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段式通识教育体系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2024-03-31陈静钱政

高教学刊 2024年37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

陈静 钱政

摘  要:建设教育强国,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未来方向。“通识教育”重在培养综合素养能力,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正越来越成为人才培养改革的热点。担负着发展航空航天事业使命的B大学,紧跟国家战略需求调整育人模式。从21世纪初B大学经过科学试点、有序推进,最终形成三段式本科通识教育体系,即大类通识培养阶段、专业基础培养阶段与研究能力培养阶段结合。其中在大类培养阶段,以书院制育人与课堂教育结合强化通识教育,塑造基本科学研究思维;在专业基础培养阶段,培养跨学科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在研究能力培养阶段,将科学前沿和交叉学科融合,培养科研能力;通过三阶段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效果显著。该文深入分析B大学通识教育实践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和仍面临的困境,思考如何在新时代高质量人才培养的背景下更加突出B大学特色,进一步升级现有通识教育体系。

关键词:通识教育;三段式通识教育体系;大类通识培养阶段;专业基础培养阶段;研究能力培养阶段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S1-0048-05

Abstract: Building a strong higher education country, cultivating top innovative talents i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A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comprehensive quality training, "General education" conform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earing the mission of developing aerospace industry, B University has been closely following the call of the times and adjusting the education mode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strategic needs.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after scientific pilot and orderly promotion, B University eventually formed a three steps general education system, which consist of the large-category training stage, the professional basic training stage and the research ability cultivation stage. In the large-category training stage, we would strengthen the general knowledge ability through combining college education with classroom education, and then shape the basic scientific research thinking ability of these freshman students. In the professional basic training stage, we would cultivate students' interdisciplinary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thinking mode. In the stage of research ability cultivation,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is cultivated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tific frontier and cross-disciplines.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ree-step general education system, the cultivation effect of innovative talents is remarkable. In this paper, we deeply analyzes the achievements and difficulties during the practice of general education of B University, in the same time we considers how to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 Univers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igh-quality talent training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general education; three-steps general education system; large-category training stage; professional basic training stage; research ability cultivation stage

近年來,在世界格局的加速变化、第四次工业革命兴起以及国家民族复兴的需要等多重因素催生的教育变革需求下,专业教育知识窄化、学生人格教育缺失导致的协作创新能力不足的缺陷日渐明显[1]。目前,我国依然是以“专才”培养模式为主,通识教育作为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在我国“全才”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拔尖人才培养等多种培养模式中日渐受到重视。相较于欧美等教育发达国家,我国开展通识教育较晚,虽然在大多数院校本科阶段实施通识教育,但做法和思路都不是很清晰,如依然存在“通专之争”、教育理念认识偏差、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难题[2-8]。作为典型的工科优势大学,B大学在其通识教育的实践探索过程中,既有我国现代通识教育探索理念的浸润,也有其工科院校带来的困扰,甚至可以说B大学通识教育的探索浓缩了我国工科优势高校通识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困境,研究B大学通识教育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  B大学通识教育实践历程

(一)  萌芽(1999—2009年)

随着科技进步及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深入,专业过度分化无法适应工业发展快速迭代交叉融合产生的人才需求[9]。1995年,国家教委印发《关于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自上而下推动人才培养改革[10-11]。王洪才等[2]认为,文化素质教育就是中国版的通识教育原型。B大学在时任校长沈士团的引领下开始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明确提出学生7个方面的素质要求。2006年,B大学成功获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成为第二批建设单位。

在这一时期,B大学领导团队意识到专业过度分化不利于人才培养,B大学结合自身的航空航天特色,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自上而下推进B大学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视为B大学早期的通识教育探索。

(二)  试点(2010—2012年)

2010年,组建知行文科试验班探索通识教育改革B大学方案,探索出核心通识课、一般通识课并行的通识课程体系建设方案。经过两年试点,2012年将通识教育首先推广到全部文科学生。同年怀进鹏校长主持发布《人才行动计划白皮书》,白皮书中的“长城行动计划(本科教育教学)”部分,首次提出“构建通识课程体系,实现通识基础的专业教育”,决定将通识教育推广到全部学生。同时,在沙河校区推行书院制,探索以书院为载体的通识教育改革,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人格,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独立思辨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12]。

这一时期,我国正处于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时期,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受到了国家重视和社会关注[13]。B大学在这一时期,大力推进探索各类人才培养实验班,并且制定契合各类人才培养目标的规划和制度。明确通识教育作为B大学未来基础性工作,旨在落实“强化基础、突出实践、重在素质、面向创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方针,服务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战略目标[14]。在这样的政策主导下,B大学通识教教育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以知行文科实验班作为试点进行早期探索,获得成功模型后,渐次推广到文科、理工科学院试点,并且通过结合航空航天特色与工科可实践优势,在探索过程中不断加以调整和修正,形成了体系化、可持续发展的适合B大学的通识教育初期模式。

(三)  发展(2013年至今)

2013年,B大学全面总结通识教育的经验,成立通识课程建设委员会,拟定并发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识教育白皮书》,这是B大学通识教育的里程碑,同时也是国内高校首份通识教育白皮书[14]。通识教育白皮书的发布,全面总结了通识教育的经验,并规划了B大学通识教育的蓝图。设计了B大学通识课程体系,形成“公共课、通识课、专业课”三级课程体系,将通识核心课定为校级核心课程,通识课程逐步取代公共选修课程。2017年成立北航学院,建立结合大类培养书院制育人的大类培养通识教育与后续专业学院通识教育培养的三段式培养体系实现人才的通识教育培养。2019年“校通识课程建设委员会”重组并更名为“校通识教育委员会”。

在这一时期,B大学在全校开始进行通识教育,完成了通识教育建设第一阶段的历史任务,对人才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B大学通识教育的目标明确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使其具有批判性思维、科学精神、多学科视角、国际化视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识教育白皮书》在高等教育界广泛流传,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二  B大学通识教育实践经验与問题反思

(一)  实践经验

B大学通识教育的探索从最初的人文素质教育到今天的综合素质培养,虽然名字不同,但是内涵一致。经过20多年的探索,B大学在通识教育改革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一定成绩。

首先,B大学形成了科学试点、层次分明、有序推进的通识教育建设模式,即以文科知行试验班为试点,渐次推广到文科学院、理工科学院、全校的教育层次,并且在建设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并进行调整修正。

其次,B大学构建了以低年级为主,贯穿本科教育全学段的多级进阶式的通识教育体系(图1)。①成立北航学院,以“学生为本、通识为基、融合一体、创新开放”的核心理念,整合全校资源,在大一通过大类培养与书院制结合的模式强化通识教育、实践通专融合[15]。如图1所示,在大类通识培养阶段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研究思维为主,通识课程以宽口径、大平台为特征,包含丰富的一般通识课和以新生研讨课为主的核心通识课。其中,专业导论课的设置更是为大一新生提供了全面的多学科领域基础思维的学习机会,专业导论课同时兼具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属性,此外,专业导论课配置了院士、长江、杰青等多种优秀教师(表1),专业导论课也得到了学生的极大认可,几乎门门爆满。②大二学生进入专业学院后,在学院内部实行小大类培养,我们将本阶段命名为专业基础培养阶段,主要进行跨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结构的培养,同时在此阶段学校设置了名师研讨课等通识类课程供学生选择,拓宽学生知识面。③进入大三和大四阶段,我们称之为研究能力培养阶段,学校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前沿、科学研究能力、学科交叉研究能力为主。设置了专业研讨课等进阶型的通识类课程来扩充学生的学科交叉知识及“冯如杯”、科研课堂和各种竞赛来培养学生的学科交叉科学研究能力。B大学通过在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通识能力培养目标,结合专业教育形成了本科阶段进阶式的三段式通识培养体系。

最后,B大学通识教育不仅仅局限于通识课程的建设,同时成立北航学院,探索出通识教育与大类培养、书院制建设结合的培养模式。2016年,“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后,各大高校相继推出各自的通识教育优化版本,逐步摸索到了适合自身的本科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方式[16-18]。2017年,B大学明确通识教育的目标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使其具有批判性思维、科学精神、多学科视角和国际化视野。北航学院成立,集全校优质教育资源推进大类培养实施,通过书院“思政、学业、导师、博雅、社区”五位一体的建设,培养学生自信、自尊、自励素养,构建开展通识教育的有效载体[15]。此外,通识教育的形式不仅局限于课堂,北航学院还设立大师讲座、院长论坛、基地认知和科创实践等活动环节,厚植空天报国情怀,引领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相结合。

整体来讲,B大学的通识教育是分段式的,在本科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通识教育目标,其中以大类通识培养阶段为主开展。大一阶段的通识教育,通过与书院制结合,重文理基础,瞄准全面发展。B大学将大类培养与通识教育紧密结合的实践,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获得了学生的高度认可。2020年对经历过大类培养的学生进行调研,95%的学生认为自己获得了广泛的通用知识,多个学科领域知识交叉融合的能力加强。自北航学院成立以来,学校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成果喜人,尤其以学院本科生通识课自主设计的“冯如三号”2019年10月创下25~100 kg级油动无人机续航时间的世界纪录, 2021年5月“冯如三号-100型” 持续飞行了80小时46分35秒,超过了由美国极光飞行科学公司研发的“猎户座”2 500~10 000 kg级油动固定翼无人机2014年创造的80小时2分52秒的世界纪录,跃居全世界油动固定翼无人机(重量等级无差别)续航时间的榜首。

(二)  问题反思

虽然B大学在通识教育探索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在通识教育内涵、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管理支撑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制约着通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1  大类培养阶段群体局限性

B大学分阶段通识教育目前主要是在大类培养阶段实施,即大类培养和书院制建设结合在一起。但是,B大学同一书院学生是由培养过程相似、学科专业背景相近的大一学生组成,而国外学院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这种差别导致北航书院学生无法最大程度实现学识互补、思维碰撞的书院建设初衷。此外,由于书院学生学科近似,与之相对应的导师也是来自相近行业,教师在书院制建设过程中也无法最大程度达到“通”的目的。因此,B大学分阶段通识教育体系的设置中如何优化通识教育与大类培养、书院制、专业培养之间的内涵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思考。

2  缺乏专业专职组织机构

B大学通识教育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全校通识教育目标、方案等,通识教育的组织管理主要是通过校级行政机关教务处与各学院进行沟通和协调,通识课程的开设更多的是随机点状分布。纵观国内外通识教育发展较好的高校,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等,均设有专门负责通识教育的组织机构,而B大学截至目前没有这样的组织机构。通识教育责任主体的缺失,导致B大学通识教育存在通识教育缺少全局规划、专门的有教育研究、缺少持续且有针对性的教学质量监督和改进等问题。

3  文理科课程设置不均衡

B大学全校范围内已开设通识课程770多门,其中涉及经典研读、人文素养、社会科学、科技文明、创新创业5大板块的核心通识类课程有300多门,学科种类丰富,并且课程数量还在不断增加。但是,作为典型的工科院校,B大学通识类课程的开设表现出学科不均的情况,以核心通识课课程开设情况为例(图2),可以明显看出理工科类科技文明板块课程的开设数量要远远高于经典研读和社会科学的文科类课程开设课程,理工科类课程占比达到63%。其次,经典研读类课程作为B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精心规划的精品课,目前却仍只覆盖文科大类,没有能够辐射到理工科。目前在不同的学生群中开设的课程与通识教育目标之间对应关系仍不够清晰,通识课程体系还需进一步从顶层规划调整。最后,为了丰富学校通识课的种类,通识课程数量急剧增加,这也导致了课程质量参差不齐,课程出现“泛水化”倾向。

总体来讲,B大学的通识教育仍存在范围不够广、缺乏组织机构、课程分布及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三  B大学通识教育未来方向的思考

经过20多年的探索,B大学形成了三段式通识教育体系,针对B大学在通识教育改革过程中面临的困境,我们有如下设想对现有体系进行升级。

(一)  提高对通识教育的认知,全校范围内达成共识

陈向明[10]认为,通识教育中的“通”是贯通,能够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去思考。B大学在通识教育的探索过程中的经验表明,通识教育不是专业教育的补充,通识教育更像是专业教育的延伸,通识教育是以专业教育为基础的,通识课程如果没有专业课程作为基础,就不可能达到所需要的深度。B大学通过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文理工科知识基础,构建多学科知识结构,促进学生形成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开阔的学术视野,使其具备跨领域的合作能力与领导能力。此外,书院制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进一步地思考目前的书院制与通识教育的关系。一方面,在目前专业相近背景学生隶属同一书院的实际情况下,思考如何扩大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物理空间上的接触,为不同专业背景学生学科思维碰撞提供条件;另一方面,对现存的书院育人项目进行升级改造,认真思考目前每一个书院的育人项目,在某一个或者某几个项目中通过目标导向的项目设计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而不是盲目扩张项目,只重数量不重质量。

(二)  推进有组织的通识教育,加强学术与行政协同合作

通识教育组织需要兼具学术和行政双重职能,统筹规划全校通识教育的建设,加强学术与行政的融合,形成互相支撑的工作模式。通识教育组织的职责需要具备学校通识教育规划、研究、课程设计和课程质量保障等职能。在组织设置上变“兼职人员”为“专职人员”,促进课程由“散乱无序”向“有序进阶”转变。

(三)  升级“通专融合”的本科分阶段知识、能力进阶课程体系

目前的通识教育以低年级为主,贯穿本科全学段,但是主要集中在大类培养阶段。我们需要进一步升级通識教育课程体系,扩大通识教育在B大学育人目标中的支撑作用。其次,需要加强文科类通识课程在通识课程中的比重,扩大经典课程上课学生范围。再次,从用人单位对B大学毕业生能力评价入手,在课程设置上加强学生“短板”的培养,如用人单位对认为B大学毕业生在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等方面可以加强,课程设置上可以增加写作类课程,在大类通识培养阶段培养学生的基本沟通与书面表达能力,在专业基础培养阶段培养基础的学术写作能力,在研究能力培养阶段强化学术写作能力。

四  结束语

B大学通识教育的探索与国家高等教育改革是同步的,经过多年建设,B大学建立起分阶段通识教育体系,在大类通识培养阶段培养学生基本科学研究思维,在专业基础培养阶段培养学生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在研究能力培养阶段培养学生科学交叉研究能力。已经初步完成了通识教育培养体系设立,但是相较于其他高校,仍存在发展滞后的缺点,今后将通过建立实体组织并通过其进行通识教育系统规划,延续理工科优势,加强文科通识教育等变革,进一步升级B大学通识教育。

参考文献:

[1] 刘献君,吴洪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涵、制约与出路[J].中国高等教育,2009(12):10-13.

[2] 王洪才,解德渤.中国通识教育20年:进展、困境与出路[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21-28.

[3] 周谷平,张丽.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教育研究,2019,40(3):107-116.

[4] 尹丽君.通识教育的文化透视[D].太原:山西大学,2011.

[5] 夏禹龙,刘吉,冯之浚,等.学科综合化和通才教育[J].教育研究,1981(5):34-39.

[6] 吴靖.美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理论的历史分析、比较及其启示——以哈佛大学为例[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11(2):88-92,97.

[7] 阎光才.关于本科通识教育的林林总总[J].中国高教研究,2021(12):12-17,56.

[8] 苑健,雷庆.美国高校工程专业沟通能力课程设置的两种方式比较研究——以普渡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23,354(2):89-95.

[9] 侯召响.大类招生模式对大学生发展的影响浅析[J].科技风,2020(18):281-282.

[10] 陈向明.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3):64-68.

[11] 陆一,杨曈.高教大众化视野下中国大学通识教育发展的理论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0,41(4):36-46,67.

[12] 钟华.北航发布人才行动计划“白皮书”(2012年9月12日)[N].中国科学报,2012-09-12(6).

[13] 赵菊梅.传统与变革:我国本科院校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与分类体系[J].现代教育管理,2020(8):43-52.

[1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委员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识教育白皮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15] 刘科生,陈伟东,孙泽斌.基于专业大类开展通识教育的特色书院制实践与思考——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士谔书院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电子版),2019(1S):83-84.

[16] 徐岚.我国高等院校合并的经济分析[J].理论月刊,2003(9):143-146,151.

[17] 赵婷婷,秦己媛.大类模式:我国研究型大学本土专业教育模式改革探索[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9(1):9-18.

[18] 孙华,徐思南.荣誉教育与通识教育:精英教育的分野和超越[J].现代大学教育,2023,39(1):17-27.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理念下的英国文学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学业评价改革
通识教育实施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浅谈大学通识教育的内涵、发展与意义
浅谈独立院校的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改革
关于光学与现代生活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几点思考
通识教育背景下行政文秘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作用探析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