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通感在文学艺术领域里的审美作用

2009-09-14刘继周

文教资料 2009年17期
关键词:通感意境美的

刘继周

摘要:本文简要地论述了通感这种积极修辞方式在文学、音乐、美术、建筑、舞蹈等几个方面的审美作用。

关键词:通感文学艺术审美作用

通感这种积极修辞方式在修辞学领域已经被大家研究讨论得比较深入和全面了。通感不仅能调动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主观性和积极性,使人们更好地多方面地感知事物,从而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同时,通感还能够调动人们的联想与想象,让人们从不同角度感受美,全身心地沐浴在美的光辉里,得到美的陶冶,美的享受。运用通感,可以产生奇妙的美学效果。下面。我们着重从文学、音乐、美术、建筑、舞蹈等几个方面来谈一谈通感的这种审美作用。

通感在文学作品中运用得相当普遍,作用也很大。它作为一种创作手法,可以塑造形象,创造意境,使形象丰满有神,意境含蓄有味。由于通感多方面诉诸人的感觉,因此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

“等待着,等待着,

载着你遗体的灵车,

碾过我们的心………。”(李瑛《一月的哀思》)

和总理遗体告别时那种悲痛欲绝之情在机体觉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应,为我们所感知,但很难把它描述出来,现在用肤觉(碾过)来表达,这一感觉的移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们失去总理的悲痛心情,读来不但富有诗意,含蓄有味,而且感染力很强,几欲催人泪下,最易引起人们感情的共鸣。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朱自清《绿》)

这是写温州的梅雨潭。湖水微漾,光亮,洁净,这些都是视觉可见的,可作者用“滑滑的”、“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这样出其不意的肤觉上的感受去形容,似乎有一种触手可及的柔嫩感跃然纸上,顿时把读者引入一种新的境界,使人充分感受到梅雨潭的明澈,可爱,如同亲眼见到它的湖光潋滟之色一样。这样写新鲜感强,给人多方面的美感享受。同时,语言也优美传神,生动形象。

通感的运用与作品的意境、情调是协调一致的,它使得作品更富有韵味、情致。如: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这句传达出一个幽微淡雅的意境,它与整个作品的意境是一致的,读之正如“东风徐来”、“幽花初开”,“高楼月上,短笛斜吹”给人以美感。假如写“缕缕清香”仿佛远处天边隐隐的雷声,虽然二者也可以找到一些相似点,但由于“隐隐雷声”中包孕着“雄浑”与“悲壮”,“缕缕清香”里蕴含着“典雅”与“恬淡”,二者的意境不同,风格不同,只会使人哑然失笑。

我国自古以来的艺术作品都很重视意境的虚实相间。太虚则浮,太实则滞,只有虚实搭配,才能使语言富有感染力,作品气韵生动。通感就是使虚实相间的一种好方法。通感首先对事物有具体的感觉,但它又不限于某一感觉,能调动人们的联想与想象。因此,通感可以少胜多,留下大片空白,让读者用联想与想象去补充。达到虚实相间、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给人以巨大的美的感染。如: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

“红杏”是视觉形象,“红杏枝头”这是春天的实景,但一个“闹”字形成视听通感,它不但写出了红杏的鲜红耀目,开得热烈,而且还激发了我们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仿佛看到了蝴蝶的翩翩飞舞,似乎听见了蜜蜂的嗡嗡小唱……因此,王国维说:“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人间词话》)这一个“闹”字,既是实写,又是虚写,虚实统一,将春天的蓬勃生机刻划得淋漓尽致,生动形象。

通感在音乐中特别重要。在音乐创作中,音乐家总是力求把听觉转化为视觉,追求音乐的形象和色彩。如:在德彪西的《月光》中,我们感到了月夜的恬静。幽邃的远山,粼波潺湲的溪,清风和明月;而门德尔松的《春之歌》则把我们带到绿色满园的春天,山涧漫溢着春潮,生命在田野欢舞……欣赏音乐时,运用通感,展开想象的翅膀,随着音乐而欣喜,而悲伤。正如巴金在《家》中描写的“清脆的,婉转的笛声,好像在诉说美妙的故事。它从空中送到楼房里来,而且送到众人的心里,使他们忘记了繁琐的现实。每个人都有过一段美妙的梦景,这时候都被笛声唤起了。于是,全沉默着,沉醉在回忆里,让笛声软软地在他们的耳边飘荡。”这样,就使我们驾着通感的小舟,在音乐的海洋上漫游,能够畅行无阻。我国古代伯牙鼓琴表现高山,钟子期说:“巍巍乎若高山”,又弹奏流水,钟子期则默然神会,说:“洋洋乎若流水。”钟子期死后,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以至传为知音美谈。钟子期在欣赏琴声时,就充分运用了听觉与视觉的通感,由此可见,通感在音乐创作与欣赏中的作用。有人认为:在音乐欣赏中,只停留在音乐听觉上,没有感情的波动与形象的联想(亦即利用通感)得到的只是生理的快感而不是美感,这是不无道理的。

我国绘画艺术历来很重视神韵,力求静中有动,追求画面的旋律、节奏。明代画家徐渭的《驴背吟诗图》使人感到一种驴蹄行进的节奏感,似乎听见了驴蹄“的的答答”的声音,活灵活现,这是画家微妙的音乐感觉在画上的传达,而这传达是画家运用视觉与听觉通感的结果。画家运用通感,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巧妙含蓄地表达出画意,如:宋朝设置了规模很大的宫廷画院——翰林图画院,有一次,出题为“踏花归去马蹄香”要求作画。好多考生不知从何下手,运用视觉艺术绘画来表现嗅觉的“香”。而有一考生则画了一幅很成功的画,繁花压枝,落花遍地,游人骑在马上,马儿轻快地扬起一只后蹄,两只蝴蝶,追逐马蹄,蹁跹飞舞。“香”是嗅觉,它在画面上是很难直接表达的。但这考生,运用视觉与嗅觉的通感,巧妙地画了几只蝴蝶,因为蝴蝶喜爱花香,这就很好地表现了“踏花归去马蹄香”这一画意,而且增加了盎然的春意,妙趣横生,衬托出了游人赏春以后的愉快心情。欣赏画时运用通感,可以扩大美感范围,如:白居易《画竹歌》:“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视觉与听觉通感,从视觉,听觉两方面感受美,领略美的风光。雕塑要表现一定的思想感情,就会运用通感。希腊晚期雕像《拉奥孔》就是很好地利用通感的一例。温克尔曼在《关于在绘画和雕刻艺术里模仿希腊作品的一些意见》里说:“在极端强烈的痛苦里,这种心灵描绘在拉奥孔的脸上,并且不但是在脸上,在一切肌肉和筋络所展现的痛苦,不用向脸上和其它部分去看,仅仅看到那因痛苦而向内里收缩的下半身,我们几乎会在自己身上感觉着。”至于那稍微开启的嘴也使我们仿佛听到拉奥孔痛苦的微呻与叹息。这是视觉与肤觉、视觉与听觉的通感在雕塑中的运用。假若没有通感的运用,雕塑的艺术魅力不知要逊色多少,甚至一尊雕塑只不过是一块刻过的石头罢了。建筑中的“窗”、“柱”的配合,间架结构及比例等形式就犹如音乐中的节奏和韵律,因此,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颐和园长廊给人的感受,与一部狂想曲毫无二致。苏州园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音乐的旋律。在建筑中,实用和美往往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舞蹈也是视觉艺术,我们观看舞蹈得到美的享受。主要是在舞姿上。而著名画家李克渝看罢傣族舞蹈《水》却说:“《水》像一首小诗在你耳边轻轻朗诵,像潺潺流水流到你的心田,像一幅风景画,将你带到遥远的边寨。”这是艺术家运用通感得到的独特的艺术感受,也是美的感受。

总之,通感的运用,开拓了人们欣赏美和创造美的领域。各种艺术本来都有它们的特长,又有自己的局限。如绘画诉诸视觉,音乐诉诸听觉,只有充分利用通感的表现,才有可能打破各种艺术的局限,全身心地沐浴在美的光辉里。通感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平面的景象立体化,单纯的感触复杂化,因此,它使我们对美的感受扩大、升华,让我们得到多方面的美的享受与陶冶。

猜你喜欢

通感意境美的
征文通知:6G通感算融合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好美的雾
基于“通感”理念的沉浸式幼儿玩教具研究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