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台入校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2015-02-20贺战兵周山东

长沙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合作治理实践理论

贺战兵,周山东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00)



引台入校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贺战兵,周山东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00)

摘要:引台入校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是传媒院校与传媒企业合作治理产学矛盾、学科化课程、师资结构单一、就业能力低下及办学成本高昂等问题的重要途径;必须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动态生成的个性化知识观、项目驱动的融合性课程观、互助合作的共同体学习观为理论基础,积极探索适合本校的建设组合模式,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才能实现学校和媒体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

关键词:引台入校;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合作治理;理论;实践

“引台入校”是指传媒类高职院校将作为公共传媒资源的电视台、电台引入校园,合作共建共管的,兼顾节目生产功能的生产性实训基地。这是传媒类高职院校推进传媒人才培养与传媒企业生产服务流程、价值创造过程融合的创新之举,有助于实现传媒教育合作规划、合作治理与合作培养。本文拟以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传媒学院)为例,从合作治理角度总结其引台入校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践经验,并从理论层面进行思考,为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治理改革提供借鉴。

一引台入校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现实意义

“高职院校治理结构单一,以内部人控制办学行为为主,行业企业等重要利益相关者很少享有办学的话语权和决策权”,[1]是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传媒类高校“引台入校”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能够调整学校与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重构和平衡内部行政权和学术权,实现学校外部和内部的协同治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治理产学矛盾的基础

传媒类高职院校直接面向生产、管理一线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既需要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需要实际的节目生产工作训练。然而,由于不同的价值取向,以及媒体岗位的有限性和安全播出等原因,导致广播电视媒体机构很难提供足够的实训岗位。在这种情况下,传媒学院直接把校外媒体引进校园,先后建设了“湖南广播电视台节目生产基地”(2010年)、“青海卫视离岸节目生产基地”(2011年)、“韶山之声广播电台”(2012年),围绕“校中台”优秀企业和项目,打造五大“创意中心”生产性实训室集群,有效缓解了教学与生产相脱离的矛盾。

(二)治理学科化课程的契机

我国高职院校由于长期沿用本科学校的学科化课程,而与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着系统性偏差和结构性矛盾。引台入校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为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即以真实的项目为载体,通过在电视台、广播电台等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展开教学,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思维、探索创新,在完成具体任务过程中,主动构建和内化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引导、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如传媒学院主持与播音专业创立了“拟制片人制”教学组织模式,获得了湖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3年)。

(三)治理师资结构单一的重要途径

职业院校的师资不但要熟悉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还必须有大量的实战经验,具备创新项目开发并将行业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成教学项目的能力。引台入校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使得传媒院校可以通过专业教学任务与栏目、节目工作任务对接的方式,实现学校的专业带头人、教研室主任、教师与实训基地的节目制片人、编导、员工的配合和资源共享。目前学院已先后从业界引进了27名住校教授,其中6位担任专业带头人,成为学院教学和管理的中坚力量。

(四)治理学生就业能力低下的重要举措

“以就业为导向”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价值导向。传媒院校“引台入校”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使学生在校内就可以参与电视台、电台节目策划、制作、播出的全过程,了解最为先进的传媒技术,感受传媒企业文化,熟悉管理模式,积累临场经验,提高职业精神、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将大大缩短毕业生入职后的就业适应期。通过参加生产性实训,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更为扎实,岗位适应能力得到增强,尤其是语言表达和社会沟通能力得到了锻炼。

(五)治理办学成本高昂的创新之举

传媒类院校培养的是传媒产业一线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需要配备与传媒企业生产相一致的实训设施和设备,由此导致了传媒类高职院校的办学成本非常之高,单靠政府财政投入和学校自筹很难解决。引台入校通过“资源共享”的形式为建立“办学成本分担机制”提供了新的路径。以传媒学院为例,2010年湖南卫视出资4100多万元在校内完成1400平米省内最大演播厅的专业装修和设备安装,2011年又投入3000多万元完成了电视节目转播设备的安装,实现了由移动直播(转播车)到固定直播(转播室)的转变,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学校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的投入。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研究明显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方面,绝大多数的学者在考察输入语速对听力理解的影响时,只关注了语速对短文听力理解这一单一测试题型的影响;另一方面,绝大部分研究偏向于对同一听力水平的语言学习者进行听力测试,只有Blau分别探讨了较慢语速对高低两个不同听力水平二语学习者听力理解的影响。针对以上不足,本文将综合前人研究经验探讨如下问题:

二引台入校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理论基础

传媒类高职院校引台入校,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必须紧扣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进一步调整知识观、课程观和学习观,形成与传媒人才培养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

(一)创意与操作一体化的人才培养观

传媒院校所服务的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广告公关与咨询策划、文化艺术等产业,需要的是“创意与操作一体化”人才。这种人才与制造业等传统产业的高技能人才相比,具有显著的区别: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侧重“规范性”,即掌握职业行为的“规范性”,按照标准化的“规范”进行操作,生产出“标准化”的产品;创意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突出“创新性”,强调对信息和知识的创造性加工能力,生产出饱含创新意识的“差异化”产品。创意产业所需要的人才必然是一种能从事多工种、多岗位的“创意与操作一体化”的复合技能型人才,既要有好的创新品质和能力,也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还要掌握现代科技手段,具有团队协作精神。从培养“创意操作一体化人才”目标出发,要求传媒类院校树立全新的知识观、课程观和学习观,而这正是引台入校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深层理论基础。

(二)动态生成的个性化知识观

“创意操作一体化人才”培养也强调知识的积累,但不是把知识看成是一种客体、一个概念或者原理的僵化意义体系;知识对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是一个意义的创造者,是面向现实的开放的解释,是个体主动建构的结果。在知识的建构过程中,想象力比固定的知识更重要,创意远比记忆更重要,“创意操作一体化人才”培养的着重点不是静态的理论与概念的获得,而是创新的意识、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培养。传媒院校以培养“创意操作一体化人才”为目标,就不仅需要在传统课堂对知识进行分解式的传授,更需要把知识还原到具体的工作情境之中,以综合性的形式加以运用;不仅需要对知识加以记忆,更要理解和创新。引台入校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就是在传统课堂之外,提供给学生真实的生产环境,使学生以问题的形式理解节目制播的工作过程和工作原理等知识,主动构建和内化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培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

(三)项目驱动的融合性课程观

与传统的产业人才相比,“创意操作一体化人才”的培养对于学生的素质要求很高,涵盖创新素质、人文素质、技术素质、团队精神等方方面面。这些综合性的素质要求,仅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无法实现的。特别是在媒介融合的推动下,传媒专业知识界限和专业技能界限得以瓦解。学生靠单科知识很难解决问题,只有发挥多视角、多学科优势,才能培养符合新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传媒院校引进电视台、广播电台的资源,建设“校中台”进行生产性实训,为改革传统课堂奠定基础。其一,传媒院校可以藉此加强基于职业能力、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打破传统课程观对知识进行条块分割的做法;其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以某一具体的项目为载体,驱动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协作、互助完成工作任务,培养创新素质。

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和媒介融合的推动,一个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往往难以完成日趋复杂的创新任务,只有建立“联合、协同创新”的工作模式,在互启互激中促进异质性“资源”的借鉴、碰撞和整合,产生集成优势,才能实现创新目标,因此,创意人才必须具备团队协作精神及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注意致力于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在具体的实训教学中,要求打破班级建制,组建以项目为纽带的学习共同体教学组织模式,在业界名师的带领下,利用校中台营造的真实职业环境,共同完成创意产品生产,形成以“项目导向+专业协同+综合实训平台”为特征、产教学一体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和从事媒体多岗位复杂劳动的能力。

三引台入校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管理

传媒院校转变人才培养观念、知识观、课程观和学习观,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了思想创新的先导,但具体如何建设?进行运行管理和实效评估,还必须根据本校的情况进行实践探索。

(一)引台入校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模式与组合

从当前各高职院校的实践来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大致有“政府投资、区域共享”模式,“院校主导、自主经营”模式,“校企一体、引企入校”模式,“多方共建、自由合作”模式[2]。实践证明,每一种模式都有其优缺点,最为有效的办法是根据传媒学校和区域传媒企业的实际情况,实现几种模式的优势组合。

首先,以提升自身资源整合能力为基础,建立校台合作的体制机制。传媒学院通过联合湖南教育电视台合作办学,整体接收湖南广播电视学校,积极争取省教育厅、省广电局和湖南广播电视台共建,建立了政府与行业企业共建、多元投入的办学体制,极大地提升了学校整合传媒产业资源和传媒教育资源的能力。

其次,以争取政府的投入为重大契机,引台入校,推进校台一体化进程。2008年国际汉语言文化传播基地正式落户校园,并举行每年一度的“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极大地提升了传媒学院的资源整合能力。正是以此为基础,传媒学院得以先后引进湖南卫视、青海卫视合作共建“节目生产基地”,与韶山广播电视台合作共建“韶山之声广播电台”。

再次,以院校主导、自主经营为补充,充分发挥校中台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职能。传媒学院先后牵头组建了“湖南文远国际汉语言文化传播责任有限公司”、“湖南文化产业职业教育集团”,实现了多主体办学、多渠道投资的办学新格局。目前集团单位已经增加至137家。此外,学校还成了校办电(视)台、传媒工作室、传媒研究所,使之成为学生参与生产性实训之前的“集训营”,“校中台”项目的“加工厂”。

(二)引台入校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管理与评估

传媒类高职院校必须通过相应的管理制度建设和评估体系建设,促进传媒院校和传媒企业的深度融合,具体来讲,应该实现以下三方面的目标:

1.促使教学阶段性与节目生产的连续性相适应。高职教育教学以遵守知识的形成规律为前提,通常是先基础理论学习,再单项技能训练,最后综合实践训练;然而广播电视节目制作遵守的是工作流程,没有留出理论学习的时间,也不存在单项技能训练,都是知识和技术的综合性运用,体现为传媒产品的连续性生产,由此造成实训和生产的衔接出现矛盾。“校中台”强调实训场景的真实性,就必须改革教学管理制度,使教学计划顺应节目生产的规律而做适当调整,打破理论和实践的先后步骤,并对学生实施分组,使实训岗位随时都有学生,保证参与节目生产的连续性。“这是体现教育公平性的基本要求。”[3]

2.促使教学内容与节目生产需求相协调。教学以传授知识、培养人才为目标,生产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的。“校中台”建设力图使教学和生产相结合起来,就需要努力使教学内容适应节目制作市场的发展变化。首先,在课程改革上,学校应设置专门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广泛吸收媒体专家参与,使理论教学的内容与节目制作市场发展需求相适应,从而提高实践实训的有效性;其次,积极促进教师深入广播电视行业进行定岗培训,收集最新的市场信息运用到教学和实际指导中,提高实训指导能力。再次,“企业的生产项目必须能有机地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训练模块之中,并有对应的课程标准和考核标准”[4]。

3.促使教学组织与节目制作流程相结合。高职院校的教学通常是分专业、年级、班级进行组织的;而“校中台”节目的生产是以项目为单元进行的。在节目制作过程中,有时需要整合多门课程的内容、使用多项技术,需要多个专业、年级的学生进行配合。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组织方法,根据岗位的需求安排学生进入“校中台”进行实训;打破传统的教学时间安排,做到上课和实训由教师自行掌握,吃饭和休息时间学生完全自主;充实实训指导教师的队伍,实现传媒院校教师和传媒企业工作人员双向兼职互聘。

参考文献:

[1]何万一.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的路径分析[J].职教论坛,2013,(13).

[2]童卫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模式的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1,(8).

[3]杨金土.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价值观[J].教育发展研究,2006,(1).

[4]潘绍来.引企入校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标准的构建[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14,(1).

(责任编校:余中华)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troducing Radio and

Television and Construction of Productive Practice Base in Media College

HE Zhanbing, ZHOU Shandong

(Hunan Mass Media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Changsha Human 410100,China)

Abstract:The target for the media college introducing radio and television to construct productive practice base is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the subject system, the low ability of employment and high cost of running. Media college must change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education, form dynamically generated personalized knowledge view, integration course view, and community learning view.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ractice base, media college should explore suitable cooperation model, establish scientific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system.

Key Words:introducing radio and television into college; construction of productive practice base; cooperative management; theory; practice

作者简介:贺战兵(1969— ),男,湖南娄底人,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传媒教育。周山东(1977— ),男,湖南祁东人,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后,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传媒类高职院校‘校中台’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项目编号:XJK013AZY001。

收稿日期:2015-03-13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81(2015)03-0140-03

猜你喜欢

合作治理实践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治理创新视角下的基层协商民主
合作治理理论视域下的贵州扶贫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