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抵制低俗加强对大众文化的引导和调控

2015-05-30李书群

宁夏党校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大众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要:当前,我国大众文化存在着严重的低俗现象,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决抵制低俗,加强对大众文化的引导和调控。

关键词:大众文化;民族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921(2015)06-0047-03

收稿日期:2015-09-25

作者简介:李书群(1966-),女,重庆人,中共新疆兵团党委党校文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大众文化得到了空前发展,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争鸣齐放,共同构建了我国多元化的文化格局。一方面,大众文化在反映我国当代民族文化思想,优化民族文化人格,体现民族文化风格,展示民族文化精华,塑造国民人格,促进社会发展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大众文化根植于市场经济,与生俱来的商品性特征和市场化运作机制,又使得大众文化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置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于不顾,庸俗、媚俗、低俗,影响社会大众的价值判断、道德追求和审美情趣,引发多重社会负效应。

一、大众文化及其特点

大众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 产生于现代工业社会。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大众文化利用现代科技进行生产,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报纸、期刊、图书、广播、电视、电影、网络、手机等)来提供以广大都市民众为主要受众的文化消费产品。

大众文化不是哪一个特定阶层的文化,而是为社会上“一般个人”的、被大多数的人所接受的文化。大众文化活动属于一种伴随商品买卖关系的消费行为,文化产品大量生产和大量销售是大众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标志。大众文化同时还是一种时尚文化,人们一般能在消费大众文化产品中获得愉快、放松和满足。

我国的大众文化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大众对文化消费和文化娱乐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助长下,大众文化这个新兴的文化形式随之迅猛发展起来。报纸越来越厚、电视节目越来越长、新媒体上海量的信息,“超女”“快男”、网络红人、各种相亲类节目轮番上场,流行的网络语言,疯狂消费的大片,等等,大众文化迅速地改变了我国文化的传统格局,影响着我国民众的社会生活和国民人格的塑造,改变着当代社会审美风尚。

大众文化本身是一种寻求感官刺激的幻觉文化,它以新的文化内容再创造和改变诱导着民众和社会的文化趣味与审美观念,普通民众在大众文化中能实现个人的向往和趣味,实现自己在文化上的自我确认。大众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文化市场的繁荣,实现了民众自身文化利益,满足了民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也使得大众文化最大限度地去追求经济效益,一方面对繁荣我国文化市场和丰富民众的社会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大众文化的商品性也带来了显而易见的负面作用。

二、当前我国大众文化存在着严重的低俗现象

从本质上说,作为众多的“一般个人”文化的精神产品——大众文化的发展方向本应是贴近众多的“一般个人”的文化生活、尊重众多的“一般个人”的文化权利、满足众多的“一般个人”的文化需要、反映众多的“一般个人”的文化理想,提升众多的“一般个人”的文化品味。但是,由于大众文化产生并发展于市场经济,它具有两面性,与生俱来的商品性特征,使得它以追求商业价值为目标,只要能实现经济效益,任何文化形式和文化内容都能成为利用的资源。为了实现经济利益,市场需要什么文化产品,它就生产什么,表现出文化目的的随意性。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内容。从大众文化天生的商品属性这个角度说,大众文化有着天然的缺陷和不足。如果放松对大众文化的调控和引导,那么在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天平上,大众文化往往失去平衡,放弃社会效益去追求经济效益,大众文化的低俗、反主流现象也就在所难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文化就是一种消费文化。市场需要什么,什么赚钱,大众文化就生产什么。从当前看,我国的大众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有时有的文化产品甚至还出现了背离的现象。少部分大众文化走得就是庸俗、媚俗、低俗的道路,大众趣味、时尚趣味被彻底庸俗化、低俗化。弱化文化特有的正面教育和引导作用,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 “娱乐至死”成为追求的目标 ,简单、粗糙的表现手法只为撩拨观众感官的愉悦,其背后显现出来的是思想和艺术的极度贫乏。在层出不穷的文化怪象中,人们失去了方向。 一些人追逐猎奇新闻、热捧桃色新闻、执着八卦新闻,从中只是得到单纯的快乐,而这种快乐只是欲望被扩大的快乐,所感受到的只是纵情的享受,就如吃洋快餐一样,吃得时候开心,吃完之后却没有回味的余地。

还有一些大众文化为了追求发行量、演出场次、票房收入和销售额,见利忘义,不讲文化格调,不讲文化品位,更不讲境界,甚至没有道德底线。一些媒体大力提倡“以消费为中介,以享乐为目的”的生活方式,无视社会主流价值观,赤裸裸地宣扬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 这些低俗文化冲击着社会主流价值观,挑战着社会道德底线,社会负面影响极大,已对整个社会大众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负面作用。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开展“扫黄打非”,抵制低俗现象;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三、对大众文化要加以引导和调控,使之发挥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的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对大众文化进行引导和调控,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流价值观,担负起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社会责任。

(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大众文化的创作生产传播全过程

要以人民为中心,传播正能量为创作导向,引导大众文化反映时代要求,促进大众文化发展。大众文化最贴近百姓生活、最能影响民众精神。大众文化产品的价值取向、格调品位影响着民众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中国现代文学的大家人文学者钱理群曾经说过,即使是最好的大众文化、流行文化,也是显示一个时代文化的平均数。如果完全沉迷于其中,拜倒于它,迎合它,进而为它所控制,那必然导致思想和文化的平庸化。因此,要引导大众文化传播社会主流思想和主流价值观,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和品位, 在服务社会、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上发挥积极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 文化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这就给大众文化的发展指明了目标和方向。大众文化产品的创作者、生产者和传播者要有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 坚持以传播正能量为总要求,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努力用集思想性、艺术性、娱乐性于一体的文化产品表现和传播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引领全社会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时代风尚,使得民众在消费文化产品的过程中不但得到愉悦和精神满足,还能够树立社会理想,知晓人生意义,接受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紧紧围绕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题,加大大众文化精品力作的扶持和推广力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健全文化产品评价体系,改革评奖制度,推出更多文化精品。对于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文化精品力作要大力推介和传播,鼓励创作更多优秀的大众文化产品。同时,改进大众文化产品的奖励和评审办法、完善大众文化产品的奖励机制,建立公开、公平、公正评奖机制,开展积极健康的文化批评。

加强调控,改革考评机制。大众文化产品具有双重属性,既有娱乐、教育、引导的意识形态属性,也有商品属性、产业属性和经济属性。大众文化的创作生产传播者要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导向正确、社会效益第一,要突出“以文化人”教育人、引导人的功能。坚决抵制庸俗、媚俗、低俗,要把社会导向正确作为评价大众文化产品的唯一标准。同时,要创新大众文化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考评体系,不但对其经济目标进行考核,还应考核其文化创新力、传播力和影响力,看其在文化发展方向、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传播与服务等方面的社会贡献。

要明确大众传媒的时代责任、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确立科学的价值取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逐更高的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已成为媒体运营中的不二法则。媒体间的激烈竞争更是“迫使”不少大众传媒走上“猎奇”这条捷径,专门提供性、暴力、丑闻、奇闻等信息,成为大众文化低俗化的助推器。因此,要加强大众传媒的管理、监督和引导,强化大众传媒的正确导向;加强传媒队伍建设,增强传媒阵地意识和社会责任,明确媒体的定位和受众群体; 建设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媒体和网络阵地, 加快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网络新技术新业态,占领网络信息传播制高点。

(二)加强管理和调控,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下决心解决大众文化质量不高的问题

一直以来,政府部门对文化领域尤其是植根于市场经济的大众文化调控的力度不够,忽视了对大众文化的控制和引导,无形中放任了大众文化为追求商业利润和经济效益,走上庸俗、媚俗和低俗之路。

一是要重视对大众文化社会导向的正面引导。大众文化往往具有自发随机性,大众也并非只对低级趣味的东西着迷,而是受大众文化的引导。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绩,但是文化建设方面还远远落后于经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程度相比,大众的文化素质和审美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还需要通过加强教育和引导来提高大众的文化素质和审美水平。因此,有必要由政府对大众文化的导向加以正面的引导。在引导大众文化企业生产质量合格的文化产品的同时,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文化消费。

二是明确文化管理部门的监管责任。要把部门监管与行业监管结合起来,形成他律与自律相结合。文化管理部门要下决心解决大众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和传播领域存在的导向不正确、产品低俗、质量低下等问题,大力推介内涵丰富,含有对真善美的沉思眷恋、追求与再造和激发人们追求真善美的文化产品,坚决封杀低俗、低级趣味的文化产品,并追究责任,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三是充分发挥文化批评的作用,营造抵制封杀质量低下的文化产品的舆论氛围。 引导大众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文化评论。其中文化批评作为沟通文化产品生产创作和消费者的桥梁,是营造健康和谐文化生态的重要手段,是社会主义文化百花园的守望者和防火墙。因此,要大力开展大众文化批评, 充分发挥文化批评在引导大众文化创作导向 、提升大众审美情趣、扩大社会影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作为社会民众,尤其是各级党政干部要培养健康的文化品位和审美趣味

我们每一个人既是大众文化的接受者也是传播者,所以要培养健康的人格和文化审美观,自觉抵制低俗文化。各级党政干部在国家社会政治生活中处于特殊地位,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尤其是从事文化管理和服务的党政干部,其文化审美观和文化品味格调高低关系到对大众文化的调控和引导力度。一般来说,他们的审美趣味健康和文化品味高,能真正认识到大众文化低俗现象的危害,那么对大众文化的调控和引导力度就会加大;反之,则放任自流,由其发展。因此,作为调控者和引导者,要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 自觉抵制低俗,培养良好的文化品位。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大众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