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自清散文写作的遣词造句艺术

2022-06-30王小连

文学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修辞格

王小连

内容摘要:提到现代散文,就必须提到朱自清,他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散文名篇,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痕迹。古今中外,每一位优秀的作家都能够熟练运用各种语言技巧,每个人的名作中,都有着语言的魅力。同样,朱自清在语言的运用上有着高超的遣词造句技艺,他字斟句酌,炼字炼句的功夫很深,善于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 炼词 炼句 修辞格

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认为,语言的真正美,必须要准确,而且要明晰和动听。这就要求语言在用词造句上要能十分精准地表情达意,写人写物也都要很真切,要具有文学色彩的美感。朱自清描摹的景物和人物,非常生动形象,这些看似十分平常,却得来十分艰辛。他的散文语言的一字一句都要经过费心的思索掂量才选用进作品里,他对文中语言的选择使用,都是要经过了仔细的推敲和研究,在用词上很讲究,十分注重对字句的锤炼,而且能够调动各种修辞格,能够使文章语言做到准确,生动,形象,鲜明。

一.炼词

我国传统的修辞技艺中的“炼字”,就是对使用的词语的推敲和锤炼。用得体的词语准确地描摹所写的对象,也即是说,词语的使用,要十分得贴切,能够准确描绘所写事物的特征,还要求词语的使用不落俗套。词语扥使用不落俗套,就需要在用词时精心锤炼推敲,需要大胆的创新,使文辞奇特,与众不同。而那些看似平淡的词语,只要作者能够得体使用,就能在平平淡淡中蕴藏无尽的美,在平平淡淡中有着新奇,让语言充满着活力。

1.传神的动词

大家都知道,动词在语言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动态感,它是最活跃的词类之一,使用非常得体的动词,能让自己描绘的景物动起来,引起读者无限的想象。用恰当的动词来描摹事物,会让这种描写显得特别委婉。我们中国古典诗歌里的“诗眼”,让诗歌充满诗情画意,而这种很有诗情画意“诗眼”,一般来说就是动词。朱自清很善于使用这种技法,他在动词的选择上可谓是非常用心思,从而营造美好的散文意境。

《荷塘月色》一文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似地梦。”  “泻”“浮”“洗”“笼”这四个字,作为炼字的典范,经常被人提到,他把“月光”比作流淌的流水,这就一下子化静为动,而且把让静止的月下之景动了起来。还写出了月光如水般的柔和和明净。静静地“泻”在荷花、荷叶上,“泻”就是“一泻千里”,写出了月光的明朗,还给人一种从上而下的动感,让人觉得月光像水一样在流动。又可以动衬静,十分具有美感。雾是“浮”起在荷塘上的,没有一点儿重量,让人顿感雾的缥缈无力。“洗”字写出了月光之美之纯洁、莹亮,洒在荷塘里后,给花一种干净的美。用“笼”着轻纱似地梦,比喻荷塘,“笼”字将所有的景物放在了一起,所有的景物都是一个整体,十分安静而和谐。

2.美丽的形容词

形容词和动词一样,也是非常活跃的语言因素,最能描摹景物的特征,形容词也可以很生动形象地塑造文学形象。散文与小说相比而言,一般来说,篇幅都是比较短小的,这就要求散文的语言要准确凝练,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

一般情况下,如果一个中心词前有多重定语,这多重定语,如果使用不够得当的话,不但不能给人带来很好的美感,反而会给人带来重复赘余的感受。这种使用,朱自清却掌控的非常好,形容的很贴切,读起来很自然。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面。”作者把圆润而展开的荷叶比为“舞女的裙”,修长挺拔的“亭亭的”又使用拟人手法,让人好像看到了荷叶就像一位“亭亭的舞女”一般,优雅的站立在眼前,赋予荷葉以人的情趣。在写灌木和杨柳的影子时,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抓住景物的特征去描绘,用多个形容词对它们修饰,展现出景物不同的特点,不同的美,把景物描摹到了极致。

3.精准的数量词

朱自清散文中的动词和形容词的选择是非常经典的,这些动词和形容词的使用,使得朱自清的散文十分美丽生动,但除了动词和形容词的选择,朱自清在其他的词的选择上也是十分讲究的。不管是使用数次还是量词,都使用的非常谨慎、贴切,这些数词量词的精妙使用,给文章又增添了不少光彩。

《绿》这篇文章中,作者在描写瀑布时,分别使用了量词“绺”“朵”“点”,“绺”字很准确地描绘了瀑布从高处快速冲下分离的形状,而从高处冲下的水注,有着很强的重力感,瞬间激石飞溅开来,形成“朵朵”的水花,这朵朵水花继续向周围散开,随着风的吹拂,像“点点”的雨滴,像雨雾一样又飘散开来,缥缈而又轻盈。这个过程写得十分简洁,却又十分细致而精准,让读者在品读时,如见其物,十分生动。

又如《春》里写的到“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这里描绘充满活力与希望的春天的景象时,用拟人化的动词写出了小草的生命力,它就像个可爱的孩子悄悄的探着脑袋。又用叠音词描摹小草的质感和颜色,再用动词和短促的数量词还有叠音词精妙搭配,把活泼可爱的孩子们在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草地上尽情玩耍玩耍的样子,活灵活现的写出来了,读起来充满童趣,就让人觉得十分轻松明朗,倍感美好,这样的搭配使用,让读者也很容易把握文章轻松明朗的感情基调。

4.大量的叠音词

朱自清散文里面大量的使用叠音词,如此多的叠音词,和拟声词相有机结合,巧妙地运用在文章中,这就让文章读起来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这使文章有了很强烈的节奏感,从而充满诗意的韵律美。而节奏感和韵律感正好体现了诗歌特征之一——音乐美,这就使他的散文成为诗化的散文,是文章和谐悦耳,柔婉流畅,让文章节奏没那么快了。

《绿》一文就有大量的叠音词,在写梅雨瀑時,写到了瀑布“哗哗哗哗”的水声,让人听闻水声时,也为下文写因梅雨瀑而形成的绿绿的梅雨潭埋下了伏笔。在写梅雨潭的绿时,说它的绿闪闪的,让水光的色泽明亮的美如在眼前晃动。长苔的岩石和青青的草丛的绿意油油的,更衬托了梅雨潭的绿,将这份浓浓的绿意格外的美丽动人。《荷塘月色》一文中的经典段落,在写月下的荷塘时,先写荷塘上,“曲曲折折”的荷塘,写出来的是荷塘河岸线的蜿蜒曲折,“田田”写出了满目的荷叶紧密相连,紧紧挨着的样子,而“亭亭”写出离水面很高的修长的荷叶优雅美丽的姿态。在写荷塘上的月色时,写到月光“淡淡的”这就使得月下的景物有了一种朦胧的美。在不是朗照的月光下,细细的杨柳影子倒是十分清晰地映在荷叶上,而长的比较茂密的灌木丛,在朦胧的月光下,“峭楞楞”地,像鬼一样。这里淡淡的月色和景物显现出来的特征,十分吻合。这些叠音词,恰当的描摹了景物,又使文章读起来舒缓,音节十分和谐。这些叠音词,视听感很强,让文章读起来就像诗一样,就像歌一样,轻柔而又委婉,富于音乐美,像一首咏谈的调子,悠扬而又动听,余音萦绕,唤醒了读者的想像和情感。

5.轻巧的儿化

叶圣陶先生曾经点评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说他的散文亲切的就像谈话,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他散文的谈话风。朱自清散文中,儿化音的使用非常多。儿化的运用,使得文字很轻巧,又蕴含着浓郁的感情。

汉语中,儿化词是比较普遍地存在在北方方言中,带着非常浓烈的感情,它和轻声都属于口语化的语言现象,作者善于发掘,善于使用轻声和儿化,让文章十分亲切,别有一番韵味。朱自清的《回来杂记》一文中的儿化音“小玩意儿”“带点儿”“道儿”等,有着强烈的的口语色彩,让人倍感亲切,就像日常的谈话,十分轻松,在品读时,文章中透漏出作者抗战胜利,重回北京时,内心无比欣喜之情。再如《春》中桃儿、杏儿、梨儿……这些儿化词带有着亲昵的意味,让人感觉身处田间地头,十分轻松自在,这里面饱含了作者对春天的的喜爱之情,给人亲近之感,活泼的感受。儿化音比较生活化,非常贴近生活,能够带给文章很浓郁的生活气息,使读者很容易融入作者的情感里,从而感受到浓浓的春天的气息。

二.炼句

朱自清不仅在炼字上有很深的功夫,在句式的选择上也是十分精细的。他的散文非常注重文字的修饰,句与句的的衔接也是非常讲究,除了经常使用叠音词使他的散文贮满诗意外,他还特别擅长长短句的交错使用,舒缓有致的停顿。除了使用儿化,让他的散文有种口语化的色彩外,他还使用大量的口语句式,使得文章语言通俗化。

1.富于变化的长短句

长句是指词语多,结构复杂的句子;短句则相反,是指词语少,结构简单的句子(包括复句中的分句)。长句和短句各有修辞效果。长句的修辞效果是表意周密、严谨、精确、细致,短句的修辞效果是表意简洁、明快、灵活。先用一个长句,再用一个长句,很有节奏感。而这些行文的快慢与内心的情感的相配合,句与句就形成了抑扬顿挫的节奏,让文章有了音乐的韵律感、诗意美。

“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用一个长句,再用两个短句,后面全是节奏很短促的短句,这就是文章有缓有急、有着跳跃与停顿,这种缓急又和文章的内容的变化和情感的起伏密切联系,句与句之间就有了音乐的韵律美,使得文章充满诗意美。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有的三字一顿,有的四字一顿,有很多的短句子,这让文章读起来时,在整齐中又形成了变化,这些短句停顿,让文风很活泼,清新明快,带有很强的节奏感,很好地表现了作者的愉悦欣喜之情,让人很难分清这到底是散文还是诗了。

2.通俗的口语化句式

朱自清散文语言通俗易懂,明白如话,注意运用北京知识分子的口语。为了让文章通俗易懂,明白如话,朱自清的散文,在文中大量使用儿化和轻声的词汇,还大量使用日常生活中的句式。他的散文,行文快慢都与内心感情的起伏紧相结合,形成了他散文口语化的特色。

三.各种辞格的交错运用

朱自清以其质朴、灵秀、巧妙、恰切的文字,在当时被称为“美文”,优美的文字构成了他散文的特质,他能把平常景物的独特感受写出来,准确地传达给读者,主要是他善于联想,并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做到虚实结合,把景物写的鲜活灵动,从而营造出多种幽美的意境来。在他的散文中,各种辞格交错运用,我们可以找出很多特别优秀的比喻、拟人、排比句。

他散文《荷塘月色》,把圆圆的舒展开的荷花的叶子,比作了美丽的舞女的裙,然后又用形容词“亭亭的”来修饰,这个词语本来是形容人的,这儿用拟人的手法写荷花,不仅写出荷叶出水很高,给人一种高佻,优雅的美,还让人产生对“亭亭玉立”的美女的想像,丰富了文章意境。写荷花时,作者先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荷花多姿多态富有女人味的美,而那些含苞欲放的花骨朵欲开未开,像那怕羞的人儿,赋予了荷花人的情趣。又用博喻兼排比的手法,月光下的荷花,泛着点点的亮光,像“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这是博喻加排比修辞,荷花和花蕾,它们都有明亮、洁白而娇嫩,连用三个比喻,把荷花的美写的形象生动,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月光的存在。清风吹过,塘里的荷花散发出不太浓烈荷香,荷花香味是鼻子嗅到的,而作者将这种嗅觉得感受变成了耳朵的听觉感受,这是通感的手法,那怎么可以用歌声来比喻花香呢,我们分析一下,花香是很美妙的,歌声也是很美妙的,而这“渺茫的歌声”,那种断断续续,若有若无的感觉和荷香随着微微的风飘散很像,读者的耳边好像掠过若有若无的歌声,又有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作者又用“闪电”比喻在月光下荷叶的摆动着传过荷塘的那边,很形象。荷叶一片挨着一片,大大小小、高高低低,这就像碧绿的水波突然间凝结了。把月光比作流水,自上而下,这给人一种可触摸的感觉,月光如水般明亮、洁净、柔美。晚上水面上浮起一层水气,如薄纱般笼罩在荷塘上,把朦胧的水气比作纱,特别贴切。把灌木的影子比作鬼,将杨柳的影子拟人化,有着柔软的腰肢的杨柳枝,经常被比作婀娜的女子,那她的影子当然就是“倩影”啰。“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这丝毫没有减弱这里的美,错落有致、光影相间、有明有暗,作者把“光与影”的画面写成了“名曲”,这就用到了修辞中的通感,那洒落在荷叶上的不均匀的月色,恰似高低起伏音节,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虽参差不齐,但都很和谐。

仅仅一个“绿”字,试想你以它为题,可以写出多少字来,可以写得这般生动吗?“绿”在作者笔下描绘的如此极致,如此可形、可感。作者写梅雨潭令自己惊诧的绿时,用荷叶来比喻,“张”表示出“极大极大的”“铺着”的风采,韵味盎然,作者展开了联想,用透亮的“碧玉”来比喻透亮而柔软的水色,不仅写出了清澈透亮,纯洁美好。这一连串奇特的想象和比喻,新颖、贴切,不落俗套,写尽了绿的千般风韵,万种姿容。文中比喻十分贴切,非常细腻,富有情趣美。调动各种感官,极写潭水的特质。然后又用对比、反复的方法突出梅雨潭的绿,其它地方的绿,都无法与梅雨潭的绿相媲美。“绿”这种颜色,只可视,不可触,但在作者笔下,却令人神迷心醉。

综上所述,朱自清在炼词时,都要经过仔细掂量,非常注重词语的推敲锤炼,注意词语的选择时,文章内在情感的表达。不管是非常活跃的动词还是形容词的选择,还是非常细小的数量词,叠音词和儿化,朱自清显示都能够熟练使用,从而形成自己清新自然的创作风格。在句式的选择上,也是非常讲究、细致,长句和短句的使用相互交错,让文章产生抑扬顿挫之感。在文章中更有大量的辞格的交错运用,使得文章生动形象。而这些都显现出了朱自清高超的遣词造句技艺。

参考文献

1.刘玉凯.《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河北学刊,1983年第03期。

2.李尚军.《朱自清散文用量词的艺术》,阅读与写作,1992年第02期。

3.阎咏萍.《朱自清散文语言技巧分析》,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006期。

4.刘彬荣.《散文名篇赏析》,语文出版社,1986年7月。

5.张健.《荷塘边不朽的背影》,花山文艺出版社,2005年6月。

6.佘树森.《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4月。

7.杨昌江.《朱自清的散文艺术》,北京出版社,1983年3月。

8.蔡清富.《朱自清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8月。

(作者单位:甘肃省甘南州合作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修辞格
修辞格在高考英语中的应用
浅谈高中英语常见修辞格
浅析修辞格在公文中的运用
流行歌曲歌词的语言艺术浅析
对外汉语教材《桥梁》中的修辞格考察与分析
流行歌曲歌词的语言艺术浅析
《高级英语》教材中的修辞格赏析
重庆城市宣传语的修辞格分析
浅谈陕北民歌歌词中常用修辞格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