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沉默,课堂需要你

2008-09-08陆洁红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8年7期
关键词:沉默教学形式师生互动

【摘 要】在当下的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追求师生互动的“热闹”课堂,这里面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其实,在课堂上,学生的沉默、思索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本文从这两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师生互动;教学形式;沉默;课堂教学

在不少教改语文公开课和示范课上,不少老师为了自己的课“出彩”,使之赏心悦目,片面追求多样化的活动,或让学生动手操作;或让学生合作交流;或让学生即兴表演,甚是热闹。但是,热闹过后,学生并没有真正的体验,更不能捕获新知,提升能力。

一、热闹课堂的两个片段

片段一

在某次高中语文优质课评比上,一位青年教师因“出彩”的课堂设计,获得第一名。他选对修课《一个文官的死》,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切尔维亚科夫的诊断报告[病 名 病 症 病 因 处 方]

对这一环节的探究,用了20分钟。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间歇性精神病、敏感性多疑、强迫性神经症等等,学生俨然成为一个精神病科的医生,为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边把脉边诊治。课堂甚是活跃,笑声不断,热闹非凡。

片段二

在某次省级高中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一位很有经验的老师讲授张承志的《汉家寨》。在介绍了作者以及评论界的声音后,抛出自己的观点——“怪而不怪”(张承志的一种独到的人生感悟和极富个性的艺术表达方式)。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教师旁征博引,尽情诠释张承志独特的写作风格。并且播放了几个电影镜头,如《辛德勒名单》之“穿红衣的女孩”,帮助学生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思考。

在课堂上,教师课文片段朗读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博得学生热烈的掌声。电影的穿插,也使学生兴趣盎然,掀起阵阵的热潮。

二、热闹课堂的三种表现

无可否认,以上两个课例都有出众的地方。但是用新课程的理念来进行反思,其实并不具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在这些热闹的课堂背后,存在着不少教学上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追求热闹的课堂,是缺乏思维深度的表现

我们的课堂,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作为核心培养目标。课例一,从表面来看高潮迭起,精彩纷呈,实际上对人物性格没有从纵深去挖掘。小说人物性格的形成,离不开其产生的历史文化土壤,在对问题的探究中,应该引导学生揭开沙皇专制这个荒诞社会的面纱,正是这种典型环境造就了切尔维亚科夫恐官和奴性的心理,造成了他唯唯诺诺、胆小怕事的性格,小公务员切尔维亚科夫的命运与其性格息息相关。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采用一系列深化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沉默中凝思,在静穆中深究,从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思维广度的拓展。如果只有课堂的活跃,而没有学生凝神的思考,这是没有思维深度的课堂,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毫无意义的。

2.追求热闹的课堂,是教师角色尚未转变的表现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可是许多教师,依然在有意无意地将自己当成课堂的总设计师,主宰着课堂,以自己的思考左右着学生的认知方向,这种做法助长了学生对教师思维的依赖性,对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是极为不利的。课例二,对张承志作品的解读,教师一开始就强加自己的观点——“怪而不怪”,未让学生亲近文本和了解文本,从而有所发现。课堂上,学生只是带着迷惘,分享着老师对文本的独到发现。

3.追求热闹的课堂,是教师不负责任的潜在表现

课堂是授业解惑的地方,教师一味地追求课堂气氛,就会使学生对学习材料没有充分的的思考时间,思维就不能得以展开、深入。教师盲目追求气氛的做法,忽视了学生的真正需求,掩盖了教师备课授课中的不足,压制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是教师的不作为。如此的课堂,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三、课堂沉默的四大作用

课堂沉默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对教材及学生认知特点充分把握的基础上恰到好处的沉默,它能创设一种思想的氛围,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它不是无可奈何的无语,而是一种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

1.沉默为学生创设一个特定的情境,是对学生的一种良好的内在心理感化教育

中学课本中,不少作品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进入特定的环境中去,体会作品的精神内蕴。教师要设法引导学生完成与作者、作品中的人物的“心理位置互换”,将学生引入“角色”。进入《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感受《背影》中父亲的舐犊之情,体味《热爱生命》中淘金者求生的悲凉,认识《我的叔叔于勒》中人性的丑恶。在教学中,必须紧扣这些内容向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在学好语文知识的同时,在思想上受到美的享受,品德上受到美的熏陶,心灵上受到美的净化。教师可以通过适度的沉默,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让学生有一个内心感化的时机,在思维的碰撞中,达到美的升华。

2.沉默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场所,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情趣盎然,充满“语文味”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写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读味”、“写味”、“品味”,是我们语文课三部曲。课堂上,我们教师要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读—品—写中,感受语文的“三味”。只有细读文本,才能有所感悟;只有圈划语句,才能有所发现;只有品评语段,才能有所创见。例如,学习法布尔的《绿色蝈蝈》,教师要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适时适度地保持沉默,让他们进入蝈蝈鲜活的生命中,去探究,去品评,去感悟。读一读描写蝈蝈歌声的一段,模仿出“非常柔和”的声调;划一划蝈蝈捕蝉为食的一段,比较一下勇猛的蝈蝈和惊慌的蝉的神情;品一品蝈蝈所具有的美好的性情。这样的课堂,才能让学生意兴盎然、其乐无穷。

3.沉默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氛围,诱发学生动脑动口动笔,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当问题提出时,教师的沉默可以造成某种悬念,通过“蓄势”,提高学生的期待视野,造成学生的有意注意。只要让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加深学生的对问题的认识。尽管课堂是沉默的,但学生的思维却在高速运转。对于问题的探究,需要一个宽松、恬静的环境,让学生去深思、去冥想、去琢磨、去揣度。当老师抛出一个问题时,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读入文本,在文本中动笔圈划,寻找答案所在的区间,推敲关键词语的含义,品味语句的丰富内涵。正是教师的适度“无言”,换得了学生探索后的“多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

4.沉默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放飞学生的思维,实现思维的发展和创新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放手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让他们跨越时空去与课本中的人、物进行精神的对话,随屈原去两千年前的楚国会湘神,与孙悟空去天庭吃仙桃,跟凡尔纳去海底遨游。这样,老师在课堂中适时、适当、适度的沉默,学生在沉默中驰骋想象,思接千载,心游万仞。

中国古典诗词,十分讲究虚实结合,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我们老师应该提供一个静谧的环境,保持适度的沉默,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把诗意入脑,把诗情入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者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位孤苦的老者,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浮沉中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

静如死水的课堂不会带来民主的氛围,但是,只追求热闹的形式的课堂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度的、恰到好处的课堂沉默,才能有利于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华而不实的热闹课堂,只能是昙花一现;实而不华的寂静课堂,更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陆洁红,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华侨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沉默教学形式师生互动
语文课堂应拒绝“沉默”
如何走出高中英语课堂沉默的困境
把握教学“三优化”,打造高效率课堂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研究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试论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论如何打造高效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
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效率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不沉默才是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