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2009-04-26马姗

魅力中国 2009年35期
关键词:实质中国传统文化结合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2-008-02

摘要: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重要性。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正确途径。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解释,来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结合;途径;实质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重要性

靠中国传统思想、靠孔夫子救不了中国,但绝不是说,中国传统思想、以孔夫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只有历史价值而无现实意义,如美国学者列文森所说的成了历史博物馆里的陈列品,更不是说,可以抛弃孔夫子,可以抛弃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反传统。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生根、开花和结果,要中国化,那它不仅要与中国的现实实际相结合,而且要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相结合,要向中国文化学习,要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吸取智慧。在这方面毛泽东堪称是典范。

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文明的总结。它到了中国,不仅可以而且也需要向东方的中国文化学习。作为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毛泽东固然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对尊孔读经逆流的批判,但他也善于向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在上世纪30年代的延安,他公开说,孔夫子是中国封建社会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他在抗大的讲话中提出要向孔夫子学习,在三四百学员中可否出几个孔夫子。他在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上号召全党在研究理论、研究现状的同时,还要研究历史,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他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帮助的。”1943年的中共中央文件曾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把一切优秀的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中国共产党近年来所进行的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的整风运动,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毛泽东本人博古通今,对中国历史文化有精湛的研究,这是他能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条件之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中国的现实实际和中国的历史文化三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刘少奇在中共七大的报告中正确地指出:毛泽东思想是“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方法,概括中国历史、社会及全部革命斗争经验而创造出来”,“是中国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最高概括”。从教条主义立场上,毛泽东思想不够马克思主义,甚至不是马克思主义,而是小资产阶级民族主义,但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上看,从中国实践立场上看,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又道道地地是中国的,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在文化问题上,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只强调文化的社会性、时代性、阶级性,忽视了文化的民族性、继承性,忽视了一定时代文化中凝结的民族智慧和价值的永久性、普适性;只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忽视了两者之间的一致、融合和互补;只强调马克思主义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指导作用,忽视了马克思主义同时要以虚心的态度向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来丰富自己,发展自己。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不同文化之间互相学习、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是人类文化交往的一个普遍规律。我们的理论界对此缺乏应有的认识,以至在今天,仍有不少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学者不赞成马克思主义可以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不赞成马克思可以同孔夫子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与中国历史文化相结合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一一毛泽东思想就是东西两大文化、两大文明自觉结合的产物。

由于长期以来只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而忽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文化实际相结合,因而我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中国自己的历史、哲学、文化缺乏应有的学习和研究,这方面的知识知之不多。许多理论家、学者依然是如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时批评的那样,言必称外国,“对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这种情形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尤其严重。翻开今天的许多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和专著,见到的大量的是外国人怎么说,从中难觅中国传统哲学的踪影,甚至在形式上引些中国古人的话以作些点缀也很少。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是在挽救近代中国民族危机和文化危机的过程中被中国人民所接受的,两大使命紧密结合却并非完全平行,挽救民族危机的使命更为根本。源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被五四先进知识分子所渴求、所接受,主要是近代以来挽救民族危机的需要,又是在随之而来的革命、建设实践中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的现实需要基础上,相继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其方向必须是挽救民族危机,主题是如何救国救民。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效,也要以是否有利于挽救民族危机的革命实践为最高判断标准。

当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需要有一个科学的途径,才能更好地将其推向前进。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过程中,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创造了许多可以有效的将二者结合起来的方式,既有力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又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第一,直接拿来,为我所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普适性意义的内容可以直接拿来使用。如毛泽东常用“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来教育共产党人要善于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断改正错误,提高水平。第二,借用古语,推陈出新。通过借用一些广为流传并深入人心的优秀中国古典观念和语言,采取旧瓶新酒的办法,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内容。第三,古籍新解,引申发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结合中国实践的需要,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命题进行全新的诠释,摒弃其封建落后的内容,赋予其科学的时代涵义。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何结合?理论界有不同的理解和做法。就哲学而言,一种理解和做法是,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时引用一些中国古代的思想资料以证明原理的普遍性、真理性,或者以现行的哲学体系为框架去梳理中国哲学。这种结合形式,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有一定意义。但它是一种浅层次的结合,只是把中国传统哲学当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注释和证明,而不是以中国传统哲学的精华去丰富、补充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进一步的做法应该是: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时代特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对中国的历史文化进行总结和概括,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之更好地指导实践。

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正确处理,需要从学理上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框架及其丰富内容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比较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应把握好三项要义:第一,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应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断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第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立足于实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就在于它始终与各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坚持民族化与当代化的有机统一。第三,培育开放兼容的世界眼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涉及中西方不同的民族性格、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文化心理等深层次的问题。但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都具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开放精神。因此,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需要我们树立一种开放兼容的世界眼光,既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从而从更高层面上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质

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全球化”实际上是“现代化”的一个过程和阶段。经济全球化并不意味着文化一元化,近代以来西方现代化的历程和包括东亚在内的世界其他地区的现代化经验表明,全球化、现代化决不只是西方民主制度与理性价值的普遍化。

“结合”是标志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关系的哲学范畴,是事物内部各要素或事物之间相互吸引、凝聚、协同、融合的趋势或状态,具有较强的实践理性特征。“结合”以差异为前提,以同一为条件,其本质是双方在互相渗透、互相改造的过程中实现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既不是单纯用马克思主义的某些结论去套中国传统文化,也不是完全用中国传统文化去代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而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内容与中国传统文化最精华的部分相互交流、碰撞、融合、发展的过程。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不再是独立的两种不同的文化,而是在当代实践基础上实现合二为一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两个方面。

例如,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是对中国古老的“王道”、“霸道”之争的批判性总结和创造性发展,但这一思想既不是对传统的简单复制,也不是完全独创,而是一种创新性成果的生成。这种创新主要体现在,其既继承了传统的德法并举的合理内核,又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克服了其内在的局限性,既与传统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又渗透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同时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崭新的现代内涵,是继承与超越、发展与创新的统一体。“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思想既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法制观,因此在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生成的创新性成果对实践产生的巨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不是双方范畴的简单转换,也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实践基础上的有机整合,是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义和实质与中国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明确“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必须坚持“我们接受外国的长处,会使我们自己的东西有一个跃进。中国的和外国的要有机地结合,而不是套用外国的东西。学外国织帽子的方法,要织中国的帽子。外国有用的东西,都要学到,用来改进和发扬中国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从而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性,有所前进”。没有结合,创新无从谈起;没有创新,结合只是空洞的口号。因此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应该“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又完全是中国的。这是中国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最高概括。”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

[2]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

[4]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

* 作者简介:马姗,女(1985-),江苏东海县人,学生,徐州师范大学法律政治学院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猜你喜欢

实质中国传统文化结合
照猫画虎
例说追及问题的解法归类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带来的双面性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