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以人为本是文化建设的价值追求

2015-06-08吴雪会

西部学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价值追求文化建设以人为本

摘要:文化建设把以人为本作为价值追求就是要养成民众良好心性秩序,筑好民族精神之魂,培养人们健全人格。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弘扬优秀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准确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关键词:文化建设;以人为本;价值追求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文化建设以人为本为价值追求的基本阐释

文化建设以人为本作为价值追求,就是文化建设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笔者认为,文化建设以人为本作为价值追求包含了以下基本内容:

1.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养成民众良好心性秩序

使民众养成良好的心性秩序是文化建设以人为本的首要目标。学者徐贲指出,文明人类演进真正需要深化、推动的,是文化对国民的心灵教育。事实上,早在两千多年前,希腊人的教育目标就已经是培养“有文化”的,也就是完整的人了。希腊文化注重人的心灵和公民精神。例如,希腊人的“文法教育”不是今天语文课上教的语法、句法,而是诗、音乐和体操。这三项都是心灵教育,不是单纯的技能和知识——这种教育的目的不是积累可以用来换取金钱的知识,而是形成一种高尚的生活方式和人格品德。”因而,文化是对国民的心灵教育,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形成一种高尚的生活方式和人格道德。今天,市场经济起决定性作用,市场经济的功力导向和资本崇拜的逻辑,是文化及文化人也热衷于名利,热衷于金钱。使文化丧失了其心灵教育的功能。因而,今天,文化建设要做到以人为本,就要使文化达成人们良好的心序。就是要文化使人们明心、养心、润心、护心、洗心、清心;使人们形成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崇高的理想信念、脚踏实地的拼搏奋斗精神,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诚信、善良、正义的优秀品质。从而使人们优雅、尊严、体面、舒适、从容地生存。

2.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筑好民族精神之魂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灵魂。正是有其灵魂,才是其区别与其他民族,使这个民族生生不息。个人与国家、民族是息息相关的。如果一个民族丧失精神之魂,那这个民族的生存就会面临危机,个人也会跟着遭殃。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筑好民族精神之魂,即要坚定人们的信仰。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正是由于人们的信,才会有人们的崇仰,才会有人们的自觉行动。我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文化建设要筑好民族精神之魂,就要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要不断增强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文化发展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道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同时,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还要做到把民族精神之魂渗透到人们的灵魂深处,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通俗化、形象化、大众化,深入人民灵魂,使其确实内化为人们的坚定信仰,使公众自觉做到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

3.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培养健全人格

人格由知、情、意、行四个要素组成。知,就是认知,就是对事物的判断;情,就是情感,就是对事物的喜好厌恶;意,就是意志,行,就是行为。“所谓健全人格,就是这四个要素的有机关联和相互配合,即和谐。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相和谐的状态下,人的灵魂、心灵是有序的,人格也是健全的。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文化丧失了它本有的属性,不仅没有把健全人格作为自觉追求,反而扭曲了人格。有些文化主体在经济利益面前魂不附体,扭曲了自己的人格,丧失了基本的道德判断和道德情感,丢掉了应有的爱国情怀和行动,忘掉了自己的职责和担当,类似于爱、真诚、友善等高级情感被市场经济彻底摧毁,虚伪、做作、轻浮。于是乎有些文化名人也走上了邪路,黄赌毒文化仍有立足之地,低级庸俗文化大有市场。文化主体的创作与管理关乎到人民的幸福,关乎到人民健康人格的培育,文化主体的人格扭曲,怎能培养人民健全的人格呢?

二、文化建设要自觉把以人为本作为价值追求

1.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弘扬先进文化

先进文化能润泽人们的心田,陶冶人们的情操,激发人们的斗志。先进文化能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人们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什么是先进文化呢?先进文化一定会是优秀文化,与文明人类的制度价值逻辑和人性的诉求相一致。先进文化可以明心、养心;先进文化可以润心、护心;先进文化可以洗心、清心。因而,文化建设要做到以人为本,一定要审慎地选择和花大力气精心培育先进文化。这里所讲的先进文化,既包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包括国外的优秀文化。在弘扬传统文化时,要认真甄别,采取扬弃的观点弘扬其优秀的文化,对于文化糟粕要坚决予以摒弃。孝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今天,我们仍旧要弘扬孝道,但古人的孝道也存在着糟粕,我们要辩证地对待。笔者在陕西关中西部的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曾看到这样一个场景。为了弘扬孝道,这个村花大笔钱请了当地有名的画家在墙壁上画了二十四孝图。有一天,有一个爷爷领着他的三四岁大孙子在村里转,于是就给孙子讲墙上画的二十四孝图。讲到《埋儿奉母》这幅图时,孙子表现出恐惧的表情,事后,好长一段时间不敢和他爸爸呆在一起,一到晚上就是哭闹,只怕爸爸为养活爷爷把自己活埋了。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古代郭巨为供养母亲而活埋亲儿已经成为孝道文化的糟粕,和我们今天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不是我们要弘扬的,而是我们要坚决抛弃的。文化建设要做到以人为本,还要积极吸收世界上其他民族创造的文明成果。但是,在文化领域内,尤其在意识形态领域内,有个别别有用心的人打着弘扬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幌子,吃共产党的饭,砸共产党的锅。他们千方百计利用互联网、课堂、公共集会等场所宣传鼓吹西方的普世哲学和价值观,鼓吹西方的民主自由,鼓吹西方的多党制。对此,我们一定要提高警觉,严加防范。如果我们失去敏锐的政治嗅觉,任其发展,一旦西方的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党将不党,国将不国,到最后还是人民遭殃。总之,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就要吸收和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2.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建设要把以人为本作为价值追求,就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首先,文化建设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多样化。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第一需要是物质需要,在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人们还有精神需要。马斯洛的人的需要学说认为,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人在满足了生理需要之后,有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严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审美的需要等等。比如说安全需要,并非只有战争、抢劫、灾害等给人带来不安全感,同样,网络谣言、恐怖小说、电影、电视剧等同样给人们带来不安全感。所以文化创作和传媒都要注重保障人们安全感的需要。再比如人有归属的需要。这种需要不仅是每个人有成家立业的需要,还有文化归属和价值认同的需要。在经济全球化和西方资本主义加紧西化分化社会主义中国的今天,满足人们文化归属的需要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这不仅关系到人们的信仰,也关系到民族的兴衰成败。还有,文化还要满足人自我实现的需要,满足人们审美的需要等等。因此,文化建设要做到以人为本,就要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人们在美好的文化家园中栖息、生活、生存。其次,要积极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文化需求,努力提升人们的文化需求和文化品位。人们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有高尚的需求,也有低俗的需求,甚至有些需求还是违反道德和法律的,比如卖淫、嫖娼、赌博等。因而,对于人民的文化需求,我们还要正确引导。对于人民群众高尚的文化需求,我们要千方百计给与满足,对于低俗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要积极引导,对于违反道德和法律的需求,我们要坚决予以制止和取缔,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文化需求,提升人们的文化需求和文化品位。最后,文化建设还要创新形式,力争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收到良好的社会效应。

3.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准确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准确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说,“一切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只有联系群众,表现群众,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革命战争时期如此,改革开放的今天也应如此。首先,文化创作者要深入基层,深入到群众中去。和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体验生活,体察民情。其次,文化创作者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年龄、文化程度、出身、接受能力、消费心理等,以人们喜闻乐见、愿意接受的途径、方式把题材、创作内容生动地展现出来,以大众化、通俗化的方式把比较高深的理论表达出来。文艺工作者只有把文化创作题材、创作内容深深扎根到人民群众的土壤中,创作才有生命力,才会创作出鲜活的具有厚实群众基础的优秀作品,才能使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旋律落到实处,才能确实增强人们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后,文化管理部门,在评判文化发展事业绩效时,还要把人民群众的态度、反响和反映纳入评判文化发展事业绩效的指标体系。

注释:

①参见徐贲:《文化是一种怎样的教育力量》,《思想理论教育》2012年18期。

②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延安解放出版社,1943年10月。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人民出版社,2012.

[2]李秀林等主编.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1995.

[3]张孝评.论毛泽东文艺思想以人民为本位的中国特色[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1(1).

[4]张缨. 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文化建设[J].理论探索,2006(1).

作者简介:吴雪会(1973-),女,陕西眉县人,宝鸡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部项目“文化建设中的伦理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1XZX011)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价值追求文化建设以人为本
童诗教学的基本取向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三重意蕴
妖魔化爱国主义的几个错误论调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的机遇、挑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