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登高望远

2016-12-27李凯林

人民论坛 2016年33期
关键词:科学发展中华文化文化自信

李凯林

【摘要】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建立在对“中、西、马”三方面文化资源的扬弃综合上。文化自信得以登高望远,从大时空跨度俯瞰中国的古往今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传统山高水长;在与域外文化的互动中不拒他山之石以攻玉而丰富壮大;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以唯物辩证的科学精神着力发展。面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今面临的诸多难题,中国致力于做好自己,兼济天下,包容发展,共创未来。

【关键词】文化自信 中华文化 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唯物辩证的科学精神”,领导和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文化自信更基础、更广泛、更深远,具有登高望远的历史通透感和综合性。

中华文化,山高水长

自然界有一现象:山愈高则水愈高,所以有“高山流水”、“山高水长”之成语。山高有水而秀美,水长因纳入更多溪流而壮大。源远流长、百川入海是自然界的美景,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象征。中华文明的母亲河,源于世界屋脊,历经名山大川,成就其包容万物的地势之坤,孕育出中华文明山高水长、厚德载物的大气。中华文化在数千年前即已达到与基督教文明、古希腊文明共时态的高山仰止,循此而有源远流长东西方文化的发展,并一直延续到近现代以来东西方文明之碰撞交汇。因此,从中华文化历史全景透视当今中国的发展,更可激发国人续写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文化自豪与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从古今中外的文化源流角度阐发了当今中国的文化自信:中华民族5000多年生生不息的文明基因,社会主义主张500多年历史在当今中国的意义在场,马克思主义诞生170年来对人类历史发展的科学指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到100年时间里在中国的发展及其取得的重大成就,这一切表明当代中国的发展既是自身发展逻辑的必然追求,也是与世界上其他文明资源相互融通、共同发展的过程。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诸多实践中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习主席的多次重大国际出访,每次都有对中国与受访国文化渊源的回顾和续写。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资源,带给人们的是温故而知新的情感纽带,展现的是泱泱大国的文化自信。对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的“一带一路”战略设计和相关推动举措,从文化上贯通了几千年中国与世界的共生共荣关系,使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融古今为一体。这与某些霸权国家以自己私利为中心、打压他国发展的霸权思维形成鲜明对比。中国的文化自信将在国际舞台上更多展现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其山高水长的历史资源和包容大气,是国人登高望远、满怀自信的精神底气。

中外互动,有容乃大

中国的文化自信是建立在开放互动、包容借鉴基础上的,它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中有着悠久的实践传统。中国文明史不仅有基于汉文化渊源的儒家、道家、法家等的传承互鉴,还有对其他民族及域外文化成果的吸收改造。中国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吸收和再创造,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开放、自信、包容精神,它丰富了中华文化,使中华文化能够站在时代前列,容他山之石以登高望远,成就自己的发展壮大。

晚清以降的多次国耻,令志士仁人在震惊中意识到中国的落后,此后中国思想界的斗争激烈,展现出中西文化碰撞互动的复杂图景。最初是洋教条和古教条之间的博弈,随伴着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潮起潮落。继而是中国化的“三民主义”启蒙,鼓呼出辛亥革命对千年封建社会的埋葬,但中国积贫积弱的面貌并无多大改观。后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国人对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认识站在了更高的历史视野中,并在中国革命实践中形成了以毛泽东思想为核心的文化自信,此共识引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了胜利,中国结束了屈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然而历史的发展没有直线,每一次历史的进步都是在弯路的探索中实现的。新中国在经济建设中走过的弯路、在文革内乱中获得的教训,使国人意识到“左”的教条主义的危险。改革开放重新审视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形成了既可博采对手之长、又可避其所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然而这只是在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阶段性进步,而在政治和文化方面,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北京大学王东教授就此提出“综合中西马,创造新文化”。中国当今的实践正站在中、西、马文化发展的最前沿。当然这个过程还远未完结,因为它不仅需要在实践上伴随中国现代化发展全过程,而且需要在理论上进一步提升提炼。

对异域文化的吸收始终是中华文化发展壮大的要素,但决不能由此走向有他无我的偏颇。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始终面临文化不自信问题,似乎中国若不全盘西化就不可能推进现代化建设。历史已经证明了这种偏颇思想的错误,但有关倾向并未完全扭转,中西方在政治意识形态方面的文化较量还处于犬牙交错的复杂态势中。中国在发展中的不足和西方在成熟中的老化相遇,各有难题而又各有胜算。认识上的问题和国际政治斗争中的谋略在文化层面上纠缠在一起,常常使人迷眼而不自知。在这样的条件下,既要坚持开放包容,又要牢记以我为主,使域外的各种文化资源能为我所用,包括对含有敌意指责之言的分析扬弃。总之,在对立的两极保持必要的张力,是中国现代化发展中保持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中外文化的矛盾互动、有容乃大,本质上是善学对手长处者强的过程,而不是单纯追求杂与大。对立统一于更上层楼的自立自强才是否定之否定发展的正道。

唯物辩证,科学发展

中国的文化自信,是以唯物辩证的科学精神,指导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当今世界,文化领域的竞争激烈,但文化博弈的基础是什么?文化博弈的根在哪里?唯心史观认为某种一般性的文化理念是历史发展之本,文化博弈的根在超历史的人性之中。唯物史观则认为文化是社会的上层建筑,理论博弈“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经济的事实中”。 当今世界各种政治文化理论多彩纷呈,但真正有根底的理论其实背后都有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为支撑。中国的文化自信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上,这是唯物史观的方法论要求,也是中华文化在当代发展的实践基础。

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今日中国的文化自信,其现实信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其真理性如何,要看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点出了我们事业的实践特点,指明了我们文化自信的科学根底。比如在制度自信方面,国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主要不是来自书本上理论逻辑的演绎,而是来自新中国几十年发展的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追赶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发展历程的经济事实。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扭转了中华民族不断衰落的命运,展现了在复杂条件下很强的自纠错能力,是经过多种复杂环境考验而能够不断完善的制度。面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未来前景,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中国改革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其间的艰辛曲折自然很多,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明确的。有人责备中国改革是理论准备不足,岂不知在思想路线上拨乱反正、回归唯物辩证的“实事求是”就是最好的理论准备。中国改革是以发展为硬道理闯出来的路子,它不像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那样是在理性批判中构想“异化”扬弃之路。辩证法必须与唯物主义的实践结合,历史进步的基础必须以生产力的优化发展为考量,才是科学的。列宁曾引用拿破仑的话说,“首先要投入真正的战斗,然后便见分晓。” 中国改革就是在勇敢投入真正的战斗中而“见分晓”的。中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没有按西方中心主义发展模式复制自己。一些前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被西方的人道民主之类说教俘虏,走全面复制西方模式的改革之路,结果付出了国家分裂,内乱不已,经济滑坡,民生凋敝等巨大代价。中国改革在拨乱反正中启动,在“摸着石头过河”中前进,在重重阻力中杀出了一条发展生路。

当今西方国家面临发展乏力的困境,这是其政治文化上层建筑体系遇到的挑战。挑战的核心是:能否走与中国等诸多发展中国家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文化价值观的博弈是重要战场,其背后是政治经济权益的激烈争斗。该过程将相当漫长,贯穿于中国崛起的始终,因为让一些人接受中国对世界发展的引领实在太难了,何况中国也仍在探索中。然而形势比人强,实践之树常青,当中国走出新路,能够为诸多西方解决不了的难题提供新的解题方案时,则中国的科学发展之路终将会为世界所认可。一些理论家致力于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可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语),这是历史发展的真谛,也是国人文化自信的硬核。

得道多助,共创未来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带来更大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更大的问题,诸如环保、反恐、贫困、难民、核扩散、可持续发展等,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发展面临空前的不确定性和挑战。谁能对这些问题解困,谁就将得道多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正给世人呈现出期待。

2016年9月中国在杭州主办G20峰会,提出了“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的主题,拿出了具有更大可操作性的全球行动方案供会议讨论,彰显了中国致力于与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创新共赢的发展理念。中国的努力获得了世界诸多方面的高度认可,并有望成为未来世界发展的行动纲领。中国在当今世界发挥的引领作用是以中国自己的稳定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中国领导人和中国民众已经充分意识到,在全球化发展到地球村的今天,中华振兴已经不仅仅是中国自己关起门来就能做好的事,而是与世界的共生共荣息息相关。中国必须从全球治理创新的战略角度定位自己的振兴之路,才能得道多助,左右逢源。

中国人曾经被称为东亚病夫、一盘散沙,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使中国成为醒狮。没有有效组织起来的民众是乌合之众,而有组织但却相互对立的市民社会易陷入恶性循环的内斗。黑格尔说市民社会内部的相互对立需要有一个更高的“理性精神”去统一,非此不能有序发展,这就是国家。黑格尔是用绝对精神的理念论来说明国家作用的,但如果从国家对市民社会的能动反作用来理解其意,则其合理内核无可非议。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团结奋斗、有序发展所发挥的政治领导作用,就是一种更高的理性精神的体现。

毛泽东曾借愚公移山故事讲中国革命:愚公挖山感动上帝,得以获助搬走两座大山;中共反帝、反封建的努力也要坚持下去,不断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起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中国共产党的不懈奋斗感动了亿万民众跟着党走,迎来了新中国,改变了落后挨打挨饿的命运,走上了建设富强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今天的中国已是世所瞩目的第二大经济体,是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以及脱贫、反恐、反腐等各方面都成效显著、不断创立奇迹的国家。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把希望的目光投向中国,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鲜明。中国人确知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亿万国人的不懈努力下,中国也会感动“上帝”的,这就是世界上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和各国民众。和平与发展是全世界人民的利益所在和心愿所向,得道多助,中国创新共赢、包容发展的不懈努力必将拥抱世界未来,并由此续写中华文化现代文明的新篇章。

(作者为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③《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④《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责编/潘丽莉 孙娜

猜你喜欢

科学发展中华文化文化自信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
推动教学秘书工作科学发展之刍议
多措并举开展“两学一做”促进扬水事业科学发展
杉树湾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探讨
我国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