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就业困境的聋人高职教学改革初探

2015-01-22王珍珍

中州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就业教学改革

基于就业困境的聋人高职教学改革初探

王珍珍

(中州大学 特殊教育学院,郑州 450044)

摘要:聋人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近几年获得了较大发展。但长期以来困扰聋人高等教育的就业难问题,却依然十分严峻,并整体上形成了以就业率偏低、专业不对口和高离职率为主要特征的就业困境。究其原因,有聋人大学生就业观念的问题,有学校教育改革有待深化的因素,也有企业与社会的偏见。高等学校作为聋人大学生和企业、社会对接的桥梁,无疑是突破聋人学生就业困境的核心环节。而要以聋人高职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便须打破原有教学模式,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针对教学与融合教学、技能教学与素质教学、学校教学与企业教学以及在校教学与离校教学的“五结合”,以促进聋人大学生就业观的务实性转变和自身综合能力的针对性提高。

关键词:聋人大学生;高等职业教育;就业;教学改革

收稿日期:2015-06-30

作者简介:王珍珍(1981—),女,河南永城人,中州大学特殊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聋人艺术教育。

DOI: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5.04.029

中图分类号:G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715(2015)04-0125-04

Abstract:With the support of national policy,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the deaf has made great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But the long-standing problem of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for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the deaf is still serious. The employment predicament for the deaf college students includes the low employment rate, the professional mismatch, and the high turnover rate, etc. By investigation, we can find that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reasons such as the employment idea of the deaf college students, the reform of the school education needs to deepen, the prejudices of enterprises and society. Because college is the bridge between the deaf students and enterprises and society, college education is undoubtedly to be the core to break the employment predicament for the deaf college students. But with the teaching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the deaf as breakthrough, we must reform the educational pattern to promote five combinations in details, the theory teaching and the practice teaching, target teaching and integration teaching, skill teaching and quality teaching, school teaching and enterprise teaching, school teaching and graduation teaching. Under the promotion of school education reform, the employment idea of the deaf college students will be pragmatically transformed, and their comprehensive ability will be targetedly improved.

近几年,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等系列政策和措施有序实施的推动下,聋人高职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教育投资大幅增加,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教师队伍结构渐趋合理。但是,聋人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并没有随之得到有效解决,依然十分严峻。聋人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直接关乎受高等教育聋人的生计,而且会影响聋人学生家长及聋人学生的教育信心,甚至影响聋人职业教育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聋人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培养出能够学有所用、胜任工作岗位和为用人单位欢迎的高素质学生,成为深入推进聋人高等职业教育所必须思考与破解的首要问题。有鉴于此,从就业困境的现实原因剖析切入,积极探讨作为核心性环节的聋人高职教学改革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聋人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成因

大力发展聋人高等职业教育,旨在维护聋人的教育权利、提高聋人的知识素养,促使聋人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而聋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则更为直接:获得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和提升社会地位。但就目前而言,聋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并未实现这一目标,聋人大学生的就业一直处于困境之中:就业率偏低,专业不对口,离职率高,等等。如天津理工大学聋人毕业生的平均签约率比全校同期水平低40%左右[1],并且,就业半年或一年后50%左右的人会选择离职。[2]造成聋人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原因有很多,既有聋人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亦有学校、社会的责任。具体言之如下:

(一)专业能力不足,职业技能欠缺

据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46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34.5%。[3]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大学生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而身体等方面处于劣势的聋人大学生就业情况更是堪忧。由于听力残疾造成语言和思维发展迟滞缓慢,加上聋人基础教育的相对落后,造成了聋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招收聋人的高等院校均为自主招生,命题相对于普通高招较为容易。且近年来,招生院校持续快速增加,2015年已增至26所,而全国聋人高中毕业生数年来一直稳定在2000多人。招生人数迅速增加而生源有限,致使一些高职院校不得不一再降低入学门槛以保证入学人数。很多聋人高职生入学时的知识水平只相当于健听学生的初中水平甚至更低。聋人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和能力均受到限制,使得聋人高职院校在教学内容上有所压缩,难度有所降低,甚至不得不调整教育目标。因而与健听大学毕业生相比,聋人大学生往往显现出专业能力不足、职业技能欠缺的特点。这严重影响了聋人大学生的就业基础。

(二)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不科学,课程设置有待调整

目前,聋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多是从普通高职院校相应专业培养方案中脱胎而出的。其培养目标对聋人大学生而言看起来冠冕堂皇,实则无法企及,存在虚假性;其课程体系贪大求全,面面俱到,但很多聋人大学生毕业时各种能力却面面不到;其培养内容、培养手段往往过于空洞、老化。由于缺乏对市场需求的深度调研,聋人高职院校教师不清楚什么样的聋人高职人才能够适应社会需求,不清楚聋人高职生需要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也不能根据企业岗位设置及能力需求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以有效地进行岗位必备能力的培养。这就造成聋人高职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阻碍了聋人大学生的顺利就业。

(三)受自身条件限制,社会交往能力不足

聋人大学生离职率高,一方面原因在于专业能力、职业技能不足,不能满足岗位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社会交往能力不足,不能适应主流社会。虽然刚离开校园的聋人毕业生与听人交往的愿望非常强烈,希望被社会所接纳、理解和尊重,但由于交际工具的不同、支持性服务的缺乏,聋人和听人的交往和交流存在很大的障碍。再加上成长环境的单一封闭和社会、家庭的庇护,聋人在社会交往中往往呈现出直接、直率和理想化的色彩,在人际关系方面的挫折感更强,容易在交往受挫后引发心理障碍,易产生忌妒、多疑、自卑、羞怯、敌视等心理误区。基于此,很多聋人更倾向于在团体内部获得信息,工作后甚至可能因一个同学的言论而导致集体离职。

(四)不合理的就业观,就业心理预期过高

在聋人大学生中,由于缺乏对社会的认知和理解,对就业普遍存在盲目乐观的情绪。受过高等教育的聋人大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视野更宽,平等意识更强,对就业的心理预期也随之变得更高。他们往往认识不到当前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及自身的劣势,一旦进入社会,容易产生就业心理预期与现实的强烈冲突,就业满意度不高,甚至导致一部分人不能及时就业。如聋人大学生一方面对职业的选择存在不切合实际的挑剔,他们中40%的人刚毕业就想开公司、开店当老板,30%想从事设计工作,而不愿意到生产工作第一线,30%想从事医生、舞蹈、坐办公室等不太符合自身实际的工作。[4]另一方面,对薪酬的期望值过高,根据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近两年所做的关于聋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显示:聋人大学生对薪酬待遇的要求在月薪3000-5000元。某高校在对即将毕业的聋人大学生做的调查中显示:70%的同学回答自己想做聋哑学校的教师,希望能拿到3000到5000元的月薪[2]。

(五)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够积极,不愿接纳聋人就业

我国《残疾人就业条例》已于2007年正式实施,其中明确了用人单位扶持残疾人就业的责任和义务,并规定“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得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1.5%”,达不到这一比例的用人单位应当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但是由于人们对于残疾人的偏见和政策执行力度的问题,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虚报、假报等现象,更有甚者一些用人单位情愿交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也不愿接受残疾人就业。“据一项调查显示,70%的用人单位表示一般情况下不录用残疾大学生,其中90%的用人单位认为残疾大学生会影响单位形象,同时担心残疾大学生不能胜任工作。”[5]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

特殊职业高等教育出口不畅,直接导致聋人大学生及家长对教育的认同度降低,影响社会文明进程。针对上述各种情况,要提高聋人高等职业教育就业率,必须从教学入手,在教学中提升聋人毕业生综合素质,加强其专业能力与职业技能,端正其择业观,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加强与就业单位的联系,为接纳聋人大学生的企业做好后续服务工作。而练好聋人高职教学的“内功”,必须努力实现“五个”有机结合:

(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在聋人高职教育中,理论与实践教学比重的恰当设置、学校专业教学与社会现实需求的契合一直都是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两大难题。就前者而言,应紧紧抓住“职业教育”的宗旨,结合聋人大学生掌握和熟练运用相关专业技能的需要,深入浅出地讲授相关理论,即要明确“必需”“够用”的原则,理论教学为技能教学服务。而在技能实践教学中,首先是要达到“知其然”,掌握并熟练运用所学技能,在此基础之上讲解相关理论,达到“知其所以然”,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由此避免理论的空洞性和实践的枯燥性,让聋人大学生更好地学以致用。就后者而言,是要寻求相当数量的高职聋人大学生“毕业就是失业”“所用非所学”等困境的解决之道。事实上,解决该困境的终南捷径就在于学校理论教学与社会工作实践的结合。这就要求必须改革现有聋人高职教育培养模式:课堂教学,可以在硬件设施改善的基础上营造虚拟工作场景,提高学生的适应转换能力;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和就业状况的分析与预判,结合聋人实际工作情况,在现有专业基础上调整培养方向;打破传统的专业设置模式,根据聋人实际适合职业和相关单位实际工作要求,进行课程设计和技术培养。

(二)针对教学与融合教学相结合

针对教学,顾名思义,即是针对聋人大学生实际状况而采取的教学方式,这对课堂教学不仅必要而且必须。原因在于,与普通教学相比:第一,授课语言不同,聋人课堂需要教师能够熟练使用手语,或者配备专业的手语翻译,这都自然带来了讲授内容的压缩和难度的降低;第二,教育要求不同,进入高职阶段学习的聋人大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一般仅相当于健听人的初中水平,知识掌握能力、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相较而言偏低,教育目标自然也就降低;第三,就业目标不同,聋人高职教育开设的专业是针对聋人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胜任的工作岗位,即便名称与健听人专业相同,但就业要求只是相应行业的初级岗位。针对教学有助于聋人大学生切实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达到相关行业就业的基本标准。至于聋人大学生能否成功地、熟练地将所学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则需要在针对教学的基础上开展实践性的融合教学,即在实践教学中采取“随班就读”“聋听结合”等方式,尝试为聋人大学生营造一个接近现实的模拟工作环境。融合教学一方面有助于聋人学生找到自己的社会定位,清楚自身岗位在整个行业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再盲目地渴求更高的职位,从而实现有效就业;另一方面,则有助于他们融入健听人的工作生活环境,适应将来的现实生活方式。

(三)技能教学与素质教学相结合

专业技能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立身之本,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排斥素质教育,相反,它必须与文化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职业教育虽强调技能,但并非完全屈从于工具理性、实用主义,人文教育仍然是其有机组成部分。甚至于说,在聋人高职教育中文化素质教育尤为重要。因为受沟通交流障碍的束缚,聋人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很容易陷入一个封闭的社会生活圈之中,这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倘若在学校进行技能教育的同时,注重提高聋人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培养成健康的生活娱乐方式和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将会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谋求幸福生活。而在当前的聋人高职教育中,专业技能教学在课时安排中占据了主导地位,“重技能轻人文”的现象仅靠课时量调节来实现的可能性很低。这就需要创新职业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模式:首先要拓展教育内容,将适宜于聋人学习的手工技艺、棋艺等内容纳入教育视野;其次要丰富教育形式,除传统的学生社团、讲座之外,也可采用竞赛、访谈、实景体验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再次要革新教育平台,依托网站、微信、QQ等现代媒介开辟虚拟人文课堂,让学生在自由、自娱的状态中接受教育。

(四)学校教学与企业教学相结合

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已经有力地推动了普通职业教育的发展,但对于聋人高职教育而言,还有极大的拓展空间。有鉴于聋人大学生与健听大学生的差异,聋人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在开展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的基础上,必须根据聋人的实际进行教学创新,开展企业教学。所谓企业教学,并非由企业承担教育、培养的责任,而是要将教学地点更多地放在企业之中进行,即根据教学内容和实践需要,把教学地点由学校教室转移到企业厂房。这样并完成订单培养和顶岗实习,根据企业需要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之外,还具有两个好处:对于企业而言,聋人大学生在顶岗实习之前就进入企业,可以为企业更好地了解聋人提供充裕的时间,便于企业配备合适的手语翻译人员、聋人职工的管理人员并摸索适宜于聋人职工的管理模式;对于聋人大学生而言,提前进入企业,在企业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工作节奏、生活环境。但由于校企联合、实施企业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企业负担,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对接纳聋人大学生的企业给予更多的优惠措施,并鼓励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五)在校教学与离校教学相结合

聋人高职教育因以聋人作为教育对象,其教育模式注定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必须凸显出教育的“连续性”,打破“在校”与“毕业”的界限,实现教学实践的有效延伸,即将聋人大学生的在校学习与离校继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聋人大学生在知识、技术快速更新的当下,难以通过自学的方式掌握新技术、新技能,而社会上又缺乏相应的专业培训机构。基于此,具有聋人高职教育条件的学校必须打破“在校教育”的固有观念,肩负起对聋人毕业生乃至其他社会聋人的再教育责任。事实上,鉴于离校教学是针对就业聋人的现实需求而开展的,基于对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经验、教训与需求的有效统计和分析,可以对学校现行专业设置、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进行切实调整,提升在校教学的质量和效能。而通过离校教学,不仅切实保障和维护了离校学生的再教育权利,而且有助于提升特殊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改善特殊教育的形象,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特殊教育之中。

参考文献:

[1]孙博,童欣.聋人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影响因素及教育对策探析[J].绥化学院学报,2013(10):54-56.

[2]刘晓艳,李强.聋人大学生就业问题解析及对策[J].绥化学院学报,2013(4):55-58.

[3]教育部.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4-07-04)[2015-07-31].http://www.moe.edu.cn.

[4]张德军.促进聋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主要措施及其问题剖析[J].考试周刊,2014(85):153-154.

[5]张莉.我国特殊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3(6):23-25.

(责任编辑许峻)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the Deaf

Based on the Employment Predicament for Deaf College Students

WANG Zhen-zhen

(College of Special Education, Zho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44, China)

Key words:deaf college studen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employment; teaching reform

猜你喜欢

高等职业教育就业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