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体的课堂 艺术的氛围——评《硅酸盐矿物和硅酸盐产品》课堂教学

2011-04-13张静慧

化学教与学 2011年9期
关键词:水泥板硅酸盐陶瓷

张静慧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 江苏 江阴 214400)

《硅酸盐矿石和硅酸盐产品》这部分内容,在高中化学教材中并不能算是重点,许多教师对这节内容的处理都是作一个简单介绍,而周健老师的上课,让我们共同尝试、体验了一次全新的学习形式和过程,让学生和听课教师经受了一次艺术与文化的陶冶。

一、艺术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

周健老师从全面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点出发,在整体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学习心理的特点,分别设计了“认识陶瓷”、“硅酸盐矿石”、“玻璃和水泥”三个相对独立,又彼此整合的教学版块,以教师介绍、学生品味、自己动手这种教学形式,立足于教材,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资源,把课堂看作是师生对话的“话题”和案例,为学生学习化学,提供了多样的条件和途径。

执教者打破了常规的课堂环节,却又恰如其分地调控了课堂气氛。 教师引导和学生观察、集体实验和个别抢答,一张一弛,使学生在课堂“热场”中又能偶尔“冷”下来,课堂节奏紧凑。 课堂上有50 位学生,周健老师却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给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训练机会,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和形式始终有着期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二、创设艺术情境,营造诗意氛围

执教者舍弃了传统的教室格局,将所有课桌拼分成三排六组,每组桌上铺了红色的天鹅绒桌布,上面错落有致地摆放着博物馆提供的古代陶瓷残片、 矿石样品、实验材料等,一走进课堂,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浓浓的艺术与文化气息。

在教学过程中,周健老师又先后展示了新石器时代的陶制乐器——埙、商代的印纹陶罐、明代的青瓷碗、驰名中外的宜兴紫砂壶等等,一砖一瓦皆有来历,一钵一碗均富特色,充分体现了“陶瓷文化是华夏文明的起点”这一观点,而或古朴、或精美、或淡雅的古今陶瓷艺术作品,使学生在学习硅酸盐产品的同时,享受了一次奢侈的陶瓷文化之旅。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介绍资料、点评学生回答时妙语珠玑,也在课堂上营造了一种诗意的氛围。

三、艺术化课堂细节,勇于挑战自我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也颇具艺术匠心。 课堂教学在空灵清远的古埙曲《高山流水》声中开始,将学生带入到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心灵渐渐沉淀下来。 然后教师拿出吹奏的乐器——埙,从埙的材料是陶,埙的历史悠久,联系到“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提出在五千年悠久的文化史中,陶瓷文化占了很大比重,是华夏文明的起点,情乍起,吹皱学生情感的一池春水;而在课堂接近尾声时,教师介绍现代的硅酸盐产品如分子筛等,在屏幕上打出单晶硅的“中国”两字,既和开始的引入“China”首尾相和,又为下一堂课作好了铺垫,实在是点睛之笔。

这节课还有一个亮点,可以看出教师在课堂设计上的别出心裁,就是大胆地让学生动手做了一块艺术水泥板。 在学习了重要的硅酸盐产品——水泥的水硬性后,教师介绍加入不同量的石膏调节,可以得到各种硬化速度的水泥,然后教师让每组学生用提供的水泥“水不漏”制作一块艺术水泥板, 要求在水泥板上用硅酸盐物质——小石子镶嵌出特定的字母。 学生兴趣高昂,几分钟后,每组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按次序排列,恰好组成一个单词:“WELCOME”,确是匠心独具的神来之笔。

这一堂课,是周健老师教学上一个新的高度;而听这堂课,我们也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新的起点。 居高声自远,不是籍秋风,一堂出色的课,可以看出执教者深厚的专业素养、广博的文史底蕴、高超的教学艺术,听完周健老师的课,可以说是心底有余香。

猜你喜欢

水泥板硅酸盐陶瓷
矿化剂对硅酸盐水泥煅烧的促进作用
污泥预处理及其在硅酸盐制品中的运用
增强型木丝水泥板弯曲性能试验研究
《硅酸盐通报》第五届编委会2020 年度会议在蚌埠召开
纳米材料改性硅酸盐水泥研究进展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聚合物乳液对发泡水泥板的改性研究
陶瓷艺术作品
植物纤维水泥板抗折性能研究
GRC水泥板代替砖胎模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