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弹性管理:高中新课程下学校管理创新的思考与实践

2009-12-24吴国平

中小学校长 2009年11期
关键词:实践创新

[摘要]在高中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传统的以“刚性管理”为主要特征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暴露出一些不相适应的问题与弊端,刚柔相济的“弹性管理”则是一种对“稳定和变化”同时进行管理的战略,是对刚性管理的完善和升华,实践中采用弹性思维创新多种制度和机制,有效地提升了高中新课程的执行和创造水平,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长足进步。

[关键词]弹性管理;创新;实践

一、质疑反思:新课程理念冲击下的学校管理现状

高中新课程改革在浙江已经顺利走过第一轮,新课程涉及高中教育的方方面面,赋予了高中学校新的使命和内涵,是一个旧质去除、新质增生的过程,已经习惯了传统教育背景的高中学校急需作出理念、行为等方面的调整与转型,特别是在办学机制、学校管理、学校文化等整体性问题上需要作出积极应对,需要经历一次吐故纳新的蜕变,需要重建一个基于新课程理论指引和价值取向的能够最大程度保障新课程高效实施的学校管理体系。

如果说现有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还适合传统的课程背景或教育背景的话,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它势必将成为新课程实施的显性或隐性障碍。而事实上,现行的教育教学管理即便在传统课程背景下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1、典型的业绩导向,缺失人文关怀

在传统学校教育范畴中,许多学校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评价、考核等更多以他们的业绩(行为结果)为衡量标准,学校对自身发展的审视与把握也以所谓的业绩(办学成果)为主要参考依据,一切的人、事、物、关系、行为都围绕着任务、目标、数据、荣誉、奖项等来运转。这可以说是传统办学机制或学校管理的最典型特征,甚至成为很多学校事实上信奉并实践的“管理哲学”,由此衍生的其它特征不可避免地成为传统学校管理的弊端。

学校管理当然不可能剔除业绩关注,这是现代管理的应有之义,它能起到目标导向、竞争激励、提高效率和效益等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业绩关注所倚重的标准、依据、任务、指标等因素不由自主、不可避免地带上浓重的功利色彩,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畸形和异化,产生了不少负面效果。如只重分数而忽视思想品德、行为、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学校生活被异化,中学精神遭失落,等等。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应主动转变管理理念和行为,以人文关怀来弥补业绩关注的不足,这也是与高中新课程相匹配的一种管理新思维。

2、机械地求同求稳,压抑个体创新

管理的目的是规范人、引领人、服务人、发展人,但在传统“业绩关注”管理哲学的主导下,学校管理变得狭隘、短视和僵化,一定程度上丧失了管理的内在功效和灵性,强调服从与规范。教育教学管理无论在结构、程序和手段上都比较封闭、僵化,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教育教学主体的创造性、积极性和自主性受到严重影响,没有发掘出人的潜能和价值。同时,传统学校管理还缺少一种开放机制,基本上处于“闭门办学”的状态,与外部少有往来,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一个封闭系统,学校缺少与外界社会的信息、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如在学校教师常规管理上,一些学校给教师的自主设计、自主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空间狭小,教师在履行职责上的自由,学校给教师的还是求同思维管理,形式上强调整齐划一,遵循统一进度、统一教案、统一作业、统一作息时间,集体备课,完全坐班制,忽视了教师个体的创新与个性,一定程度上还限制了教师的自主权;管理方法上沉迷于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忽视了教师的内在需求;再如在教学管理中以学科为本位的管理,强调学科教学的独立性,忽视学科教学中的互动性、网络化以及社会化,特别是对社会课程目标和内容调整的要求反应迟缓,课程缺少地方特色,等等。

3、量化的制度规范,难以约束细节

量化管理是一些学校领导十分推崇的管理手段,但他们对量化管理的理解无疑是片面的,如从教师备一篇教案,讲一节课,批改一次作业,管理一节自习课,参加一次进修学习等等,都与工资、奖金、津贴挂起钩来;又如有的学校为全面、及时了解老师到校离校、在岗在校情况,引进了在企业管理中普遍使用的打卡制度。这样,老师每天何时到校、何时离校,在打卡纸上记录得分秒不差,以此来约束教师行为并贯穿于学校管理工作之中。这种表面上看似很尊重教师的劳动,其实是对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认识不足,以及对教师职业道德自觉意识的漠视。我们知道,教师隐性工作可以进行评议,却很难设定具体、科学的量化指标,因此事事讲量化,时时讲量化就极易走入教师量化管理片面化的误区。

透过这些分析我们看到,现行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大多仍停留在传统的“刚性管理”层面上,同多元开放、以人为本、追求创新的时代特征不相符合,不利于高中新课程的实施,不利于我国高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尤其是对于已经具有一定发展水平的学校来说,个性的凸现应该是学校管理者更需要加以关注并重点努力的,也就是要通过管理的变革找到培养和打造学生个性、教师特点、学校特色的最佳途径,以适应不断变革和高度不确定的新的竞争环境。为此,笔者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引入了“弹性”管理理念——一种对“稳定和变化”同时进行管理的战略,将规范化管理和个性化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收到了良好成效。

二、刚柔相济:“弹性管理”的基本理念解读

学校管理同其他管理一样,有共同特征,就是“用人以治事”,通过一个或多个的人去指挥、协调、调动他人或群体以更高的效率和质量追求实现组织目标。但学校管理又有特殊性,它要体现“育人”的要求,要遵循“育人”的规律。高中新课程的核心追求是实现人的共同基础上的差异发展,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学校实施个性化的管理,而弹性管理在笔者看来是现阶段体现个性化管理最适合的一种方法。

1、“弹性管理”的基本内涵

首创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弹性管理模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受到关注,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日益精密的定量模式与决策技术的有效性提出质疑时,将管理的重心定位到人的价值上来的呼声也随之高涨。与经济学、数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相互借鉴和融合,极大地丰富了管理学的思想宝库。尤其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发展出知识管理、智力资本和核心能力等理论,出现了“弹性工资制”、“弹性福利制”、“弹性工作时间”、“弹性工作地点”等管理实践。在这种背景之下,管理的人本主义的色彩更加浓厚,对人性的理解较以前更加全面。

学校组织不同于一般的企业组织,有其独特的一面。针对弹性管理的众多阐释,笔者较倾向于认同:弹性管理是管理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即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使管理对象在一定条件的约束下,具有一定的自我调整、自我选择、自我管理的余地和适应环境变化的余地,以实现动态管理的目的。弹性管理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留有余地”,或者说,在一定限度内存在一个弹性范围。

在具体实践中,弹性管理是以刚性管理作基础的,即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规范或明或暗地支撑着组织的高效运转。

2、刚性管理是骨架,弹性管理为血肉,两者构成一个完整的生命体

刚性管理与弹性管理,无高低优劣之分,只是互有长短,互为补充,犹如一个硬币的两面,潜显相随,无处不同在,无时不共存。刚性管理和弹性管理是各种管理职能中相互侧重的两方面。

从计划职能来看,刚性管理是清晰的、明确的、具体的、严格的,而弹性管理是含蓄的、弹性的、灵活的;严格按照计划来办事是刚性,在理解组织的使命、宗旨的前提下对计划的变通是弹性;追求最优解是刚性,获取满意解是弹性。

从组织职能来看,传统的矩阵型、正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是刚性,扁平化、网络化、虚拟化、倒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是弹性;正式组织是刚性,非正式组织是弹性;职务界限明确是刚性,职务界限模糊是弹性。

从领导职能来看,以法治人是刚性,以德服人是弹性;严厉是刚性,宽容是弹性;专制与集权是刚性,民主与分权是弹性;刚性管理重言教、重执纪、重物理,弹性管理则重身教、重执教、重心理。

从控制职能来看,定量评价是刚性,定性评价是弹性;刚性管理重分析、重规范、重理性、重竞争、重过程,弹性管理则重感化、重适度、重超脱、重协调、重结果;刚性管理重制度、重原则、重分工、重分割、重监控、重共性、重外在,弹性管理则重人情、重亲情、 重协作、重整合、重激励、重个性、重内在。

3、弹性管理是对刚性管理的完善和升华

弹性管理并非排斥管理中的刚性成分,它只是对传统管理模式中所表现出的重物轻人、手段强硬、缺乏弹性等现象的一种辩证否定,是一种扬弃,是在具备刚性管理框架的基础上管理思想和方法的升华,最终的目的是达到刚柔相济的管理境界。从组织实践的角度来看,刚性管理与弹性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刚性管理是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它为整个管理工作构建了一个基本框架,规定了管理的目标、幅度、时间、空间及必要的刚性手段,使学校组织和个人的一切行为都在这一框架下有序地运行,没有规章制度的学校管理必然是无序的、混乱的,其弹性管理也必然丧失立足点,所以说刚性管理是弹性管理的基础;但是刚性管理又必须依靠弹性管理来提升,缺少弹性管理来调动师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和激情,刚性管理亦难以深入。也就是说,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坚持刚性管理与弹性管理两个轮子一起转的原则,并在组织的发展中不断完善刚柔相济的综合管理方法,才能使管理实践工作更加有效而顺利进行。

三、实践创新:弹性管理的初步运用

近年来,正是循着对“弹性管理”的思考和探索,笔者在学校管理实践中采用弹性管理思维创新多种学校管理制度和机制,初步形成了学校管理的弹性特色,取得初步成效,有力提升了高中新课程的执行和创造水平。

1、实行弹性管理,为教师发展提供更多选择

现在我校有许多以“弹性”为修饰词的制度,如在教师管理方面,有“弹性工作时间制”、“弹性房租”、“弹性借阅制度”、“班主任弹性津贴”、“长效优质弹性基金”等。

弹性工作时间制。教师是一个创造性的职业,需要教师的个性化的教育智慧转化为高质量的教育水平。不能如工厂打卡上班一样,过分限定教师的上班时间,应该给教师备课、提升个人文化素养等提供个性发展的空间。教师工作也是一项良心工作,如果人为地、过分刚性地给教师的作息时间加以限定,是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师这一职业特点的。对教师的工作时间,我校用两句话来概括,一是“学生在,老师在”,二是“弹性坐班制”。这两句话既尊重了教师的自由,又保持了教师职业奉献性特点,严谨而不失灵活,规范而不死板,使教师切切实实感受到学校管理者那种理性而不失温情的关怀,使他们在工作与生活、高尚与世俗之间找到了和谐的平衡点,并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在、老师在”、“普通老师在校,管理干部在场”优良传统的提升。我们甚至还明文规定,教师一个月请三天病假待遇不受影响。在这种工作制度下,教师感到自己受到了尊重,学校确实把自己当作人看待。实际上,我们几乎所有的教师都不会轻易享受这每月三天的“病假”,而且我们的教师大部分时间也,全身心扑在工作上,这种奉献精神不是一般刚性的制度可以规定的。

长效优质弹性基金。由于镇海中学所处的特殊区域位置,仅凭初步建立的契约管理模式很难摆脱人才流失的危险。为此,我们出台了长效优质弹性基金的奖励办法,鼓励教师为学校长期服务。它参考了某些发达国家对公务员的管理模式,在不影响现有收入的前提下,学校为优秀教师开设账户,根据工作的实绩和年份,每年进行考核和奖励,奖金在该教师为学校服务一定年限后才能提取。目前大约60~70%的在编教职工账户里已经有了这笔钱,最多的已经积累到将近20万元。

我们还实行弹性教研制度、弹性班主任津贴、弹性房租、弹性借阅等制度给教师充分的选择自由。弹性管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也为教师发展提供了更多选择。

2、实行弹性管理,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大空间

在学生管理方面,我们也尝试实行弹性管理。近几年来,我校强化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以弹性教学管理为突破口,实施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促使教学管理从刚性向弹性转变。而新课程的实施也为前几年坚持下来的弹性教学管理探索提供了更加广泛的支持。弹性教学管理的目的是满足不同学生的教学需求、身体需求、情感需求、道德需求。为此我们相继实施了“弹性作业”、 “弹性课堂”、“超前申请模块学分的弹性学分制”等弹性教学制度。

弹性作业。我校的作业管理立足于精心设计、增强实效、减轻负担。我们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富有针对性的作业,布置的作业要有弹性,分为两类,一类是必做作业,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完成,另一类是选做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状况选择做或不做,一类是基本作业,要求每个学生必做;一类是弹性作业,可以做也可以不做。

弹性课堂。弹性课堂指的是学生听课并不限制在自己的班级里。目前我校约有5%的学生可以跨年级或跨班级上课,也有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经学校同意后可以转班上课。

超前申请模块学分的弹性学分制。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实施了弹性学分申请制度,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与特长,提前申请某些模块学分,这让更多的学生有了自由支配学习内容和发展自己兴趣特长的机会。

其他诸如对学生的奖惩、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对班级的管理考核等,我们也都充分体现了弹性的思想。

3、实行弹性管理,为学校发展提供更强动力

许多人对我们的做法可能会表示怀疑,因为弹性文化在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文化影响下成了圆滑、缺乏标准、没有原则性等的代名词。但如果我们仔细研究镇海中学这样一类百年老校、名校,会发现一些相似的优势和多年沉积下来的因循惯性。各学校都有着相对完善的规章制度,有比较敬业的教师队伍,但是循规蹈矩的学校文化也会抑制许多自主创新的思想和举动,而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培养个性化的优秀人才,因此我们需要大胆地创新学校管理,为学校管理增加新的元素和动力。

近年的弹性管理实践表明,刚性的、划一的各种管理制度,固然能规范师生的行为,但根据学校特点、教育教学工作现状,在学校各种制度设计过程中,多一些充满人情味的、富有人文韵味的弹性思想,可能会令这些规范人的行为和造就各种人的制度,更易被师生接受,更能激发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实行弹性管理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尊重每位师生的个性差异,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在学校管理中,少一点同一,多一份差异;少一点强制,多一份选择;少一点约束,多一份信任;少一点冰冷,多一份尊重。让师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真正成为管理的主人,真正成为发展的主人。这是实施学校弹性管理的真谛。

我校近几年来大胆实践弹性管理,促进了师生的高水平差异发展,各项工作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整体办学水平、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得到大幅提升,各项办学指标和教育教学成果始终处于浙江省领先地位,有些项目还填补了省内空白,我校每年有20—30名学生进入北大、清华两校深造,不少学生屡屡在国内、国际重大学科竞赛和各种素质比赛中摘金夺银,高水平的教育教学质量饮誉省内外,学校相继被授予 “全国依法治校示范校”、“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一系列重大荣誉,被誉为“办人民满意学校、做一流优质教育”的典范。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中国教育电视台、《钱江晚报》、新浪网、教育部官方网站等主流媒体对学校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过大篇幅报道。

参考文献:

[1](美)罗宾斯. 组织行为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田新民,朱静芬,黄竟彦. 现代弹性管理理论的初探[J]. 上海管理科学,2004(01).

[3]崔德明. 弹性管理:多变世界中的教师管理理念与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04.

[4]吴国平. 实施弹性管理 促进差异发展[J]. 山西教育,2008(10).

(作者:宁波市镇海中学校长)

编辑:樊平军

猜你喜欢

实践创新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