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机遇、挑战与对策

2023-12-06翟慧霞付云清

国际传播 2023年4期
关键词:国家形象国际传播中医药

翟慧霞 付云清

【内容摘要】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有利于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当前,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顶层设计和传播环境不断优化,中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中医药典籍外译成果丰硕,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认可度进一步提高;同时,也面临着中外文化差异、受众定位不够精准、相关人才欠缺等挑战,应从加强统筹协调、完善话语体系、丰富交流平台、打造融合传播矩阵、深化受众调研、培养传播人才等方面着力提升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效能。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国家形象;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几千年来,中医药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繁衍昌盛作出了卓越贡献,也为当今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发挥了重要作用。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提出,要“推动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近年来,中医健康理念越来越得到海外民众的认同。2020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致法国总统马克龙的慰问电中首次提出“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做好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工作,对于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医药文化已成为展现中国形象的重要名片

首先,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有助于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中国、认识中国。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提升,中医药“走出去”步伐加快,中医药学的实用性和文化性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廣泛关注,中医药文化已成为展现中国形象的重要名片。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通过亲身感受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增进了对中国的了解。多年来,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国家形象调查报告均显示,中医药是中华文化重要的代表性元素之一。其中,《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20》数据显示,有30%的海外受访者接触或体验过中医药文化,超过80%的体验者对中医药持有好印象,中医药已成为感知中华文化的生动载体。

其次,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有助于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医药学在哲学、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早已融入中国人的生产生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中医药学所形成的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蕴含了深邃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以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大医精诚等为核心要素的中医药文化具有深厚的人文价值,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不仅有利于促进不同医学体系之间的相互学习借鉴,实现中华医学与世界其他传统医学的互动共鸣,也有助于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最后,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有助于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在国际抗疫合作中,中国积极展现大国担当,使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中国的中医药学为生命科学提供了原创性智慧,为防治传染病,治疗疑难病、复杂病和罕见病作出了重要贡献。新冠疫情暴发期间,中医药在减少发病率、转重率、病亡率和缩短核酸转阴时间、住院天数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开创了我国中西医结合防治传染病的新局面。在文化价值层面,中医药所蕴含的深邃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可以丰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内涵,深化人们对卫生健康内涵的理解。推动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可以使中医药惠及更多的人群,让更多海外民众了解和使用中医药学知识,防治疾病、强健体魄,促进身心健康。

二、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成果与面临的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成效显著,已成为中外人文交流的新亮点。近年来,中医药融入国际医学体系的步伐逐渐加快,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中医药国际深度合作基础已经形成,为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政策指导方面,2016年,国务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发布;2017年,《中医药法》颁布实施;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世界卫生组织签署《关于传统医学合作的谅解备忘录》;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全国中医药大会召开;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多部门联合印发《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中医药发展顶层设计加快完善,传播环境持续优化,为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已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涵盖中医孔子学院、海外中医药中心等平台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体系。

第一,中医药文化在中外人文交流合作中的比重不断增加。近年来,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深入,特别是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亮点。中医药被列入中国与东盟、欧盟、非盟、拉共体(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以及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等地区和机制合作的重要领域。2017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丰富和拓展人文交流的内涵和领域,打造人文交流国际知名品牌,重点支持汉语、中医药、武术、美食、节日民俗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代表性项目“走出去”。这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医学为促进人类健康、改善全球卫生治理作出更大贡献的美好愿景。

第二,中医药文化典籍的外译和编纂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中医药典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中医治疗方法。做好中医药典籍的翻译工作,对于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中医药具有重要作用。2022年8月,在给外文出版社外国专家的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翻译是促进人类文明交流的重要工作。通过准确传神的翻译介绍,让世界更好认识新时代的中国,对推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很有意义。近年来,中医药典籍外译取得长足发展。通过“中医典籍研究与英译工程”的实施,在各方的努力下,完成了对《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中医药典籍的翻译,中英对照的中医药著作、教材和工具书等相继出版发行。以外文出版社为例,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用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阿拉伯语、德语、日语、韩语等多种文字出版了300多种传统中医药典籍、中医医学、中医养生保健、中医药汉外词典等方面的图书,有助于国际社会更好地感知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

第三,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认可和接纳程度进一步提高。近年来,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与世界卫生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组织开展密切合作,通过举办文化展览、中医义诊等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让国际公众更好地了解中医药文化。2022年2月,由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的《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正式生效,该文件首次将中国传统医学纳入其中。现阶段,中医药的传播范围已覆盖196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与4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签署了中医药专项合作协议,开展了30个较高质量中医药海外中心建设。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有113个成员国认可针灸等中医药诊疗方式,29个成员国为中医药的规范使用制定了有关法律法规,还有20个成员国将针灸等中医药诊疗方式纳入医疗保障体系,中医药海外发展前景广阔。

图1 中医药“走出去”相关数据

虽然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取得了积极成果,但也面临着中外文化差异、受众定位不够精准、人才较为缺乏等现实问题。

第一,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认知还有待进一步厘清和深入。目前国际学术界将中医药归入替代医学、补充医学、整合医学或健康保健范畴。在话语上,替代医学具有模糊性,显示中医药学还未被视作与西方医学相对等的学理体系。受制于中西医学在较多层面的差异性,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面临理念、技术、政策等方面的障碍和壁垒。从国际传播实践看,虽然中医药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得到了应用,但主要限于针灸和推拿,与中医药本身的丰富内涵和蕴藏的智慧相比,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认知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特别是中医药学的科学性和文化性还未到得到足够的认同和重视。中医药立法仅在少数国家和地区得以实现,中医在海外的执业和注册管理还存在重重困难,这些都对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此外,中医药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创新,逐渐具备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双重特征,但国际社会对这方面的认知度还有待提高。

第二,中外文化差异影响国际受众对中医药的深入理解。中医药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中医学的五大核心理论,如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经络学说、形神学说和天人学说中均蕴含着中国古代传统哲学的智慧。但在不少西方国家,公众对中国传统哲学缺乏基本的了解,这对理解中医药文化术语造成一定障碍。受制于中外文化差异,很多海外受众对阴阳五行、气血精神等中医学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更难以体会到中医药文化的精髓。

第三,欠缺融通中外的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话语表达形式和渠道。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话语水平对中医药典籍、中医药学术成果的传播效果产生直接影响。整体而言,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话语体系包括话语建构、话语翻译和话语传播等内容,目前都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中医药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的中医药典籍中有许多专业术语都具有较强的历时性特征,而且难以在西方话语体系中找到对应词汇。中医药著作中很多内容对国际受众来说,理解难度较大,翻译转化困难,特定语境中的词汇翻译仍面临很多争议。尽管中医药名著已有多种版本的译著,但质量参差不齐。有着近10年中医药典籍翻译经验的伊朗籍专家、“洋中医”艾森认为,应该采取多种传播途径相结合的方法,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影响;应鼓励中医药文化专家与外文翻译者组成团队,开展合作。

第四,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内容和方式仍需要丰富。长期以来,中医药文化传播对象以中医药院校师生、海外中医药从业者、华人华侨等群体为主,在内容上多侧重于中医药诊疗技术和健康养生知识的传播,对中医药价值理念等文化内核介绍不多,缺乏对海外受众群体的广泛影响力。在传播途径上主要借助孔子学院、学术交流和服务贸易等合作渠道,在利用新媒体、新技术进行国际传播方面还有一定创新的空间,尤其应该重视和提升对场景化、互动化、视频化传播方式的运用。

第五,复合型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人才匮乏。目前,我国参与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人员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医务从业者和教学科研工作者,另一类是翻译人员和媒体从业者,“懂医不懂传,懂传不懂医”的现象较为明显。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工作兼具专业性和综合性,需要复合型、跨领域的人才。相关人员不仅要对中医药学专业知识有足够了解,而且要兼具外语和传播学专业知识,是具备交叉学科知识的高级人才。既有扎实中医药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有较强的语言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匮乏,是当前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面临的突出问题。

三、新时代背景下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面临的机遇

当前,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面临着多重机遇。国家层面对中医药发展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而国际层面对中医药的认可度也大幅提升。中医药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发挥了独特疗效,又可满足老龄化社会人们对健康养生的需求,这为我们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医药文化的故事提供了“材料”。

(一)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

中国政府大力支持中医药发展,积极推进中醫药走向世界。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时指出,“要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让中医药走向世界”。2022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指出,要“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和走向世界,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更好保障人民健康提供有力支撑”。越来越多的中医药企业和中医药海外中心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落地生根,中医药交流合作成为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新亮点。

(二)中医药学在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彰显独特功效

在我国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一大特点,中医药“治未病”的理念优势、中医药的可及性具有战略意义和重要的应用价值。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中医药不仅在国内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全球抗击疫情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新冠疫情暴发后,中医药方被世界许多国家借鉴和使用,“三药三方”广受各国好评,在助力全球抗疫的同时也为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了契机。充分把握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形成的良好口碑,推动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创建全球中医药文化品牌。

(三)中醫养生适应老龄化社会需求

随着全球多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人们对健康养生的关注度日益提高。抗衰老研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医药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抗衰老智慧,《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典籍中均有关于抗衰老方法的系统论述。数千年来,中医药学家在起居、饮食、运动、情志、药膳等不同方面,探索出了多种养生疗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世界范围内老年人口数量的增长使得人们对健康养生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中医药与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和应用前景变得更加广阔。

四、进一步提升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建议与思考

抓住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大局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文化的内涵阐释,丰富其传播渠道与形式;实施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加强中医药文化及其时代阐释和国际传播规律研究,进一步提升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效能。

(一)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不同主体的传播特色

增强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效能,需要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工作机制,提升各主体间的协作水平,发挥政府部门、中医药机构、社会团体等各方面作用,构建中央与地方、政府与社会、国内同国际相协调,“政企学研译”一体化的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体系。以《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和《“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为指导,引导各主体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建设中医药文化(云端)国际展览馆,开设面向留学生群体的中医药文化体验课程。在中医药文化本地化传播过程中,加强与所在国协同合作,推动中外共建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中心,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更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医疗卫生体系。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协同合作,共同推进中医药国际标准建设,让更多国家接受并认同中医药和中医药文化,提升中医药学的国际学术地位。

(二)完善融通中外的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话语表达

中医药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医药的国际认同度,需要以建设中医药国际话语体系作为基础。其一,要创新发展中医药文化国际话语体系,增强话语建构意识。其二,要加快推进中医药国际话语表达的国家级传播平台建设。此外,还应寻求中医药文化与世界其他医学体系的价值交汇点、话语共通点,提炼形成融通中外的标识性概念和话语表达;通过典籍译介、术语翻译、外文学术期刊发表、举办国际研讨会等方式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加强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沟通交流,建立较为统一的、多语种的中医药术语国际标准体系。

(三)丰富中医药文化人文交流平台

一是注重中医药文化的在地化传播,鼓励教育文化机构在海外开设中医药文化课程和专业,同时鼓励中国医药企业在海外进行投资建设时增加中医药文化元素,使之成为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窗口。二是推进学校图书馆、中医药博物馆、中医药体验馆和国医堂(“三馆一堂”)文化基地建设,对外展示和传播中医药文化。三是打造中医药文化国际交流品牌活动,借助中医药产品传播中医药文化,用国际化语言讲好中医药文化故事。四是创新拓展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形态,将中医药元素融入不同艺术形式中,打造“中医+”文化传播模式。

(四)打造“互联网+”融合传播矩阵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媒介融合的深入,国际传播呈现鲜明的视觉化、移动化、社交化趋势,以影像为核心的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日益在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北京中医药大学利用海外新媒体平台推出“讲故事识中医”系列动画、“传统节日与中医药文化”系列视频、“药食同源”系列图文等一系列多媒体作品,加深海外受众对中医药文化和健康理念的认识与理解。科技赋能提升了媒体融合的效果,让创新的中医药科技和优秀的产品能够通过全媒体手段和更富亲和力的形式传播出去。面向未来,应注重打造中医药文化的数字化国际传播渠道,推动中医药的数字医疗服务与文化传播融合发展。把握全媒体传播的规律和优势,创新传播形式,积极打造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媒体矩阵,将中华医药文化和健康理念传播到全世界。

(五)加强全球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受众调研

加强全球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对中医药了解和认知的调研分析。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内容和方式,实现精准化国际传播。针对海外中医药从业者和专业群体,由于这类受众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和判断力,并且拥有较好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在传播内容上可以中医药专业性内容为主,做到真实、客观、专业;针对海外“Z世代”青年群体,可以结合他们的信息接收习惯,在传播策略上通过更加灵活的形式和多样化的内容增强传播的生动性、互动性、沉浸性。

(六)培养复合型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人才

一方面,通过开设中医药翻译培训班,完善教学及培养方案,开设中医药翻译课程,设置中医药翻译专业等途径,培养既掌握中医药知识,又具备翻译能力,同时掌握国际传播特点的复合型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人才。另一方面,制定并实施海外中医药人才培养本土化战略。推动国内外中医药学院、科研院所、媒体和文化机构之间的合作,设立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基金,聘请中医药名家和外籍中医药学专家担任教师,吸引海外年轻人学习中医药学知识,培养更多理解并认同中医药文化、乐于传播中医药知识的本土人才。

结语

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对于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充分认识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意义,创新探索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方式方法,可促进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时,中医药可作为中外民心相通的健康使者,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责任编辑:林凌)

作者简介:翟慧霞,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国际传播发展中心)战略研究部主任、研究员;付云清,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国际传播发展中心)战略研究部研究专员。

习近平:《习近平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贺信》,《人民日报》2015年12月23日。

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2/26/content_5046678.htm。

《就法国发生新冠肺炎疫情 习近平向法国总统马克龙致慰问电》,《人民日报》2020年3月22日。

新华社:《中医药文化:受众认可才能有效传播》,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7608422474438067&wfr=spider&for=pc。

董玉节:《更好弘扬发展中医药文化》,《人民日报》2021年9月10日。

本刊编辑部:《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中医药力量》,《国际人才交流》2022年第6期。

魏明珠、田静、邹苏:《中醫药资源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解读〈“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http://www.natcm.gov.cn/guicaisi/zhengcewenjian/2022-03-29/25695.html。

中国日报网:《中医药合作助力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2941960505137448&wfr=spider&for=pc。

中国政府网:《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21—2025年)》,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1/15/content_5668349.htm。

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87389940947325538&wfr=spider&for=pc。

《习近平回信勉励外文出版社的外国专家 为促进中国和世界各国交流沟通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贡献》,《人民日报》2022年8月27日。

新华社:《中医药文化:受众认可才能有效传播》,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7608422474438067&wfr=spider&for=pc。

中新网:《守正创新,中医药“走出去”步入快车道》,http://www.chinanews.com.cn/gn/2022/09-24/9859539.shtml。

医药网:《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认可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http://news.pharmnet.com.cn/news/2022/07/07/568463.html。

国家卫健委:《十年来我国中医药事业稳步发展》,http://www.gov.cn/xinwen/2022-09/24/content_5711651.htm。

任孟山、王琳:《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背景下的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传媒》2021年第19期。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29—130页。

赵晓:《中医药典籍“出海”如何破译介关?—专访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伊朗籍专家、“洋中医”艾森》,https://culture.gmw.cn/2022-04/27/content_35692691.htm。

《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强调 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 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人民日报》2018年10月26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http://www.natcm.gov.cn/guicaisi/zhengcewenjian/2022-03-29/25694.html。

张伯礼:《中医药可及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1/0621/c14739-32135545.html.

“三药”即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颗粒和胶囊、血必净注射液,“三方”即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

鲍晓敏、封雨倩、史晓、施丹:《中医药抗衰老研究之传承与创新》,《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年第10期。

中国文艺网:《中宣部:未来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这么干!》,http://www.cflac.org.cn/yaowen/202104/t20210419_542447.html。

张宗明:《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先锋》,《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

徐安龙:《开创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新范式》,《中国教育报》2022年2月21日。

猜你喜欢

国家形象国际传播中医药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试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事件报道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及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国家形象“加分”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