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论马克思主义生命力

2015-05-30秦正为

宁夏党校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生命力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摘要: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作为马克思主义主要创始人的马克思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思考。马克思认为,博采众家之长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前提,表述真实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本质,反对错误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保障,创新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源泉,掌握群众力量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基础,讲究学风文风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表现。

关键词: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生命力

中图分类号:BO-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921(2015)06-0034-05

收稿日期:2015-09-25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BKS022),山东省社科强化建设基地“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项目(MJDXK040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秦正为(1973- ),男,山东阳谷人,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中共中央编译局博士后,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既有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内在因素,也包括外在的客观因素。对此,作为马克思主义主要创始人的马克思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深入的思考,因而对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做出了较多论述,并将其付诸于实践。尽管在苏东剧变后,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包括对马克思本人,都曾经受到质疑和攻击。但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资本论》的畅销和“马克思老爹又回来了”的惊呼,正好验证了非马克思主义学者德里达的一句话:“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1]同样,没有马克思,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一、博采众家之长: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其吸收了前人的优秀成果。任何有生命力的理论,都是经过了时间的沉淀和实践的检验,而这些理论自然都是源于历史又走向未来的,是人类思想文化发展史上薪火相传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也是如此,众所周知,其理论基础一般而言就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对此,马克思毫不讳言,甚至多次公开表达了这一思想。比如,对于黑格尔,马克思说:“我公开承认我是这位大思想家的学生”[2](P22)。在1852年致约·魏德迈的信中谈到:“至于讲到我,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3](P547)马克思甚至直接指出:“我的价值、货币和资本的理论就其要点来说是斯密—李嘉图学说的必然的发展。”[2](P19)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理论应该是针锋相对、难以相容的,但马克思的诚实坦白态度,反而更加证实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科学性,使其更具有革命性和生命力。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4]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其吸收了当代的优秀成果。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不但建立在前人基础之上,也是对当代众多领域成果的充分展现。马克思曾说:“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的叙述出来。”为了写作《资本论》,马克思从1843年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他阅读和研究了浩如烟海的各种理论著作、工厂年报、议会记录等,摘录过的书籍多达一千五百种以上,写的笔记、提纲、札记、摘录至少有一百本以上;其领域和学科涉及农艺学、农业化学、实用经济学、实用工艺学、科学技术史,甚至解剖学、复式簿记等等。《资本论》第一卷引用的材料有一千多条,仅仅前两章各种书籍的摘要就有二百多处。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二卷序言中写道:“只要列举一下马克思为第二卷留下的亲笔材料,就可以证明,马克思在公布他的经济学方面的伟大发现以前,是以多么无比认真的态度,以多么严格的自我批评精神,力求使这些发现达到最完善的程度。”实际上,对于每一部著作、每一篇论文、每一封通信甚至每一个论断,马克思都是非常认真和谨慎的,都会收集足够的材料加以验证。马克思是大英博物馆的常客,“马克思脚印”见证着马克思渊博深厚的知识积累。对此,恩格斯曾经感慨地指出:“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也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能够不断吸收新鲜血液,保持了不竭的生命力和活力。

二、表述真实关系: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对历史真实的表述。马克思认为,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而“本来这些共产主义体系以及批判性和论战性的共产主义著作不过是现实运动的表现”[8](P536)。《共产党宣言》则进一步明确指出:“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马克思知识非常渊博,对于许多理论如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宗教学、逻辑学、美学、文学乃至自然科学等都曾经分门别类进行研究,但在他看来,“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9](P516)具体而言,任何理论体系也必须反映本国状况并以此为基础。马克思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8](P544)。正是因为表述的是历史真实,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才是真理,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对于《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曾说:“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10](P5)列宁有句话说得好:“马克思丝毫不想制造乌托邦,不想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的问题,正像一个自然科学家已经知道某一新的生物变种是怎样产生以及朝着哪个方向演变才提出该生物变种的发展问题一样。”[1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者也应该是科学家。《共产党宣言》明确宣称:“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12](P307)李卜克内西在《忆马克思》中写道:“马克思不会虚伪,不会造作和装腔作势,他无论在著作中和生活中都始终是本来面目。”[13](P42)真实的论著、真实的作者,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本真。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任何有生命力的理论,都是与实践有机结合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其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对此,马克思有过许多明确表述。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9](P500)。“理论的方案需要通过实际经验的大量积累才臻于完善。”[2]“一个有学问的人不愿意自己堕落,就决不应该不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不应该整年整月地把自己关在书斋或实验室里,……逃避生活,逃避同时代人的社会斗争和政治斗争。”[13](P68)马克思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恩格斯后来回忆说,“我曾不止一次地听到马克思说,正是他对林木盗窃法和摩尔地区农民处境的研究,推动他由纯政治转向研究经济关系,并从而走向社会主义。”[14]马克思不仅自己这样做,也经常教育别人这样做。比如对于那些所谓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马克思要求他们:“少发些不着边际的空论,少说些漂亮话,少来些自我欣赏,多说些明确的意见,多注意一些具体的现实,多提供一些实际的知识。”[15](P62)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真谛。

三、反对错误思想: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保障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坚持进行理论斗争。马克思主义从其产生之日起,就具有批判的、论战的性质,因为其宗旨就是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因而这种批判和论战也是坚决的、不妥协的。马克思在他和恩格斯合写的《哥特费利德·金克尔》中写道:“我们的任务是无情的批判,而这种批判与其针对公开的敌人不如针对伪装的朋友;为了坚持我们的这种立场,我们情愿放弃在民主派当中的廉价的荣誉。”[16]马克思还指出:“我指的就是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所谓无情,就是说,这种批判既不怕自己所作的结论,也不怕同现有各种势力发生冲突。”[17](P7)这种无情的批判,实际上是由革命的理论本身决定的。由此,这种无情的批判性也就时时处处贯穿于自己的理论之中。马克思曾言:“我们见解中有决定意义的论点,在我的1847 年出版的为反对蒲鲁东而写的著作《哲学的贫困》中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虽然只是论战性的概述。”[10](P593)而到了揭下资本主义剥削秘密面纱的《资本论》时,这种批判及引起的疯狂的反批判乃至恶毒攻击就更为明显了。所以,当《资本论》即将出版问世时,马克思毫不掩饰地指出:“这无疑是向资产者(包括土地所有者在内)脑袋发射的最厉害的炮弹。”[18](P542-543)后来,马克思又满怀喜悦地指出:“《资本论》在德国工人阶级广大范围内迅速得到理解,是对我的劳动最好的报酬。”[19](P105)正是由于这种批判性,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得到充分显现。马克思主义是批判的理论,也随时欢迎对自己的批判,这正是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真正表现。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坚决反对教条主义。由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和革命性,因而马克思主义与任何教条主义是不相容的。早在马克思主义初创时期,马克思就明确宣布:“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20](P416)1843年,马克思在给阿尔诺德·卢格的致信指出:“我不主张我们树起任何教条主义的旗帜,而是相反。”[17](P7)这是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在现实中马克思也的确在不断地帮助教条主义者们澄清认识,同时也展开严厉的批评和批判。比如,对德国的真正的社会主义者盲目搬用法国的社会主义学说的做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在德国的条件下,法国的文献完全失去了直接实践的意义,而只具有纯粹文献的形式。”[12](P298)比如,对于拉萨尔教条化的做法,马克思指出:“他陷入了蒲鲁东的错误之中,他不是从阶级运动的实际因素中去寻找自己的鼓动的现实基础,而是想根据某种教条式的处方来规定这一运动的进程。”[3](P582)即使针对照搬自己理论的做法,马克思照样严厉批评。比如,针对米海洛夫斯基的做法,马克思明确表示:“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后来,随着马克思主义影响的日益扩大,也出现了各种形形色色的所谓“马克思主义者”。对此,马克思还有句极具讽刺性的名言:“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3](P691)在反对教条主义的同时,马克思也坚决反对任何对他和恩格斯的个人崇拜。他说:我和恩格斯“两人都把声望看得一钱不值。举一个例子就可证明:由于厌恶一切个人崇拜,在国际存在的时候,我从来都不让公布那许许多多来自各国的、使我厌烦的歌功颂德的东西;我从来也不予答复,偶尔答复,也只是加以斥责”[3](P628)。反对任何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以往的理论体系的根本区别,也是其能够反对任何僵化和束缚、不断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

四、创新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源泉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坚持运动发展的观点。生命在于运动,具有生命力的理论也必然是坚持运动发展观点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超越以往的理论体系,就在于其理论基础和重要组成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据此,马克思说过:“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12](P139)并且“任何领域的发展不可能不否定自己从前的存在形式。”[22]由此,马克思坚决反对空想社会主义脱离实际地去“推断未来和宣布一些适合将来任何时候的一劳永逸的决定”,而主张“我们是从世界本身的原理中为世界阐发新原理”[20](P418)。特别是对于他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否定发展,马克思指出:“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19](P111-112)对于马克思主义而言,马克思和恩格斯坚定地说:“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12](P293)正是出于这种信念,马克思高度赞扬巴黎公社的创新精神:“这些巴黎人,具有何等的灵活性,何等的历史主动性”[3](P599)。坚持运动发展的观点,从而使理论本身具有运动发展的内容和特质,这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必然表现。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发展自己的理论。任何具有生命力的理论,还必须是发展的理论,即在发展创新中不断完善、进步,从而永葆旺盛的生命力。在这方面,马克思依然率先垂范,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比如,马克思曾多次强调:“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10](P50-51)“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23]也就是说,任何理论,必须跟着社会存在和现实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这样才能保持正确,保持有活力。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是对社会真实关系的反映,但仍需根据社会发展而发展。即使对于《共产党宣言》的某些观点,马克思认为也必须加以修正。马克思曾说:“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10](P5-6)“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10](P5)因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0](P5)。《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的“圣经”,但在其主要创始人马克思那里仍然需要发展,这种理论的生命力同样还需要质疑吗?

五、掌握群众力量: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其为全人类服务。任何有生命力的理论,必然是为大多数人服务的理论。相反,那些为个人和小集团服务的理论,即使煊赫一时也必然会枯萎消亡。因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新的社会关系取代旧的社会关系,新的思想理论也必然取代旧的思想理论。而社会主义是以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根本不同于过去一种私有制取代另一种私有制的变革,因而马克思主义也将会取代过去所有为私有利益服务的思想观念,而为全人类服务。为此,马克思说:“科学研究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13](P86) 17岁的马克思在其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就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从此终身不渝、奋斗一生,正是这种胸怀和勇气使得马克思的著作处处充满战斗性和鼓舞力,也造就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其为群众所掌握。任何有生命力的理论,必须是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理论,否则就是无用的清谈或空喊。对此,1843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有过精彩表述:“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9](P11)马克思还深刻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12](P15)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最大不同之一,就是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力量即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从而也就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成长土壤。

六、讲究学风文风: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其严谨仔细的学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科学性,是与马克思严谨仔细的治学态度分不开的。既然投身于科学理论的创作,首先必须树立一种科学的态度。马克思曾套用靡非斯特(《浮士德》中魔鬼化身)的话说:“但愿我终能找到一个什么事情做做!我的朋友,任何理论都是灰色的,唯有事业才常青。”[24]这就是说,理论、真理是一方面,而事业、风格更为重要。其实,有了这种态度,理论、真理也是常青的。对于写作风格,马克思指出:“在形式上,叙述方法必须与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这点一旦做到,材料的生命一旦观念地反映出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好象是一个先验的结构了。”[19](P111)但是,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马克思认为写作“应该逻辑地思想和明确地表达思想。”[13](P21)同时,马克思指出:“如果形式不是内容的形式,那末它就没有任何价值了。”[20](P179)马克思是这样说的,也是以这样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正因这样,马克思的著作才具有了永恒的魅力,才经得起无论多少论敌的挑剔和百余年来历史的检验而丝毫不褪色。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其通俗朴实的文风。马克思尽管讲求著作的“内容”,也非常注重著作的“形式”。马克思曾经辛辣地批评普鲁东的写作方法:“文笔往往如法国人所说的那样,是浮夸的。”[25]由于马克思主义的服务对象是工人群众,因此必须首先从形式和语言去接近他们。对于《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曾表示,要尽量“用目前水平的工人运动所能接受的形式”来写,“必须实质上坚决,形式上温和。”[26]1891年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马克思说:“我们力求说得尽量简单和通俗,我们就当读者连起码的政治经济学概念也没有。我们希望工人能明白我们的解说。”[9](P712)即使对于《资本论》,尽管其体系庞大、道理精深,马克思也明确指出:“我已经尽可能地做到通俗易懂。……除了价值形式那一部分外,不能说这本书难懂。”[19](P99-100)的确,只要用心去读《资本论》的人都会身同此感的。《马克思传》的作者英国戴维·麦克莱伦指出:“即使在今天,《资本论》,尤其是第一卷,仍然是一部杰作。……它细致而卓绝的风格不论是对历史还是文学都是一个永久性的贡献。”[27](P361)弗·梅林在其著作《马克思传》中也曾说:“马克思在语言的惊人的形象化方面,也是可以和最伟大的‘譬喻大师莱辛、歌德和黑格尔媲美的。”[15](P295)实际上,马克思是研究过文学、语言学的,真正去读一下马克思的著作,一定会体味到其文字魅力的。这种魅力,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另一种表现。

参考文献:

[1][法]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1.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列宁选集: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9.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M].人民出版社,1972:23.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6-777.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列宁选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回忆马克思恩格斯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46.

[15][德]弗·梅林.马克思传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351.

[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下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130.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329.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33.

[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81.

[2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1.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上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7

[27][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生命力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贸易生命力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坚守初心,作品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