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督正脊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2016-01-06关芳,郭翠英,李建仲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年9期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推拿

通督正脊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关芳1,郭翠英1,李建仲2

摘要:目的观察通督正脊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治疗组给予通督正脊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推拿治疗,每日行手法一次,十次为一疗程。治疗后比较两组疗效、症状体征积分、日常生活及工作评分、心理及社会适应评分及TCD检测变化。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治疗组及对照组在症状积分、日常生活及工作评分、心理及社会适应评分上均有显著改善;疗程后组间比较,症状积分方面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督正脊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优于常规推拿治疗,能更好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头晕、头痛及耳鸣、胃肠不适等症状,操作简便,安全性好。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通督正脊术;推拿

中图分类号:R274R255

基金项目: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项目

收稿日期:(2014-10-14)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常见类型,又称颈性眩晕症、椎-基底动脉缺血综合征。国内颈椎病发病率为3.8%~17.6%[1],70%的颈椎病伴有椎动脉受累症状[2]。目前临床上对于CSA的治疗分为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手术治疗有严格的手术指征,风险性较大,而保守治疗临床症状易反复。前期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通督正脊术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本研究对临床症状评分、心理适应评分等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3年4月—2014年3月山西省中医院和山西省针灸医院门诊患者,收集病史资料、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确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共78例。78例患者中有54例在眩晕发作前有明显的诱因,如突然扭转头部,使用电脑过久,起床改变体位等。38例患者有长期伏案工作史。32例伴有颈肩僵痛;28例伴有上肢麻痛;37例伴有耳鸣、有3例恶心猝倒史。X线检查显示:颈椎生理弯曲变直或反弓56例,伴有钩椎关节增生、椎间隙变窄41例。CT、MRI显示颈间盘退变46例。78例患者均符合纳入标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参加本试验,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及病程等人口统计学特征方面,经分析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诊断标准根据1992年青岛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3]制定诊断标准、卫生部1997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2007年全国颈椎病诊治指南》最新诊断标准,并结合临床制定标准:有“一过性、体位改变性眩晕”的特点。

作者单位:1.山西省针灸医院(山西太原 030006),E-mail:zts910@163.com; 2. 山西省中医院

常伴有头、颈、肩背部疼痛等异常感觉,并伴有相应压痛点,旋颈诱发试验阳性。以中老年人多见,常有损伤史、慢性劳损史或其他诱因等。颈椎X线片、CT、MRI显示椎间关节失稳,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椎间盘突出等。可伴有交感神经刺激症状,如视力障碍,耳鸣耳聋,恶心呕吐,咽部异物感,汗出异常,心律失常,血压不稳等。TCD检测显示:不同程度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除外颈内动脉斑块形成的。除外其他原因导致的眩晕,如耳源性眩晕、心脑血管疾病、眼源性眩晕等。除外椎动脉Ⅰ段(进入颈6横突孔以前的椎动脉段)和椎动脉Ⅲ段(出颈椎进入颅内以前的椎动脉段)受压所引起的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1.3纳入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年龄18岁~80岁,符合本病的中西医诊断标准,资料齐全,并能配合完成各项检查和治疗的患者。

1.4排除标准不符合纳入标准,资料不全,未按规定治疗,影响疗效和安全性判断者。颈椎病的其他类型。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专科检查有耳源性、眼源性、神经官能性等眩晕。颈椎脱位,骨折,结核,肿瘤,感染,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体位性脑缺血,颈动脉周围炎等疾病。同时接受其他治疗患者。在所观察治疗中未按医嘱进行,自行间断,转做其他治疗的患者。

1.5剔除标准依从性差的病例;符合排除标准者;发生严重不良事件或反应;治疗期间缺席超过3次以上者。

1.6治疗方法治疗组,通督正脊治疗组操作:先让患者俯卧,胸前可垫一个薄枕。医师站其右方,以患侧的肩背部为主,在胸椎7平面以上的背部,肩胛骨上下,以及三角肌的位置,采用掌揉法、拿捏法、点按法等(5~7) min。当手法作用于疼痛、紧张明显的部位或穴位时,可适当增加刺激的强度和时间。

患者取坐位。依颈部、肩部、上肢的顺序,在颈、肩部施以拿法、揉法、拨法、滚法等(4~6) min,在上肢部施以压中府、压缺盆、点极泉、疏通上焦法和拨合谷等手法(3~5) min。医者站其患侧,一手托肘,使上肢伸展、高举至180°左右,另一手与患侧的手掌相对并缓慢按压,以使腕关节背屈约90°,局部放松之后,在维持此角度的状态下,分别使其掌指面进行向前、向外、向内、向后方的背屈,每个方向各持续半分钟,以达牵拉臂丛神经的目的。之后在脊柱上查找、整复,亦即从心区胸椎7始至颈椎1止。多选用坐位推正法和掌指推正法,亦可选用抬头摇正法、低头摇正法等。根据疼痛部位的不同,在相应的平面查找棘突的偏歪,随后予以校正。手法应用中,要求是边整复,边在整复后的邻近部位施拇指拨揉法、拿法等松解手法半分钟左右,以便松解、稳定整复了关节和局部软组织。医师站于患者右方,以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分别沿右侧手足三阳经以及足三阴经,在有紧张、痉挛、肿胀、条索或结节的部位行缓慢的揉拨法(频率10~15次/分钟),同样再以右手拇指沿上述经脉行揉拨法,将病变部位揉散 ,并沿前正中线从下到上,施以揉法、摩法调畅阴经气血,使阴阳气血流畅,脉气相同,治疗结束。每日一次,十次一疗程。

对照组,参照通督正脊疗法及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推拿学》[4]方法,局部放松后脊椎整复法。采用通督加常规治疗手法,每日一次,十次一疗程。

治疗10 d后对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及疗效进行观察,并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

1.7疗效观察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积分,根据王文春等[5]的改良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拟定症状体征评分表。评定指标由临床症状、日常生活动作、心理及社会适应三大项目组成,满分为26分。并根据治疗前后评分计算改善指数。

症状疗效评定标准,依据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痊愈:治疗后达到26分,眩晕、头痛、颈痛及相关症状全部消失,功能恢复,不影响活动及工作,并随访3个月无复发。显效:治疗后总分比原来提高(8~15)分,眩晕、头痛、颈痛及相关症状基本消失,功能基本恢复,仅在劳累和/或天气变化时有轻度症状,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有效:治疗后总分比原来提高(1~7)分,眩晕、头痛、颈痛相关症状和体征改善,但病情不稳定,停止治疗后一般会复发,重体力劳动时有明显影响。无效:治疗后总分比原来降低或不变,临床症状和体征无变化或加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s)

2.2两组日常生活及工作等评分(见表3)

表3 两组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适应能力( ±s) 分

2.3两组临床疗效(见表4)

表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3讨论

颈椎病的手法治疗最早见于隋朝[6],在隋代出版的医学专著《诸病源候论》中,首次记载了运用旋转法治疗颈椎病。推拿疗法由于其操作简便、无痛苦的特点,在中医骨伤科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取得较好的疗效。

通督正脊术是李建仲主任总结山西推拿名宿王中衡临床经验基础上,结合自身推拿实践,不断总结而创造的一种将扳法、推法、按法、拔伸牵引等手法融于一体的,安全有效的整复错动、偏歪小关节的推拿手法[7]。本研究在通督正脊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提出的一种新观点,主要是通过循经按摩任脉同时配合点穴,达到调整机体阴阳,疏通气血经络的目的。治疗时常常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重点不同的突出各种手法,多用于治疗胃肠疾病、咽喉疾病以及眩晕、颈肩痛等病症。通过近年来的临床实践取得了显著疗效。通调任督二脉治疗CSA的机制主要与经脉气血有关。

通督整脊术将脊柱看成是人体的基座,通过放松脊背两侧的竖脊肌、项背肌,起到疏通督脉气血,调节和振奋人身阳气的功能。此外,督脉别络散布于头部,别走足太阳膀胱经,能起到沟通项背经气的功效。督脉经气畅通,可调畅颈项阳经经气,气行则血行,气血通和,筋脉得养,“脊强不得顾”的软组织与颈椎退行性变也会随之改善。其次,督脉另一支脉的循行“从肾贯脊”,督肾相连,督脉络脑、属肾、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脑为髓海,故督脉能反应脑、髓、肾的功能。“通督”不仅调畅脑部脉络之血运与气机,又能调整全身阴阳气血平衡,使清阳之气上升于清窍以健脑益神,聪耳明目。这也是不少患者术后即觉眼前清亮,眩晕减轻的原因。

从现代医学方面讲,通督正脊术以整复脊柱的某些错动部分作为主要手段,手法通过直接或间接的调整椎体关节的紊乱,使脊椎恢复正常的生理解剖位置,从而使督脉经络通畅,气血运行畅通,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邓贵毅[8]运用整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患者39例,痊愈21例,好转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8%。即放松颈部的前屈与后伸肌群后,整复颈椎错动、偏歪的关节,改善椎-基底动脉的供血,同时能调节颈内动脉与迷走神经的功能,缓解颈型眩晕的一系列症状,因此该治疗方法目前在国内保守治疗颈椎病的方法中,属于一种新型的治疗手法,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邵宣.实用颈腰背痛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2:111.

[2]潘之清.实用脊柱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0.

[3]孙宇,陈琪福.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2-476.

[4]严隽陶.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推拿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29-130.

[5]王文春,安仁,家春,等.改良《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中的应用及评价[J].西南军医,2007,9(4):145-146.

[6]韦春德,王香光.手法治疗颈椎病不是始于明代[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1,9(4):64.

[7] 李建仲,贺振中.通督正脊术[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1.

[8]邓贵毅.手法治疗颈性眩晕39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5,26(3):35.

(本文编辑王雅洁)

猜你喜欢

椎动脉型颈椎病推拿
小针刀配合温胆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磁共振成像分析
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分析
综合疗法治疗坐骨神经痛50例
推拿与运动康复治疗腰肌劳损的疗效
观察中医多途径综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从小说到电影:看《推拿》的改编
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中药辨证熏蒸结合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2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