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长亭送别》中的“折绕”修辞格

2008-09-08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8年7期
关键词:修辞格戏曲

裴 良

【摘 要】《西厢记》(《长亭送别·快活三》)运用“折绕”修辞,“词句警人,满口余香”。给人留下一种别致新颖的印象。对于我们今天的写作有些借鉴之处。

【关键词】《长亭送别》;戏曲;“折绕”;修辞格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古典戏曲单元,选进了王实甫的杂剧《长亭送别·快活三》一曲,该段对饯别的宴会场景的描写,可以说是“词句警人,满口余香”。当老夫人让红娘替张生把盏饯行时,莺莺唱出了这样的词句“将来的酒共食,尝看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恨塞满愁肠胃”的莺莺和张生都是没有任何心思去品尝这些美味佳肴的,而相思的痛苦只有作为当事人的莺莺才能感知,而即使尝一点也觉得像土和泥巴一样,退一步说,如果真的就是泥土的话,也应该有些土的气息,泥的滋味。由此可以看出莺莺内心所受的煎熬。这只曲子的潜台词“相思的滋味”尽管没有说出来,但作者独具匠心的运用“折绕”修辞,我们读后完全可以体会出来。

修辞学上的“折绕”格是指有话不直截了当地说,却要故意绕个圈子。有如剥笋,用迂回曲折的话来表现。恰当运用“折绕”修辞格,不仅可以启发读者去思索、体会.而且常能给人留下一种别致新颖的印象。

《随园诗话》卷2载,“诗贵翻案:一片杨花,飘荡物也,而昔人云‘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有一春忙。长沙,远地也,而昔人云‘昨夜与君思贾谊,长沙犹在洞庭南。……皆所谓‘更进层也”。袁枚所谓的“更进一层”,我认为运用的就是“折绕”修辞格。

这种修辞手法在古典诗词中也常运用,下面略举几例试析:

范仲淹《苏幕遮·怀旧》词云“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这里,作者以“芳草”代指“家乡”,暗寓离情,“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芳草延伸遥远无边无际,远在天际的斜阳尚可看见,而故乡却更在斜阳之外,想望也望不见,因此倍觉伤怀。词人用一个“更”字,不仅加重了语气,而且蕴涵着深深的感情。“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这两句既自然.又精巧,抒情迂回往复,曲折多变,正是运用了“折绕”修辞格,才把离情表达得这样细腻而深刻。

欧阳修《踏莎行》词中的“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也是运用了“折绕”修辞格。词人在词的下片设想他妻子登楼远望,柔肠寸断,妆泪盈盈,这已是进了一层,又反过来体谅她,劝她不要高楼倚栏,凝神远望了。因为人已经走得很远,能望到的,只不过是一片长满青草的原野,即使望到了原野的尽头,又还有春山挡住视线,而人更在春山之外,如何看得见呢?而这简短的几句,却婉曲之致,层层深入,有如剥笋.收到了不尽的艺术效果。

这种修辞方式有时是通过整篇作品来表现的。如宋代诗人李觏《乡思》诗,“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整首诗层层递进,诗人的视野由远而近,由大而小,色调由明而暗,而乡思之情却愈来愈浓。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古典诗词中运用“折绕”修辞格,在内容上常常表现的是内心希望达到的某种境界,遣词上却又极力说明客观情况远在这种境界之外。而且,表现形式上喜欢用“更”字等来表示递进关系,从而更加有力突出作者要表现的某种心境。由于它表情达意的独特性,对于我们今天的写作多少有些借鉴之处。

【作者简介】裴良,甘肃省庄浪县第二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修辞格戏曲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朱自清散文写作的遣词造句艺术
戏曲从哪里来
传统戏曲
修辞格在高考英语中的应用
趣学本土戏曲
四部委携手推进戏曲教育工作
浅谈高中英语常见修辞格
对外汉语教材《桥梁》中的修辞格考察与分析
河南省将戏曲纳入大中小学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