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学硕士研究生中药药理学教学设计与实践

2024-06-21吴国泰杨倩倩王瑞琼刘东玲房敏杜丽东

高教学刊 2024年17期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教学设计

吴国泰 杨倩倩 王瑞琼 刘东玲 房敏 杜丽东

摘  要:为提升中药学硕士研究生中药药理学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专业人才,在把握新时代中药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新要求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中药学硕士研究生中药药理学的教学特点,该文以经典补血药代表药当归的药理研究为例进行教学设计,并在两轮教学过程中实践。结果发现,新的教学模式在提升研究生专业知识水平、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团队合作、沟通能力、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等方面有优势,但是存在耗时、费力、个体化差异较大等不足,需要进一步做好课前准备,深挖案例,以点带面实施新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为研究生中药药理学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药药理学;中药学专业;教学设计;教学实践;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7-0122-04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for master's degree students in TCM and cultivate innovative and high-quality professional talents, based on grasping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for master's degree students in TCM in the new era,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the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of 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master's degree students in TCM. Taking the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of Angelica sinensis, as an example for teaching design, and practicing in two rounds of teaching, it finds that the new teaching model has advantages in improving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level of graduate students,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hinking, teamwork, communication ability,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and academic literacy. But there are shortcomings such as time-consuming, laborious, and significant individual differences. Therefore, further preparation before class is needed, in-depth case studies are explored, and a new teaching model is implemented from point to surface. The teaching model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an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pharmacology teaching of TCM for master's degree students.

Keywords: 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jor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eaching design; teaching practice;  Master's degree students

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与科研是两个重要抓手,教学是根本,科研是灵魂。科研反哺教学是提升教学质量、增强高校社会职能的重要手段之一[1-2]。中药药理学是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中药学硕士研究生既要掌握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又要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医药理论与方法的科学内涵,促进中医药现代化,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本文在分析中药学硕士研究生中药药理学教学特点的基础上,以当归药理研究为案例进行教学设计,探索中药药理学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为研究生中药药理学教学改革与实践提供参考。

一  新时代中药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的新要求

需要培养创新型中药学高级专门人才,提升创新能力,服务中药产业和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3]。需要对研究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与处理数据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重点培养[4]。但是,长久以来,将中药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与创新能力培养主要寄托于科研实验与学位论文上,忽略了教学设计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5]。

需要更多关注本专业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进展,特别要关注当下中药药理学学术研究热点、新知识点、国内国外研究动向和仍然存在的争论,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以及独立进行中药领域科学研究的能力[6]。还需要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合作,培养研究生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能力,激发创新潜力。

需要加强科研反哺教学[7],将中药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将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有助于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使研究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中药应用的实际问题;需要鼓励中药药理学教师参与科研项目,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科研实践机会,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同时,进一步训练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规范。

二  中药学硕士研究生中药药理学教学特点分析

(一)  学情分析

中药药理学是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专业研究生的核心课程,要求研究生具备扎实的中药学、药理学和相关的医学基础知识,以及基本的学习思路,需要研究生具备主动学习和积极参与的态度,还需要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积极性,课程的远期目标是培养研究生的中医药思维能力、学术交流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通常情况下,本科阶段中药学课程和药理学课程学习扎实的中药学硕士研究生对中药药理学基本内容比较容易掌握,对有关中药药效、毒理和安全性评价的文献阅读理解能力较强;具有西医药背景的研究生对中药药理研究中的检测指标选择和结果描述比较敏感,理解和分析效率高,把握准确,存在一定的优势;具有中医药背景的研究生对中药药理研究中的证候描述、阶段性体征变化、行为形态学观察非常看重,对现代统计学结果存在质疑;由于相对缺乏医学基础知识,临床思维薄弱,中药学研究生在中药药理研究设计中更多关注类比研究和模式化流程,中药现代化和产业化思维相对明显。

学情分析发现,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生对中药药理研究的认识和理解存在较大差异,在制定中药药理学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和制定培养计划方案时需要加以区分。需要提供差异化辅导和指导,帮助研究生更好地掌握中药药理学的复合性和复杂性,提高中药药理学术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课程分析

中药药理学是沟通中西医、联系中西药、跨越医学和药学,衔接基础与临床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实验性学科,先修课程是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中药化学、生理学、病理学及药理学等,尤其动物实验方法和细胞实验方法是支撑中药药理研究的基本工具。

中药药理学通常分为理论课和应用实践课两个部分,研究生的中药药理学课程内容区别于而且高于本科生,研究生需要掌握中药药理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包括但不限于中药药理作用的机制、中药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中药毒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等。此外,中药学研究生还需要具备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能够独立完成中药药理学相关的实验研究,并能够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技术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课程内容需要充分融入高等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的理论和方法,需要引入经典研究案例和导向临床应用的中医药理论阐释,还需要增加一些拓展性内容,如学术研讨会、学术讲座、实地考察等,增加研究生与学术界的交流机会,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和前沿领域,提升学术研究能力和职业发展视野。

(三)  教学分析

中药学硕士研究生中药药理学的教学过程也需要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和步骤,切忌随意和随便安排教学内容,需要分模块分步骤循序渐进,以确保研究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更不能单纯用文献阅读和分析替代专门的教学活动。

理论教学方面,需要系统地讲解中药药理学的相关基础理论,包括中药药理作用的机制、中药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中药毒理学的基本理论等;需要注重培养中药学硕士研究生的逻辑思维、系统思维和中医药思维,引导研究生深入思考和理解中药药理学的传统理论和创新理论,甄别单纯依据实验结果获得的不可靠知识。

实验教学方面,注重研究生中药药理学实验技能的培训和提升,引导研究生掌握中药药理学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同时,还需要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实验安全意识,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有序、规范、有效,通过实验使研究生获取和理解中药药理作用、机制、规律等方面的知识,更多地提升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综合素质。

教学方法方面,案例分析是中药药理学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案例分析中,注重引导研究生分析中药药理学研究案例的背景、构架、逻辑和解决方案,培养研究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课堂互动,注重引导研究生提问和讨论,鼓励研究生发表有关中药药理的观点和见解,同时也要对研究生的问题和观点进行深入的探讨和解答。此外,授课教师需要引导研究生参与中药药理相关的科研实践项目,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综上,中药学硕士研究生中药药理学的教学过程需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帮助研究生理解中药药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通过实验操作、临床观察和药效实验等实践活动,培养研究生的实验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进一步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写作能力,逐步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竞争力。

三  以当归药理研究为例的教学设计

(一)  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掌握当归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及相关的药效物质基础,熟悉当归的中医临床应用,了解当归现代研究新进展。

能力目标,提高中药学硕士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用现代科学理论阐述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的传统功效,能够设计比较完整的研究方案证明当归的主要药理作用和机制。

思政目标,培养研究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意识,引导研究生深入了解中药当归在中医药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对传统中医药智慧的尊重和传承,引导研究生弘扬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  内容设计

1  重点内容与要求

中药学硕士研究生中药药理学中补虚药当归的教学重点是与当归传统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要求掌握的内容比本科生更多,尤其补血活血、调经止痛和润肠通便3个传统功效之间的关系分析是研究生的高阶性探索学习内容;当归的“甘、温、辛”药性与“缓、通、润”药效之间的现代药理学描述是研究生的创新性学习内容;证明“补血活血”是“调经止痛”和“润肠通便”的基础和核心,是研究生富有挑战度的学习内容,要求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功底,也需要丰富的现代医学知识体系,才能符合研究生教学活动“两性一度”的标准[8]。

2  难点内容与要求

中药学硕士研究生中药药理学中补虚药当归的教学难点是当归分解运用的科学依据,中医认为,当归头,止血上行;当归身,养血中守;当归尾,破血下流;全当归,活血而不走。而现代中医临床通常不做分解用药,尤其现代检验分析方法发现当归的头、身、尾并没有显著的化学成分差异。基于此,设计教学难点提出问题,要求研究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文献考证,并设计实验方案进行讨论,有条件的时候可以参加课题申报。

3  热点内容与要求

当归的研究热点比较多,当前“从血论治当归抗肿瘤”“从血论治当归平喘”“从血论治当归防脱发”等已经进入大众视野,可以要求研究生开展探索性课题设计,培养“守正而不拘泥、创新而不离尊”的系统思维。

(三)  方法设计

硕士研究生的中药药理学教学方法与本科生相近,灵活性更强,主要包括案例分析、文献综述、试验设计和学术沙龙等。

1  案例分析

以案例导入法引出主讲中药当归润肠通便的功效药效分析,导入案例为:患者女性,45岁,主诉近期感到乏力、面色苍白、大便干燥、排便困难。患者无明显疾病史,但近期工作压力较大,饮食习惯偏好油腻食物。根据患者主诉、体格检查和相关检查结果,医生初步诊断为气血不足导致的便秘症,建议患者采用口服当归补血丸。在本案例中,重点分析当归是通过何种作用机制发挥补血活血功效进而润肠通便,通过解析血虚、血枯与肠燥之间的病理联系重点学习当归治疗血虚便秘的药理学依据。

2  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当归补血活血和润肠通便的作用研究不断深入,并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如当归多糖、黄酮类物质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加红细胞数量、改善肠道蠕动、增加粪便水分、调节胃肠道运动,增加肠道黏膜蠕动和肠道收缩力,从而促进肠道排便。此外,当归多糖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增加有益菌的数量,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临床试验发现,口服当归丸治疗便秘的患者,可以显著改善排便频率和质地,并减轻排便困难。基于此,可以安排研究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综述当归润肠通便功效相关的现代研究进展,拓展研究生掌握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技术方法研究结果的知识面,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文献阅读和综述写作的综合能力。

3  试验设计

为了验证当归及其主要成分的特定药理作用、作用机制等方面的信息,为当归药用价值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指导和组织研究生开展当归药理学试验研究方案设计,从试验目的、试验类型、试验对象、处理因素、观察指标和统计分析等方面进行全面设计和分析,既要遵循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的原则,又要充分考虑试验结果的实际应用价值或科学价值,尤其方法学研究或者理论创新方面的试验设计对研究生培养更具有价值。当然,试验设计必须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确保试验过程符合法规要求和伦理标准。

4  学术沙龙

中药药理学是交叉学科,涉及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非常广泛,举办高质量学术沙龙做为一种研究生教学方法,符合研究生培养需求和成长规律,中药学硕士研究生的中药药理学学术沙龙通常由中医学、中药学、药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和实验动物学等领域的学者、专家及其相关博士、硕士研究生参加,以经典中药或方剂的药理研究案例为抓手,如当归、人参、黄芪或者当归补血汤、四物汤等,分享已有的学术研究成果,交流学术思想,了解经典常用中药研究的最新动态,掌握中药药理学学科前沿,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做为教学活动的学术沙龙,组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9],可以是面对面的圆桌会议,也可以是线上交流,还可以是兴趣小组或者科研团队工作坊等。做为教学活动,毕竟时间有限,需要参加学术沙龙的所有成员提前准备相关的学术论文或研究成果,尤其是授课教师需要做足功课,这样才能在交流过程中充分展开讨论和辩论。

(四)  思政设计

中医药类硕士研究生教学的课程思政设计基本一致,包含掌握研究新成果,学习科学精神,从科学探索的过程和经典实验出发,在教学中培养研究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批判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中医药思维,增强中医药自信,摒除单纯的还原论思维模式,遵循中药多层次、多维度、多靶点、多途径调节机体功能的作用特点和规律,体现中医药整体观,进一步增强中医药理论自信。此外,教师可以通过课程小结和课后汇报等形式,培养研究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提升中药药理学课程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

四  教学实践与评价

按照当前社会发展对中药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的新要求,在分析甘肃中医药大学2021级和2022级中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特点的基础上,分别开展以当归、黄芪、天麻和甘草药理研究为例的中药药理学教学设计与过程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也存在着许多不足。

优势在于能够使研究生及时了解并掌握国内外中药药理研究发展趋势,加速理论教学内容的更新,及时地填补课程中的知识缺口,提升了研究生的专业知识水平;通过案例和实验方案设计训练培养了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能有效激发研究生的潜能;通过综述训练,能有效帮助研究生理解中药药理学学术研究的过程和学术论文撰写的特点,为后续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打下基础。

不足在于耗时、费力、个体化差异拉大,任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投入成本加大,教师设计一次高质量中药药理学教学案例需要2~3天的素材搜集和信息处理,研究生完成一次综述或者试验设计需要7~10天的文献阅读和方案修正,为此分小组开展教学活动,需要加强研究生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和交流,需要与同学一起协作、讨论、交流和合作解决问题,而研究生又是个体化培养特征非常突出的群体,研究生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教学任务较重时不堪重负,另外研究生的课题研究方向也影响学习质量和效率,中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只有部分从事中药药理研究,所以一部分研究生对教学形式非常认同,但对教学内容表示抵触,导致教学的个体差较大。如何解决这些不足,首先要充分做好教学准备,所有参与者在课前都要进行知识储备、文献阅读、方案初设等,带着问题参加教学活动,而且不限于学术沙龙;其次要深挖案例,选取教学案例或者讨论主题时切记不能随意,要注重经典和权威,讲究代表性和可示范推广性;最后要精益求精,以点带面,弄清楚搞明白一个方法,完善一个方案,建立一种模式,对其他类似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范式,才是教学研究的根本。

总之,在中药学研究生中开展中药药理学教学改革和探索非常必要,能有效培养研究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提升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并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实践需求的能力,但是仍然需要严谨地设计教学重点和难点,尽可能将“科研反哺教学”理念与“实例教学”有机结合,把握好教与学的平衡,在丰富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同时有效打通教学中的难点和堵点,激发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深度融入课程思政[10],逐步增强研究生的核心竞争力,逐步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中药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嘉宝,刘宝姝,王培.科研反哺教学——中药药理学教研体系的思考[J].科教文汇,2023(5):106-108.

[2] 吴家胜,沈岚,沈旭华,等.“科研反哺教学”在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25(18):44-45.

[3] 王瑾瑾,郑万春,刘德臣,等.科研能力导向型研究生医学统计学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3,21(19):170-172.

[4] 吴凡,汪玲.“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思路与实践[J].中国卫生资源,2019,22(6):399-404.

[5] 杜联峰,罗军敏,孙万邦.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相结合的教学法在研究生免疫学教学中的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22,40(24):72-74.

[6] 陆立鹤,王蔚东,陈小湧,等.聚焦前沿,交叉融通——病理生理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改革实践[J].解剖学研究,2023,45(5):488-490.

[7] 宋孝周,张远群,汪爱兰.科研反哺教学在林业工程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10):72-74.

[8] 吴国泰,王晓禹,杜丽东,等.面向“两性一度”“金课”标准的中药药理学教学改革与评价[J].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40(2):98-102.

[9] 陈金阳,龚虹波,林上洪.研究生学术沙龙活动的制度建设与变革——基于IAD框架[J].教育学术月刊,2021(7):55-62.

[10] 俞昊,冯修猛,陈晓双,等.回归育人本源,落实立德树人——谈研究生教育评价改革方向[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21,10(1):17-20.

基金项目:全国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研究课题“基于近30年学位论文信息分析研究中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与专业教育规律”(YJS-YB-2023-58);甘肃中医药大学研究生一流课程项目“中药药理学一流课程”(304107010102);甘肃中医药大学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基于两性一度的中药药理学教学改革研究”(YBXM-2021-09)

第一作者简介:吴国泰(1978-),男,汉族,甘肃清水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药药理与毒理。

*通信作者:杜丽东(1978-),女,汉族,甘肃庆阳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药药理学与毒理。

猜你喜欢

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教学设计
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篮球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内容设置研究
高校硕士研究生对学校和导师水平能力的评价分析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