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文化思想视域下国际中文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探析

2024-05-21寇振锋

高教学刊 2024年14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课程设置

摘  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是展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因此,更名后的国际中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优化势在必行,突出“中国系列”课程尤为必要,从中华文化知识课程、中华才艺课程、中外融合课程三大模块中提炼“文化自信自强”之精髓,由此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的课程体系。只有掌握“文化自信自强”的精髓,才能成功培养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人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自豪地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文化自信自强;中国式现代化;國际中文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4-0051-04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taking Xi Jinping's Cultural Thought as the guide, promoting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self-improvement" is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China's cultural soft power. Therefore,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renamed cultivation model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is imperative, and it is particularly necessary to highlight the "China Series" curriculum. The essence of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self-improvement" is refined from the three modules of Chinese Cultural Knowledge Curriculum, Chinese Talent Curriculum and Sino-foreign Integration Curriculum, thereby constructing a curriculum system of Chinese discourse and Chinesenarrative. Only by mastering the essence of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self-improvement" can we successfully cultivate graduates majoring in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Everyone can tell the story of China well, spread the voice of China well, and proudly showcase a trustworthy, lovely, and respectable image of China to the world.

Keywords: Xi Jinping's Cultural Thought;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self-improvement; Chinese modernization;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major; course settings

在2023年10月7日至8日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将文化建设置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位置。此前,习近平总书记于202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可以说,这就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如果我们从国际中文教育的视角予以解读,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详细阐明了与国际中文教育专业息息相关的内容:“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1]”另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印发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中明确规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和博士更名为“国际中文教育”[2]。毫无疑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也即将正式更名为国际中文教育专业本科。因此,由“汉语国际教育”到“国际中文教育”名称的转变,更应该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理念的转变。针对当前的国际中文教育,崔希亮[3]就曾指出:“现在进入了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点,到了对事业的发展和学科的发展进行反思和总结的时候了。”可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在倡导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培养未来国际中文教师的国际中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相关问题。

毫无疑问,作为新时代的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自信自强尤为必要。只有对中华文化有深入了解,才能做到“文化自信自强”,才能更有底气地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换言之,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自强”这一目标是重中之重,必须切实掌握“文化自信自强”的精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海外汉学精华。

故此,在努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有必要重新审视与探讨更名后的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不仅要使“教得好”与“学得好”之间做到完美统一,在习近平文化思想视域下,我们还要思考如何把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自信自强的高素质人才。

一  课程设置的基本目标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根本遵循,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年版)(以下简称《国标》)为蓝本,对焦其课程设置要求,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中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  明确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核心目标

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自强”之间的姻缘关系。我们要继承和传播什么样的文化?如何彰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文化自信自强”视域下,明确国際中文教育专业学科的发展需要,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国际中文教育人才所需的“文化自信自强”这一核心目标。

(二)  注重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

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操——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在制定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建设方面,要熟知加强中华文化教育就是为了推进和展示“文化自信自强”,明确作为未来国际中文教师的青年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三)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

国际中文教育专业是培养中华文化和汉语言文字的教学者和传播者,在提升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同时,全面提升中华文化的传播效能。紧扣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发展需要,立足中国实践,培养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扎实底蕴,同时具备向全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能力。

(四)  对焦《国标》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对焦《国标》的同时,并紧密结合“文化自信自强”,突显培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文化软实力。《国标》本来是主动对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而建立的教学工作质量保障体系。《国标》最关注的是学生最后“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和“学好了什么”[4],最终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服务。

(五)  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模块体系

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充分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模块体系。打造突显“中国系列”的模块化课程,其中包含中华文化知识课程、中华才艺课程、中外融合课程三大模块,从中提炼“文化自信自强”之精髓。

(六)  开拓跨文化与中外融合视野

更名后的国际中文教育专业需进一步增强中外融合的国际化教学改革和课程设置力度,对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等进行全面梳理和调整,增加国际化视野强和中外融合度高的课程,同时增加“文化自信自强”的思政课程元素。

故此,我们只有突出“文化自信自强”目标体系建设,才能满足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培养合格国际中文教师这一总体目标。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课程优化,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  课程设置的基本方案

根据习近平文化思想、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及国家发展战略所需,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课程优化要以“文化自信自强”为根本遵循,以“中国系列”课程为出发点,同时对焦《国标》,优化课程设置[5]。我们可以尝试实施如下具体的课程设置方案。

(一)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强化“文化自信自强”这一培养目标,必须完善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将现行的“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良好的人文和科学素养、坚定的民族精神。”这一培养目标调整为“立足中国实践,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培养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底蕴。”如此调整,必将更有利于彰显培养学生“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素质与能力。

(二)  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中国系列”课程

立足中国实践、讲好中国故事,打造“中国系列”课程是关键所在。明确在“中国系列”课程中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力。关于“中国系列”课程,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中华文化知识课程、中华才艺课程、中外融合课程三大模块。

1   设置中华文化知识课程模块

这一模块课程基本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和当代中国国情等能够充分体现中国文化精髓的课程。

2  设置中华才艺课程模块。

这一模块课程基本包括,中国书法、中国剪纸、中国茶艺、中国京剧、太极拳和中国武术等能够突出中华文化技能的课程。掌握具有代表性的中华才艺和手工技能,能够为毕业生将来从事国际中文教学和中华文化传播打好基础。

3  设置中外融合课程模块

这一模块如海外汉语教学研究、世界汉语教育史、中外文化专题研究、跨文化交际和海外志愿者讲习等。尤其是海外汉语教学研究、世界汉语教育史课程,是掌握海外各国保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是展现“文化自信自强”的最佳形式。回顾世界各主要国家汉语教育的经典案例,尤其认识到各国汉学家对中国文化传播的突出贡献,更有利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培养未来国际中文教师所具备的“文化自信自强”的厚重力。

三大模块之间形成互为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做到传统与当代并行、理论与实践并重。传统文化蕴含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当代文化彰显了时代精神与自信自强。可见,在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突出三大模块的教学比重,从三大课程模块中充分提炼出“文化自信自强”的精髓,有利于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充分了解,培养“文化自信自强”理念。与此同时,熟悉和掌握中外文化,并能自觉进行中外对比与跨文化交际,能够满足对国际中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需求。

总之,遵循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文化自信自强”这一总体目标,做到“文化自信自强”与专业课程高度融合。通过“中国系列”课程,不仅可以展现学术自信[6],更能够体现“文化自信自强”,增强学生的自豪感、自信心、凝聚力。只有如此,学科建设才能紧跟时代步伐,才能符合国家要求的课程育人、专业育人的总体目标。

三  具体措施与实施办法

在“中国系列”课程优化后,为了实现培养学生树立“文化自信自强”的理想信念,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可以尝试运用如下具体措施和实施办法。

(一)  增强“文化自信自强”课程元素

1  突显“文化自信自强”思政元素

在“中国系列”课程大纲上,紧扣教学内容,创新教学理念,在课程教学大纲中融入“文化自信自强”课程思政元素。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使教学与育人达到同向同行,使价值引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这三个维度达到和谐统一。同时,合理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将“文化自信自强”元素融入到整个教学内容之中,并体现在课程评估与测试考核当中。

2  积累“理解当代中国”元素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理解当代中国”的“金钥匙”。故此,我们在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必须将当代中国的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治国理政理念、中国式现代化、中国智慧、大国担当、“一带一路”和脱贫攻坚等能够展现当代中国活力的元素,融入到课程当中。并通过学生将其传递给全世界,展现中国作为大国的担当作为。培养学生成为当代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桥梁纽带[7],助力当代中国文化“走出去”与“融进去”。

3  增加中外融合的课程元素

关注海外汉语教学动态,尤其针对海外汉学的教学内容,通过分析从古至今的海外汉学家的影响力,挖掘海外汉学家“逆向”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和“融进去”的经典案例,能够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在海外传播的历史之悠久。海外汉学家的故事本身就是“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表现形式,无疑会使学生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走出去”“融进去”的创新案例,可以借助海外孔子学院和中小学汉语教师志愿者的教学实景与身边故事,引导学生深入观察与思考,深入体会与借鉴由此带来的“文化自信自强”。

(二)  实施办法

1  发挥教师团队主导作用

根据三大课程模块,组建三支教学团队。积极组织教师团队开展专题式教学、集中讨论、集体备课等,积极主动把“文化自信自强”的培养理念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首先教师要时刻树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自强”的意识, 增强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其次教师自身要时刻培养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自强”的素养;最后要加强文化传播意识,努力做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此外,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随时关注本专业领域的最新动态,做到与时俱进,及时将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之中,剔除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

2  创新教学手段与教学技术

为了使“文化自信自强”与“中国系列”课程达到高度融合。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开拓创新,融合课堂主讲、现场互动、课堂反馈等教学方式,巧妙地寓“文化自信自强”的精髓要义于“中国系列”课堂教学之中,在引人入胜、潜移默化中实现教学改革总目标。改革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更名后的国际中文教育专业更需要赋能新技术,需要随时应对人工智能的挑战,同时不能忽视人工智能技术为学科发展所带来的优质教育模式与丰富的教学资源。

3  探索多种课堂教学模式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操为中轴”的课堂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模式上做到融合与创新,汲取各家之所长。根据课程知识体系的不同,注重知识点的提炼和课内课外资源的精选,适当采取翻转课堂、模拟课堂、虚拟课堂及微课堂等形式,以课堂教学、专业实践为主,以兴趣引导、目标导向、职业引领为主要形式,形成从课内到课外,再到校外的开放性教学模式。同时,引入案例教学,拓展知识储备视野,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的相互渗透与相互促进,探寻最佳有效提高国际中文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模式。

4  搭建“双向交流”平台

搭建“中外互動”“本硕沟通”的校内“双向交流”实践平台,充分发挥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士和国际学生这两大可以优势互补的学生群体。实现“中外”“本硕”学生群体互学互助,形成国际中文教育专业所特有的最为便捷的国际化渠道。通过两组群体的近距离碰撞,让所有学生都能够认识到文化的多元性与民族性,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意识。如此平台的搭建,有利于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学科建设向着“大学科化”方向发展,并成为“真正学科”[8]。

四  结束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所积淀的丰富宝藏,是构筑“文化自信自强”的根基,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理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与“融进去”,加强与世界各国间文化交融,有利于深化世界各国更加客观地理解当代中国国家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可以说,更名后的国际中文教育专业恰逢其时。能够担此重任的国际中文教育专业不仅是国家的事业,更是民族的事业[9],我们要明确由专业到学生,再由学生到专业的相辅相成的逻辑关系。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最终推动中华民族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为了使国际中文教育专业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顺应新征程的发展变化之所需,必须做好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改革,培养国际中文教育专业人才扎实掌握“文化自信自强”的精髓,并能将其“讲好”和“传播好”,在交叉学科的大背景下,使该专业发展成为具有学科特色的国际中文教育体系[10]。显然,“中国系列”课程的三个模块,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自强”的坚强后盾,是“文化自信自强”的水之源和木之本。

故此,通过课程优化的探索与实施,全方位合理配置教学内容,使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通过四年专业学习,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以及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凝聚力。总之,只有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及其在海外传播与拓展的巨大成就,才更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向着“文化自信自强”方向转化,最终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现代化式”的整体提升。无论是从学科到专业,还是从教师到学生,均应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话语能力”体系的建设与实施,使国际中文教育专业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2-43.

[2]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Z].2022:3.

[3] 崔希亮.国际中文教育的十二个重点研究领域[J].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2023(1):3-12.

[4]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85-89.

[5] 张蔚虹.基于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谈教学的几个问题——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例[J].高教学刊,2019(12):1-3.

[6] 吴应辉.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建设中的中国担当与学术自信[J]. 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9(4):27-29.

[7] 崔久军,王美玲.文化“走出去”背景下大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证研究——以青岛T大学为例[J].高教学刊,2023,9(31):1-4.

[8] 李泉,陈天琦.论新时代对外汉语教学的“大学科化”之路[J].教育科学文摘,2020(4):43-45.

[9] 吴应辉.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服务强国战略八大功能与实现路径[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48-56.

[10] 王治敏,胡水.交叉学科背景下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华文教学与研究,2022(1):86-95.

基金项目: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海外汉语教学研究”(辽教办〔2022〕302号);辽宁大学本科优秀主讲教师教学改革项目“课程思政建设系统研究——以《世界汉语教育史》为例”(MSJG2020ZJJS44);辽宁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文化自信视域下对外汉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G2020YBXM170)

作者简介:寇振锋(1969-),男,汉族,辽宁凌源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国际中文教育、专门史。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课程设置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创业创新导向下的高校动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关于提高军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邓小平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