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童诗教学的基本取向

2017-01-19张敬义

小学教学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价值追求教学要点童诗

张敬义

【摘要】童诗清新明快而富有音乐性的语言、具体而丰富的想象力、纯真而美好的情感,这三方面的审美价值不只是供我们认识、理解的,而且是供思考、实践的。其教学过程可分为三个环节:诵诗作——识别语言符号,学习语言,感受语言美;品诗味——再现诗歌形象,移情体验,体悟形象美;植诗心——展开合理想象,模仿迁移,表达童心美。

【关键词】童诗 基本特征 价值追求 教学要点

儿童诗简称童诗。童诗是为少年儿童创作的,以儿童为阅读对象的,符合儿童的心理、年龄和审美特点的,最能陶冶儿童心性的一种文学样式。诗人圣野曾说过:“一个自幼受过儿童诗熏陶的人,长大肯定是一个有是非观,有真性情的人。”一首好的儿童诗作品,不仅选取了这个世界上最真、最善、最美的内容,而且也教导儿童用健康、开朗的心情去面对每一天及每一件事情。儿童需要童诗。

一、童诗的基本特征

童诗与儿歌相比,儿歌是歌,适合低幼儿童念唱;童诗是诗,适合小学生诵读。大体上具有如下特征。

1.清新明快而富有音乐性的语言

英国诗人柯立基认为:“诗是最妥当的字句放在最妥当的地方,诗是最经济的语言。”著名儿童文学家金波曾说:“诗歌的语言不仅要求精练而且具有表现力,还要求它有和谐的音调,鲜明的节奏和韵律。”显而易见,童诗语言精粹,除了词语的锤炼要准确恰当外,诗的声音节奏更应具有音乐性,即音韵要有美感。我们看一首童诗——

我家住在大海边

天蓝蓝,海蓝蓝,

我家住在大海边。

海边有个月亮湾,

湾里有条打鱼船。

船上有位老爷爷,

他的故事说不完。

这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的一篇童诗。这首诗描绘了海边渔村的美丽景色和老爷爷讲故事的情景。诗的语言清浅、晓白流畅,三句话末尾以“边、船、完”结尾,押“ɑn”韵,每一句末尾,是下一句的开头,“顶真”的写法,形成诗的回环整齐的美感,读起来节奏明快,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这首童诗虽然短小,却写得有声——仿佛能听到微风簇浪之声,打鱼船咿呀摇曳之声,老爷爷娓娓道来讲故事之声;有色——“天蓝蓝,海蓝蓝”,海天一色,相互交映,让人心旷神怡;有情——老爷爷的故事“说不完”,孩子们天天听都听不厌;有境——“我家、大海边、月亮湾、打鱼船、老爷爷”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这首诗清新明快而富有音乐性的语言自然是儿童的最爱。

2.具体而丰富的想象力

感情是诗歌的灵魂,想象力是诗歌的翅膀。诗可以解作“想象的表现”。所有的诗味,几乎都集中在想象力上——想象之奇、之妙、之意外,成了这些童诗的审美价值的真正依托。我们看一首童诗——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王宜振

夏天来了,

夏天是位小姐姐。

她热情地问我:

想变点儿什么?

我想变透明的雨滴,

睡在一片绿叶上;

我想变一条小鱼,

游入清凌凌的小河。

我想变一只蝴蝶,

在花丛中穿梭;

我想变一只蝈蝈,

歌唱我们的生活。

我想变眨眼的星星,

我想变弯弯的新月。

最后,我看见小小的荷塘,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荷叶像一柄大伞,

静静地在荷塘举着。

小鱼来了,在荷叶下嬉戏,

雨点来了,在荷叶上唱歌……

这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首童诗。“诗使万象化成美丽;它使最美丽的东西愈见其美。”这首诗的情趣在于“问”与“答”,对孩子而言,是天真的发问;对大人而言,是妙不可言的神来之笔。该诗由第一节领启,一步一步铺设孩子的遐想,于遐想中又透出对融入大自然的向往和心灵的美好,读来合情合理,易于引发儿童的共鸣。

再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听听,秋的声音》——“听听,秋的声音,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话音。听听,秋的声音,蟋蟀振动翅膀,“嚁嚁”,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能引发儿童很多秋的声音的遐想。

3.纯真而美好的情感

童诗是儿童的精神“乳母”,具有此其他文学样式更为丰富的感情因素,是塑造美好心灵的艺术形式。用诗人的话说:“这是呼唤心灵的教育。”我们来看一首童诗——

长翅膀的太阳

金 波

真想让太阳长一对翅膀,

天上就多了一只太阳鸟,

让它在蓝天里自由飞翔,

一边飞,一边自由鸣叫。

它的歌声是这样温暖,

给人们心头带来了光明,

孩子们看见了笑得更甜,

盲人听见了也睁开眼睛。

天上飞翔着光明的使者,

飞临千万年的冰山雪谷,

给沙漠送去明亮的小河,

让高山荡起潋滟的小湖。

长翅膀的太阳是我的心,

把光和热送给所有的人。

这是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首童诗。这首童诗的美,在于诗人投注到诗歌中的情感,诗行中透露出诗人的灵魂气息,出其不意地捕捉了孩子的闪光的想象——“长翅膀的太阳是我的心,把光和热送给所有的人。”金波把“长翅膀的太阳”写成是世界上最真挚、最美好、最纯洁、最珍贵的感情。他发掘出人心灵中丰富的普遍存在的美,去陶冶儿童的心灵。这首诗不仅适合少年儿童阅读,也是成人陶冶性情不可多得的纯美诗篇。

二、童诗教学的价值追求

童诗清新明快而富有音乐性的语言、具体而丰富的想象力、纯真而美好的情感,这三方面的审美价值不只是供我们认识、理解的,而且是供思考、实践的。

1.把优美的文字献给学习敏感期的少年

小学阶段是儿童母语学习的一个重要时期,童诗的语言对学生来说是最美的,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毫无疑问首选童诗。现代语言学习理论认为,语言能力的提高,首先依赖于大量的语言输入,语言输入是学习者学习的蓝本,也是学习过程的起点。没有语言输入,根本谈不上语言学习。语言输入的内容、数量和方式,往往直接影响学习的质量和速度。童诗精致的语言,漂亮的词汇和节奏,吸引着学生。学生之所以热爱童诗,首先从听觉上亲近它的声音美,之后,随着理解的深入接受它的情感美和意境美,最后熟读成诵,内化精致的语言。

值得一提的是儿童语言的学习,如果没有成人为之创立和提供言语交际的情境和机会,只是孤立地进行语言、词汇训练,就很难取得好的效果。在童诗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自身的主导性角色,用规范、经典和优美的语言文字来优化学生言语品质的过程。

2.把美妙的想象献给爱奇思妙想的少年

童心需要传递,也需要感受;想象需要激发,诗境需要丰富。诗人能想到哪里,读者就能跟到哪里;诗人能想到什么,读者就能看到什么;而且读者还能由这个诗人引申到那个诗人,由这个形象跳跃到另一个形象。优秀的文本总是呵护着儿童内心的梦想,丰富着他们的想象,温暖着他们的感受。

鲁迅先生称赞儿童,“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世界,想到地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在儿童的世界里,外界所见到的一切,都等同于有生命的我。对于儿童来说,想象意味着张扬,想象意味着尊重,想象意味着成全。于是在想象中有乐,在情操中有德,在艺术中有美。童诗竭力彰显儿童的天性、灵性、想象力。

3.把美好的情感献给心灵纯洁的少年

古往今来,一切优秀的童诗都以高尚的情操打动人,以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人。“诗是最快乐最善良的心灵中最快乐最善良的瞬间记录。”“道德中最大的秘密是爱,亦即是暂时舍弃我们自己的本性,而把别人在思想、行为或人格上的美观若自己的美。要做一个至善的人,必须有深刻而周密的想象力;他必须现身于旁人和众人的地位上,必须把同胞的苦乐当作自己的苦乐。”这些话语出自雪莱的《为诗辩护》。研究表明,儿童早起接触母语的丰富程度直接影响儿童的情绪和智力发展。童诗充满了童心、童真、童趣、童性。诗的素养会使儿童聪颖、敏锐、有灵性。童诗能培养一个人良好的气质,在美的熏陶中养成高尚的情操。

三、童诗的教学要点

一般来说,文学作品具有三个层次:语言符号—文学形象—文学蕴涵。这告诉我们,作为文学的童诗,其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三个环节是:

1.诵诗作——识别语言符号,学习语言,感受语言美

童诗的生命在于诵读。诵读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读,感知童诗的韵律美、语言美、情感美,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感情的音响,使语言更富有活力,使诗句的生命力跳跃出来。

比如,教学《我家住在大海边》,首先要读出诗歌的韵律美:整首诗的韵脚落在韵母“ɑn”上,如“边、船、完”,这让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其次要读出诗歌的节奏美:“天蓝蓝,海蓝蓝,我家住在/大海边。海边有个/月亮湾,湾里有条/打鱼船。船上有位/老爷爷,他的故事/说不完。”诗歌中一句两顿的节奏让诗歌充满律动感。第三要读出美感和童趣。教学时可以巧用衬词,创造出一幅优美的画面——“天蓝蓝,海蓝蓝,(啊,好美!)/我家住在大海边。(好羡慕啊!)/海边有个月亮湾,(真的?)/湾里有条打鱼船。(船上有什么?)/船上有位老爷爷,(他在干什么?)/他的故事说不完。(说不完……)”这样教学既有童话般的境界,又有盎然的童趣;既可以丰富诗境,又能学习语言,感受语言美。

再如,教学《长翅膀的太阳》,教学伊始,可以引用金波的名言:“美好的一天从阅读开始,阅读从诗开始。”这样,便开启了学生们的诗歌诵读之旅。接着,提出问题:“诗人有什么心愿?”这一问题可以将学生引进诗行。可以预想一只扑棱着诗情的太阳鸟就这样走进学生的心中。带着问题读诗,老师不要急于介入学生的阅读活动,而应陪着学生一起一遍又一遍的朗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当学生读到小脸泛起会心的甜蜜时,才可以引导学生交流:“你觉得诗人的心愿怎么样?”这时,学生便可以张开小嘴尽情地诉说自己的发现和感受,因为他的心已经融进诗歌的情境中去,感受到诗歌新奇的意象,与太阳鸟一起尽情地飞翔。此时,老师最好能和学生一起诵读全诗,你一句,我一句,你一句,我三行,一咏三叹,学生的情感在诵读中升华。

法国著名诗人瓦雷里说:“诗歌不是思想;它是将声音神圣化。”这样的诵读洋溢着生命的活力,诵之如行云流水,听之如金声玉振,滋养着儿童的精神,达到了沉浸流连的读诗境界。

2.品诗味——再现诗歌形象,移情体验,体悟形象美

童诗的教与学是一种高雅的精神活动,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想象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情思与意味,体悟形象美。

比如,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在感悟“我想变成透明的雨滴,睡在一片绿叶上”时,先让学生欣赏动画的雨滴图,想象自己就是小雨滴,心里会想些什么?让学生去移情体验,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可以预想,有的说:“我真是太舒服了。”有的说:“我很快乐。”然后让学生融入自己的感情去反复地朗读,在琅琅的书声中,小雨滴变活了,是那么舒服,那么快乐,那么可爱。

再如,教学《听听,秋的声音》。这首诗的前三小节结构一样,老师重点指导第一小节。先让学生自由读,再指名读。在学生读到“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和黄叶道别的话音”时,老师问,如果你就是大树你准备怎么同黄叶道别?这一问题让“大树妈妈”与“黄叶”告别,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然后再指导朗读,读好“刷刷”,感受秋的气息;边做动作边读,读出情趣;边想象边读,使读更细腻,更有情感。而第二、三小节老师放手让学生去自由读,并和小伙伴合作,演一演蟋蟀和阳台、大雁和人们是怎样道别的。这样既让学生在合作中活化了形象,训练了语言,又激发了学生情感。

童诗的教学,老师应始终站在学生的一面,努力通过想象还原学生的熟悉生活、激起学生的内心共鸣,奏起学生的言意“和声”。

3.植诗心——展开合理想象,模仿迁移,表达童心美

一件事物能有童趣,都是有童心的人赋予它的。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生机、富有诗意的世界。想象力如同一把伞,没有张开就没有作用。教学中应展开想象的翅膀,焕发创造的热情,利用语言、文字、图画等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打开学生想象力的大门,模仿迁移,生长诗心。

比如,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可以文本为依托,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倾心营造与儿童心灵相通的情境,让滋润儿童语言、生命发展的阳光跳进课堂。“小鱼来了,在荷叶下嬉戏,雨点来了,在荷叶上唱歌……”一首美的诗篇会给我们留下活跃的想象力,诗歌的省略号给学生们的思维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老师可以抓住省略号让学生想象除了小鱼和雨点,还会有谁来荷叶这里?“ 来了,

在荷叶 。”可以预想:“蜻蜓来了,在荷叶旁点水。”多么有意境;“青蛙来了,在荷叶上跳舞。”多么快乐;“蝌蚪来了,在荷叶下游戏。”多么有情调…… 弗洛伊德说:“每一个正在做游戏的儿童的行为,看上去都像是一个正在展开想象的诗人。”这话一点不假。

再如,《长翅膀的太阳》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很难理解:“长翅膀的太阳是我的心,把光和热送给所有的人。”它揭示了整首诗歌的内涵。教学时可以这样设问:作者写这首诗仅仅是在赞美太阳鸟吗?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豁然开朗,原来“我”的心就是长翅膀的太阳,要把光和热奉献给所有的人。在教学的尾声,老师可以这样引导:你想让谁也长上翅膀,星月雨云,花叶草鱼?……或者你也想长一对神奇的翅膀,仿照课文把美好的愿望写下来吧!我们本着“把儿童诗还给儿童的”的思想,让学生用心灵自由创作,他们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诗句便会从儿童的心灵深处汩汩地流淌出来。诗歌教学的目的并非培养诗人,但是如此练笔,必将厚实学生的文学底色,生长儿童的诗心。

诗人是举着心灵的火炬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人。作为老师,理应举起诗歌这盏照亮灵魂的火炬,和儿童一起行走在寻美的路上!心里播下诗的种子,不论它能否开花结果,至少能收获一点诗的“绿意”。

【参考文献】

[1]赵雪敏.基于儿童立场的童诗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14.(10):42

[2]张学青.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诗歌[j]小学教学,2007.(3):22

[3](英国)雪莱.为诗辩护[j]缪灵珠译,古典文艺理论译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1):79

[4]刘金梅.“回归天性发展个性”的童话教育[j]黑河学刊,2010.(4):90

[5](英国)雪莱.为诗辩护[j]缪灵珠译,古典文艺理论译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1):72

[6]朱守宏.初中现代诗歌解读与教学策略[j]科教导刊,2014.(15):126

猜你喜欢

价值追求教学要点童诗
童诗对对碰
童诗三百首
另一种话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要点研究
理性中的即兴随想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三重意蕴
妖魔化爱国主义的几个错误论调
论刑事侦查中诉讼程序的价值追求
初中化学实验课的教学研究
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的机遇、挑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