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015-05-30李隐峰沈佩翔

宁夏党校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价值取向

李隐峰 沈佩翔

摘要:创新转型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其价值取向,这是由过去以物为本的发展理念向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的彻底转变。这种转变不仅折射了社会的进步,更是人本质力量的彰显与回归。用人的全面发展引导创新转型,同时在创新转型中,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探寻新的路径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创新转型;人的全面发展;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B03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921(2015)06-0039-04

收稿日期:2015-09-25

基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及其当代实践意义研究”(2012BKS001)。

作者简介:李隐峰(1991-),男,安徽黄山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沈佩翔(1991-),女,浙江海盐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2014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创新转型是一种新理念和实践范式,要求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其价值取向。这不仅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要求,而且是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所得出的合乎规律性的认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需要转变发展理念,即用科技和经济相结合的方法,大力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优化政治制度,加强文化建设,在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的基础上,不断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一、创新转型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内在理路

当今中国发展正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为此,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路径要求,这意味着经济社会必须走出一条崭新的发展之路。创新指的是人的思想或者是事物的形态发生了概念上的彻底的变化的过程。而转型本身也包含着创新的深层寓意。因此,创新转型就意味着我们要在思想观念、社会经济结构形态以及运转方式等方面发生彻底的实质性的改变。这种“新”,体现在发展理念上,即由以物为本的发展理念转向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并在此基础上,不仅从宏观层面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总体谋划,而且进一步从微观层面有具体的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政策和措施,体现出社会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细微关怀。

作为一种新的实践模式,创新转型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1.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创新转型的经济社会环境

第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创新转型的经济环境。创新转型的经济环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保障,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表明,滞后的经济环境必将阻碍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在我国一直占据重要地位,由此来看,经济环境的创新转型迫在眉睫。通过经济环境的创新转型,我国社会的生产效率能够得到极大的提高。第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创新转型的政治制度环境。政治制度的健全是人们生存与发展的基石,朝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政治环境努力,使人们的各方面利益能够得到制度上的保障。第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创新转型的文化环境。创新转型的文化环境就是要使人们的思想能紧跟政治和经济发展的进程,成为新型文化的创造者、执行者和享有者。只有当人民群众真正成为文化的主体,才能够为人的全面发展的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提供软支撑,才能从精神层面提高人的综合素养,最终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第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创新转型的社会环境。社会是人与人相互发生关联形成的共同体,是人能够生存并获得发展的物质载体。创新的社会环境将给人们提供一个着眼于自身发展的平台,最大限度地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使社会成员能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能,进一步让自身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第五,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创新转型的自然生态环境。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作为自然演化的高级生物,自产生起就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在生态建设上的创新转型意味着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得以实施,森林、湿地、湖泊的面积将有所增加,较大程度上控制能源的消费总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生态产品的需求。转型的生态环境,将大大改善社会成员的生存环境,让社会成员享受更加清新美好的自然环境,拥有更加强壮的体魄,为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体质基础。

2.创新转型离不开人及其人的全面发展的力量和保证

马克思提出,作为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和社会进步所带来的受益者,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能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进一步促进人类社会向更高级的共产主义社会迈进。由此,实施创新转型,不仅需要诉求顺畅的社会管理体系、清新干净的自然环境等外部因素,更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来实现并享有它们的内在。另外,创新转型促进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这也正是经济社会发展主体的劳动、创新能力升华的突出体现。所以,在创新转型战略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外部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因素与内在的人的因素在实现创新转型中的相互作用会愈来愈明显。全面发展的人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因素发挥作用的坚实保障。

二、创新转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内涵与实践依据

1.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理论旨趣

首先,从人自身发展由低到高的角度阐述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机理。在人的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人自然而然会追求更高层面的自我发展,而人最高层次的自我发展阶段是人的社会关系全面展开并不断获得丰富的阶段。“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P505)。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拓展不仅限于地域和民族交往,更突出表现在物质交往基础之上的政治层面、文化层面乃至社会、伦理层面的交往等。人自身设定的需求层面上的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机理,是推动人自身从单一向度走向全面发展的内核动力。

其次,从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阐述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路径选择。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生产效率的提高, “节约劳动时间等于增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2]良性的政治制度不仅可以推动人的进一步发展,而且有利于保护并促进因经济的发展所取得的人的发展的成果。文化的创新,可提高人们的文化和道德素质,为激发人的思想觉醒和解放奠定精神根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的自由”[1](P571)。此外,人靠自然界生活。“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P161)。因此,对生态体系的维护不仅与人自身息息相关,而且是人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总结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3]。要求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和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邓小平还进一步指出要重视人的教育和培养。20世纪末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但发展中不少问题也日益显现了出来。据此,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4]这对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历史性的重大意义,因为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系统阐述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新世纪初,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低碳环保的发展理念风靡全球,更加凸显出我国粗放型经济模式转型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新世纪以来,虽然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社会矛盾与冲突日益激烈,由此,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确立发展的全部落脚点和归宿点在于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把人民现阶段的需要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统一起来。

3.当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面对我国社会当前发展所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与矛盾,创新转型是解决这些矛盾的新理念和路径选择。诚然,我国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目前最大的难题就是经济社会与人的发展间的不可持续。

第一,从经济发展的现状看,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让经济的发展难以为续,如何摆脱经济发展的瓶颈障碍,实现经济与科技的结合,是摆在经济发展前面的不可逾越的障碍。第二,从政治制度供给和设计的现状看,政治制度供给仍以“精英”群体为主要受益对象,制度设计在实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等方面仍存在不足。第三,从文化发展的现状看,人们过分追求物质生活,各种拜金主义、重物质轻文化的思想逐渐盛行,导致当今社会价值观的畸形甚至扭曲,人际关系淡漠以及人的自我追求的迷失,这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来了极大冲击。第四,从生态环境的现状看,消费主义的盛行导致生产的畸形发展,环境的承载力在破坏中日益脆弱,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恶劣的影响。因此,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关注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在创新转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路径和措施

1.发展科技经济,拉动消费需求创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条件

首先,通过经济与科技相结合的手段,大力发展科技经济。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技术创新推进社会的深层分工,使人从狭小的专业分工限制中解放出来,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的实践能力。同时,加快科技与生产要素的结合,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产权的产品、技术和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着力发展技术先进、附加值高的现代产业体系,使人们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科技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富足和便利。其次,切实拉动消费,扩大内需。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体制下,要实现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正面促进效应,需在保证政府预算平衡的条件下,合理安排政府的转移支付性支出,切实把转移支付的支出分配给能增加消费的人。在转移支付过程中加强资金的使用监管,使资金切实转移到最需要帮助的群体中去。同时,从根本上增加中层人群的收入,尤其是增加占人口多数的农民收入,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社会的平均消费倾向与社会的消费率,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2.改变政治制度供给理念,在依法治国的战略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首先,改变政治制度供给理念。制度是制约人们日常行为的章程和规则。在政治制度设计过程中,加大提高民众对制度设计的热忱和参与度,最大限度地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制度实施过程中的受益主体,即用民主或民众广泛参与的制度设计机制来填补制度供给过程中的民主性的缺失。其次,确立以法治为特征的制度,突出强调实现人的平等发展。制度的制定应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追求,对公民权利实行充分保障,我们要以实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分配公平为目标,从而使每个人都能实现全面发展。

3.加强主流价值引导,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首先,要加强主流价值引导。提倡理性爱国敬业的价值理念和先进的社会理想和生活方式,加强文化教化的重要作用,为逐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精神基础。同时,尊重每个社会成员自身成长历程和生活经历,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自由选择符合自己利益的行为方式。其次,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把社会要求的各种道德规范牢固确立在公民的头脑中,提升公民对各种道德规范的理解能力和日常行为是否符合基本道德规范的辨别能力,强化社会对公民的道德要求,使公民在日常实践中能自觉遵守各种道德规范和要求,达到知行统一的境界。

4.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首先,加强创新型社会管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创新型社会管理,需要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调整和优化政府职能,使政府的职能向维护公平正义的方向转变。同时不断加大政府的财政资金投向义务教育、基础医疗和公共卫生、廉租房建设等方面的重点支出项目,实现财政支出重点向民生工程等领域倾斜,提高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水平。其次,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采取切实措施,解决好就业、住房和食品安全等民生问题,尤其应该把关注民生、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的措施按照具体情况真正落到实处。此外,大力发展教育,实现教育公平。加大对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的投入,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要尽快打破户籍制度,鼓励民间办学,推进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实现促进每个人全面发展的目标和宗旨。

5.发展生态文明,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首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低碳发展。要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就要更多依靠现代第三产业和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带动经济的发展。依靠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零排放技术和有害材料替代技术,发展具有技术含量的废物回收处理技术和绿色再改造技术,解决当前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割裂”关系,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其次,用生产带动消费理念的转变,树立可持续的消费观念。利用现代科技,通过新能源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生产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产品,减少因生产产品而带来的资源过度消耗和对人类生存空间的污染。用产品的低碳、环保的特质和性能传达文明、健康、环保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同时让低能耗的消费模式和习惯反作用于生产,进一步推动生产产品过程的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形成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为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3.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0.

[4]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7.

猜你喜欢

人的全面发展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视域下的共享发展理念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于大学生价值取向变化的研究分析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