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设计与实施

2024-06-03池英

高考·中 2024年4期
关键词:设计与实施学习任务群古诗词教学

池英

摘 要: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注重记忆与应试,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素养的提升。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设计,旨在改变这一现状,通过创新的教学设计和实施策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品位。本文着重剖析学习任务群的内涵及其对高中古诗词教学要求,探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科学有效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古诗词教学;设计与实施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旨在通过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升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并强化语文核心素养。

一、学习任务群的内涵及其对高中古诗词教学的要求

(一)学习任务群的内涵

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渠道,以项目为学习载体,通过整合语文资源、教学方法、课程内容、课堂情境的方式,提升学生核心語文素养。任务群不局限于某一篇课文或某一课时的学习内容,而是将课文内容与课文中所提升出来的共同点进行综合,形成专题和类别的划分。高中语文新课标提出了18个学习任务群,这是对多年来语文课程改革经验的提炼。每个任务群由多个单元构成,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任务”为引领带动整个单元的教学。因此,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内涵体现了层次性、多样性的特点,整个学习任务群的难度、内容方向以及深度与广度都有所差别,在专题主题的联系下,每一项任务群都有着不同的体现形式。

(二)“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对高中古诗词教学的要求

新课标在“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学习目标和内容”部分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在阅读、鉴赏、探究与写作中提升核心素养。

1.激发兴趣,感受诗词之美

在部编版教材中不仅专门安排了古诗词的单元学习,还在每一册各设置一个“古诗词诵读”栏目,精选古代不同时期文质兼美的古诗词作品。教师可运用群文阅读、比较阅读等方式,设置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了解掌握古诗词的文学常识并在熟读背诵中感受古诗词的韵律之美、意象之美和思想之美,不断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从而培育学生对传统文化及汉语美感的体认,加强文化积累。

2.读写融合,提升鉴赏能力

古诗词教学是传授文学知识,更是启迪思维、激发创作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古诗词的优美意境、真挚情感和独特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品味,感受其魅力。通过细致解读、情境创设和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愿意提笔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同时,通过模仿古诗词的语言表达方式和创作尝试,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言语运用能力,进一步加深对古诗词的鉴赏体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也是文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应学会辨别作品的美丑、优劣,深入挖掘古诗词的内涵,理解其艺术特点。而创作能力的培养则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诠释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重视实践,观照核心素养

美国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金字塔”理论,他认为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是效率最高的学习方式。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向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编辑古诗词作品集,举办古诗词朗诵会,组织古诗新唱表演,开展古诗词书法比赛等活动,给学生创造不同的展示交流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究文本建构经验。“只有在与文本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认知经验、阅读策略和思维品质,才是学生思维进阶和素养形成的关键所在。[1]”

二、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实践路径

(一)精确学习目标,落实单元任务

以学习任务群为线索,每个单元都设计出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研习)任务。通过这些助读栏目说明单元的人文主题、选文情况和学习目标,同时也为教师提供明确的教学指向,帮助教师有计划地制定教学安排。单元导语中的人文主题体现了本单元要达成的立德树人培育目标,是教师在教学中应给予重点关注的。学习提示则针对每篇古诗词的具体内容,提供了深入解读的线索和思考角度,有助于学生在预习和复习时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而单元学习任务的设计涵盖了整个单元的学习重点,落实了人文主题和单元任务,是新版教材的一大亮点。

如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单元导语中指出:“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因此,本单元教学中教师应重点关注“生命的诗意”的人文主题,带领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体味古人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例如,教材中《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其一)》的学习提示有助于学生感知课文思想情感、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此外,本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一要求学生查找资料,探讨诗作内涵并和同学交流;任务二让学生通过朗诵,感悟古诗词的音韵美;任务三为写一则文学短评。三个任务的设置都是对单元内容学习的整合,注重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学生自主、合作地探究学习。

基于以上三点,笔者依照学习任务群的目标要求与教学提示,对第7课《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其一)》的学习目标做如下设定:

1.阅读与鉴赏:诵读两首诗歌,了解四言诗与五言诗的不同韵律节奏;通过找诗眼、 析意象的方法体会两首诗不同的思想情感。

2.梳理与探究:能查阅诗人所处的背景时代与人生经历,知人论世,体悟诗人的人生观

择与精神世界。

3.表达与交流:结合历史与现实,谈谈曹操与陶渊明不同的人生理想与追求,试着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写一篇文学短评。

(二)创设学习情境,激发主体意识

新课标指出:“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2]”对学生而言真实的情境能够在学习中引起联想,启发他们深入感悟思考。在古诗词学习时,教师根据古诗词的主题和内容,明确具体的表现性任务,如分组朗诵、改写扩写、诗词创作、古诗新唱、飞花令比赛等具有趣味性与实践性的活动。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亲身体验古诗词中的情境和人物情感,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营造出生动、立体的学习情境。例如播放背景音乐、展示图片或视频营造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

例如,教必修上册第8课《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与《琵琶行(并序)》,可以让学生根据诗句创作“天姥梦游图”“秋江登高图”“月闻琵琶图”等,展示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而对于第9课《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类具有历史人物的诗歌,则可以让学生进行故事创作或短文写作,以现代视角重新解读或续写历史。教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1课《离骚》时,可以进行配乐朗诵,让学生通过声音抑扬顿挫、节奏快慢缓急和声调高低婉转等变化来传达诗歌的情感。对于叙事性较强的诗歌如第2课《孔雀东南飞(并序)》,可让学生对诗歌进行改编,创作课本剧,然后身着古装现场进行角色扮演。

(三)丰富研習活动,驱动深度学习

在古诗词学习中,教师需要根据不同诗歌文本的特点,设计多样化的课堂活动任务,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自主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这些任务应具有自主探究性、思辨开放性等特点,旨在驱动学生深度挖掘古诗词的内涵,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现更高效的学习。

1.对比联读教学

对比联读教学是古诗词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对比不同作品的异同,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教师在进行对比联读教学前,需要明确对比的作品,选择具有相似主题、风格、情感或创作背景的古诗词。学生在进行学习时,主要对比不同作品在语言、意象、意境、艺术手法等方面的异同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主动深入探究,理解其差异。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美感和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例如,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7课《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其一)》,它们分别代表了曹操和陶渊明的不同人生阶段和思想情感。曹操在《短歌行》中表达了求贤若渴、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而陶渊明则在《归园田居(其一)》中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的厌倦,因此,两位诗人在乱世中截然相反的人生选择,可以进行对比联读教学。

还有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望海潮》与《扬州慢》,可以“勾勒城市印象,感受城市风貌”为线索进行对比联读教学,引导学生体会柳永眼中的杭州和姜夔眼中扬州的不同风貌,从而感受词人要表达的不同思想情感。

这种对比联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运用能力,提高语文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提升审美品位,增强文化自信。

2.群文阅读教学

“群文阅读是围绕一个议题、研读多篇文本的一种阅读方式 ,有着多向度、开放性的特征,伴随分析、比较、审辩等思维过程。[3]”教师在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时,可以选择一个相关的议题,如“思乡之情”“离别之痛”等,然后将相关古诗词进行整合,并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比较性问题,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活动。教师还可以灵活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交流、探讨、补充等方式,共同解决问题。同时,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的学习方向和深度。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

以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选择“三国英雄人物”作为主题,将同单元的《短歌行》和初中教材中杜牧的《赤壁》进行整合。这些诗歌都涉及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因此,可以通过群文教学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此外,还可以比较三首诗中对曹操、周瑜等三国英雄人物的塑造和评价,探究不同诗人对同一历史人物的不同看法和态度;也可以比较三首诗在意象选择、艺术手法等方面的异同点。通过这些比较性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小组学习之后,每个小组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在班级中进行交流和分享,互相学习和借鉴,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反思与评价:“教、学、评”一致性,强化核心素养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应从整体思路出发,结合学业质量要求,构建教学支架和单元作业框架,对学习任务进行重组,以推动学生思维教师进阶,并提供深度学习反馈”[4]。因此,教师在设计和实施教学时,从目标设定到教学过程,再到评价反馈全程一致性,旨在构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深度学习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为此,古诗词学习课堂中设计读写融合的语言实践环节,是优化学习活动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在这一环节中,读是输入,是积累和借鉴;写是输出,是内化和创造,通过深度阅读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感悟,引导学生在理解和吸收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写作训练,共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可以说读与写,共生共进,是学习的开始,也是评价的开始。

以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望海潮》与《扬州慢》教学为例,笔者播放一分钟的家乡主题宣传视频《新时代新福鼎》,让学生感受家乡丰富的旅游资源、厚重的人文历史和独特的城市魅力。然后设置情境任务——为了更好地宣传城市形象,“五一”期间,福鼎市委宣传部向全市中学生征集“城市推介”词 ,请同学们模仿《望海潮》,写一篇福鼎城市推介词,要求选取家乡特色意象,写出心中的福鼎诗情。接着展开课堂任务,探究活动一把握意象,勾勒城市印象;探究活动二比较意象,感受城市风貌;探究活动三书写家乡,表达心中诗情。

在活动一和活动二中,学生通过两首词的意象把握和对比鉴赏,获得审美体验,并激发了感悟和言语表达欲望,在活动三的推介词写作中积极投入创作热情,分享展示环节中,学生纷纷交流自己的作品,展示了“教、学、评”一致的良好效果。

学生作品:东南形胜,闽东之最,太姥高耸千丈。美食广博,茶香四溢,滋味心间流荡。桐江水波起,锦鲤肆意游,坝上赏景。资国昭明,古色寺塔,名胜迹。

结束语

无论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还是从应对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角度而言,古诗词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而在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大背景下,探索古诗词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更显得意义重大。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设计与实践的研究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通过多层次的研习活动和教学实践,驱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深入体验古诗词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芹,张敏.写作评价量表:逆向设计原则下的阅读支架:以自然选择的证明教学设计为例[J].语文建设,2023(21):35-3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孙振坤.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多元方案”[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22(12):36-39.

[4]周刚,李巧云.“教-学-评一致性”视域下高中单元作业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3(37):33-36.

猜你喜欢

设计与实施学习任务群古诗词教学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作文教学初探
表述与实现:从“语文课程目标”到“语文课堂目标”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群文阅读教学
试析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游戏设计与实施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Pro/E设计机械零件》学习情境设计与实施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古诗词教学中艺术内涵的挖掘策略
浅谈比较阅读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