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生态消费观视域下农村生态消费模式的构建

2015-04-16邹丽芬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马克思

马克思生态消费观视域下农村生态消费模式的构建

邹 丽 芬

(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摘要]从分析马克思生态消费观的内涵出发,阐述了当前我国农村生态消费的现状及构建农村生态消费模式的现实价值,指出构建农村生态消费模式应以马克思生态消费观为指导,加强文化教育,提高农民生态消费意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农民生态消费力;完善消费制度,为农村生态消费提供制度保障;创造生态消费环境,引导合理消费。

[关键词]马克思;生态消费观;农村生态消费;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09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922(2015)06-0020-04

DOI[]10.13322/j.cnki.fjsk.2015.06.005

Abstract:In this paper, based on analysis of Marxist ecological consumption concepti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ecological consumption and the realistic value of constructing the mode of rural ecological consumption are elaborated. To construct rural ecological consumption mode, it is proposed that guided by Marxist ecological consumption conception, to strengthen cultural education, improve the consciousness of rural ecological consumption; transform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the capability of rural ecological consumption; perfect the system of consumption for providing guarantee for rural ecological consumption; create the environment of ecological consumption and instruct reasonable consumption.

[收稿日期]2015-08-26

[作者简介]李乾(1989-),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补贴、新型城镇化。

Constructing rural ecological consumption mode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t ecological consumption conception

ZOU Li-fen

(CollegeofMarxism,FujianAgricultureandForestryUniversity,Fuzhou,Fujian350002,China)

Key words: Marx; ecological consumption conception; rural ecologicalconsumption; sustainable develioment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的消费行为不但影响着农村的生态经济建设,而且对未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201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倡导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因此,提升农民生态消费观,构建农村生态消费模式,这是当前发展生产、构建生态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马克思的生态消费观是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倡导一种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消费理念,为构建农村生态消费模式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一、马克思生态消费观的内涵

马克思认为,生态消费应该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合适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1]。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依存的,人离不开自然,人类及其实践活动本身就是自然的物质活动,在向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时应尊重自然、克服盲目性。消费作为人与大自然物质交换的媒介,消费方式是否合理关系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能否实现。

(一)消费与生产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消费和生产相互影响、具有同一性,“生产是消费,消费是生产”[2]。人们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通过消耗资源、原料、劳动力等生产出消费品,为消费者提供消费对象,没有消费品的生产就不可能有消费行为。反之,消费也决定着生产,没有人的消费,就不会有生产。人的消费具有多样性,为了满足人的不同消费需求,就必须生产出不同的产品,这些产品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之后,也促进更多新的消费需求随之产生,为下一轮的生产提供动力和目的,进而开始新的消费品生产。

(二)消费与需要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需要推动着消费,消费创造着需要。人的需要必须通过消费得以满足,消费是满足需要、创造需要的保障。“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2]。(1)在保证自然界的合理变换的前提下提倡理性消费。人们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源满足最基本的物质需求,同时应坚持适度原则,维持在适可的范围内,即以生态环境所能容忍的空间范围内进行合理的消费。如果超出了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大规模向自然界掠夺资源,不但违反了自然规律,而且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良性循环,导致自然界的自我修复功能无法实现,最终导致生态危机的全面爆发,这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目的背道而驰。(2)马克思鼓励多元化的精神文化消费。马克思认为仅仅满足人类的物质需要是不够的,还要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吃、喝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是,如果加以抽象,使这些机能脱离人的其他活动领域并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3]。精神生活决定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这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人离不开社会生活。

(三)发展消费力与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阐述了消费能力与生产力之间的联系,“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的能力,因而既是发展消费的能力,又是发展消费的资料”[4]。因此,消费力是生产发展的前提。随着消费力的提高,人们的支付能力也会增强,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更加合理。资本主义社会消费的动力来源于对物质的占有,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掠夺的实质,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生态消费要求在满足人们的需要同时,应该考虑到生态环境问题,要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在对自然资源充分利用的基础上满足人类的合理需要,不能为了消费而消费。作为消费的主体,人在消费过程中应具有自主性、能动性以及创造性,合理的消费能体现人的价值,推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二、我国农村生态消费的现状分析

建设生态农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的消费需求也在不断扩大,农民成为社会消费的重要群体。但当代农民在消费中所表现出不理性、不健康的消费方式影响着农村的生态环境,也制约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民生态消费观念淡薄

在传统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条件下,由于受到农村自身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农民未能正确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自然价值和自然权力,也不具备生态消费观念。(1)在生活消费方面强调勤俭,大部分农民主张精打细算,过分追求价格低廉而不重视商品的质量与安全,造成高消耗、高污染的“三无产品”被大量使用。这些“三无产品”产生的生活垃圾不易于分解,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农民日常生活中的不良消费习惯,不但影响了农民的生活和健康,而且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2)在生产消费方面,多数农民往往只顾眼前利益,过度开发和利用短期内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资源,传统农业演变成一种掠夺式发展, 以非持续的方式从自然界无限制地索取资源,造成森林资源锐减和水土流失严重。由于农村农业企业大部分属于微小型,农业产业化和机械化程度较低,许多企业在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了化肥和农药。由于没有完善的废弃物处理系统,废气和废水的任意排放严重污染了农村的空气、水资源和土地,破坏了农村原有的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

(二)农村消费结构层次低

由于受到传统根深蒂固的小农观念的束缚,农民消费方式存在很多不合理性。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主要用于吃、穿、住等基本的生活消费方面,这种低层次的消费占了农民消费的很大比重,而在书籍、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投入非常低,忽视现代科学技术的学习,这导致农民思想道德水平及科学文化素质较低,愚昧性消费多。如大多数农民普遍注重人情消费和面子消费、攀比性消费心理强,如建造高档住宅、奢华墓地等。这种“重物质,轻精神”的传统消费观念,制约着农民科学生态消费理念的发展,违背了生态消费模式的要求。因此,农村消费结构有待进一步合理化。

(三)农村消费环境不容乐观

目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环境及条件较差。(1)部分农村的交通不便,农村消费品流通不畅,农民无法购买到品牌质量好的消费产品。(2)由于农民的消费环境缺乏有力监管,导致消费市场秩序混乱,假冒伪劣产品多。(3)农村生态消费品缺乏,少数的生态消费品价格昂贵,超出了农民的支付能力,无法激起农民的购买欲望。

(四)农村消费趋同城市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的消费内容、消费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受到外出打工者新潮消费观念的影响,农村消费趋同城市化,农村的流动人口改变了农民的消费观念。部分农民和城市消费者一样开始注重品牌和款式,从计划消费转变为超前消费,从单纯的生活资料消费转变为享受型消费。

三、构建农村生态消费模式的现实价值

当前农民生态消费意识不强、农村消费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制约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新常态下,构建一种合理、科学的生态消费模式,对解决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为农村生态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了社会意识,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要解决农村生态问题,构建农村生态消费模式首先必须提高农民自身的生态消费意识,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消费理念,为农村生态建设提供精神动力。让农民在消费过程中,自觉选择无污染、安全健康的生态产品,从而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改变农民原有的不理性消费行为。因此,只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才能解决农村生态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二)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消费需求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引导生产者不断创造出新产品来满足消费需求。消费需求决定了社会生产的目的和规模,是社会生产的前提和出发点,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农村不合理的消费模式导致了农村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对农民的生活也造成了威胁,这必然影响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只有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消费模式,才能为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三)促进人全面自由发展

一方面,由于农村消费结构层次低,农村生态消费的发展需要通过调节农村单一的消费结构,改变农民不合理的消费模式,进而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得以实现。还可通过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两者之间的矛盾,缓解人与自然的冲突,使人与自然和平共处,促进良性物质循环,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通过科学理性的消费可以实现人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此外,生态消费倡导农民在满足基本物质消费需求的同时,注重精神层面的多元消费,促进人的身心和谐,陶冶人的情操,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中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四、构建农村生态消费模式的对策建议

目前我国农村不合理的消费模式影响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培育农民科学的生态消费观,构建农村生态消费模式成为当前农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构建农村生态消费模式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必须结合新常态下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运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不同手段以促进农村生态消费模式的构建。

(一)加强文化教育和宣传,提高农民生态消费意识

意识具有能动性,农民的生态消费意识决定其消费行为,这影响到农村生态经济的发展。(1)加强农村的文化教育不但有利于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为农村生态消费模式的构建奠定思想基础。因此,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农民自觉树立正确的生态消费观,用生态消费的理念去指导消费行为。(2)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应采取宣传、舆论导向等措施,通过互联网、广播等媒体进行立体化宣传,让当代农民认识到生态消费的目的,了解生态消费的内容,使生态消费观念植根于农民内心,进而改变农民的消费行为,逐步引导农民向节约、环保、健康的消费方式转化,促使他们理性消费。(3)要定期对农村基层领导干部进行有关生态消费意识的教育培训,让农村基层领导干部树立注重生态效益的消费观,从而提高农村领导干部对建设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使他们都充分认识到要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不能只图眼前的利益,而是要造福子孙后代。使农村基层领导干部的消费观能与马克思生态消费思想保持一致,进而培养广大农民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态消费习惯,摆脱农村传统落后思想的束缚,树立科学的生态消费价值观。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农民生态消费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曾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要建设生态农村,必须构建农村生态消费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还需要有相对合理的产业结构,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和谐双赢。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科学技术、遵循生态生产原则,实现绿色生产,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开发农村新能源,提高源循环利用率,生产出更多的生态产品,降低生产成本,以满足农民的生态消费需求,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生态经济体系。

消费是以人们的物质基础为前提的,要构建农村生态消费模式,就必须解决好农民基本的生存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有消费力时,才会考虑选择价格相对昂贵的生态产品。马克思指出:“消费的能力是消费的条件,因而是消费的首要手段,而这种能力是一种个人才能的发展,一种生产力的发展。”[2]消费力决定了消费的质量,因此只有提高农民生态消费力,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农村生态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完善消费制度,为农村生态消费提供制度保障

发展农村生态消费模式,除了要转变农民传统的消费方式,建立农村生态消费模式,还需要相应的制度保障。(1)政府的调节和干预。政府可以运用财政、信贷、税收政策等经济手段,制定农产品生产标准,对节能产品进行价格补贴,降低农村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提供有效的科学技术支持,解决农民资金问题,从而调动广大农民生态消费的积极性,以引导农民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态消费观念,以自身行动抵制不科学的消费行为,从消费层面真正解决农村生态问题,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2)完善生态消费法律制度。目前,我国与生态消费相配套的政策、法律不完善。需要通过调整消费税,扩大征税范围等手段建立合理生态消费税收法律制度。如增加对奢侈品的高额消费税、开征对环境有害和资源再生较慢商品的限制消费税,加强修订节约能源法,尽快制定反浪费法等方式来建构和优化我国的生态消费税制。

(四)创造生态消费环境,引导合理消费

我国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消费环境较差等问题对农村生态消费模式的构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要构建农村生态消费模式,应采取相关政策,营造消费生态环境,引导农民生态消费。(1)加强农村基础工程建设。应加强农村交通设施等基础工程建设,改善农村的交通问题,从而降低消费品的运输费用,鼓励扩大生态农产品连锁经营,为广大农民提供丰富的生态消费品,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选择对象,改善农民的生态消费条件。(2)加强政府职能。政府要贴近农民,从改善农民的生活入手,积极开展在生态消费方面的调查、监督等工作,实施能效标识管理,通过补贴等形式引导农民购买节能型产品,促进企业生产高效节能的产品,为农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消费环境。

因此,在马克思生态消费观的指导下,构建农村生态消费模式,并针对新常态下农村出现的一些生态消费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这不但有利于农民塑造健康的消费方式,进行理性、适度消费,而且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真正实现美丽乡村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28.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16,203.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4.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07.

(责任编辑: 林小芳)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8(6):24-28

Journal of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0YJC790174);安徽省国土资源厅软科学研究项目(2013007)。

猜你喜欢

可持续发展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