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客观评价成语典故中的历史人物

2009-09-14闻曾曾

文教资料 2009年17期
关键词:赵括赵军秦军

闻曾曾

摘要:很多成语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尤其对于典故中涉及的一些历史人物,部分带有主观感情色彩的成语释义对于典故中的历史人物的评价失之偏颇。不尽客观。本文作者以“纸上谈兵”与“李广未封”为例,认为语文教师需要把万卷书读全、读“破”,融会贯通,以全面、客观的视角评价典故当中的主人公,还历史人物真实的面貌。

关键词:成语典故历史人物评价

作为语文教师,在成语教学中经常需要讲解其典故出处,以使学生产生求知兴趣并牢固掌握。很多成语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尤其对于典故中涉及的一些历史人物。但历史往往本身就存在争议,因此,很多成语释义对于典故中的历史人物的评价失之偏颇,不尽客观。长此以往,便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和情感定势,这些历史人物也被一代代后人深深地“误解”、“误读”,这不得不说是一件憾事。笔者选取了两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成语“纸上谈兵”和“李广未封”加以阐述。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典故当中的主人公,从而还历史人物一个生动、丰润且真实的形象。

(一)纸上谈兵

[释义]在纸上讨论军事方略。[用法]比喻脱离实际,空谈理论。[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一提到“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很多人就会对典故中的主人公赵括投以不屑的目光,憎恶其夸夸其谈,言过其实,致使四十万赵军被秦军活埋。事实真是如此?其实不尽然。

首先回顾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秦军倾全国兵力进攻赵国的长平,赵将廉颇率数十万大军驰援,仓促应敌,数战失利,于是赵军坚守营垒不出,双方僵持不下。战事一拖就是三年,旷日持久,消耗了大量的粮草军械,由于赵国综合国力远不及秦国,因此,更加捉襟见肘。为此赵国四处借粮,由于外交失当,楚齐魏均拒绝相助。赵王多次催促廉颇主动出击,尽快结束战事,然廉颇不受君命,赵王只好委派赵括接任廉颇之职。赵括的到来使赵军的战略由防守转为进攻,也为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但制定者并非赵括一人,赵括更多只是充当了执行者的角色。

赵军在赵括的指挥下迅速组织起有效的进攻,首战大捷,突破秦军前沿阵地,灭敌三万有余。秦军因势利导诱敌深入,赵军追击,猛烈攻打秦军壁垒,但四日未破,发现后路已被秦军截断,当即回师。然而秦方援军源源不断开来,赵军一直未能冲出包围圈。于是赵括指挥赵军驻起车城圆阵死守,以待援军。秦昭襄王听闻秦军合围赵军主力的消息后,亲自从咸阳赶到临近前线的河内郡,给所有的郡民赐爵一级,命令郡内十五岁以上男丁悉数出征支援长平前线,阻击赵国援军。赵军随身干粮吃完后开始杀战马,最后不得不以军中残、病、弱、老者为食。赵括也开始组织余部精锐做最后的突围,他把部队编分四队,轮番进攻突围。可惜突围失败,赵括也战死沙场。

长平一战,赵国亡军四十五万,从此一蹶不振,秦军亦损失数十万精锐部队,而后被六国联军一直打到咸阳郊外,二十年后才恢复元气。

由此可见,长平一战甚为惨烈,双方伤亡均十分惊人。典故中的赵括确实存在年轻气盛、好大喜功等诸多缺点,但也并非一无是处,他所体现出的英勇、身先士卒、忠君爱国还是值得后人称道的。

(二)李广未封

[释义]汉名将李广部下因军功而封侯的人很多,而李广本人抗击匈奴,战功显赫,却未能封侯。后多以“李广未封”、“李广不侯”、“李广难封”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出处]《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与从弟李蔡俱事汉,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

对于“李广未封”这个成语的主人公李广,很多人可能都为他的“未封候”而扼腕叹息,但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缺点。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李广感慨自己的部吏封侯的不下数十人,但自己一直得不到封爵封地,于是去问星相家王朔。王朔反问他是否做过悔恨的事,李广说:“过去我在陇西当太守时,羌人造反,于是诱降他们,投降的有八百多人,当日我就以欺诈的手段把他们全杀了。至今追悔莫及。”

然而应该令李广反省的远不止这样一件事。李广曾因兵败而被削职为民,闲赋在家,有一次与别人在野外饮酒,夜里很晚才回来。路过霸陵时,霸陵尉按照规定不予放行,李广随从说:“这是前任的李将军。”尉官适逢酒醉,回答道:“现任的将军尚且不能夜行。何况是前任将军!”李广对此耿耿于怀,当他复职担任右北平太守时,便要求把霸陵尉调入辖下,结果霸陵尉一到军中,李广就公报私仇,把他给杀了。

通过这两件事可以看出,李广的胸襟并不十分开阔,品格也不是非常高尚,这也为日后“未封侯”埋下了伏笔。

笔者选取的上述两个成语典故虽然比较具有代表性,然而对于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中华民族瑰宝——成语来说,可谓沧海一粟,冰山一角。但以小见大,现实生活学习中,乃至教学书籍中,确实存在成语典故中的历史人物被曲解、被断章取义的现象(笔者认为这一点与成语文字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感情色彩强烈等特点密不可分)。因此,对于就事而去论人的成语,释义起来就更加需要慎之又慎。当然也不能因为成语典故中提到的某一件特定的历史事件而武断地给某一位历史人物下定论。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公正、客观的评价成语典故中的历史人物?笔者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需要把万卷书读全、读“破”,融会贯通。只有尽可能多地掌握相关人物的背景资料。才能更透彻地了解和评价一个人。

(二)不迷信权威,不仅听一家之言、片面之词。对于评价成语典故中的历史人物,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尽可能多地阅读正反、褒贬两方面的资料书籍。

(三)摈弃固有的思维模式,放下个人主观的感情色彩及任何功利目的。部分图书典籍的作者的个人主观感情色彩比较浓厚,受所处生活环境、时代背景和个人阅历的局限,可能还出于各种政治目的需要,对于人物事件的评价失之偏颇。此时就需要读者以批判性的角度来加以研读。

只有做到上述几点,语文教师才能正在以全面、辩证、发展、客观的目光来看待历史人物。这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在成语典故中,才丰满、生动,栩栩如生。

猜你喜欢

赵括赵军秦军
看,秦军的炫酷装备
赵括很忙
赵括不止纸上谈兵
“秦军”是如何炼成的
隔离的松风
趁火打劫(下)
七分审题三分做
Investigation of human motion effects on 60GHz indoor office propagation①
赵括兵败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