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中获得直觉情感体验

2014-04-14吴功林

广西教育·A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吴功林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摇直觉?摇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G ?摇【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A-

0119-02

众所周知,德育过程是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过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必须遵循这一基本规律。传统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侧重认知而忽视实践体验和情感渗透,常常导致教学空洞苍白,缺乏实效。笔者认为,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实效,关键在于重视和开展体验学习,促成感悟内化。“体验”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多处提及的核心理念之一,“课标”将其列为应予重视的四种学习方式之首(见课标“实施建议”(五))。因此,教师应将体验贯穿于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一、对直觉情感体验的认识

丰富的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动力。品德与社会课中的许多道德信念和价值观念(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忠诚正直等),总是伴随着情感体验而形成的,学生只有在情感上对其产生了一种积极的认同倾向,才会自觉接受。道德情感体验根据其特征可以分为直觉情感体验、想象性情感体验和伦理性情感体验三种类型。本文拟从“直觉情感体验”这一角度,探究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开展体验学习的规律,以便通过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打开学生心灵的窗口,在情感体验中唤起、强化、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感,促使学生实现对道德准绳的感悟认同和内化,从而提高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实效性。

直觉,是由具体事物引起的直接的情绪反映。未经理性分析与逻辑推演而迅速直接地把握客体对象的本质及其感性特征,这是直觉体验的特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过不少的直觉体验的经历,尽管这样的体验难免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暂时性、情景性,但它是学生内在情感的真实体验过程。教师在备课时,应结合教学主题,认真研究学生原有的情感基础和教材的德育目标,寻找二者的情感连接点(触动点),紧扣连接点创设情境,从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将学生的体验学习引入对道德信念、价值观念的领悟、认同和内化之中。

二、寻找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直觉情感体验的连接点

我们不妨以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案例)为基础,梳理、提炼出直觉情感体验连接点的特征及其作用规律。笔者试从对其他教师的大量经验材料的分析中选择几种较为典型的直觉性情感体验连接点,简析于下,以便求教于同行。

(一)感动

感动,是指人的情感受到外界事物或情境的影响而激动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强烈触动人的情绪的某种因素进入人的内心,直接获得人的赞许、认同、喜爱、尊崇等。因此,感动无疑是催生直觉情感体验的一个有效的连接点。

案例1:一位教师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让我们同行》时,用多媒体展示了以下材料: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大地震。当消防官兵们在严重损毁的北川县曲山小学进行救援时,一个队员听到废墟的一角传来微弱的求救声。他立刻大声呼唤队友们赶来抢救。救援队员们带着撬棍、铁锹、大锤、液压组合破拆器等工具赶到传出声音的废墟前,好不容易在重重紧压的预制板和残砖乱石中撑开了一条缝隙。他们发现,一名男孩浑身淌血,躺在几具孩子的尸体上。救援队长大声喊道:“孩子,你不要害怕。你要沉住气,我们来救你了!”然而,没想到孩子却说:“叔叔,我不要紧,先救他们吧。”队长说:“我们先把你弄出去吧!”孩子坚持说:“他们就在旁边的,请先救他们吧!我坚持得住!”孩子的话让救援队员们感动得热泪盈眶。救援队员们果然在旁边的隔层中发现了十多个被困的孩子。几个小时后,直到其余孩子全部获救,男孩才最后一个被救出废墟。

深深的感动令孩子们哽咽,课堂一时间陷入静默之中。危急时刻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在孩子们的心田留下了不灭的火种。

这一成功案例告诉我们,展示足以感动学生、激起学生内心波澜的典型材料,是引发学生直觉情感体验的关键。

(二)震撼

震撼,是指人的情感受到外界事物或情境的强烈冲击而发生的心灵上的震动。震撼的心理效应是持久的,难以忘怀的,因此它对人的情感、意志、信念、价值观念等有深刻而有力的影响。

案例2:一位教师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退一步海阔天空》时,用多媒体展示了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的故事:

南非的民族斗士曼德拉,因为领导人们反对白人种族隔离政策而入狱。在关押曼德拉的27年中,白人统治者对他进行了残酷的折磨和迫害。他的妻子和孩子被驱逐到一个荒凉的地方,孩子们常常只能在地上睡觉,有3个孩子在贫病交加中死去。

后来,曼德拉在国际声援下获释出狱。1994年5月,曼德拉成为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在总统就职典礼上介绍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政要后,曼德拉说他为这么多尊贵客人的到来而感到荣幸,但他最高兴的,是当年在罗本岛监狱看守他的3名狱方人员的到场。看着76岁的曼德拉站起身来,恭敬地向3名看守致敬,人们感到一种强烈的震撼。曼德拉宽宏博大的胸襟,让那些实施了残酷的种族隔离制度的白人无地自容。当时,白人非常惊恐,担心会遭受黑人的无情报复。所以,当曼德拉宣布将把南非建设成为不同种族和平共处的“彩虹之国”时,每个人都松了一口气。

曼德拉的事迹极大地震撼了世界上不同国度、不同种族的人们,也同样震撼了听闻这个故事的每一个学生。他的博大胸怀和宽容精神将成为良好品德的种子,在学生的心中孕育。在这里,我们看到本课的德育目标与学生的情感体验交融相织,极大地强化了本课的教育效果。

(三)困境

学生身处某种真实的或者虚拟的困境中,会自然产生孤独无助的感觉,意识到朋友、友谊和真诚的帮助的可贵。据此,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如组织对抗性的拔河比赛、接力赛跑等,让学生亲历某种程度的“困境”,从而产生深刻的内心体验,学会珍视亲情、友情、同学之情、同伴之情、战友之情等,珍视每一份真实的感情和帮助。也可以选用典型材料,带领学生进入虚拟困境之中,触动他们对亲情、友情、同学之情、同伴之情、战友之情的渴望。

案例3:一位教师教学四上三单元《你是我的好朋友》,在引入新课时,教师先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在沙漠中一位孤独的行者默默跋涉的图片。接着,用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以下情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在沙漠中行走,一天、两天、三天,茫茫沙海,渺无人烟。目的地是那么遥远,没有可以说话的人,看不见任何一个活动的生物。也不知道携带的水和粮食是否能够支撑他到达终点。

教师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此刻,这个旅行者最希望发生的事情是什么?

这一问题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大家讨论后认为,孤独旅行者最渴望的是朋友,有了朋友他便不会那样孤独、寂寞和无助。接着,伴随着《找朋友》的歌声,教师让学生在班级中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并与他同桌。学生由此产生了两种情感体验(没有朋友的孤独感和拥有朋友的愉悦感),并自发地产生了一种渴望解决问题的需求:什么是真正的友谊?怎样建立真正的友谊?

在学生就此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之后,教师最后再进行拓展,提出问题:如果有一天,此刻坐在你身边的你的朋友就像图片中的旅行者那样,在沙漠中孤独前行,你最担心的是什么?应该怎么办才能帮助他顺利到达终点?请你们相互把对方看作沙漠中的孤独旅行者,讨论一下各自最需要什么,以及各自能够做到的是什么。

通过这样的交谈和和讨论,学生加深了对“朋友”的内涵和友谊的认识,增加了同学、朋友之间的信赖。这样,师生一步一步地实现了德育目标。

通过以上三个案例我们看到,要使学生获得相关的直觉情感体验,还依赖于具体、真实、富有刺激感的生活情境,教师应想方设法获取典型材料,并依靠这些材料营造相应的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获得直觉情感体验。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
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道德情感的培养分析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不足及对策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