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学科学习的进阶教学设计

2024-01-12申煜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3年11期
关键词:跨学科学习

【摘 要】运用“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对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部分进行教学设计时,考虑到综合性学习的教学需求、学情特点与地域文化特征,教师要综合调用音乐、历史、地理等跨学科资源,设计品味语言文化价值与魅力的教学项目,设置掌握申遗报告书的构成、评鉴并加以完善这三大进阶任务。学生在完成进阶任务的过程中,习得了阅读方法与写作技法,也在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发展其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三层级阅读理论;跨学科学习;关键阅讀能力

一、学习目标

1.在追溯历史、诵读诗句、阅读地图等一系列跨学科学习活动中理解吴语的魅力与价值,增强文化自信。

2.在分析调查报告、分组探究展示等学科融合活动中,学会撰写申遗报告书。

3.在模拟答辩、批判质疑活动中,提升评审力与迁移力,修改并完善申遗报告书。

二、教学过程

(一)任务一:释义文本,品味吴语的价值与魅力

1.光影留声解吴语

(1)音乐渗透:刚刚的《声声慢》是用吴语演唱的,听起来婉转悠扬。除了流行歌曲的演唱,吴语还渗透在评弹、昆曲等表演形式中。

(2)历史承载:吴语源于周朝,而周朝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可见吴语也承载一定的历史记忆。

(3)古语保留:吴语是中国诸语言中古汉语语音保留程度较高的语言之一,主要体现在:保留了全浊音(声带振动感强)、声调一般有七到八种(吴江地区语音声调最多,有十一种)、保留了入声(读来刚劲短促有力)。因而吴语的语调平和而不失抑扬,语速适中而不失顿挫,既给人软糯婉转、清和优雅之感,又不失儒雅倜傥之气。

2.诗海遨游品吴语

尝试用吴语朗读、品味这些诗句:

3.吴语分布范围广

吴语是中国语言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结合吴语使用分布图(略)可知吴语分布范围很广,北至南通、泰州一带,南至浙江温州,西到安徽、江西,东达浙江舟山都有人在说吴语,可见吴语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任务二:解码申遗报告书的构成

1.吴语式微真堪忧

(1)分析现状:下方三个材料是近年吴语使用情况的调查结果,认真阅读并思考材料表现出什么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通过数据筛选,35岁以下青年群体与同事交流使用吴语的比例仅为11.54%,与陌生人交流使用吴语的比例为3.85%,从不使用吴语的比例为9.62%。筛选的数据与整体数据的差异表明,在较年轻的群体中“双层语言现象”更普遍。家庭已经成为使用吴语最传统的场所,公共领域中吴语的使用场域逐渐缩小。[1]

由以上调查数据可见,近年来,吴语的使用比例较低,大多数使用吴语的人是老年人,尤其在公共场合与陌生人交流时,吴语也不是首选语言,这说明吴语的存续岌岌可危。

(2)剖析原因:岌岌可危的原因包括城市人口流动量大、普通话的推广、方言自信感缺失等。

2.吴语传承我能行

(1)分组展示:吴语虽然魅力无穷但存续却岌岌可危,我们要想办法传承它!请各小组探究吴语失传的原因,并将想到的传承措施写在分发的彩纸上,可从立法、教育、宣传、生活等方面思考。

(2)总结:很多小组都提到了申遗,这的确是一个“重量级”的好举措。

3.吴语申遗勇担当

假如我们真的要申请将吴语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代表需要先形成一份申遗报告书。请你搜集并查阅已有的申遗报告书,解码其结构和体例,探究什么样的申遗报告书才能促成申遗成功。(结合课堂探究,学生可大体明确申遗报告书的构成:申遗报告书名称、价值阐述、现状分析、应对措施)

(三)任务三:评鉴质疑,实地调研,重构申报书

1.集思广益写报告

各组分成价值阐述组、现状分析组、应对措施组三个大组,分别将各自小组的意见写在如下所示的长条形、放大版的表格中(表格设计见表3)。字要尽量写大,便于活动中张贴于黑板进行展示和后期答辩。

2.模拟答辩析问题

(1)明确答辩规则:每组选择一位申遗代表上台陈述自己小组的申遗报告书,其他组成员作为评委评鉴别组的申遗报告书,发言的申遗代表根据评委的提问进行答辩。

(2)总结各组申遗报告书存在的共性问题。

3.收集资料“亮”报告

(1)总体评鉴各组申遗报告书:大家的汇报、答辩都很有条理,但也存在一些共性问题:比如对吴语的特点呈现不充分,语言的感染力不强、说服力欠缺,调查的数据也不够充分等。这需要我们在课后继续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深入采访调查。实施调查之前,须完成下面的采访提纲(见表4)。

(2)课后任务:根据采访结果进行分析,思考哪些遗漏可以补充完善,完成后展开“最佳申遗报告书PK赛”,课后还可以向学生推荐学习资源,比如嘉兴电视台的关于嘉兴方言现状的报道。

三、设计反思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学生学会碎片化阅读、掌握图表等新形式的阅读方式迫在眉睫。自2022年版新课标提出后,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任务群,尤其是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落实问题有待广大教师解决。南京师范大学黄伟教授创立的“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恰能为新背景下任务驱动式阅读教学的展开提供理论支撑与操作指导。

“释义层”作为阅读教学最基础的部分,除了要解决“读懂什么”的问题,也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体验“怎么读懂”的过程[2]。因此,这一层的教学设计蕴含了从“是什么”到“怎么办”的逻辑引导。本文的教学设计中先以音乐欣赏激发学生对吴语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在追溯历史、诵读诗句、分析地图等跨学科活动中全面了解吴语的魅力与价值。如此一来既解决了“读懂吴语”的问题,也利用跨学科资源让学生充分体验了“怎么读懂吴语”的过程。完成这一学习目标的转移也是“释义层”的旨归所在。

紧接着,教学进入第二层“解码层”:解开文本的技术密码和艺术密码[2]。本文的教学设计中涉及的是更具开放性意义的“文本”,生成性更强。因此在设计时着重以终为始,紧扣“学会撰写申遗报告书”这一任务,一步步引领学生在分析调查报告、分组探究展示等学科融合活动中逐渐明晰写作的技术密码所在——价值阐述、现状分析、应对措施,最终润物无声地指向“学会撰写申遗报告书”的写作任务。

第二层的教学实际上已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阀门,此时教师可顺势在已有思维成果的基础上真正促成学生在评与鉴上的深度互动,进入“评鉴层”。即引导学生在评议、质疑中深化对技术密码与艺术密码的认知,进而提升借鉴、化用的效果,达成“评鉴层”的教学价值。因此,该层的设计围绕“评鉴并完善申遗报告书”的任务展开,依托模拟答辩、批判质疑的语文实践活动,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展开活动,促成学生阅读思维与写作思维的联通、逻辑思维与批判思维的训练,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三层六级阅读教学”理论层层递进、相辅相成,有助于学生感知力与理解力、欣赏力与分析力、评审力与迁移力这些阅读能力的发展[2]。依托该理论进行教学设计,能在潜移默化中训练并发展学生的关键阅读能力,这也与核心素养所追求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培养要求不谋而合。

参考文献:

[1]李诗雨,张凌云,苗乙乙,等.吴语传播现状调查分析与传播手段的创新[J].文教资料,2021(21):24-27.

[2]黄伟.教学解读与阅读能力发展层级简论[J].学语文,2019(1):4-8.

(责任编辑:朱晓灿)

【作者简介】申煜,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

【基金项目】江苏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重大课题“学科育人视域下新教学体系建构研究”(A/2021/07),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四期课题“走向深度教学:‘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的应用研究”(2021JY14-L66)

猜你喜欢

跨学科学习
基于网络媒介的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
研学旅行:让学习与真实场景深度连接
基于跨学科学习中实地考察法的应用探究
中国海洋大学建设行远书院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航空科普教学体系建设初探
信息技术下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活动设计
跨界少年养成记
论课程综合化实践的生态化
STEM项目学习要重点关注什么?①
创客课程开发的困境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