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阅读引导 培养阅读能力

2009-01-18冯宝殿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课程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阅读能力阅读教学

冯宝殿

关键词:阅读教学;引导方法;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11-0036-01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训练方式,在整个训练过程中,“读”能起到“不待解说,自晓其义”的作用,更有助于思想、知识、技巧和语言的积累。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从而达到训练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效果。

一、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引读

阅读教学重在读,以读代讲,是阅读教学的最基本的方法。让学生通过默读、轻声读、朗读等各种形式来理解、内化课文语言,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学习写作方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真正达到“以读代讲”的作用,不是指一般的泛泛而读,要靠教师科学合理的引读。比较有效的引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朗读引读法。所谓朗读引读,就是教师进行朗读示范和点拨,教给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语言,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运用好朗读引读法,易于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设疑引读法。问题是思维的向导。教师恰当地设疑引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而且能够打开学生思路的窗口,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

3.联想引读法。联想是由一件事想到另一件事的心理活动。联想引读就是合理利用课文中的联想因素,引导学生在联想中读书,在读书中联想。教师可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联想,可在事前先联想,也可在读后再联想,并借助生活经验将课文内容转变成现实生活,让学生身临其境,读出真情实感。

二、教师应引导学生熟读深思

读,需要指导,但是“读无定法”,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读法,因文而异,因段而异。指导学生熟读深思,是学生读书的最好方法。只有使“读”与“思”结合好,才能把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密切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这种口读心思的指导,首先要做到激发思考的兴趣,指引思考的路子。好问是学生的一个心理特征,好问的学生爱动脑筋,思维敏捷。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引导学生向自己提出各种问题。而对于学生在阅读中常常出现不会想,不知朝哪方面想等现象,教师应在教学中起到“导向”的作用,给学生引出一条思考的路子。因而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以问促读,熟读深思。既让学生明确读书旨意,又能加深理解,更好地吸收。

其次,要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应通过例文,使学生理解、掌握多种阅读方法,并引导他们运用阅读方法去分析文章。在阅读中,还要训练学生做到目视、口读、心思、手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终生受益。

三、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多读多思中增强参与意识,体现主体地位。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读中质疑、读中释疑、读中悟法、举一反三。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读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给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然后举一反三,独立阅读。

其次,要注重阅读中的情感体验、陶冶、感染。要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形象创造的过程,进入角色,主动地感受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思想情怀。要让学生在读中体验,需要教师具体指导,使学生有目的、有步骤的去读。

总之,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不能只靠教师讲解指点,还必须经过学生自身的学习,多读多思多说,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责任编辑 薛春科】

猜你喜欢

阅读能力阅读教学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习作单元中的阅读教学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提高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刍议
试析提高二外日语阅读能力之对策
分层导学有效提高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