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创业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空间效应分析

2015-10-21李云婷韦章涵

2015年30期
关键词:空间效应创业经济增长

李云婷 韦章涵

摘 要: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率已較前几年有所降低,为了提高经济增长率和就业水平,政府不断地加大对创业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大学生创业。而我国的创业和经济生产都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那么创业水平和创业增长率到底对我国经济和经济增长率起到了多大的作用?本文就通过空间效应来分别对2012、2013年全国31个省域的创业水平和经济水平,以及创业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关键词:创业;经济增长;空间效应

一、引言

我国经济增长率一直是近几年国内甚至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甚至有不少国内外学者探讨中国经济是否已经进入或即将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之中,以及如何防止中等收入陷阱等问题。而根据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率的提高最根本的就是提高技术水平,技术水平的提高来源与创新,“而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的以知识密集、创新驱动为特征的新经济,深刻改变了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也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转型提供了新的方向”(方世建,2015)。而在Porter(2002)的国家经济发展理论中,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创新驱动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经济体正是经历从中等收入向高等收入迈进的过程中。因此创新可以说是我国防止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在创造新的技术的同时也创造了新的生产工具和商品。创新的来源有很多,最不可忽视的就是创业企业的创新能力与经济带动水平,Porter认为创新驱动阶段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创业活动的增加。李允尧(2010)就指出在创业经济勃兴的美国,目前创业企业已占全部企业总数的98%,创造了占90%以上的新增工作岗位,整个国家95%以上的财富是由年轻创业者创造的。而我国政府这几年不断地呼吁大学生创业,并加大给予贷款方面的政策支持。截至2012年底全国私营企业和个体户共5145万户,到2013年底达到5690.2万户,增长率为10.6%,较2012年8.9%的增长率继续上升。

由于人口和地理历史因素,经济增长率在空间上存在很大的空间相关性,吴玉鸣、徐建华(2004)就通过全国31个省域的面板数据,从空间统计方法分析了各省区域经济增长集聚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从而发现我国省域之间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并存在地理上的集聚现象,若忽视经济增长间的这一空间效应将无法准确的进行计量回归。万坤扬,陆文聪(2010)则通过空间计量软件,选取了1995年到2008年间全国各省域技术创新产出的面板数据,验证了中国区域技术创新的空间特性,并从大区和省区两个层面综合考察技术创新区域变化趋势,从而发现大中型工业企业R&D支出以及创业投资与企业研发结合对区域技术创新贡献显著,而后通过空间滞后模型发现各地区间的技术创新彼此存在着正向影响。

张玉华(2014)曾通过2005年到2012年全国29个省域的创业投资数据进行了创业的空间相关性检验,验证了我国省域创业投资地域集聚存在很显著的空间依赖,即高投资额地区更临近高投资额地区,低投资额与低投资额地区更临近,而中西部地区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并且他指出这种效应随时间的推移逐步增强。李允尧(2010)也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业活跃程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差距:中国创业活动活跃的地区是东南沿海这些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也是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创业活动欠活跃的地区,是中部经济增长欠快的地区;创业活动不活跃的地区,是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

那么,在考虑了空间相关性后,创业增长率对我国各省域的经济增长率的正向作用到底有多大?而已存在的创业公司对我国经济又起到了多少影响?本文就将通过空间效应来实证分析我国的创业水平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二、空间相关性检验

本文首先关注当前全国31个省域(其中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创业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是否存在空间相关性,数据全部来自2013年和2014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创业通过各省的私营企业户数与个体户数之和来度量,解释变量——创业增长,及被解释变量——经济增长量均为各省2013年较2012年的增加量。

基于Geoda空间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空间效应分析估计,利用重复随机排列法排列999次,构建标准正态统计量,构建一阶Queen邻近空间权值矩阵,即当i省份和j省份相邻时矩阵中wij为1,若不相邻则为0。由此计算全局莫然I为0.4069,其伴随概率值能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而标准化统计量Z值为2.6729,这些指数都从整体上反映了我国31个省域的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明显的正向空间自相关关系。大多数省域集聚在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即较高经济增长水平的省区和其他较高经济增长的省区更趋于靠近,而经济增长水平较低的省区也和其他较低经济增长的省区更靠近。在此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局部莫然水平的检验,局部莫然检验具体显示了各省域的经济增长率集聚情况。由全局莫然I散点图和局部检验的结果可看出,高-高地区有:重庆、四川、湖北、湖南、江西、云南、贵州、海南、广西、青海、新疆、西藏;而低-低地区为黑龙江、内蒙古、河北、山西、上海、浙江、北京、宁夏、山东、河南、江苏、吉林、辽宁。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水平较快地区已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转移了,但东北部地区的经济增长率依旧不高。

而后我们根据一阶Queen邻近空间权值矩阵进行了创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空间效应回归,在回归过程中我们发现空间误差模型的显著性要明显低于空间滞后模型,故而我们再次直接给出空间滞后模型的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从回归结果可看出,创业增长率(JOBP)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率的回归系数为4.1020,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私营企业或个体户户数的增长率每增加1%,年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将增长4.1020%。而经济增长率的空间溢出项参数(W_GDPP)值为0.2919,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省域之间的经济增长率存在空间正相关关系,即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相邻省域的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每增加1%,该省的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就增加0.2919%。

虽然这一回归的解释率只有0.3721,但由于只带入了创业增长率一个解释变量,这一解释率已足够说明创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空间效应。

在此基础上,我们对过去已存在的创业水平对当前经济的影响也做了空间相关回归检验,这里我们将解释变量改为各省域本年度已存在的私营企业户数和个体户数,因而选择的创业数据是较经济产出数据滞后一年的,即为2012年的私营企业户数与个体户数之和。而被解释变量则为各省域2013年度的经济产出量。空间效应回归中依旧是空间滞后模型的显著性更高,具体结果如下表所示。

回归结果表明已存在的私营企业和个体户对经济产出的影响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私营企业或个体户户数(NJOB)每增加1户,经济产出就增加117.4195万元。并且由经济产出的空间溢出项参数(W_NGDP)可看出,省域之间的经济产出存在空间正相关关系,即相邻省域经济产出每增加1万元,该省域的经济产出就增加0.2121万元,且系数也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

然而与上文中创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空间效应回归结果相比,这一回归结果存在一定问题,虽然R2为0.9299,但这一回归的logL为负,且其绝对值较高,而AIC和SC的值也较大,说明模型还需调整。但本年度已存在的创业量和经济产出的空间溢出项参数的系数符号均为正,足以说明上一年度私营企业和个体户对当前经济的正向作用。

三、结果讨论及政策建议

从第二部分的空间计量分析可看出我国各省域的创业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率有着显著的正向空间效应,而当前存在的创业水平对经济仍起到较高的正向空间效应。我们认为创业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创业所带来的知识和技术创新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增长,而后通过知识溢出效应拉动区域经济增长水平,并且Acs(2007)提出并强调创新可以减小知识过滤——这一阻碍知识溢出的因素作用,从而更加促进经济增长。而方世建(2015)则认为创业的多样性会产生互补性知识交换,从而促进知识产生更大收益,进而带来知识溢出效应。而知识溢出进一步增加了创业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另一方面,创业可以通过消费品品种的增加或技术的提高来促进消费水平,从而使经济增长。电子商务的佼佼者——淘宝,就是极具代表性的例子,网络消费和物流的兴起让每个消费者面对的消费品品种急剧上升(甚至更多的国外商品),从而极大地促进了消费水平和就业水平,为经济增长作出了贡献,继而也提高了相邻省域的经济增长。

基于当前我国的总体创业水平,我们提出了以下三点政策意见:首先,在引入国外技术和产品的同时,政府应呼吁并支持国内在此基础上进行更进一步的创新,而不是一再地对国外技术和产品的复制,这种搭便车的方式虽然能够带来当前阶段的经济增长,但却不是长久之计。中国制造若想在国内、甚至国外长久的站住脚,就得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技术,而最值得学习的就是美国的苹果公司。

其次,创业能够带动就业水平,而稳定的内部人员是一个新企业成功的必备因素之一,特别是技术型创业企业。但当前我国的创业公司中人员流动是非常频繁的,这就大大增加了企业的创业成本,而留不住员工的一大原因就是五险一金这些社会保障的缺乏,因此,各地区政府在支持创业的政策中也应給予创业公司员工一些社会保障类的政策福利,从而提高我国的创业水平。

最后,在支持创业的财政政策上,我们认为应该扩大创业贷款支持的范围,因为比起大学生,很多工作了5到10年的人具有更加符合市场的创业想法和人脉关系,成功率更大。且这些人大多有了些创业的经济资本,所需要的贷款额度相较没那么大。(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Acs,Z.J,Szerb,L,Entrepreneurship,economic growth and public policy[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07,28(2)

[2] Porter,M,Sachs,J,McArthur,J,Executive summary:Competitiveness and stag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3] 方世建、桂玲,创业、创业政策和经济增长——影响途径和政策启示,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08

[4] 李允尧,创业与中国创业经济的发展——兼论中国返乡农民工创业的现实意义,江汉论坛,2010.7

[5] 万坤扬,陆文聪,中国技术创新区域变化及其成因分析——基于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科学学研究,2010.10

[6] 吴玉鸣、徐建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集聚的空间统计分析[J].地理科学,2004年(6)

[7] 张玉华、李超,中国创业投资地域集聚现象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国软科学,2014(12)

猜你喜欢

空间效应创业经济增长
财政分权、空间效应与产业结构升级?
云南边境地区交通路网格局变化下的旅游空间效应
空间及非空间效应下中国经济增长收敛性比较研究
在校大学生创业与学业协调机制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反腐与经济增长
人口结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经济分析
“双创”国策下的阶段性经营、资本知识架构研究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