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导—探究”教学环节“关键行为要素”的细化实施

2014-10-21毛东海

化学教与学 2014年10期
关键词:引导探究

摘要:分析、确认了《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研究》中“引导-探究”教学环节的“关键行为要素”(问题、点拨);在此基础上,分别对它们进行了操作层面上的细化研究;最后,结合“海水晒盐”一课进行了案例分析。

关键词:引导;探究;关键行为要素;细化研究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10-0002-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在《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研究》中,我们提出了两类教学环节[1]。一类是“引导—探究”教学环节,一类是“自主-探究”教学环节。每类环节都由若干行为要素组成,其中包括1~2个关键的行为要素(我们称之为“关键行为要素”)。“关键行为要素”,一方面是教学环节类型的体现标志;一方面也是该环节类型能否成功实施的调控关键。本文针对第一类教学环节“引导—探究”环节“关键行为要素”的细化问题展开研究,并进行案例分析。

一、“引导一探究”教学环节“关键行为要素”的确认分析

“引导-探究”教学环节的行为要素及工作流程如下图所示。行为要素由“五组”关键词组成;“实线箭头”表示工作流程;“虚线箭头”表示中间三个行为要素,可根据情况循环实施;“☆”表示“关键行为要素”。

“问题”和“点拨”是“引导—探究”教学环节的“关键行为要素”,也是判断“引导—探究”教学活动的标志性环节。理由如下:

第一,问题是“引导—探究”教学活动的有力抓手和思维载体。在“引导—探究”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教师的“引导”,还是学生的“探究”,都是围绕问题而展开的。问题不仅是贯穿整堂课的一条教学线索,更是教师推进教学活动的有力抓手。在问题的提出、引领下,教学内容不断展开,教学重点有序呈现,教学活动不断深入。在这里,问题起到了间接管理课堂的作用。第一,对时间的管理。什么时候提出问题启动教学活动,结束问题完成活动小结,主要由教师来操作完成,而问题无疑起到了间接管理课堂的作用。第二,对活动的管理。问题解决的形式,是学生独立思考、组活动,还是师生合作?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讨论交流、实验探究还是案例研讨。这很大程度上要根据问题的特点来决定。第三,对资源的控制。即:解决问题需要哪些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设备等),也需要根据问题的解决要求来准备。另外,“引导—探究”中的问题,除了体现教学重点、落实教学目标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要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服务,即:问题中应蕴含着促进思维发展的要素或要求。

第二,点拨是“引导—探究”教学活动的行为特征和主要手段。“引导—探究”,顾名思义“教师要引导,学生要探究”。一方面,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开展探究活动,逐步完成学习任务;另一方面,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究情况和实际进行思维启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里,教师的引导作用表现为“点拨”的实际操作,“点”是集中问题要害,“拨”是激发思维方向;“点”的行为主体是教师,“拨”的目标对象是学生。“点拨”实践中,教师完成主导功能,体现育人价值;学生感受思维激发,深入问题探究。因此,这里的“点拨”首先成为了体现“引导—探究”教学环节的标志性行为。其次,“点拨”也成为了教师组织开展“引导—探究”教学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引导—探究”环节,基于特定的教学情况和要求而提出:1.新授课,需要强化过程;2.学困生,需要细化操作;3.学法指导,需要显现特征;4.攻克难题,需要彰显方法。“点拨”成为了教师在这些特定情况下必须介入的教学手段或行为操作。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点拨”,既不同于其他教学手段,它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引导;同时,又努力借助其他教学手段实现优势互补,例如借助视频或实验来增强点拨的效果。

二、“引导—探究”教学环节“关键行为要素”的细化研究

为了在化学课堂中有效地实施“引导—探究”主体环节,很有必要对“关键行为要素”作进一步的细化研究。

1. “问题”的类型及细化研究

在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研究中,我们提出了“有效问题”的5个基本要素[2]:①内容上突出教学重点;②布局上优化教学结构;③预案上体现思维探究;④策略上引导自主成功;⑤总结上提炼思想方法。那么,在实施“引导—探究”教学环节中,提出的“问题”是怎样体现、呼应以上要求的呢?

第一类,针对“案例”素材提问,要努力体现“关键性、探讨性、逻辑性”。案例是以故事形式承载现实矛盾及解决过程的一种素材,例如化学家科学探究的故事。针对案例提出问题,首先要体现关键性,即:提出的问题一定要针对案例中的主要矛盾,问题的“关键性”体现越好,问题的质量和价值也就越高;其次,提出的问题要有探讨的价值,能引起不同观点的争论,能激发大家在思想碰撞中揭示问题本质,寻求解决途径。这样的问题常常被设计成“两难问题”,或者体现创新思维的发散性问题。第三,提出的问题之间要力求呈现一定的逻辑关系,或并列关系,或递进关系,或因果关系等,并指向矛盾的解决。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矛盾解决的过程,也是思想方法被感受、认识,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被感悟、形成的过程。

对照“有效问题”的基本要素,针对“案例”素材提出的问题在③④⑤三个要素上体现得相对充分。问题的“关键性、探讨性、逻辑性”,都有助于促进“体现思维探究”;案例讨论也提倡“引导学生自主成功”;案例故事更是“提炼思想方法”的典型材料。

第二类,借助“实验”素材提问,要努力体现“针对性、启发性、科学性”。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开展“引导—探究”活动,可以起到增强效果的作用。这里的提问要注意“三点”:首先,要体现针对性。即: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尽力针对本实验的探究目标、方案设计、误差讨论等关键实验要素,或针对在探究过程中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其次,要体现启发性。即:提出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对实验现象背后的原因进行思考,能引导学生对产生结论的过程进行逻辑推演,以及对实验误差的讨论等。第三,要体现科学性。这里的科学性有“二层”意思,一是要尊重实验的事实,要实事求是地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错误操作、意外现象或干扰因素进行提问,引导进一步的实验探究;二是要敢于对有悖于常规或课本的实验现象进行质疑,敢于挑战权威,用科学的态度和精神影响学生。endprint

对照“有效问题”的基本要素,针对“实验”素材提出的问题在①③⑤三个要素上体现得相对充分。问题的“针对性”很明显呼应了“内容上突出教学重点”;问题的“启发性”和“预案上体现思维探究”立足点完全一致;问题的“科学性”在清晰强化“提炼思想方法”的重要性。

第三类,立足“内容”素材提问,要努力体现“重点性、结构性、秩序性”。每堂课不一定都有实验、案例,但教学内容是必须的。针对内容“素材”的提问,首先要体现一个“重点性”,即:提问务必要突出本堂课的教学重点,问题的逐一提出、解决意味着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目标的达成。其次,体现一个“结构性”。问题内涵和解答目标要清楚,不能模棱两可,让学生无所适从。同时,要处理好良好结构问题和不良结构问题的关系。良好结构问题,一般适合于全班在较短时间内进行讨论;不良结构问题,一般适合于小组在较长时间内进行探究。第三,要体现一个“秩序性”。针对“内容”的问题常常呈现一定的逻辑关系(或并列关系或递进关系等),这种逻辑关系不仅表现着探究活动的思路,也彰显着教学的线索和课堂的结构。而这种逻辑关系的呈现效果和提问的“秩序”关系密切,有序、自然的提问是确保后续探究活动“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对照“有效问题”的基本要素,针对“内容”提出的问题在①②③三个要素上体现得相对充分。问题的“重点性”和“突出教学重点”完全一致;问题的“结构性”有助于“体现思维探究”;问题的“秩序性”和“优化教学结构”相辅相成。

2. “点拨”的原则及细化实施

“点拨”的主体是教师,在实施“引导—探究”环节的“点拨”实践中,教师要努力贯彻“三条”原则:

第一,及时性原则。这里的“及时”是指点拨的时机。当学生碰到困难而自己又不能解决的时候,正是教师进行“点拨”、发挥指导作用的最佳时机。这种时机往往是随机的、突发的,常常在不经意中一闪而过;这种时机也不会重来、更不可重复,是非常个性化、特殊性的生成资源,因而显得极其宝贵。为此,教师要善于观察课堂,洞察学情,抓住机会,及时介入。这里特别要强调避免两个极端:一是不能过早点拨,否则会抑制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状态的探究火花和创新萌芽;二是杜绝延后点拨,否则会丧失为探究目标刚刚建立起来的思想基础和合作氛围。

第二,引导性原则。“点拨”关键是要引导探究的方向,而不是给予探究的结论。探究方向是指探究的内容层次及方向指导。内容层次包括三个方面:1. 从探究过程导致探究结果的逻辑推理;2. 从探究过程中产生的科学认识;3. 总结共同认可的经验。方向指导,是指留有余地、恰当合理地进行策略指导。在这里,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从探究过程到探究结果”的逻辑推理;更要引导学生关注“共同认可的经验”和“从探究过程中产生的科学认识”,对于前者,教师要鼓励学生总结“经验”、共享“经验”、传播“经验”;对于后者,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观察和体验,即使学生的认识有误,也不必立刻否定,要指导他们继续开展研究。

第三,针对性原则。“针对性”体现在“点拨”的对象和内容上。对于认知基础好的学生,点拨的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于认知基础差的学生,点拨的重点在于为学生搭设探究的台阶,帮助学生体会通过探究活动获取知识的乐趣。对于难度较大的学习内容,点拨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如何审题;对于难度不大的学习内容,点拨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归纳、概括同类知识或学习内容的方法,以及注意思维定势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另外,对于科学探究活动,点拨的重点在于对科学方法的理解以及对研究程序、环节的领悟。

那么,教师的“点拨”行为如何在课堂上“细化”为具体的教学环节呢?其一,细化即“点拨”。细化的行为,实质上在落实点拨、实施点拨,是将“点拨”要求直接转化为操作行为。例如,将“点拨”过程设计成“演示实验→讨论现象→总结结论”三步操作,这实际上就是在实施“点拨”行为了。其二,细化即“促进”。细化的行为,在为“点拨”打基础、作铺垫或提供技术支撑,促进“点拨”行为取得更好效果。例如,“呈现错题→(点拨实践)”,即:打基础;“情景动画→(点拨实践)”,即:技术支撑;“系列问题→(点拨实践)”,即:作铺垫。总之,“细化”的教学环节可以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但百变不离其中,始终聚焦、贯彻一个宗旨:在“三条”原则的指导下,实施“点拨”、促进“点拨”。

三、“引导—探究”教学环节“关键行为要素”的实施案例

1. “问题”设计:关注类型,把握要求,为“点拨”实践奠定基础

本课共设计了“三个”探究点(亦称“核心问题”),每个探究点设计了1~2个“相关问题”,为“点拨”实践提供方向、奠定基础。这里的“问题”设计,是指“相关问题”的设计[4]。

针对第1个探究点“海水取盐的历史”,教材上提供的素材是:“古代我国居民海滩晒盐的历史(120多字的史料和1张《天工开物》制海盐图)”。可见,这是案例素材。我们提出的问题是:1. 你知道我国古人是怎样制盐的吗?2. 你了解我国现代制盐的技术吗?首先,提问聚焦了“盐田法制盐的方法”(关键性);其次,盐田法制盐的优点、缺点有探讨的价值(探讨性);第三,第1个问题和第2个问题,在时空背景、内容发展上均呈并列关系(逻辑性)。

针对第2个探究点“海水晒盐的原理”,教材提供的素材是:1. 海水在浓缩过程中,随海水密度变化而析出盐的种类和质量的数据表;2. 第一个探究点的素材(盐田法)。可见,这是“内容”素材。我们提出的问题是:“海水晒盐的原理是怎样的”。很明显,这个问题是在强化“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小的物质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重点性);问题的内涵清晰,解答目标明确(结构性);这个问题和第1个探究点中提出的两个问题,在内容上呈现递进关系,此时提出顺其自然(秩序性)。

针对第3个探究点“粗盐提纯”,教材提供的素材是:1. 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学生实验;2. 提出了“如何除去氯化镁、硫酸镁等可溶性杂质”的问题。显而易见,这是实验素材。为此,我们提出两个问题:1. 如何除去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2. 如何除去粗盐中的可溶性杂质?这两个问题完全针对探究目标和实验操作(针对性);同时,引导回忆初中粗盐提纯的实验方法、激发思考除去可溶性杂质的实验方案(启发性);另外,问题的解答要求是立足实验、强调操作、追求质量(科学性)。endprint

2. “点拨”实践:细化环节,贯彻原则,为“问题”解决提供保障

针对第1个探究点(海水取盐的历史),细化环节是:看书→讨论→小结。学生在阅读记载文字“古宿沙初作,煮海为盐”时,语义理解碰到困难,我及时提供帮助(及时性原则);在对“盐田法”进行讨论时,对占用大量农田、影响环境的后果没有想到,我及时作了点拨(引导性原则);针对少数学生“食盐是否只存在于海水”的误区,我归纳了食盐存在的四种形式:海水、盐湖、盐井、盐矿(针对性原则)。

针对第2个探究点(海水晒盐的原理),细化环节是:讲解→图示→小结。当学生对课本上“海水浓缩过程中析出盐的种类和质量数据表”看不懂、无从着手时,我及时进行了启发:看海水的哪个密度范围,食盐析出的相对多,而杂质析出得相对少(及时性原则);同时,提问学生“为什么厨房里的食盐容易发生潮解”,从而引发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引导性原则);针对部分薄弱学生提出“为何不用冷却结晶的方法制备食盐”的问题,我用图示的方法对“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同的物质与选用结晶方法的关系”作了详细说明(针对性原则)。

针对第3个探究点(粗盐的提纯),细化环节是:演示→讨论→归纳(板示→分析→总结)。例如,在针对第1个问题“如何除去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的实验探究中,学生对最后一步“洗涤”感到疑惑不解:食盐本身不是也要溶解掉的吗?在让学生思考1分钟之后(及时性原则),我就提示学生:用水洗,食盐的损失是难免的,但食盐量较多,损失一点有关系吗(引导性原则),学生恍然大悟。在针对第2个问题“如何除去粗盐中的可溶性杂质(硫酸镁、氯化钙)”的情景讨论中,学生对加药品(氯化钡、碳酸钠、盐酸)的顺序争论不休。在充分讨论之后,我引导学生总结了一条原则:碳酸钠加在氯化钡之后,最后加盐酸(针对性原则)。

总之,对“引导—探究”教学环节中的“关键行为要素”进行细化研究,具有现实的意义和价值。它可以指导我们更好地开展“问题”设计和“点拨”实践,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有限的时空中发挥最大效能,为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发展作出最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毛东海. 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研究[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91-100

[2][4]毛东海. 试论化学课堂中“有效问题”的设计[J]. 化学教育,2011(10):22-24

[3] 毛东海. 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线索”和“结构”[J]. 化学教育,2012(10):23-25endprint

2. “点拨”实践:细化环节,贯彻原则,为“问题”解决提供保障

针对第1个探究点(海水取盐的历史),细化环节是:看书→讨论→小结。学生在阅读记载文字“古宿沙初作,煮海为盐”时,语义理解碰到困难,我及时提供帮助(及时性原则);在对“盐田法”进行讨论时,对占用大量农田、影响环境的后果没有想到,我及时作了点拨(引导性原则);针对少数学生“食盐是否只存在于海水”的误区,我归纳了食盐存在的四种形式:海水、盐湖、盐井、盐矿(针对性原则)。

针对第2个探究点(海水晒盐的原理),细化环节是:讲解→图示→小结。当学生对课本上“海水浓缩过程中析出盐的种类和质量数据表”看不懂、无从着手时,我及时进行了启发:看海水的哪个密度范围,食盐析出的相对多,而杂质析出得相对少(及时性原则);同时,提问学生“为什么厨房里的食盐容易发生潮解”,从而引发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引导性原则);针对部分薄弱学生提出“为何不用冷却结晶的方法制备食盐”的问题,我用图示的方法对“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同的物质与选用结晶方法的关系”作了详细说明(针对性原则)。

针对第3个探究点(粗盐的提纯),细化环节是:演示→讨论→归纳(板示→分析→总结)。例如,在针对第1个问题“如何除去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的实验探究中,学生对最后一步“洗涤”感到疑惑不解:食盐本身不是也要溶解掉的吗?在让学生思考1分钟之后(及时性原则),我就提示学生:用水洗,食盐的损失是难免的,但食盐量较多,损失一点有关系吗(引导性原则),学生恍然大悟。在针对第2个问题“如何除去粗盐中的可溶性杂质(硫酸镁、氯化钙)”的情景讨论中,学生对加药品(氯化钡、碳酸钠、盐酸)的顺序争论不休。在充分讨论之后,我引导学生总结了一条原则:碳酸钠加在氯化钡之后,最后加盐酸(针对性原则)。

总之,对“引导—探究”教学环节中的“关键行为要素”进行细化研究,具有现实的意义和价值。它可以指导我们更好地开展“问题”设计和“点拨”实践,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有限的时空中发挥最大效能,为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发展作出最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毛东海. 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研究[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91-100

[2][4]毛东海. 试论化学课堂中“有效问题”的设计[J]. 化学教育,2011(10):22-24

[3] 毛东海. 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线索”和“结构”[J]. 化学教育,2012(10):23-25endprint

2. “点拨”实践:细化环节,贯彻原则,为“问题”解决提供保障

针对第1个探究点(海水取盐的历史),细化环节是:看书→讨论→小结。学生在阅读记载文字“古宿沙初作,煮海为盐”时,语义理解碰到困难,我及时提供帮助(及时性原则);在对“盐田法”进行讨论时,对占用大量农田、影响环境的后果没有想到,我及时作了点拨(引导性原则);针对少数学生“食盐是否只存在于海水”的误区,我归纳了食盐存在的四种形式:海水、盐湖、盐井、盐矿(针对性原则)。

针对第2个探究点(海水晒盐的原理),细化环节是:讲解→图示→小结。当学生对课本上“海水浓缩过程中析出盐的种类和质量数据表”看不懂、无从着手时,我及时进行了启发:看海水的哪个密度范围,食盐析出的相对多,而杂质析出得相对少(及时性原则);同时,提问学生“为什么厨房里的食盐容易发生潮解”,从而引发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引导性原则);针对部分薄弱学生提出“为何不用冷却结晶的方法制备食盐”的问题,我用图示的方法对“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同的物质与选用结晶方法的关系”作了详细说明(针对性原则)。

针对第3个探究点(粗盐的提纯),细化环节是:演示→讨论→归纳(板示→分析→总结)。例如,在针对第1个问题“如何除去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的实验探究中,学生对最后一步“洗涤”感到疑惑不解:食盐本身不是也要溶解掉的吗?在让学生思考1分钟之后(及时性原则),我就提示学生:用水洗,食盐的损失是难免的,但食盐量较多,损失一点有关系吗(引导性原则),学生恍然大悟。在针对第2个问题“如何除去粗盐中的可溶性杂质(硫酸镁、氯化钙)”的情景讨论中,学生对加药品(氯化钡、碳酸钠、盐酸)的顺序争论不休。在充分讨论之后,我引导学生总结了一条原则:碳酸钠加在氯化钡之后,最后加盐酸(针对性原则)。

总之,对“引导—探究”教学环节中的“关键行为要素”进行细化研究,具有现实的意义和价值。它可以指导我们更好地开展“问题”设计和“点拨”实践,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有限的时空中发挥最大效能,为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发展作出最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毛东海. 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研究[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91-100

[2][4]毛东海. 试论化学课堂中“有效问题”的设计[J]. 化学教育,2011(10):22-24

[3] 毛东海. 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线索”和“结构”[J]. 化学教育,2012(10):23-25endprint

猜你喜欢

引导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网络评论要主动引导舆情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一道圆锥曲线试题的探究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