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科学内涵及历史地位

2015-05-30黄家茂杨露

宁夏党校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历史地位战略布局科学内涵

黄家茂 杨露

摘要: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科学内涵和历史地位,增强贯彻落实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以及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科学内涵;历史地位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921(2015)06-0005-04

收稿日期:2015-09-31

基金项目:重庆师范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12XWB040);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实现‘两个百年和中国梦目标进程中‘四个全面的内在逻辑联系研究”(15SKG035);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视域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15YBMK001)。

作者简介:黄家茂(1967-),男,安徽芜湖人,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公民道德与社会建设研究中心”、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杨露(1975-),女,四川宜宾人,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和重要的历史地位。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科学内涵和历史地位,增强贯彻落实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及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刻的科学内涵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必然要求。“小康”概念,古已有之,出自《礼记·礼运》,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孜孜以求的理想社会状态和宏伟愿景,寄托着华夏百姓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恒久守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和衡量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阶段性目标,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两个百年”目标中的第一个百年目标。这个战略目标既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一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在“全面”。全面, 从理论和实践双层看,不仅体现在覆盖领域、地域、人群的全面,还体现在实现国民经济发展之全面,“五位一体”协调发展之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之全面,人的发展之全面,并且要逐步增加力度和深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在“建成”。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方面要始终坚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敢于面对矛盾,承认矛盾,及时化解矛盾;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历史和前进中的问题,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在“发展”。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发展的主要内涵就是提质增效,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因此,要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高度重视百姓的评价和感受,努力给百姓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1](P68)。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就不可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在实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经过慎重考虑提出的奋斗目标,是必须通过艰苦奋斗的实践才能实现的推进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伟大事业。只有敢于和善于实践,努力实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才能向前发展,小康社会才能全面建成。

2.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内涵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1](P3)。全面深化改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三大战略举措之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就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要问题作出科学谋划和系统部署,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和新目标。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内涵主要体现在,一是改革目标全方位,既有“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P42)的总目标,又有在这个总目标统领下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深化改革的子目标。二是改革领域全覆盖,涉及的领域为“5+1+1”,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加上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以及国防和军队改革,具体改革任务有336 项之多。凡是影响和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实现的领域都必须进行改革,毫无例外。正如习近平所说,“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三是改革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并不比不发展要少,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继续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永远在路上。“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2]。此外,全面深化改革还包含必须坚持一系列正确的原则和科学的方法等。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破瓶颈、涉险滩,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国梦奠定精神和力量基础,提供条件支撑和动力保障,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推向前进。

3.全面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3]。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制度保障,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三大战略举措”之一。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经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依法治国的最根本保证是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3];立足点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个总目标“既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又突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和总抓手”[4],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必将有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基本原则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重大事项是宣传和树立宪法权威,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切实在宪法实施和监督上下工夫;重点是“保证法律严格实施,做到‘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4];基本要求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主要内容是“六个方面”的重大任务、180多项改革举措,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必须立足全局和长远来统筹谋划。只有树立法治信仰、培塑法治思维、强化法治理念、打造法治文化,解决好刚性与柔性、用法与用人、依法与倚法、维稳与维权、官知与民知等问题,才能鼓舞和凝聚起正能量,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1](P85)的良好法治环境,从而营造一个团结、奋进、和谐、有序的良好社会氛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驾护航。

4.全面从严治党的科学内涵

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三大战略举措之一。办好中国的所有事情,关键在党,重点在党。“中国要富强,中国人民要小康,中华民族要崛起,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5]。全面从严治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关键在“全面”和“从严”。“全面”体现在,一是治党内容全面,由于党执政面临的“四大考验”是全面的,风险是系统性的,因此党的建设要覆盖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各个领域,并使各领域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做到协调推进党的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二是治党主体全面,既包括党中央也包括基层组织,既包括各级领导干部,也包括普通党员。全面从严治党,党员领导干部要发挥带头作用,以上率下,普通党员也不能滞后。三是治党过程全面。党执政面临的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是长期、复杂、严峻的。因此,党的建设将伴随党治国理政的始终,没有休止符,永远在路上。全面从严治党,“在内容上涵盖党的五大建设,在对象上覆盖各级党组织和所有党员、党的领导干部,在时间上贯穿党的建设的全过程”[6]。“从严” 就是要做到“严”字当头、真抓实管,通过建立严肃的党纪法规、严明的政治规矩、严密的组织体系、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把严字落实到党的建设的各方面和环节,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全过程。全面从严治党“新”在强调“五大结合”,即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治标和治本相结合,集中教育活动和思想教育的常抓、细抓和实抓工作相结合,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和遵守政治规矩相结合,发挥人民群众监督作用和落实追究领导责任相结合。“核心”在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保持党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重点”在从严治吏、正风反腐、严明党纪。“目标”在“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7]。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重要的历史地位

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实现中国梦的新指南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8]。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跃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面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面对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面对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四风”等问题,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问题导向和战略思维,率先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体现了中华民族固有的家国天下的情怀,“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P28)。国家富强就是指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民族振兴就是通过自身不断发展和强大,使中华民族再次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再次以高昂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人民幸福就是人民权利保障更加充分、人人得享共同发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人民幸福则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中国梦,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必须坚定理想信念、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拓展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重视科技创新、建设美丽中国、完善特色制度、构建和谐世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行动指南,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指明了方向路径,确定了行动路线,提供了根本遵循。“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和形成,“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9]。

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新方略

治国理政需要有大视野、大思路和大战略。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围绕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目标治国理政,思路越来越清晰,从而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国公认、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出发,从着力破解当前党和国家各项工作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出发,在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提出并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集中展现了既符合发展实践需要,又顺应时代潮流要求、回应人民群众关切的科学执政态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治国理政全局,抓住改革发展稳定关键,统领中国发展总纲,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和主攻目标,开辟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创新理论和特色制度的总抓手,是治国理政的行动总纲。正如习近平所说:“我们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我们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10]“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又有鲜明的时代内涵,既有伟大事业又有伟大工程,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既有重点又有全局,统一于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现代化国家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大梦想,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的伟大事业,统一于党的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新的伟大工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更加清晰和集中地展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治国理政的新理念和新思路,也为推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提供了顶层设计和战略导引。

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吸收人类全部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并且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的”[1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问题导向和科学思维,以革命家、政治家的战略眼光和全局视野,坚定中国自信、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难题,提出并形成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进一步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中国梦、怎样实现中国梦”的基本问题,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共产党执政、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发展三大规律的认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深化、逐步完善的历史过程是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生动体现,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实践中,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最新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

4.“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三位一体”,“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1](P13),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一以贯之的主题,也是贯穿“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主题。“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集中体现和总体概括。从每个“全面”到“四个全面”整体,都显示了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的系统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站在历史与时代发展的高度,积极秉承传统,主动迎接挑战,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包括“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内的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领域和方面。“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性运用的中国样本,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1](P10)“四个全面”战略筹划,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实践,用新的视野、方略和布局,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路径,丰富了行动指南,巩固了根本保障。只有勇闯激流险滩、敢于斩关夺隘,才能达到胜利的彼岸,拥有光明的前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形势下我们党治国理政的行动纲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思想武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提高理论自觉和自信,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国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71.

[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4-10-29(1).

[4]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4-10-29(2).

[5]石仲泉.“四个全面”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N].天津日报,2015-05-11(09).

[6]曲青山.“四个全面”与矛盾法则[J]. 中共党史研究,2015(5):5.

[7]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0.

[8]习近平.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11-30.

[9]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4-29.

[10]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N].人民日报,2015-01-25(1).

[11]贾高建.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宣传[EB/OL].人民网,2014-07-17.

猜你喜欢

历史地位战略布局科学内涵
准确理解组织路线的科学内涵
江西豫章书院的历史地位、现状与开发前景
试论“四个全面”战略与中国梦的关系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中央苏区医学教育历史地位探析
管道升画作的艺术探索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作用研究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价值
『四个全面』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