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戴海青教授“以动养胎”的学术思想与临床实践总结

2020-01-03田丹戴海青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0年12期
关键词:宫腔粘连

田丹 戴海青

摘要:宫腔粘连是一种妇科的常见疾病,术后妊娠的难度及妊娠女性流产的风险较正常孕妇明显升高,根据其不同证候特点,与中医中“漏胎”、“胎动不安”范畴类似。中医学自古就有“未病先防”、“保胎”的思想,通过调节机体脏腑阴阳平衡,将扶正与祛邪相结合,使胎元稳固,病去胎安。名老中医戴海青教授对于宫腔粘连术后妊娠“保胎”有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并且有独特见解。戴海青教授将“以动养胎”思想运用于宫腔粘连术后妊娠保胎治疗,补血活血而不伤正,活血祛瘀而安胎,辨证施治,疗效颇佳。通过总结名老中医戴海青教授对于宫腔粘连术后妊娠“以动养胎”的学术思想,并介绍典型病案,以飨同道。

关键词:宫腔粘连;以动养胎;名老中医经验;戴海青

中图分类号:R711.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0)12-0003-05

戴海青教授是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有着30余年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经验,中西医并重。在长期的诊疗实践中,导师辨证用药有独到之处,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不育、复发性流产、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妇科疑难杂症。流产是宫腔粘连术后妊娠常见的并发症[1-2],严重影响家庭和谐生活与女性健康。近年来中医“保胎”的优势日益突出[3],《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指出的中医“治未病”思想,与宫腔粘连术后“保胎”不谋而合[4]。戴海青教授继承前人的理论经验,以辨证施治为纲,临床辨证思维与诊治方法独特,将祖国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创立了“以动养胎”的学术思想。笔者有幸跟师临证学习,亲聆教诲,受益匪浅。现将导师戴海青教授“以动养胎”学术思想在宫腔粘连术后妊娠的保胎经验介绍如下,并以医案论之。

1 理论解析

1.1 中医病因病机 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IUA)是指创伤、感染等因素导致宫腔或颈管基底层内膜損伤,宫腔肌壁和(或)颈管相互粘连,宫腔部分或全部封闭的现象[5]。子宫内膜是胚胎着床和生长发育的重要场所,任何使子宫内膜破坏的因素均可能引起子宫腔粘连,胚胎将无法着床,轻者表现为周期性下腹疼痛、月经过少甚至闭经,重者可反复流产或不孕,成为继发性不孕的首要宫腔病因[6]。近年来我国妇科刮宫术的应用不断增多,宫腔粘连及不孕的发生现象也逐渐上升,已成为妇产科诊疗的难点[7]。在中医古典医籍中并无“宫腔粘连”记载,根据宫腔粘连引起的月经过多或过少、不孕等临床表现,与“经水量少”、“经少”、“经水涩少”、“不孕”等中医范畴相类似。现代医学发现宫腔粘连术后妊娠常常出现阴道流血、下腹痛等先兆流产的情况[8]。从中医角度来说宫腔粘连者术后遭金刃所伤,气血瘀滞更甚,胎元失养,术后妊娠后者出现腰酸腹痛、胎动下坠、或阴道少量流血,称为“胎动不安”,有“堕胎”或“小产”的风险[9]。

中医学经典理论认为,“胎动不安”与脏腑亏虚及瘀血、痰湿阻滞有关,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之腑”,《难经》记载“肾在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指出了肾与女性生殖的特殊联系。患者或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脾胃失养,或房劳过度,或久堕伤肾,终致冲任受损,胎元不固。诸代医家对本病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及治疗经验,认为其病机不外脾肾亏、血虚、瘀血、痰湿[10]。素来医家方药选择以“补肾益精”为主,如六味地黄丸、肾气丸、补天育麟丹等,但瘀血作为一类重要的病理产物,贯穿于“不孕”和“胎动不安”的整个阶段[11],因此活血化瘀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在医籍中关于“瘀血”与“小产”“胎动不安”的论述较多,《医林改错》中“少腹逐瘀汤”论:“常有连伤数胎者,……不知子宫内,先有瘀血占其地,胎至三月再长,其内无容身之地,胎病靠挤,血不能入胞胎,从旁流而下,故先见血;血既不入胞胎,胎无血养,故小产。”《金匮要略》中也提到:“妇人宿有徵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徵痼害……所以下血不止者,其徵不去故也,当下其徵,桂枝茯苓丸主之。”均是最早提及“活血祛瘀”安胎的论述。在总结前贤经验基础上,戴海青教授认为宫腔粘连所致不孕,从生理病理上来说,各类不良因素均可导致子宫内膜受损粘连,形成疤痕纤维化,宫腔镜下见内膜苍白[12]。其特点为局部无充分血运,无以滋养宫膜,胚胎难以着床及生长发育。从中医辨证来说,“肾虚不荣”为不孕之本,痰湿、瘀血阻滞为其标,西医中改善子宫内膜的局部血运循环,与中医标本兼治、恢复荣养之功的治疗思想大体类似[13]。导师认为不孕的病因与“瘀”有关,《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认为:或是气虚无力血行而致瘀,或是“离经之血致瘀”。宿有徴疾,屡孕屡堕,孕后跌仆闪挫,瘀滞于内,流产不全,金刃之伤,瘀血留滞。因此瘀血作为一类重要的病理产物,可伴随此类女性受孕及生育的各个阶段[14]。《血证论》云:“离经之血虽清,鲜血亦是瘀血。”瘀血不去,新血未能下注胞宫,冲任损伤,机体气血失和,非活血化瘀安胎不可。导师认为在受孕前开始助养胞膜,如种田之前松土培土,通过直肠滴入、中药理疗为主的综合立体治疗[15],以活血化瘀为原则,改善盆腔环境和子宫血供,达到改善子宫内膜的目的。在孕时需“以动养胎”,祛瘀生新以安胎。在祖国医学中: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肾藏精,肾精亏虚则胎元不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的运化水谷精微正常,才能将水谷精微转化为精、气、血、津液,为孕育新的生命提供充足的营养[16]。正如《女科经纶·引女科集略》说:“女之肾脉系于胎,是母之真气,子之所赖也,若肾气亏损,便不能固摄胎元。”气血是胎儿生长及发育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夫人以胃气壮实,冲任荣和,则胎得所,如鱼处渊。若气血虚弱,无以滋养,其胎终不能成也。”故有“肾以载胎”、“血以养胎”。孕期采用祛瘀生新之法,养血活血、和血使胎安。

1.2 “以动养胎”法 “动”,相对于“静养安胎”而言,主要针对“血瘀”而设的保胎治疗法。目前多数医家及传统观点均认为妊娠期间,应“以静养胎”[17],《医学衷中参西录》也提出:“肾气盛则胎元固而无胎漏、胎动不安之虑”,如发生先兆流产迹象,更是主张卧床保胎静养,以“补虚”为法,“以静制动”。活血化瘀从古至今在保胎治疗方面均视为大忌,以免动血伤胎元,其运用最具争议。《景岳全书·妇人规》:“安胎之方不可执,亦不可泥其月数,但当随证随经,因其病而药之,乃为至善。”合理把握用药剂量,中病即止,即病去胎安。近年来导师对复发性流产的诊治不断总结临床经验,发现部分女性孕期存在血栓前状态,使用阿斯匹林、肝素钠等抗凝药物进行保胎[18],与祖国医学中“活血化瘀”极为类似。古代医籍中有很多“以动养胎”的经典方剂,如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少腹逐瘀汤、益母地黄汤、安胎散等。《金匮要略》记载:“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是以桂枝茯苓丸以疗痼疾,达到保胎之功。当归芍药散为肝脾不和而致腹痛而设,有养血疏肝、健脾利湿之功,方中重用芍药敛肝、和营、止痛,佐以归、芎以调肝和血,配茯苓、白术、泽泻健脾渗湿。如《女科问答》中将当归、川芎与白芍、艾叶、茯苓、乌药、陈皮、香附相互配伍,治疗“胎前内伤,凝血作痛”。《医林改错》中“少腹逐瘀汤”用于“将子宫内瘀血化净,小儿身长有容身之地,断不致小产。”《景岳全书·妇人规》中使用益母地黄汤、安胎散治疗跌扑闪挫致胎漏、胎动不安,益母草、当归、川芎为 “动”,养血活血散瘀;黄芪、地黄、白芍为“静”,补气滋阴安胎,方中“动静”结合,祛瘀不伤胎,瘀去胎自安。上述经典方剂均为“活血化瘀”养胎的应用代表,从长期临床实践中,导师提出了“以动养胎”的学术思想。尤其对于宫腔粘连分离手术史的患者,受孕后需要保胎的常用治疗方法[19]。

1.3 “以动养胎”的常用药 根据药物活血力量大小及临床作用,将药物分为活血养血、活血和血及活血破血3类。导师认为活血养血药是“活血”兼有“补益”之功,常用药有当归、鸡血藤、阿胶等。当归,性甘、辛、温,有补血、活血之功。李中梓《雷公炮制药性论》记载:“味甘辛,性温无毒,入心、肝、肺三经。头,止血而上行。身,养血而中守。梢,破血而下流。全,活血而不走。气血昏乱,服之而定,各归所当归,故名。酒浸用。当归,血药也,心主血,肝藏血,脾裹血,故均入之。用分为四,亦亲上亲下之道也。”“佐之以补则补,佐之以攻则攻”,为血中气药。鸡血藤,性苦,微甘,具有行血補血作用。在《中药大词典》记“活血、舒筋。《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统治百病,能生血、和血、补血……”阿胶,性甘、平,补血止血的作用。在《神农本草经》中记录其“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久服轻身,益气。”在叶天士的《本草经解》“四肢脾主之,酸疼者血不养筋也;味甘益脾,脾统血,四肢之疼自止。女子下血,脾血不统也;味甘以统脾血,血自止也。安胎者亦养血之功也……”。活血和血是活血之下尚有“理气”的作用,常用药物有丹参、益母草、赤芍、川芎、茜草等。丹参在《本草纲目》中记录“破宿血,补新血,安生胎,落死胎。”在《本草经集注》中记有“苦,微寒,无毒。主治……益气。养血,去心腹痼疾结气,腰脊强脚痹,除风邪留热。久服利人。”《雷公炮制药性解》“破宿血,补新血,安生胎,落死胎,理妇人经脉不调,血崩带下。”益母草,《雷公炮制药性解》中记录“主行血养血,安胎利产,消浮肿,恶毒疔疮,治头风,血虚目疾,瘾疹发痒,堪作浴汤。益母本功治血,故入诸阴之经,行血而不伤新血,养血而不滞瘀血,所以为胎产圣药。”在《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关于保胎条文8条,其中5条是妊娠出血的保胎药,分别使用桂枝茯苓丸、芎归胶艾汤、当归芍药散、当归散、白术散。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是当归、白芍、川芎。《景岳全书·妇人规》使用益母地黄汤、安胎散进行保胎。活血破血药则不宜应用于保胎,这类药物活血力量峻猛。常见药物如三棱、莪术、桃仁、牛膝、水蛭、乳香、没药、红花、大黄、芒硝、甘遂、麝香等,活血动胎之嫌,是禁用的[20]。

现代药理实验研究证实活血化瘀药物可改善妊娠大鼠血液黏滞程度[21],改善子宫和胎盘的血供,对早期流产有防治作用,对妊娠结局无不良影响,但破血药如三棱、桃仁或大量的川芎可导致实验大鼠流产或死胎[22]。

1.4 “以动养胎”的辨证要点 与其他医学体系比较,辨证施治是中医传统医学的基本原则,有是证用是方,不可拘泥于剂量,“以动养胎”的基本病机是针对“血瘀”患者的,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祛瘀而生新,进而使得胎安。[HJ2.45mm]临床需要明确辨证要点,望、闻、问、切综合来判断:①妊娠期阴道反复下血,色暗。②腹痛。舌质暗,或有瘀点、瘀斑。③B超声提示宫腔内有积血。④既往有宫腔手术操作史。如宫腔粘连分离术、宫腔息肉切除术。

1.5 “以动养胎”的治疗原则 在《内经》中记载“妇人重身,毒之何如?……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在《医宗金鉴·胎兼癥瘕》:“妊娠有病当攻下,衰其大半而止之,经云有故而无殒,与病适当又何疑。”即妊娠后出现有损胎元的情况,可用驱邪药物的使用原则,及使用“度”。也就是后代医家常常提到的“有病病受之,无病体受之”。但妊娠初期未满12周,胎元未实,易于出现胎元受损,“孕妇有疾,必择其专门平日无失者用之。若未试之,医有毒之药,不可轻用,以贻后悔”,历代医家亦总结出许多妊娠禁忌药物,如峻下、滑利、祛痰、破血、耗气、散气以及一切有毒药品等,告诫临床用药,尤其是年轻医师更不敢擅越雷池一步,不敢使用活血化瘀药物,恐有堕胎之嫌。导师在临床应用中,总结出来恰当的使用活血养血和血药物不仅不会损伤胎元,而且还能改善子宫胎盘血供,正如《女科经论》中所述“不嫌伤胎者,有病病当之也”。

2 典型病案

黄某某,女,36 岁,因“停经35天,反复阴道流血9 d。”于2017年12月28日拟“先兆流产”办理入院。该患者既往月经规律,Lmp:2017-11-22,至今月经未来潮。自测尿妊娠试验阳性。9 d前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阴道少许出血,咖啡色,无腹痛腹胀,无腰酸等不适。现偶有阴道少量咖啡色出血,无需用护垫,伴腰酸,无腹痛腹胀等不适,门诊拟“先兆流产”收入院。入院时症见:偶有阴道少许咖啡色分泌物,伴腰酸,无腹痛,有神,情绪如常,食欲如常,睡眠可,大便正常,小便正常,无畏寒怕冷,体重无明显变化。舌质暗,苔薄白,脉沉。既往:0-0-1-0。2000年因早孕行清宫术。术后发生月经量少,6年未避孕未孕,经诊断宫腔粘连、不孕症,前后共计宫腔镜及宫腹腔镜手术操作7次,其中3次宫腹腔镜手术+3次宫腔镜手术+腹腔镜行右侧输卵管开窗取胚术。辅助检查:(2017-12-21本院)孕酮91.38nmol/L、B绒毛膜促性腺激素28230.35mIU/mL。(2017-12-22本院)超声:宫内妊娠,见卵黄囊,约5周。(2017-12-26本院)复查孕酮71.37nmol/L、B绒毛膜促性腺激素71943.56mIU/mL。导师给予中西医结合立体疗法,现成功受孕。入院拟行保胎治疗。

中医诊断:胎动不安(血瘀型)。治法:养血活血、补肾化瘀止血、固冲而安胎。①用药如下:川断15 g,桑寄生15 g,阿胶10 g,女贞子10 g,白及15 g,仙鹤草10 g,茜草10 g,当归10 g,川芎10 g,白芍15 g,颗粒散剂,共6剂,水冲服。②嘱卧床休息。③予黄体酮注射液20mg,im,qd+地屈孕酮片10mg,po,tid。④低分子量肝素钙注射液4100IU,ih,qd。

2018年1月2日,停经41 d,偶见少许淡咖啡色样分泌物,轻微腰酸,无明显腹痛。舌暗,苔博白,脉沉细。监测凝血、D-二聚体无异常,孕酮、B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及雌二醇水平上升良好。守上方,继续口服6 d。2018年1月8日,停经47 d,阴道流血,无腹痛。复查 B 超提示宫内单活胎约6+周,见原始心管搏动。处理:守上方去白芨、仙鹤草、茜草,川芎,9剂。2018年2月14日,因“停经12周”,行超声NT检查,无异常。后定期产检。2018年5月15日,“停经25+周,阴道流血4 h”拟“先兆流产、前置胎盘”住院给予保胎治疗。6月1日因出现宫缩、阴道出血量多急诊剖宫产,手术顺利,娩出一活女婴,出生体重1.5 kg,现1岁,健在。

按:戴海青教授认为患者既往有多次宫腔操作史,被认为是影响妊娠的主要原因。肾主生殖,为先天之本,主藏精,司冲任,冲为血海,任主胞胎,肾精受损,肾虚冲任失固,胎失所系,而为胎动不安。《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男女生育,皆赖肾之作强,肾旺自能荫胎,肾气盛则胎元固,自无胎漏胎动不安之虑。”王清任《医林改错》下卷云:“常有连伤数胎者,不知子宫内,先有瘀血占其地,血不能入胎胞,从旁流而下,故先见血。血既不入胎胞,胎无血养,故小产。”指出血瘀致胎坠。瘀血内阻,气血运行不畅。再孕后精血下聚以养胎,下聚之阴血又增加气血运行阻力,进而加剧瘀血形成,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而冲任不通,又碍新血归经,不能养胎,最后致胎元不固而发生流产。戴海青教授认为补肾益精是首要问题,所以选用寿胎丸,川断、桑寄生、阿胶补肾固冲安胎,同时选用白及收敛止血,仙鹤草、茜草滋阴清热凉血止血,当归、川芎、活血和血而止血,与白芍同用,缓急止痛安胎。如前文中《金匮要略》保胎用药规律,使用当归、川芎、白芍。补肾为基础,活血和血固冲安胎为法。有文献示养血活血法治疗,先兆流产临床效果理想,养血活血中药可能通过增加子宫动脉血流灌注、抑制血小板凝聚、抑制血液凝固及防止血栓形成,从而促进胎盘或底蜕膜下血肿的吸收。

导师戴海青教授告诫我们:临床实践中要熟读经典,《内径》是中医理论的基础,但继承不是死记条文,要学习临床辨证思维,根据患者的病因病机特点,将辨病辨证相结合。近10年来开展子宫A血流阻力、凝血功能、D二聚体、血小板凝聚、血液黏稠度、抗心磷脂抗体的检测手段,发现女性孕期处于生理性的高凝状态,血栓前状态与流产、死胎的密切关系[23],近年来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因此应用低分子肝素、小剂量阿司匹林等药物保胎,取得一定的成果,大大降低了原因不明流产的发生率。“以动养胎”思想,早在东汉张仲景时就已经广泛应用。《金匮要略》中“妊娠病篇”早有明示:桂枝茯苓丸汤证-有癥病而妊娠者,虽有漏血不止,实为癥痼之为害,非胎动胎漏之证。下其痼,妊娠自安。胶艾汤证-冲任脉虚,阴虚不能守也,和血行气……。中医学对于“血瘀证”的保胎治疗,以补肾培元为本,以祛邪为标,标本兼治。活血化瘀的药量要控制,不可盲目应用,中病即止。笔者有幸跟随导师学习临床思维,学习临床辨证,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李维宏,袁虹,胡晓霖.人工流产患者术后宫腔粘连风险知情度调查[J].重庆医学,2017,46(5):665-667.

[2]张丽梅,杨燕宁,张瑞晓,等.自然流产两次与三次及以上的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病因构成的比较[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8,53(12):855-859.

[3]寇任重,徐天成,张建斌,等.论分经养胎理论及其运用[J].中医杂志,2016,57(21):1810-1814.

[4]徐经世,李艳,赵进东,等.中医治未病理念的理论溯源与实践思考[J].中医杂志,2016,57(16):1351-1354.

[5]Liu H,Xu Y,Yi N,et al.Efficacy and Safety of Hyaluronic Acid Gel for the Prevention of Intrauterine Adhesion: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J].Gynecologic and obstetric investigation,2018,83(3):227.

[6]李華.宫腔镜子宫中隔切除术对子宫中隔合并不孕症及复发性流产患者的预后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21):4519-4521.

[7]孟跃进,杨金金.宫腔疾病与不孕症[J].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2016,35(3):261-264.

[8]林惠萍,张进先.宫腔粘连分离术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8,15(12):129-131.

[9]程婷婷.中西医结合治疗宫腔粘连性不孕症临床研究[J].新中医,2016,48(1):147-149.

[10]朱双全,匡继林.匡继林辨治胎动不安经验[J].湖南中医杂志,2016,32(3):34-35.

[11]张海蓉.王光辉治疗胎漏、胎动不安经验[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22(6):113-114.

[12]高蜀君,隋龙.宫腔病变与不孕症的关系及诊治进展[J].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2016,35(3):237-240.

[13]孙鲲,李春伶,刘卫星,等.宫腔粘连患者子宫内膜容积及血流参数的变化[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3,29(6):543-546.

[14]刘莹,李艳红,王娜娜,等.宫腔粘连的中医药治疗思路[J].北京中医药,2016,35(8):760-762.

[15]王夏,杨鉴冰.杨鉴冰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之不孕症的经验[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9(5):25-27..

[16]李吉武,李双蕾,唐爱华,等.从气血津液探源阴阳升降-三焦-脏腑不同气化角度辨识代谢综合征[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12(11):1604-1606.

[17]周夏芸,尤昭玲,游卉.浅谈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之尤氏养胎二步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9):3572-3574.

[18]何军琴,李玛建,王玉雯,等.养血安胎颗粒对复发性流产血栓前状态的中西结合干预模式的建立[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9(6):620-623.

[19]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宫腔粘连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5,50(12):881-887.

[20]金丽君,宣柏云,赵红玲,等.止血保胎饮治疗先兆流产的效果及对β-HCG、PRL水平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9,37(5):1240-1242.

[21]苗晓玲,曹东,母昌敏,等.部分破血活血中药对妊娠早期小鼠流产及死胎的影响[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5,26(1):31-32.

[22]韩霞,张烨.活血化瘀法对妊娠晚期大鼠宫颈细胞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7):1138-1139.

[23]王玉,郭秋云,王谢桐.易栓症与不良妊娠结局[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4,7(6):374-376.

(收稿日期:2020-07-29)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琼财社〔2018〕186号)

作者简介:田丹(1975-),女,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痛经、复发性流产;经方治疗月经病、产后病及产后康复。

猜你喜欢

宫腔粘连
宫腔镜电切术对持续宫内妊娠物残留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150例透明质酸钠凝胶预防人工流产后宫腔粘连的效果
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解术后放置foley尿管球囊的治疗分析
大剂量戊酸雌二醇对中重度宫腔粘连术后再粘连的预防作用
经阴道三维超声在宫腔粘连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探讨
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患者的护理
大剂量雌激素预防中重度宫腔粘连术后复发的疗效评价
全程护理干预对重度宫腔粘连患者宫腔镜电切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