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立场 突出问题导向

2024-04-04施拥军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4年2期
关键词:学生立场问题导向道德与法治

施拥军

[摘 要]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围绕“我与国家和人类文明”这个专题内容,教师应基于学生立场,紧扣学生生活,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教学活动。教学中,教师要突出问题导向的发展性、情境性、实践性和反思性,引导学生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最终达成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学生立场;问题导向;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1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06-0022-03

细细研读《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道德与法治新课标”),我们不难发现,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和教学,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尤其强调在真实生活情境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这一理念,笔者结合“闻名世界的文化遗产”这一内容的教学,谈谈教师如何基于学生立场,突出问题导向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回归学生生活,突出问题导向的发展性

“闻名世界的文化遗产”是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多样文明  多彩生活”第6课《探访古代文明》中的第二个话题。本课时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国和世界重要文化遗产的过程中,领悟不同文明的价值和交融,树立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意识。然而,对文化遗产的内涵,六年级的学生很难准确理解和深刻领悟。对此,笔者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在“说一说,走进文化遗产”的教学活动中,突出问题导向的发展性,以此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师:(很神秘)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件宝贝,想不想看一看?

生:(特别期待)想!

师:(一一展示剪纸、书法和算盘)能说出这几件宝贝的名字吗?

生1:(很失望)这不就是剪纸吗?哪里是什么宝贝呀!

生2:对啊!我们班有许多同学学书法,这也太普通了!

生3:(很不屑)用算盘来计算,太过时了!

师:可别小瞧它们!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响当当的身份,你们知道吗?

生4:(疑惑不解的同时又肃然起敬)是“文化遗产”吗?

师:准确地说,它们都是“闻名世界的文化遗产”(板贴课题)。对此,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5:这些在我们看来普普通通的东西,怎么就成了世界文化遗产呢?

生6:我们国家还有哪些闻名世界的文化遗产呢?

……

师:带着这些问题,接下来咱们一起走进世界级的中国文化遗产,去探访引以为傲的中国古代文明。

在“说一说,走进文化遗产”的发展性教学活动中,笔者考虑到“文化遗产”这个学科概念抽象难懂,如果采用“填鸭式”的灌输教学,学生不仅不易接受与理解,还难以产生求知欲。为了拉近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距离,找到与之同频共振的契合点,教学的落脚点应紧紧围绕学生耳熟能详的、司空见惯的、所谓的“普通”物件来展开。在学生的情感反复被调动之下,课堂在回归生活的真实问题——这些生活中的常見物品,竟然还有一个“共同的、响当当的身份” 中展开。如此一来,突出问题导向的发展性的教学活动,不仅增强了课堂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发展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解决“文化遗产是什么”的问题上,教师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原则,不可生硬地将概念灌输给学生。只有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融合,在真实的情感体验和探究式学习活动中,才能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正如道德与法治新课标中所说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立足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坚持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统一,主题学习与学生生活相结合。”

二、源于学生生活,突出问题导向的情境性

在“说一说,走进文化遗产”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引导学生依托真实的生活经验,利用身边熟知的素材,对学理性强的内容进行启发式教育,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接下来,在走进“闻名世界的中国文化遗产”的教学环节中,笔者基于学生的认知经验,借助“猜一猜,探访殷墟文字”教学活动,突出问题导向的情境性,以此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师:接下来,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两张刻有甲骨文的兽骨图片,以小组为单位组成一个小小考古队,选择一两个甲骨文,猜一猜是什么字,并说一说怎么猜到的。

师:能学以致用,真了不起!现在我来考考大家。如果把1号兽骨中的“田”和2号兽骨中的“马”或“车”换一换,可以吗?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3:应该不可以。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我们知道了每一片兽骨都用甲骨文记录了当时发生的事情。

生4:是的,结合兽骨中其他的甲骨文,我猜1号兽骨可能记录了农事;2号兽骨可能记录了战争。现在看来,我们的老祖宗太厉害了!

师:可不是吗!三千多年前,我们的老祖宗不仅发明了甲骨文,还用它来记录当时的生活。这不仅仅将中华文明史大大提前了,还是其他国家无法企及的。为此,2017年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在“猜一猜,探访殷墟文字”的情境式教学活动中,笔者引导学生立足现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在以小组为单位组成的“考古队”这个特定的情境中,以“小小考古学家”的身份,对殷墟里的重大发现——兽骨上的甲骨文,进行探访并揭秘。如果说在“猜一猜,探访殷墟文字”的环节中,“小小考古学家”们充分利用了语文学科积累的知识来进行探秘的话,那么在“换一换”的环节中,“如果把1号兽骨中的‘田和2号兽骨中的‘马或‘车换一换,可以吗?”这个问题就极具情境性导向。学生不仅要借助认知经验,还要充分挖掘两块兽骨这一特定物件中蕴含的其他信息,来综合判断它们可能记录的内容。

在解决“甲骨文记录了什么”的问题上,教师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原则,不仅要弄明白甲骨文是什么这一知识性问题,更要挖掘它背后所反映的历史的、文化的巨大价值。“猜一猜,探访殷墟文字”这一实践活动的探秘过程,体现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要“在什么样情境下,运用什么样的知识,来完成什么样的任务”。正如道德与法治新课标中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设置议题,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的实践探究和体验活动”。

三、用于学生生活,突出问题导向的实践性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提倡将主题教育蕴藏于特定的情境中,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情感和能力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因此,笔者在接下来引导学生探索金字塔为代表的其他古代文明成就时,借助“做一做,揭开金字塔奥秘”的教学活动,突出问题导向的实践性,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师:课前,针对金字塔的不解之谜,大家做了一番调查。现在,从中选择一个你最想知道的问题,咱们来交流一下。

生1:金字塔墓室中的木乃伊是如何制作的,为什么千年不腐?

生2:古埃及人是如何把这些巨石一层一层地堆砌起来的?

师:我发现许多同学很关心这个问题——这么大的巨石是如何堆砌上去的?(课件出示)为了解开这个谜,咱们充分利用这些材料(滚筒、杠杆和坡道等),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开展小组探究活动。

生3:(活动失败的一组)虽然我们这组没能将巨石运上去,但这反而让我们感受到古埃及人民的智慧。

生4:(活动成功的一组)我们从五年级语文《金字塔》这课中获得了灵感,虽然这些工具简单,但是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可不简单。你们看!我们用木棍既可以做轮子,又可以当杠杆。古埃及人民肯定也想到了这点。

生5:没错!学习了五年级科学《撬重物的窍门》这课后,我们利用杠杆原理在生活中做过一些省力的事:用铁锹挖土、用开瓶器开啤酒瓶……我想古埃及人也会利用这个原理把巨石运上去。

师:可不是嘛!古埃及人不仅仅在物理学领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他们在建筑学、数学和医学等领域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课件出示古埃及在其他方面的成就)

在“做一做,揭开金字塔奥秘”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中,笔者基于课前的调查,立足于学生普遍想要解决的一个问题——“这么大的巨石是如何堆砌上去的?”,运用有限的道具,组织学生开展了充满挑战性的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纵观这个探究性活动,它不但要求学生综合运用百科知识,还要突出问题导向的实践过程。这样,在动脑思考、用心合作和动手实践的共同作用下,发展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解决“巨石是如何堆砌上去的”的问题中,教师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没有停留在理论分析的层面,而是充分利用跨学科学习的策略,整合课程内部及课程之间的资源,打通学科知识和学生生活的壁垒,促使学生在实践中达成深度学习。正如道德与法治新课标中的要求:“教学要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加强课内课外联结,实现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配合。”

四、高于学生生活,突出问题导向的反思性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要结合学生生活,还要高于学生生活。基于这样的认识,在“不同文明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借鑒的”教学环节中,笔者借助“比一比,不同文明相交融”的教学活动,突出问题导向的反思性,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师:世界文化遗产见证了人类文明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这些不同文明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瞧,“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就是出自《汉穆拉比法典》。(课件出示《汉穆拉比法典》第196条内容“倘自由民损毁任何自由民之子之眼,则应毁其眼”,让学生自读并领会这一法律条文)

师:(出示课件)再来看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179条:“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比一比这两部法典的这两处法律条文,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这两处法律条文都是从“人身伤害”方面来讲的。

生2:我觉得《汉穆拉比法典》很残酷,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更具人性化。

生3:我认为《汉穆拉比法典》是根据当时的社会现状来制订的,现在看来有很多不足,但在当时已经很了不起了。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能与时俱进、更为完善,是因为在继承与发展了相关法律的基础上制订的。

……

师:你们说得都有道理,古今中外不同文明之间是互相学习与借鉴的。在对待这些不同文明时,我们得用辩证的、联系的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在“比一比,不同文明相交融”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借助成语“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引出《汉穆拉比法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离学生生活较远,且高于学生生活认知的法律条文,试图通过比一比的方式,让学生围绕“同样是人身伤害的法律条文,在处理规定上为什么迥然不同?”的问题来展开交流,突出问题导向的反思性。在深入反思中,学生领悟到这种差别的背后,既有时代的制约,又有文明的发展。

在解决“相同法律条文为什么有不同规定”的问题中,教师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原则,在树立正确的思维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法治观念来审视问题、反思问题,并进行综合判断,最终获得对待问题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正如道德与法治新课标中指出:“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时效性、生动性、新颖性,让道德与法治课成为有现实关怀和人文温度的课堂。”

综上所述,在“闻名世界的文化遗产”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基于学生立场,紧扣学生生活,围绕“我与国家和人类文明”这个专题内容,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突出问题导向的发展性、情境性、实践性和反思性,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文明的代表性成果及其意义,有助于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最终达成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猜你喜欢

学生立场问题导向道德与法治
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增长点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研究
克拉玛依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研究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十八大以来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理念、思路与路径
大学英语教学中PBL教学模式的实施研究
小学班主任工作三要素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以“学生立场”为基点构建课堂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