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干预对躁狂抑郁性精神病治疗效果的影响

2016-01-05仉美玉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3期
关键词:治疗效果护理干预

仉美玉

【摘要】 目的 探讨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的发病原因及有效的护理干预对躁狂抑郁性精神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184例躁狂抑郁性精神病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88例)和对照组(96例)。观察组实施护理干预,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对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的治疗效果有显著影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躁狂抑郁性精神病 ;护理干预; 治疗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3.166

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简称躁郁症)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障碍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精神病, 又名情感性精神病。临床特征为躁狂相和抑郁相循环发作。躁狂相以情绪高涨、夸大、易激惹为主, 伴有精神运动性兴奋、自我评价过高。抑郁相以情绪低落、丧失兴趣和乐趣为主, 伴有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滞、自我评价过低、食欲减退和失眠等症状[1]。此病具有缓解和复发倾向, 间歇期精神运动可以完全正常。作者通过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构成比及患者例数、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探讨护理干预对躁狂抑郁性精神病患者的治疗起到作用及对该病患者康复情况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住院的184例躁狂抑郁性精神病患者, 均符合中国精神病分类与诊断标准。其中男102例, 年龄20~35岁;女82例, 年龄18~35岁。随机分为观察组(88例)和对照组(96例)。观察组男48例, 女40例;对照组男52例, 女4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根据报道, 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发病前约半数有精神因素, 再加上新入院对周围一切均感到陌生, 就更造成患者的情绪不稳定, 因此, 护士要以和蔼的语言和耐心的态度与患者沟通, 找出影响患者情绪的问题, 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 来减轻患者的焦虑心情, 对躁狂患者要态度和蔼、耐心与其沟通时要讲究技巧, 千万不能刺激患者, 护理人员可利用躁狂患者的特点如绘画、写字、工疗等, 转移其注意力;抑郁患者常丧失自信, 并过分估计疾病的严重性, 护士要以满怀信心的态度进行讲解, 给予支持、鼓励患者对生活环境中的一些困难采取相应措施, 尤其在关键性困难问题上有所突破效果会更好, 鼓励患者倾诉内心郁结的情绪, 帮助他们重新认识和协调与环境的关系, 对抑郁患者给予支持干预能长期地减轻患者的抑郁症状, 提高其心理、社会方面的生活质量, 改善应对方式。

1. 3 疗效评定标准 明显好转:情感趋于稳定, 思维逐渐恢复正常, 感知觉障碍减轻;好转:高涨或低落的情绪有所缓解, 失眠有所改善, 躁狂患者话多啰嗦, 抑郁患者自卑自罪感减轻;无效:情感高涨或低落, 食欲减退, 失眠, 躁狂患者易激惹, 抑郁患者有自杀观念和行为。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呈逐年上升趋势, 而且患者大多为青壮年, 躁狂病的兴奋躁动, 抑郁患者的悲观绝望和自伤、自杀行为, 对家庭和社会都有较大影响, 本病发病原因较复杂, 家族史因素、精神因素、产褥、传染病等躯体因素均可能作为发病条件, 即遗传、生化、心理、社会因素均是本病的促发因素。这些因素错综复杂、相互交织, 但并不妨碍采取有效治疗和护理措施。

护理干预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 是基于一定科学理论, 在护理诊断的指导下, 按事先预订的干预方法从事一系列护理活动, 是护士为促进患者康复而采取的各种护理措施, 其是以临床判断能力和丰富的医学知识为基础的[2]。护士在根据护理诊断的特点, 患者功能康复的潜力和护士本身的能力确定护理干预措施, 患者健康问题的排序决定干预的类型。干预措施帮助患者达到预订的目标, 促进、保持或恢复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功能, 干预措施主要包括创建康复治疗环境, 执行康复护理技术, 家庭患者教育、心理支持, 将患者介绍给其他康复成员, 处方药的应用及管理, 出院随访等, 例如可以用讲座、讨论和示范的方式, 提高患者自我认识和对疾病性质的认识, 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也可以组织同一性质疾病的患者, 通过互相交流、互相激励、现身说法等方法, 促进康复的进程。

对躁狂抑郁性精神病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不仅要求护士要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 还要求护士作出正确的引导和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 要给患者分析探讨有关疾病的实际问题, 指导患者与疾病做斗争的方法和措施, 培植患者积极情绪和信心。本研究发现通过对患者进行认知、心理、行为等护理干预, 提高了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程度, 从而调动了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 帮助患者走出了心理误区, 提高了患者的心理应激能力, 从而减少了患者的精神及躯体症状, 提高了治愈率, 减少了患者的住院天数。通过护理干预及时地纠正了患者对疾病的偏见, 并诱导患者找出疾病发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提高了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 明确指出了患者的人格缺陷及心理因素, 使患者有目的的去克服不足, 面对问题能从容应对, 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达到了躯体和心理全面康复的目的。此外, 对出院的患者及家属要作好有关健康知识教育, 指导患者正确对待和处理生活、家庭关系和工作等方面遇到的困难, 及时处理康复中可能出现的不正确思维和身体上的不适感, 提高患者坚持服药的自觉性, 教会患者及家属正确掌握服药时间及次数等防止复发[3]。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以及护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护理服务已开始注重人本观和人文精神。

综上所述, 对躁狂抑郁性精神病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分析, 正确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 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治疗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丁德正. 论先天禀赋性体质与躁狂抑郁性精神病.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0(2):81-83.

[2] 陈杰. 躁狂抑郁性精神病中医辨证治疗探析.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1993(2):28-29.

[3] 李海涛. 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的临床表现养护鉴定.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4(5):736-737.

[收稿日期:2015-07-16]

猜你喜欢

治疗效果护理干预
老年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关系及护理分析
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评价
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干预分析
比较胸腔镜与开胸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