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元初中“活动型”德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09-09-14钱国安陈建清

文教资料 2009年17期
关键词:德育模式

钱国安 陈建清

摘要:为改变传统德育教育重灌输说教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弊端,本文试图探讨建立一种新的德育模式——“活动型”德育模式,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促进德育工作的有效运行。

关键词:天元初中德育工作“活动型”德育模式

一、“活动型”德育模式提出的背景

近年来,尽管学校德育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从德育工作的实效来看,与所要达到的目标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目前,学校所进行的德育工作受传统的德育方式影响较深,存在着很大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德育内容上,脱离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是我们常人所感觉到的、日常在其中生活着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们以直接的生活经验来观察世界、观察自身。德育内容来自生活世界,因而德育内容应是生动活泼的。而学校现在所进行的德育,是从生活世界中抽离出来的僵死的教条。与学生生活的周围世界相脱节,失去了生活根基,道德内容变成了没有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抽象的东西,学生很难从自身的结构和需要中找到与之相一致的契合点,无法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进行学习;而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学生仅仅表现为一个学习知识的人,而不是一个具有完整的精神世界和独立个性的生活着的人。

(二)在德育方法上,强调灌输说教,忽视学生主体性。

单一灌输指对于一定的内容,不允许受教育者的选择和怀疑,使受教育者被动接受。这种灌输与德育的基本特征相矛盾。德育是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活动,其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一定的道德信念,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对于人们道德信念的提高,单纯的说教只能暂时改变人们的行为,对人们的道德信念的改变往往收效甚微。当前的学校德育主要还是依靠灌输说教,缺乏对学生主体性的正确认识,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这种教育不能触及道德结构的核心——道德信念,造成学生道德行为的不稳定。

(三)在德育途径上,具有控制性和封闭性。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实践的具体操作是以说服教育为核心的,学校试图通过封闭学校课堂的办法,堵塞不良信息,规约学生的视野,控制学生的行为,对学生进行“理想化”教育,以培养其健全完善的人格。但人是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有自己的思想和信念,特别是在当今开放的信息时代,控制和封闭不仅变得不可能,反而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在封闭的课堂里,教师向学生传播的是理想化的教育要求和经过处理了的信息,而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所接触的许多社会现实与其有较大的反差,这导致学生对学校提出的德育内容的信任度下降,从而造成德育的短效和不稳定,甚至增加了德育判断和道德选择的难度,其道德能力得不到锻炼。

由此可见,学校的德育工作途径在一定程度上还处于封闭阶段,采用的途径普遍为思想品德课、班会、各学科教学的渗透、个别学生教育等,而对社会实践活动重视不够,活动单一,忽视活动体验,这也是德育的失误之一。

塑造人类的精神和铸造人的灵魂,这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要任务。改革开放带来的各种蜂拥而至的思想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因此。我们有必要从批判的角度认真审视当前的学校德育。

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加大德育工作力度,凸显新时期德育的地位和作用,天元初中提出了坚持以做人教育为宗旨,以立志成才教育为中心,以学生人生体验的活动为载体,以家长、社区、兄弟学校的辐射作用为依托,开展我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养成教育及心理素质教育,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活动型”德育模式。

本文试图探讨建立一种新的德育模式一“活动型”德育模式,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促进德育工作的有效进行。

二、“活动型”德育模式提出的理论依据

“活动型”德育模式旨在“借活动促发展”,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渗透了“知”与“行”高度统一的教育理论。德育不仅仅是一种知识形态,不能仅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应是一种行为的特征和趋向,在学生的“知”与“行”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而人格是在活动中磨炼出来的,因此,德育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实践活动。活动型德育强调学生自己去做,在一定的情景中去做,它不仅仅是组织活动,而注重使学生进入活动后能自行选择,学会自我负责。这样,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道德知识去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从而积淀为自身的道德信念。学生的道德信念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崇高的精神追求,逐渐内化成一种人格力量,德育的目的就达到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存在决定意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定的客观实际会产生一定的认识和观点,有什么样的客观物质势必会出现什么样的意识形态,适应经济发展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时代所需的人才。环境及其影响是客观世界的东西,人的意识是主体精神世界的东西,教育又是一种特殊的实际活动,青少年学生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中,会接受学校环境的各种影响,并迅速有效地反映这些影响,从而发展他们的知识、智力和各种个性品质。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新是中国教育的完成。”其中的“行动”就是我们所说的活动,可见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三、“活动型”德育模式的内涵与架构

“活动型”德育模式中的“活动”,是指具有道德教育意义或功能的个人外部活动,或影响个人道德意识、道德行为、调节人际关系的外部活动,它至少包括学生主动参与的游戏、劳动、学生之间的外部协作和其他集体性活动等活动,是为达到特定的教育目标、使社会道德内化为学生个体品德的灵活的、不固定的实践活动,它是不局限、不单一、不闭塞的。置于社会大系统中去考虑,才能组织开展具有前瞻性的目标、多样性的形式、广延性的内容、广泛而具有实效性的活动。此外,“活动”具有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活动是个体道德形成、发展的根源与动力;第二,活动是学生自我教育的真正基础。由于“活动型”德育模式中的“活动”必须是学生自由自主的活动,因而教师将肩负更多的责任。

“活动型”德育模式的管理架构,是学校根据《中小学生德育纲要的要求》、结合学生自身的情况提出一些指导意见,由德育校长向下属各部门和单位提出的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要求,由政教处、团委、少先队、学生会分别组织各条线上的学生活动;也可以通过家长、班主任、学生会了解学生的情况后向上汇报,最后学生和教师的要求都可以反馈到主管部门,制定出反映学生需要,得到派出所、镇团委、镇关心下一代协会等部门和相关学校支持的有效的德育模式。

四、“活动型”德育模式的实施

(一)以家、校、社区等辐射作用为依托的开放性德育。

1内外交融。近年来,我校构建了符合当今学生心理特点的德育工程。我校遵循“活动型”德育的指导思想,完善两种管理体制(文明班集体达标制和学生自我教育、管理制),规范三个教育关系(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德育工作者和其他教育者之间),立足于四种教育途径(理论学习、学科渗透、养成教育、环境育人),建立了教育五个基地(爱国教育基地、乡土文化教育基地、爱心教育基地、科技教育基地、法制教育基地),德育效能显著。校学生会每两周出一次时势板报,并且定期针对热点问题收集意见、展开讨论,如社会诚信问题、食品安全问题、气象灾害问题、副食品价格问题、金融风暴问题等;请镇派出所民警谈邪教、毒品的危害;请校外辅导员作时势讲座;组织一年一度的初一学生军训,等等。我校学生身虽坐校园,心却系天下。

2家校互动。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以家庭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德育教育,形成教育的磁场和合力。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未成年人最主要的生活场所,也是培养他们思想道德素养的主阵地。以家庭实践为载体开展德育教育,就是使孩子通过与父母亲人相处,与邻居往来,体验亲情的美好、友谊的可贵,从而养成尊老爱幼、诚实正直、有礼貌、讲团结等良好的日常行为和习惯,这是做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公民的前提和基础。我校对学生家庭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使其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的方法,并且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展开了研究,从而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家庭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

3途径更新。我校的主题班会和主题队会不再是教师做主角或唱独角戏,也不仅仅是师生参加,有时也让家长参与这一活动,共同探讨学校和学生中的热点问题,然后从报刊、杂志、书籍或网络搜索信息来促进认识,获得真知。

4管理透明。学校领导是学校的工作核心,学校领导的办公室特别是校长办公室常常使学生望而却步。鉴于此,我校出台了校级领导与学生“近距离对话”制度,将校长和校长办公室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以和校长及其领导班子就学校的问题和学生的问题展开面对面的讨论,这不仅缩短了学生和校方的距离,而且学生会常常被校长及其领导班子的敬业和爱校如家的精神所感动,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近距离对话”制度让教育走近学生,使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过程等符合认知规律,从而使学生认同了有关规范要求,逐步实现了道德内化。这种学生参与的透明的管理,既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又加强了学校的管理。

(二)以人生体验为载体的活动性德育。

德育过程的本质是在活动和交往中,教育者借助一定的教育活动,把一定的社会思想、道德观念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我校开展了五大系列的活动来培养教育学生。

1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活动系列。高尚的民族情感、崇高的民族气节、良好的民族礼仪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华民族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关系的基本价值观,是民族精神的宝贵历史遗产。因此,我们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校开展了读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普及读本,组织关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的活动,设立环保监督岗,与敬老院孤寡老人结对,成立爱绿护绿小分队,组建青年志愿者队伍,组织让团徽在社区闪光等系列活动,收到了“促其思、晓其理、激其情、导其行”的教育效果。

2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系列。爱国主义属于社会意识领域,具有知情意行多种成分,通常表现为爱国之心、报国之情、强国之志和效国之行。爱国之心的产生不是几句口号就能完成的,它基于学生的各种活动、体验,逐渐积淀而成。我校推出每周一歌、古诗文诵读比赛、“九一八”演讲赛、“一二·九”文艺汇演、国防征文比赛、“爱我中华”科技月、观看革命影视片并组织写观后感、清明节网上祭奠英烈、开展读书月活动、参观杨贤江故居等系列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3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现代人格的重要途径。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社会的需要,是现代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我校开展了以领导挂帅、德育主管部门和专职心理老师组织协调、班主任为主导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设置了心理咨询室。开辟了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定期开展心理辅导。针对学生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友谊问题、早恋问题、烦恼问题,举行了“友谊长青藤”、“如何处理男女生关系”、“烦恼是什么”及“早恋对与否”等心理教育主题班会。我们申报了慈溪市级心理健康教育课题,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举办了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及时传授心理健康知识。

开展“伙伴咨询”活动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一大特色。“伙伴咨询”活动就是选拔各年级中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且乐于助人、善于启发诱导、能解决问题的学生担任小咨询员,对他们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训,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及方法。对其他学生提供心理健康咨询。近两年来,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扎实有效与这种伙伴咨询模式的实践与探索密不可分。虽然它还需要不断完善,但实践已证明,伙伴咨询是开启心灵的一把金钥匙。

4磨砺教育活动系列。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我校周密计划,认真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初一学生按照就近原则,到中华古旧家具城、铁皮市场、附近商业区了解社会各种职业角色;初二年级,培养他们的吃苦耐劳精神,到生态农庄学生素质培训基地,让他们挑战自我,超越极限。初三年级,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到奉化藤头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让他们爬山,磨炼意志,增强自信。回校后,让学生写体验和收获。组织美容天使、安全救护队参加义务劳动,让学生清扫学校的功能室,清扫校园过道和柱墙,搬运学校所买书籍。进行急救处理,帮助他们在劳动中热爱劳动,在劳动中学会珍惜他人劳动成果,培养应变能力。

5自我教育活动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多么宏大、多么深远,只有化作学生的自我教育才能发生作用。我校设立曝光台,让学生会把学校中不好的人和事,闪光的人和事,在曝光台中展示,让学生学有所依,行有所仿,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学生会成员,或者分别协助校长、副校长和处室主任,巡视校园,发现问题及时报告;或者担任各项竞赛的裁判或评委等,他们不仅是受教育者,而且扮演了教育者角色参与学校的组织和管理,成为学校生活的主人。充分发挥值周生作用,学校安全、纪律、卫生和秩序的维护让这些学生团体承担起来,也许他们的管理不会有教师亲力亲为的效果好,但是从长远来看对学生的教育意义却大多了。

6日常行为规范训练活动系列。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我们的身体只要从小养成习惯,他们是什么都受得了的。”英国哲学家罗克说:“早年教育的任务就在训练本能,使他们能产生一种和谐的品格。”可见,行为规范的训练是不可忽视的。我校充分发挥班主任工作主渠道和班队会思品课主战场的作用,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训练。我校坚持主题周系列活动,每周一早上的升旗、每周一期德育之窗都围绕着学校的自治、承担、关心的学生文化和尊重、沟通、信任的人际关系准则来展开。

7,法制安全教育活动系列。我校与镇派出所签订了“治安责任协议书”,聘请了校法制副校长,每学期都进行法制专题教育,每学年都组织交通安全宣传月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法制意识和交通意识。

“活动型”德育模式,是学校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生理特征,以及不同形势的要求而开展的实践行为的德育模式,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广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健全的人格、胸襟开阔的品质,培养学生成为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对世界具有人文关怀、懂得做人真谛的人。

猜你喜欢

德育模式
论高校德育模式的现代构建
创新职业院校德育工作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新课标背景下留守儿童德育模式探究
创新德育模式提升学生素质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德育模式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