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的策略

2014-04-14黄燕琼

广西教育·A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有效情境

黄燕琼

【关键词】有效情境 乐中学?摇疑中问

思中探?摇动中悟

【中图分类号】G ?摇【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A-

0029-02

新课程改革以来,数学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开发学生的潜能是未来社会对今天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创设各种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使他们兴趣盎然地主动参与、全面参与和全程参与。

一、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乐”中学

兴趣是开发智力、挖掘潜能的钥匙。要使学生学好数学必须先激发他们的兴趣,只有感兴趣,学生才会全神贯注,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鲜明生动的情境,激活学生思维的兴奋点,促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统计》中的“分段整理数据”时,笔者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课件出示鼓号队表演的场面):

师:这些图片都是鼓号队队员穿着统一整洁的队服参加庆祝六一活动的场面。现在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我们学校也想给每个鼓号队队员订制一套漂亮的队服,让他们参加升旗仪式。如果你是负责人,该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生:测量身高。

师:为什么要测量身高?

生:身高不同,衣服的长短也不同。

(课件出示我校鼓号队身高记录)

师:这是鼓号队队员身高记录表,服装厂是不是给每个同学都单独设计一种型号呢?

生:不是。

师:如果你是服装厂的师傅,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生:把身高差不多的归类,分几种型号就行。

师:非常好,大家想法和很多服装厂师傅想的一样哟!

师:根据儿童队服制作标准,服装一般分为大号、中号、小号三种尺寸。身高120~129cm适合穿小号,130~139cm适合穿中号,140~149cm适合穿大号。你知道每种型号的服装要购买多少套吗?

这样,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寻找解题方法的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在“疑”中问

疑问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任何思维都是从质疑开始的,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疑问既是思维活动的表现形式,也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才可能获得新知。教学时,教师要创设诱发学生质疑的情境,教会学生善于质疑并善待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在不断设疑、释疑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老师问学生走向学生问老师、学生问学生、学生问自己,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让学生敢问、乐问、善问,最终能使其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时,笔者充分挖掘教材内涵,用课件出示主题图(三个小朋友每人说了一句话:“我已经做9张画片了”“我是小亮,我做了24张画片”“我是小红,我做了6张”),提问学生: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学生每提出一个问题教师就用课件相应出示,等所有问题都展示出来以后再引导学生逐一解决。这样,不仅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新知的学习环境,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又让学生实现了“成为一名探索者”的愿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思”中探

学生的思维状态如何,直接影响学习的效率,而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启迪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钻研教材,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再把学生引入情境中,让学生主动去探索问题,并开动脑筋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教师通过比较平面图形的大小,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情境: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差异明显的,可以直接观察出大小;如果不明显,不容易观察,怎么办?(重叠)如果不能重叠又怎么办?(数方格)如果格子大小不一样能比较吗?不能比较又怎么办?每解决一个问题,就向目标逼近一步,最后想到需要有统一的标准,在不断地解决问题中自然地引进了面积单位。这样,学生的认知结构一次又一次被打破,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的探索之中,激发他们不断地探究发现。

四、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动”中悟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达尔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操作不仅是认识事物的手段,也是思维的起点、智力的源泉,是促进思维发展的有效手段。学生在课堂上不只是听数学、看数学、练数学,更多的是做数学、玩数学,在数学思维活动中经历、体验和探索数学,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价值和意义。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具、学具、电脑等手段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有意识地创设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口表述、动脑思维的情境,让学生在亲身的实践中激起疑问、产生求知欲望。

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用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任意长方形,有几种方法?拼好后思考:①这些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②这些图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③你发现每个图形的长和宽与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的思维在操作中随之展开,他们很快发现:长方形的长有几厘米,在这个长方形里就可以摆几排这样的正方形。再通过直观演示和共同讨论,发现每个长方形的面积都等于长和宽的乘积,于是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长×宽。这样,在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掌握了知识。有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铺垫,以后再学习平面几何图形面积计算,都可以把它割补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割补剪拼操作过程中,获得了掌握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把未知转化为已知去解决,给学生播种了一种数学思想、数学智慧以及提供了对数学研究和创造的机会。

总之,课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摇篮。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和兴趣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则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创设不同的情境,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使课堂教学生成一种难以言喻的美感,处处充满启迪学生思维的魅力,真正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提升。

猜你喜欢

有效情境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
有效引导: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新视角
创设有效情境, 构建探究型课堂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情境创设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