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发展观的理性思考——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

2009-04-26刘卫华

魅力中国 2009年35期
关键词:科学发展以人为本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指导,吸收国内外发展理论,综合分析我国国情,面对我国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的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要提高自觉性,理论联系实践,积极营造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机制,合理调整、完善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关键词:发展观;科学发展;以人为本

发展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要求。它是对社会发展一般进程的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全面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这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它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理论

矛盾是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有主次之分,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决定着我们要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科学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都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矛盾的观点。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辩证法的又一观点,在方法论上要求我们坚持全面、联系发展的原则看问题办事情,科学发展观遵循以上原则,以统筹兼顾为指导方针,坚持经济、社会和人全面发展,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发展,保持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全面地兼顾到系统构成的各个要素,不能单一突进、畸形发展,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保证社会稳定健康快速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同时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人类社会生活划分为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社会文明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社会构架角度,可以划分为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物质生活决定政治生活及精神生活;物

质文明决定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决定政治和文化;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反过来,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精神对物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从而对生产力起制约和反作用,文化政治,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反过来对经济、物质文明又起制约和反作用。社会发展三大部分缺一不可,经济增长是基础和前提,但发展不是单一的经济增长和物质生产,它只是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忽视政治文明建设,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忽视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最终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只见物不见人,只讲经济增长,忽视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一个误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就是从现实的人出发,以现实的人的发展为目的的社会发展理论 。在其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中都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是社会主义的目的和本质。因此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

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基于当前我国国情作出的必然选择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国情是最大的国情,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这种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党的十六大提出的要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一个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体系,这无疑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经济结构变动深刻,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第一、第二产业比重明显降低,第三产业处于加速发展的转折点,如果能实现经济转型和结构优化,经济发展就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由于经济总量比过去大得多,粗放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资源消耗增加 ;对国外资源和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加强等,会使来自国际的经济摩擦高发且呈常态化。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经济社会进入关键时期的正确选择。

2.科学发展观是解决目前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

第一,资源相对不足是制约我国发展的突出矛盾。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虽然地大物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不足。同时我国又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期,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任务异常繁重。但由于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低,可持续发展观念不强,资源利用率不高,浪费极为严重,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 总之,我国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这样下去,我们就要“吃祖宗饭,断儿孙路 ”。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更新发展思路,把经济发展建立在人口数量控制和质量提高的基础上,建立在资源节约的基础上,建立在环境保护和生态改善的基础上,才能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全面提高,才能使现代化建设事业兴旺发达,使中华民族的发展昌盛不衰。

第二,经济发展不平衡存在的长期因素。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发展不平衡的突出表现,东部沿海地区比中西部地区发展更快,地区差距拉大了。地区差距不仅表现在东部和中西部之间,表现在省、自治区之间,也表现在省、自治区内部。省、自治区内部不同市、县之间的差距甚至大于东部和中西部之间,以及省、自治区之间的差距;经济发达地区省内的差距一般要比经济落后地区还大。而区域发展的差距又与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直接相关。在新的发展阶段,农村发展面临着新的矛盾和问题 。所以,我们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3.科学发展观是对国外发展理论的合理借鉴及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进一步深化

国外主要有四代不同的发展观:①第一代发展观:发展=经济增长;②第二代发展观: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③第三代发展观:发展=可持续发展;④第四代发展观:发展=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从中吸收了以下经验教训:

第一,增长不等于发展。二战结束后,一些国家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结果产生经济结构失衡,增长动力不足等问题结构,未能实现持续的增长和真正的发展。所以发展不仅有量上的增长,还要质上的变化。

第二,经济发展不等于社会进步。20世纪60、70年代,一些国家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较快发展。但由于社会发展不同步,出现分配不公、两极分化、失业增加、社会腐败等问题,导致社会政治不稳定,经济发展没有给广大人民带来好处,反而制约发展。因此,应把发展看作整个经济和社会体制的重组和重整在内的多维过程。

第三,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给全球带来了能源紧张、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和灾害颁发等一系列问题。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石油危机,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制定《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共识,因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面临的必然选择。

第四,发展要重视人才资源的开发和人的需要的满足。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乃至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进一步把发展观的视角从“物”转向了“人”,转向了人的需要的满足和人的发展。发展应以人的价值、人的需要和人的潜力的发挥为中心,旨在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共同体成员的全面发展。

总之,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我们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奋斗。

参考文献:

[1]傅鹏.科学发展观的理性思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3

[2]辛鸣.科学发展观的“十个不等于”[J]学习月刊,2004.4

[3]温家宝.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N]人民日报,2004.3.1

[4]孟秀霞.发展观的新发展[J]党建,2003.12

[5]王伟光.科学发展观干部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6]王建莲.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途径[J]南京社会科学,2004.5

* 作者简介:刘卫华(1976—),男,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党建及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科学发展以人为本
推动教学秘书工作科学发展之刍议
多措并举开展“两学一做”促进扬水事业科学发展
文化自信,登高望远
杉树湾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探讨
我国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精细化浅析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对宪法沿革的几点思考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