特别感慨。因此,和时间赛跑成了郭庆璋“弘扬凤梅精神、传承越调艺术”的重要内容。每次来河南,哪怕再苦再累,郭庆璋一定要尽可能地多采访几位越调老艺人,尽可能地记录他们口中、心中的越调;尽可能地为越调艺人的家人、为越调、为后人多留下珍贵资料。郭庆璋也曾在其平台上,大声呼吁“整理即将或已经被人淡忘的越调名老艺人,他(她)们曾经为越调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让我们认识并记住这些为越调发展做出贡献的名老艺人”②见《中国越调》2010年第1期《寻访健在的越调名老艺人》及中国越调网。。越调老艺人为越调艺术贡献了青春、智慧、才华,而留下的资料却甚少,今天,他们多已至耄耋之年。老艺人们不怕自己被历史忘记,而怕越调艺术被人们忘记。为此,寻找他们,挖掘尘封已久的越调历史,展现不为人知的越调风采,是郭庆璋的当务之急。

郭庆璋的真诚举动得到越调人的鼎力支持。一批对越调艺术有杰出贡献的表演艺术家,如“越调皇后”毛爱莲、“文华奖、梅花奖、白玉兰奖”获得者申小梅、“越调艺术传承人”何全志,及一些戏曲理论家如赵抱衡、马紫辰、魏天葆先生等都成了郭庆璋的忘年交,都欣然担任“中国越调网”、《中国越调》的名誉站长、艺术顾问等。当然,“我注六经,六经注我”的现象也是常常发生,在和越调人交往的过程中,郭庆璋对越调的感情越来越深,他常常会被越调前辈对越调的执着感动着,越调前辈往往又会被郭庆璋对越调艺术的赤诚感动着,郭庆璋已融入越调大家庭,化身成越调人,成为越调人入心的朋友。2014年4月25日,小雨,郭庆璋结束河南社旗县的采风返程,与越调理论家魏天葆老师的告别,让郭庆璋泪流不止。年迈的魏老师和老伴执意送小郭到车站,而且执意让带有雨伞的小郭用他的伞,魏老的理由是:“如果小郭的雨伞淋湿了,一会上车不好放,会把包弄湿。”于是,两位老人踏着泥泞的雨路,送小郭到车站,为小郭拦车。郭庆璋在当日微信中写道:“挥手告别,转身上车,不敢回头,眼睛里有一种液体在流动……”

2014年6月,郭庆璋把这一初衷进一步深化为“弘扬凤梅精神,助力越调发展”,从中可以看到他对越调艺术的珍爱一如初见。

9年的时间,郭庆璋组织了3次全国性的越调艺术研讨会和戏迷联谊会。9年的时间,一个个鲜活的正在发生的越调故事通过郭庆璋的摄像机、网络平台、杂志,被记录、被带到当下。9年的时间,郭庆璋也在不断地超越自我。越调人小郭现在的梦想是促进越调各剧团③目前河南专业越调剧团有6家:其中省级越调剧团1家(河南省越调剧团) ;市级越调剧团2家(许昌市越调剧团、邓州市越调剧团) ;县级越调剧团3家(襄城县越调剧团、社旗县越调剧团、扶沟县越调剧团)。此外还有活跃在各地的以平顶山、南阳为中心的近200个民营剧团。、各流派④20世纪80年代,越调流派已完成了从地域性流派向表演艺术家流派的过渡。目前河南越调有两大流派:申派(创始人申凤梅)、毛派(创始人毛爱莲)。之间的交流互补,促进越调新人的培养。各剧团、剧种、流派要发展,必须紧紧团结在一起,都强大起来,个体才能强大,“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越调人最初称郭庆璋是“越调志愿者”,到现在改称其为“青年越调活动家”,实至名归。

郭庆璋说:“因为我们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找到乐趣,才会开心,才会全力以赴,才能取得最大的成功。”因为热爱,让郭庆璋事必躬亲;因为年轻,让郭庆璋亲力亲为。网友戏迷“越调-千叶子烁”说:“郭哥为了我们热爱的越调,可谓是鞠躬尽瘁呀!”网友戏迷“越调王子”说:“比艺术家对越调还执着的人莫过于郭哥!”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这让小郭分身无术,以至无暇恋爱,至今仍是快乐的单身汉。

结语

认识郭庆璋那天恰值他生日。当看到人群中风尘仆仆的小郭时,笔者看到了戏曲艺术强大的民间力量和戏曲艺术网络化长效传播的内驱力。有人说:“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2]郭庆璋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他的中国,就是他的越调梦,这个梦正随着他的脚踏实地,一步步实现。

但笔者更愿意把郭庆璋视为一种“郭庆璋现象”,一群热爱传统文化的中国青年现象。因为,80后郭庆璋正在做的事情,可能在中国的其他地方、其他剧种中也正在发生。“一切艺术都在寻找着自己的接受者,而一切接受都在寻找着接受对象,当一种艺术与一个群落终于对位并产生如胶似漆的互吸力的时候,当它们交融一体而几乎物我两忘的时候,便产生了社会的痴迷。”[3]历史上,唐诗、宋词、元曲曾产生过广泛的社会性痴迷,形成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景观。为此,我们期盼千万个郭庆璋出现,他们利而无害、为而不争,借用网络信息传播平台,传递正能量,弘扬传统文化,服务社会生活,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发展与传播,尽其所能地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传统戏曲文化因有他们的坚守与梦想,因有他们的相伴与支持,相信其步履会更坚定!更豪迈!

[1]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M].宋兆霖,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2.

[2]卢新宇.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J].国家人文历史,2014( 4) :3.

[3]余秋雨.舞台哲理[M].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2007:19.

作者简介:李慧敏( 1981-),女,河南商水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张丽( 1972-),女,河南汝南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音乐表演艺术理论。

基金项目:2015年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 2015-JSJYYB-104)。 河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河南越调文化遗产声像调查与数据库建设”( 2015-JCZD-014)。

收稿日期:2015-11-26 2015-03-18

DOI:10.13450/j.cnki.jzknu.2016.01.035 10.13450/j.cnki.jzknu.2016.01.036

中图分类号:G123 J803

文献标志码:A A

文章编号:1671-9476( 2016) 01-0137-04 1671-9476( 2016) 01-0141-05

猜你喜欢

转型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时代
[保你平安]网络时代的真相
一场网络时代的围殴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大学本科高年级怠学现象调查与对策研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煤炭企业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
新常态下钢铁企业的转型发展以及建议
试论“央视新闻”公众号的成功运行对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借鉴意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