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科学课的导入

2015-10-21周春雷

科技创新导报 2015年14期
关键词:导入积极性学习兴趣

周春雷

摘 要:成功的导入,创设优良的科学情景,可以刺激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兴趣、好奇和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使学生以良好的学习动机,积极主动地参与科学活动,更好地发挥其主体作用。“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导入新课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导入方式,使枯燥乏味的政治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關键词:导入 学习兴趣 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5(b)-0130-02

俗话说的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科学课的开头开得好,既能迅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达到学习活动的最佳状态,使学生形成渴望、追求的心理状态。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认知程度不同、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将会取得不同的教学效果。

1 游戏导入

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教学中通过精彩的游戏导入新课,使严肃、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主动减少疲劳,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无穷的乐趣。学生在游戏中玩、在游戏中乐、在游戏中学、在游戏中成长、在游戏中培养心智,避免了机械操作,从最大限度调动自己的思维细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能力,提高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如《磁铁的力量》我是这样导入的:上课之前让我们一起做个游戏,老师这有一个纸盒和一根铁钉,如果我把铁钉放在纸盒的斜面上会发生什么现象?请同学们睁大眼睛,咦!铁钉怎么没有掉下来?结合学生的猜测,教师出示盒子中的磁铁:原来是磁铁在跟我们开玩笑,怪不得铁钉没有掉下来。通过游戏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为整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心里基础。

再如在《常见的力》这节课,以游戏“模仿日常动作”入手,分别提问学生在每个游戏的过程中用到了哪些力,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我很快调动起来,接着我安排学生通过“玩海绵”和“水中按球”这两个游戏,引导学生发现了扭力、浮力、弹力和压力,接着让学生开展寻力大赛,可以利用课前提供的材料,也可以大胆的想象,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寻找各种各样的力,在游戏中,孩子们体验到了力无处不在,在游戏中学科学、发现科学,学生积极性被很好的调动起来,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再如讲解《磁铁的力量》时,有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教师先出示一个小磁铁和小螺帽,同学们看,老师手中的小磁铁可以吸住这枚小螺帽吗?教师演示,吸住了。那换一枚大的螺帽,看能不能吸起来?学生纷纷表示不行,教师演示,果然不行。师提问,为什么就不行呢?有的学生答到,换块大的磁铁就能吸住。教师演示,果然吸住了。教师提问,怎么会这样呢?学生们畅所欲言,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游戏我们发现磁铁的磁力大小是不一样的,磁铁越大磁力越大,那么同一块磁铁的不同地方磁力大小又是否一样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以游戏为切入点,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做知识上的铺垫和情感的积蓄。

2 多媒体导入

多媒体课件具有独特的功能,它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影像于一体,具有视听结合,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等优点,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生动的感觉材料,丰富想象,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促进自主探究。而且,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原理更为具体、直观的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开拓学生思路,激发学生好奇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接受知识,达到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效果。如《人造地球卫星》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现在我想和大家一起回到2003年10月16日,去感受一段激动人心的时刻,想去吗?大家请看大屏幕。出示杨利伟着陆的视频。看完这段视频,你想对大家说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杨利伟叔叔飞天成功,是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一次飞跃,今天,就让我们继续了解我国在航天科技方面的发展情况,学习人造地球卫星和火箭的有关知识。

再如《杠杆》一课,可设计这样一个动画:一辆汽车正在一条乡间小路上行驶,结果被一块大石头挡住了去路。司机叔叔下车搬得满头大汗,可是石头却是纹丝不动,这时教师提问:“大家有什么好办法来帮助他?”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积极发言,想出了很多方法,教师接着演示课件,只见司机叔叔拿出一根长棍子,在下面垫了一块小石头,很轻松的就把大石头撬起来了,通过比较达成共识,用棍子撬最省力,从而进入对杠杆的探究。

又如教学《浮与沉》一课,在创设情境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动画,一只狼追着兔子跑,兔子跑到了一条小河边,河边有一根大木头和一块大石头,小兔子抱起那根大木头跳入河中,漂在水面中,狼着急了,抱起石头跳入水中,结果沉入到水里了……教师提问,通过刚才的动画同学们发现了什么?学生纷纷阐述自己的观点,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哪些物体在水中沉?哪些物体在水中浮?通过多媒体手段导入新课,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对物体在水中沉浮现象的观察,引入到对物体沉浮现象的探究。

3 实验导入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能力,运用实验导入新课,可以在学生和新的学习课题之间创设理想的诱发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愿望,帮助学生形成课题意识,明确学习目的,引起学生注意,促进学生认真学习,积极思考。利用实验导入新课,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分析问题,探索规律,既增长知识,又学到技能。如在《浮与沉》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直接演示,用一个装满水的水槽,把塑料尺、木块、石头、橡皮、铅笔、大头针等物体放在水中,让学生观察以上这些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通过观察,学生可以非常清楚地区分它们的浮沉状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再如在教《认识空气》时,我和学生说,春晚上刘谦的魔术大家喜欢吗?同学们都高兴的说喜欢,我说,今天老师也为大家表演一个魔术,看能不能知道老师是怎么做到的?我往透明的水槽里面倒入四分之三的水,然后拿出一根比水槽中的水低的蜡烛,将蜡烛点然后固定在一块小木块上,将木块放入水中,木块漂在水中,蜡烛仍然燃烧,我说,如果把蜡烛摁入水中,将会怎样?大家都说会熄灭,我接着演示,拿一个较高的烧杯将燃烧的蜡烛倒扣在水中,然后请学生看水中的蜡烛,蜡烛并没有熄灭,同学们都很好奇,我说,如果想知道这个魔术的秘密,接下来学习的知识会帮着同学们解开魔术,这样导入新课,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本节课的教学当中。

4 故事导入

在科学课教学中,如果能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创造一种特殊的知识情境,在故事的讲述中设置悬念,更容易帮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轉向老师,倾听故事,积极参与思考,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教师在这种氛围内,精简故事,穿插新课的内容,设置奇妙的悬念,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从而促进学生的认知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和谐、稳定地发展,使学生自觉融入到教学中。

如《盐到哪里去了》一课,我是这样设计的:在辽阔的大草原上,生活着这样其乐融融的三马之家,帅气的马爸爸,苗条的马妈妈和一匹可爱的小马,为了生计,它们经营了一家名叫“爱马”的快递运输公司,可是有一天,帅气的马爸爸由于压力大,任务重,病倒了,可这时,恰好有一批货物急需送到货主家,这可怎么办呢?急坏了马爸爸。这时,小马自告奋勇地说:“爸爸,让我来帮您吧!我保证准时送到。”帅气的马爸爸看到了一脸坚定的小马,决定把这份艰巨的任务交给它,并千叮咛万嘱咐,千万不能让水沾湿了货物,小马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不能让货物沾湿呢?”不知不觉便来到了河边,看着这条水流湍急的小河,小马心里犯了嘀咕:“这可怎么办?”只见小马心一横,一步步地沿着河水走下去,发现河水刚好到了自己的腰部,小马松了一口气,信心满满地趟过去了,可是走到岸边,却发现自己的货物变轻了,这是为什么呢?通过故事导入新课既起到良好的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如在“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这一知识点时,我讲完乌鸦喝水的故事向学生提问,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为什么往瓶子里丢进石子后水面上升了?假如往瓶子里投小木块可以喝到水吗?通过以上问题,学生的思路被打开,学生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大家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有的说石头比较重木头轻所以木头不可以,有的说是因为木块投的太少的缘故,正当学生苦想到底是什么缘故的时候,我因势利导: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就能解释以上现象。学生的积极向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在整节课的学习中积极主动,像被磁石吸引一样全身心的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当中。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导入新课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导入方式,使枯燥乏味的政治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怀彬,等.新教学方法[M].吉林科技出版社,1995(11).

[2] 林森,刘杰,主编.教学法[M].长春出版社,2011(6).

[3] 王怀彬,等.教师基本功[M].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11).

[4] 陈琦,刘懦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4).

[5] 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6).

[6] 鼎尖教案.冀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M].延吉:延边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导入积极性学习兴趣
三方共进,激发干部积极性更上一层楼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新课改下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联系式教学法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的运用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技校生学习积极性的探索研究
人的积极性与扩大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