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

2014-07-18陈宁

广西教育·C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师

陈宁

【摘 要】以在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留学的中国志愿者为例,分析中国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并对中国外语教学及提高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教师 纽卡斯尔大学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C-0132-03

所谓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学生对母国及目标语言国家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一个融合点。它是一种动态的、发展中的过程,而不是一种结果。Fantini把跨文化交际能力看做一把双刃剑,强调了对目标语言国家以及母国文化之前的强烈对比。他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种自我反省,自我审视的过程。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四大组成部分:跨文化态度、跨文化知识、跨文化技能和跨文化意识。其中,跨文化态度是指足够的开放,换位思考,可以用其他的角度、观念、信仰来看待人或事,而不是固执坚持自我的态度和信仰的能力。跨文化知识指对本国及交谈者国家的社会群体的文化产物、行为的知识,还有它们社会和个人相互交流的整体发展过程的认识。跨文化技能是指对翻译和叙述的技能的精通。而跨文化意识被认为是四者中最重要的一个,它经常定义为“与其他人相关的自我意识”。外语教学需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提高英语教师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首当其冲的。目前,国内对外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还很少见。本文试以在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留学的中国英语教师为例,研究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研究对象

在深度采访环节中,五名在纽大留学的中国英语教师参与了访谈。在问卷调查环节中,有46名中国留学生参加了问卷调查,所有自愿者都是在中国学校里学习的英语。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是深度访问(in-depth interview)。和结构式采访(structured interview)相比,深度采访(in-depth interview)更加注重被采访人的观念或看法。而且这样得出的信息数据更加的丰富,详细,灵活(Bryman, 2008). 为了研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本文中问卷调查作为辅助研究方法。

三、研究步骤

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采访五位教师,内容是关于他们在中国的英语教学经验以及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认识。第二阶段是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由邮件发出由16个问题组成的问卷调查给自愿者们,从学生的角度反映中国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中国的教育现状。

四、研究结果分析

(一)访谈数据分析

在本文中,我们采用分析归纳法来研究定性数据。访谈几个关键的问题如下:(1)“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是什么?(2)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语言重要还是教文化重要?(3)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是否因为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而遇到过困难?(4)你认为自己是合格的英语教师吗?(5)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中国英语教学中是否重要?

在回答问题(1)时,尽管有的受访者有一些基本的理解,却很难给出一个很清晰的定义。另一些受访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个专有名词表示迷惑,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在回答问题(2)时,两位受访者认为教语言比较重要,还有两位认为教文化比较重要,最后一位认为两者在英语教学中同样重要。在回答问题(3)时,受访者都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受访者A抱怨因为缺乏对英语文化背景的了解,教美国谚语对他来说很有难度。受访者B,C,D,E,也分享了自己因为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而遇到的困难。在回答问题(4)时,大部分的参与者都认为他们属于不够合格的英语教师。受访者B说他在语法方面的知识比文化多。受访者C认为尽管比起国内的教师来说他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英国1年的学习经历并没有提高他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当回答问题(5)时,其中三位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中国英语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他们也暗示了中国的应试教育体系下,很少有教师关注自己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另外两位,受访者A认为,因为中国的国情以及英语教学现状,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中国并没有那么重要。受访者C认为评价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否重要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另外,大部分被访问者承认中国很多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意识很弱。尽快有些教师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但是在应试教育体系下,教师自己无暇顾及。

(二)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首先,表1表明了志愿者在小学、中学、大学以及工作后与外国人交流的机会。数据表明,随着参与者年龄的增加,机会也增加。在46名参与者中,只有一名在小学时期有机会和外国人交谈,而有8个在高中时有机会。这个数字在大学时期增加到20。将近一半的参与者在工作后有机会和外国人交谈。

表1 学生与外国人交流的机会

表2表明志愿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看法。有13人认为他们很满意中国英语老师现有的教学方法,39人承认了在工作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另外,在46名受访者当中,有41名认为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另外,问卷中还有一些问题是关于中国的英语教学的看法,包括学校内的教学质量以及校外英语培训机构的教学质量。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学校的英语教育是以“考试为中心”及以“考证为中心”。有16人表明,学校的英语课堂非常枯燥。而且有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校外的培训机构也是以“考试为中心”和“以考证为中心”。幸运的是,一半人认为校外的培训机构课堂很有趣。总而言之,调查的数据表明,在这些志愿者心中,中国的英语教学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

五、讨论

(一)中西方大环境的影响

在西方国家,文化和种族的多样性决定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很多领域都很重要。例如商业、教育、公共服务等。特别是在一些移民国家,例如美国和澳大利亚。其次,在一些欧盟国家,政府会颁布一些政策来宣传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另外,在西方一些国家,提高公民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迫在眉睫,因为它和公民的个人利益直接相关。欧美等国家每年吸引了数百万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因此提高这些留学生以及学校教职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相对比来说,我国的现状和国情和西方大为不同。一方面,尽管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每年都能吸引大量外国人来华学习、工作、生活,但是和庞大的中国人口比起来,外国人在华比例很小。绝大部分来华的外国人都聚集在一线大城市,只有很少的一些来到内地欠发达的小城市。另一方面,我国政府不靠吸引外国留学生来提高政府的收入,因此,中国学校留学生的数量有限。对此有一种极端的观点认为,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没有必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作者看来,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需要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样才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才能满足中国对未来人才的需求。

从本文研究数据来看,受访者对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只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并没有一个清楚的定义。另外,从之前的背景调查我们得知,这五位受访者都具有海外留学背景,他们在此方面应该比没有出过国的教师要强。由此可推断,中国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整体相对较低。

(二)对中国外语教学的启示

本文因研究的对象有局限性,仅以在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留学的中国外语教师为例,探索了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结果显示,这些受访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限,对跨文化认识不够。而随后的问卷调查结果也反映了受访者对我国英语教学现状的不满,以及认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在此,作者也对中国外语教学给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1.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文化不仅是目的,还是内容。在语言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了文化的重要性。在传统的“以考试为中心”和“以考证为中心”的现状下,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也要合理分配“语法知识”和“文化”的比重。在文化中传授语言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课堂趣味性。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有助于学生在未来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虽然在外语教学中,应该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相结合已经形成共识,但尚处于纸上谈兵阶段,如何操作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2.政府和学校应该重视外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跨文化能力的学生。教育部应加大中国外语教学的改革力度,制定相关的政策来支持培养外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关部门也可以开设跨文化交际培训课程,让外语教师能够接受比较系统的培养。另外,建议学校加大对教师继续教育的财政支持,让更多的外语教师有机会去国外进修。

3.教师个人应重视自身素质的培养,在空闲时间多看英文电影、英文新闻,多听英文歌曲,积极和外国友人交往,以促进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六、结论

本文以英国纽卡斯尔留学的志愿者为例,研究了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由于研究对象范围小,数量有限,研究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反映中国大部分的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是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外语教学中重语法轻文化,以传统应试教育为主的现状。作者希望本文能够能给中国外语教育者一点小小的启示,不要忽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Phillips, J. K. (2003). National 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n D. L.Lange & R. M. Paige (Eds.), Culture as the Core: Perspectives on Culture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pp. 161-171). Greenwich, CT: Information Age.

[2]Byram, M. (2003). Quoted in Menard-Warwick, J. (2008), The cultural and intercultural identities of transnational English teachers: Two cases studies from the Americas. TESOL Quarterly, 42.

[3]Kramsch, C. (2005). Post 9/11: Foreign languages between knowledge and power.Applied Linguistics, 26, 545-567.

(下转第151页)

(上接第133页)

[4]Sercu, L. et al. (2005).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and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An International Investigation.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5]Fantini, A. E. (1995, Revised 2000). A Central Concern: Developing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6]Bryman, A. (2008).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7]Nelson, G. L. (1998).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related courses taught in TESOL master' degree programm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22(1), 17-33.

[8]Gundara, J. & Jacobs, S. (2000). Intercultural Europe: Diversity and Social Polity. Aldershot; Brookfield, Vt.: Ashgate.

【基金项目】广西区教育厅2013年度广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K13LX250)

【作者简介】陈 宁(1988-),女,安徽淮南人,硕士,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育。

(责编 何田田)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师
独立学院英语教师师德失范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论小学英语教学对小学英语教师素质要求
大学英语教师出国进修的有效性调查与研究
认真开展教研活动提升英语教师水平
医学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敏感度调查及能力提升研究
渗透式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运用
新课程高中英语教学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教师知识理论视域下的高校青年英语教师教材自主能力调查研究
浅谈体验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高中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