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雄传奇小说与英雄观的演变

2009-09-14李宏波

文教资料 2009年17期
关键词:水浒传传奇英雄

李宏波

摘要:英雄传奇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小说类型,在明清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英雄传奇小说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艺术规律,即一直有一种内在力量驱动着它的前进,这就是英雄观的不断演变。这种英雄观的演变,既是中国民众文化心理层面的变化,又是小说作者们迎合民众心理做出的自觉的艺术努力,二者相互影响。形成了英雄传奇小说不断发展的内在艺术动力。

关键词:英雄传奇小说英雄观演变文化机制

英雄传奇小说的发展,有着内在的艺术规律,在它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一直有一种内在力量驱动着它前进,这就是小说中英雄观的不断演变。

一、英雄传奇小说中的英雄崇拜心理

中国民众普遍的文化心理中存在着对英雄的极端崇拜,这种崇拜登峰造极,甚至冲破了社会法则的普遍约束,成为游离于正统社会的另一个生存空间。民众的这种英雄崇拜心理可以追溯到远古神话。远古时代,民众崇拜劳动英雄、创世英雄。阶级社会,出现社会不公,民众生存在等级制度下,生存权受到了威胁,与社会斗争能力的低下,促使民众重拾英雄崇拜心理。此时,人们的崇拜对象转移成反抗英雄,将夺取基本生存权的任务赋予反抗英雄。当民族危难之际,民众又寄希望于民族英雄。总之,英雄产生于民众之中,没有民众的英雄崇拜心理,在小说创作中也不会出现如此数量的英雄形象。这也是为了适应民众的文化心理、审美需求,可以说,英雄形象的演变正是以这种崇拜心理为根由,是作家创作与民众审美需求双向互动的结果。

二、英雄观的演变对英雄传奇小说创作的影响

英雄观,是民众与作家对英雄内涵的一种主观认同,投射到具体的小说创作中,就外显为英雄类型的不断演变与更替。

从《水浒传》开创英雄传奇小说这一独立小说类型开始,是草莽英雄的活跃时代。这一时期,是英雄传奇小说的初兴期,占领英雄主阵营的是草莽英雄,这也是草莽英雄在明清英雄传奇小说创作中最辉煌的时期。《水浒传》是英雄传奇小说的扛鼎之作,它的成功单从英雄类型上讲即得力于草莽英雄形象塑造,而草莽英雄形象也藉此得以辉煌。因为草莽英雄是众多英雄类型中最充满活力、最具反抗性、最具英雄气质、最少精神羁绊的群体,最符合英雄崇拜的心理。《水浒传》后,草莽英雄形象就再也没有成为英雄小说的主流描写对象,而逐渐沦为其他类型的陪衬,但草莽英雄却贯穿英雄传奇小说创作的全过程。各个时期都存在这一形象类型,足见它的艺术吸引力,只不过其地位有所下降而已。

从杨家将故事开始,出现将门英雄形象系列,到说唐系列,将门英雄成为主要的英雄类型。这一英雄类型渐渐失去草莽英雄阶段的朝气,但它却是正统社会的一部分,属于封建统治阶级的组成部分;缺少草莽英雄的反抗性,却拥有相对自由的活动空间,拥有部分官方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较草莽英雄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中国民众的传统文化心理对忠臣良将有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普遍认同,因而这类英雄形象也获得了民众与官方的双重认同,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以他们为主角的英雄传奇小说。

自《飞龙全传》始,出现天子英雄的形象,如《飞龙全传》中的赵匡胤、《英烈传》中的明太祖朱元璋。他们前期较将相英雄拥有更大的活动空间,后期掌握着绝对的官方话语权。民众对这类形象也有心理认同,希望自上而下成为英雄的世界,让帝王英雄成为他们利益的代言人,只不过这种愿望随着他们登龙成功而彻底破灭。它的出现体现出一种进步创作倾向:从草莽下层到将相上层的潜移后又开始向下层回归,英雄不再为清一色的贵族所垄断,出现平民英雄,英雄多元化发展到后来,开始了英雄平民化,或者说是英雄的泛化,尽管这一趋向因作品数量不多、影响较小而不那么明显,但这种回归趋向却是客观存在的。

三、英雄观演变的文化机制

英雄观的演变,有力地推动了英雄传奇小说的发展与创新,这种演变是诸多历史、文化动因的结果。

(一)文人主体创作意识的惯性转移

创作主体(作家)与文本(作品)及接受主体(读者),三者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其中作品是创作主体意识与情思的载体。英雄观的演变即由于创作主体创作意识的惯性转移,当作家们认为草莽英雄形象从题材内容到艺术表现已挖掘殆尽,很难有所突破时,艺术创作自觉性规律促使他们另辟天地,正如宋人在唐诗面前另开宋词一般:将门英雄走人程式化,又引入帝王英雄,使创作空间进一步扩大。

《水浒传》是后世难以企及的高峰,对主体创作意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开辟的草莽英雄乍一出现就登上顶峰,留给后世的创作空间狭小,迫使他们转而塑造新的英雄形象,而草莽英雄形象的巨大艺术魅力又使他们难以割舍,从而使草莽英雄形象贯穿各个时期,成为其他英雄形象的陪衬,从杨家将的孟良、焦赞,说岳的牛皋,到《飞龙全传》的郑恩,草莽英雄形象以它固有的艺术魅力为其他英雄形象增彩添色。

(二)民众接受心理的客观需要驱动

作品的形式不仅受到作家的主体创作意识影响,而且受到接受主体审美需求的驱动。作品创作必须考虑接受主体的审美意识,甚至迎合其审美需求。作家迎合受众的英雄崇拜心理塑造出草莽英雄、将门英雄、平民天子英雄等类型。

中国民众对皇权有认同感,“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继而忠臣良将获得普遍认同,对草莽英雄,也希望他们最终成为朝廷的忠臣。在招安之前,民众实际已把他们默认为“在野”的忠臣。而杨家将、岳飞这样的世代忠臣家族的事迹,则在民间广泛流传,影响深远。民间对其崇拜与敬仰达到神化地步,如岳飞被神化为武曲星。对梁山后代的认同是对英雄血统的敬仰,是将门家族英雄期待的表现。期待英雄代代相传,与奸臣的斗争有连贯性。因而,民间传说往往给英雄杜撰出诸多后代,而这些后代在正史记载中均不见或不详,这种奇怪现象可能与中国人传统的血亲意识有关。民众接受心理促使作家适时推出将门英雄形象系列,打破后《水浒》时代草莽英雄形象创造笔力不足带来的尴尬局面,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在默契的和谐中达到双赢,成果则是一大批将门英雄小说的问世。

(三)大变迁时代背景下的民族性抒怀

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中央王朝的对立,南北对峙和战争所产生的民族危机和国土分割的沉重压力,其间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央王朝带给汉族民众的心理迫压和民族之痛,都促使民众产生了不可回避的民族性抒怀,明清英雄传奇小说则体现了这种民族性抒怀。从《水浒传》的梁山抗辽到《后水浒传》的李俊抗金,已昭显这种英雄传奇小说的民族情结。到后来,民众已不满足于草莽英雄的民间抗击,从杨家将的抗辽击夏、南讨南蛮、东平闽越,到岳飞的抗金,说唐系列薛仁贵的东征西讨等故事,在捍卫汉族政权的过程中,大长了中原汉族的意气,给数百年来压抑沉闷的民族感情中注入兴奋剂,振奋了民族精神,某种意义上也抚慰了受伤的民族心理,当然这在今天看来有民族狭隘主义的倾向。

(四)政府高压毁禁下的夺路求生

英雄观的演变还受官方对《水浒》为代表的草莽英雄小说不断禁刊的影响,政府的高压禁毁迫使作家另辟新径。《水浒》问世后,草莽英雄的反抗精神深深影响中国民众,引起封建统治者的极度心理恐慌,明清两代均毁禁《水浒》,史料可证:

清,王杰等《钦定学政全书》卷九书坊禁例:

乾隆十九年汉淮,《水浒传》一书,应伤直省督抚学政,行令地方官,一体严禁。(据清乾隆五十八年刊本)

由于政府的高压毁禁,小说作者和书坊主为了让自己的小说能够获得官方的认可,不得不将“英雄”转移到开国将相、一朝开国君主上来,对其歌功颂德。小说获得了生存权,作者拥有了话语权,而书坊主的牟利目的才有了实现的可能。这似乎可以解释《水浒传》后英雄传奇小说的创作出现长时间的空白,而英雄观演变后,却出现了一大批英雄传奇小说之作。《水浒传》在明清两代遭禁,可以说是统治者在时时调整着文人创作队伍,迫使他们改变创作思路,走上统治者为之设定的轨迹,英雄传奇小说初兴时的蓬勃生气和英雄的反抗精神渐渐销蚀,而走上功利忠义的套路。

基于以上几点,我们可以发现多种因素促成英雄传奇小说中英雄观的不断演变,这一内在驱动力在作品中外显为英雄类型前后更替,同时,也推动了英雄传奇小说的不断前进与发展。

猜你喜欢

水浒传传奇英雄
英雄犬
安-225,昨日的传奇
漕运,一段行走在水上的传奇
读《水浒传》,看北宋社会风俗
真正的好汉——读《水浒传》有感
坚持,造就传奇
重走英雄路
逍遥传奇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水浒传》(节选)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