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2016-11-14吴才天子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国际传播汉语策略

摘 要:本文立足国内外背景,分析探讨了新形势下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并从新视角提出些具体建议。

关键词:汉语 国际传播 策略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汉语国际传播事业在过去十年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已经遍布全球,世界范围内学习汉语的人数也大幅增长。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特点,与此同时,国际环境也发生了新变化,在这样的新形势下,笔者拟提出以下十项策略,以促进汉语国际传播。

一、持续增强国家硬实力

吴应辉提出:“国家硬实力是语言国际传播的决定性因素”[1]。笔者非常赞同这一观点。从英语、法语、俄语等几大典型语言的国际传播历程和在世界语言结构中的兴衰变化来看,语言传播的速度、广度、深度和强度与国家的综合实力基本成正相关。

十几年前,除特殊工作需要外,国外很少有人学习汉语,一些汉语传播行为也常常被认为是文化侵略或没有意义的举措,因而受到消极对待,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近年来,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实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地影响世界、改变世界,汉语的国际地位和外国人对汉语的态度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没学生到缺老师,中国硬实力的增强是最好的注解。

习近平主席2015年访问美国时,奥巴马宣布准备启动“百万强”计划,争取到2020年实现有100万名美国学生学习中文。会晤西雅图商界和技术界领袖时,脸书网站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完全用汉语与主席对话。目前仍是世界第一的语言强国和其顶尖精英都对汉语显示出如此浓厚的兴趣和尊重,不仅仅因为汉语的魅力,更因为滋养它的是不可小觑的腾飞中的中国。

因此,想进一步增强汉语的吸引力和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就必须持续提升国家的硬实力,固本强源,维护和促进汉语国际传播发展的原动力。

二、始终明确国家政策支持

“十二五”规划中将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列为重要方针,强调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开展国家文化年、中国文化节、“感知中国”等品牌活动,加快推进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和孔子学院建设,形成展示、体验并举的综合平台。正因为有了这样明确的政策支持,“十二五”期间,汉语国际传播才出现了跨跃式发展,呈现出昂扬向上的旺盛生命力。

近期,习近平主席在多个重要讲话中提到汉语推广和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十三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了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贸易方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目标要求。相较于“十二五”,既有延续性又有创新性,可见近期汉语国际传播将继续拥有良好且稳定的发展环境,并借助创新性理念的战略高度,翻开发展的新篇章。

适时适势的政策支持是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重要前提,国家不仅应明确相关政策,还应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完善,并且抓好政策的落实保证成效。

三、充分借助国家领导人国际影响力

习近平主席及其夫人彭丽媛每次公开亮相,都会登上世界各大媒体的头版,引发各国人民对中国新一轮的关注和讨论。两人也多次在汉语国际传播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引导作用。

习近平主席去年出席全英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年会开幕式时,受到了学生和老师们的热烈欢迎,参加表演的小学生在见到他、得到他表扬之后都非常激动,纷纷表示要更加努力地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彭丽媛与澳大利亚斯科奇——欧克伯恩学校师生有着“万里信缘”,鼓励他们学习汉语,邀请他们来中国参观故宫等文化古迹、学习书法和剪纸等传统文化,不仅坚定了该校师生学习汉语的决心,也密切了中澳联系,吸引了更多人加入学习汉语的大军。

国家领导人个人的国际影响力可以成为汉语国际传播行之有效的催化剂,适度而充分地运用它可以促进汉语国际传播这棵大树更加枝繁叶茂。

四、恰当拓展重大事件传播效应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是我国重大的政治活动,在阅兵仪式进行时,习近平主席向受阅部队左手敬礼立刻成为网络搜索热点。网友们指出这缘于中国古代的礼仪和军事制度,表示不尚武力,并找出《道德经》“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为佐证。虽然之后《人民日报》官方说明是镜头角度误区,主席在向三军将士招手致意,但国内外人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氛围已然形成。

2015年底,三元桥换梁事件再次掀起了世界范围内的“中国热”。北京运用千吨级驮运架一体机“驮梁车”实现了1350吨桥梁整体换梁,创造了大吨位整体换梁新技术范例,在国内属首次、在国际上也属领先技术,而如此高难度的大项工程从启动到结束仅用了43小时。换梁视频在国外网站上的点击率达几百万次,许多外国友人都留言表达震惊之情,同时表示要学习汉语,来神奇的中国看一看。

据调查,许多外国人开始对中国感兴趣,想学习汉语,都是因为受到某一热点事件的影响。因此,应该恰当运用重大事件的传播效应,增加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增强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自发性。

五、大力办好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

孔子学院是中国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机构,致力于适应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对汉语学习的需要,增进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文化交流合作。

截至2015年12月1日,全球134个国家(地区)建立了500所孔子学院和1000个孔子课堂。孔子学院设在125国(地区),其中,亚洲32国(地区)110所,非洲32国46所,欧洲40国169所,美洲18国157所,大洋洲3国18所。孔子课堂设在72国共1000个,其中,亚洲18国90个,非洲14国23个,欧洲28国257个,美洲8国544个,大洋洲4国86个[2]。从统计数据和近年汉语国际传播取得的发展成果可以看出,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是汉语国际传播的重要机构和有效载体。

继续办好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是汉语国际传播发展的基础,今后应注重以各国需求为导向,提高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办学质量和活跃成度,稳步推进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建设。

六、高度重视国际性汉语组织和汉语项目

我国和美国、英国等汉语学习大国,都有不少比较成熟的国际性汉语组织和汉语项目。比如国际汉语教师协会,由美国、中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际性学术团体和各国权威教育机构构成,在开展汉语教育、汉语教师培训交流、汉语教材编写出版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汉语项目以普北班为例,它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在北京师范大学开办的中文短期培训班,自开办以来一直都是生源最多、效果和名声最好的培训班之一。它的成功不仅使普林斯顿大学获益,也产生了提高美国学生汉语学习热情、增强美国民众对中国的了解认可等连带效应。

因此,汉语国际传播应该充分借力于国际性汉语组织和汉语项目,多方动员,形成合力,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七、坚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

第一应大力开展国际青少年交流活动。青少年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构建期,如果有机会参加与中国相关的文化活动,无论是政府项目还是校际交流,是来华体验还是在当地参与,都会对他们产生良好的影响。而且,存在于青少年中导向力量不仅传播速度快,感染力强,还具有持久性和增长性的特点,一定程度上会对汉语国际传播产生短期和长期的回馈效果。

第二要全面开展艺术交流活动。艺术无国界,世界各国人民对音乐、舞蹈和戏剧大多都是喜闻乐见的,通过文艺活动,既能传播中国文化,又能增进国际友谊,可谓一举多得。除文艺演出外,展览、比赛等文化活动也都可以成为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有益形式。

八、积极开发文化产品和名人效应

古装宫廷大剧《甄嬛传》在国内热播后,美国、韩国等国纷纷引进播出;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中文书籍海外销量明显增加,这些对汉语国际传播来说,无疑都是好消息。但就文化产品的质量和推广力度来说,中国跟美国、韩国、日本还有一定的差距,应该取长补短,借鉴美剧、韩剧、日本动漫的制作和传播经验,结合中国实际,创造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之路。

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在瑞典发表获奖感言时,得到了全世界的尊敬,跨界精英马云在纽交所观看上市敲钟时,创下了多项世界记录;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开展个人演唱会时,获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这些名人,无论来自哪个领域,都有能力、有责任为中华文化走出去贡献力量,如逢恰当时机,他们都可以成为汉语国际传播的代言人。

九、专项增强新旧媒体传播力度

传统媒体的发展虽然渐缓,但在短期内国内外受众量依然非常可观,目前与新媒体相比,正式性、规范性,可信性也相对较高。所以,传统媒体对汉语国际传播的宣传报道不能懈怠,要保质保量,同时做到有坚守有创新,与新媒体相得益彰。

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数字化传播在所有传播形式中方兴未艾,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选择通过网络新闻了解中国、用手机软件学习汉语。如果能根据汉语国际传播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做好相关新媒体建设,并充分发挥建设成果,一定会更专业、更有效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十、培养提升全体国民素质

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高达45.98万人,2015年预计突破50万。中国旅游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出境游人数(含港澳台游)达1亿1700万人,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出境游人数最多的国家,2015年预计达到1亿4000万人。人际传播是最基本的社会传播形态,如此庞大的数字表明,留学生和出境游客正在成为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特殊形式和新生力量。

如何使这支力量发挥强大作用?笔者认为,宏观上应与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微观上应设计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文明家庭”“文明校园”“文明旅游”三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与留学生和游客息息相关,如果三大创建能有效推进落到实处,一定会全方位提升留学生和游客的素养,发挥其正向有效的作用。具体措施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在留学生出国前开展专题培训,教授一些基本教学方法和技巧;建立奖励机制,如果出境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完成一定时间的志愿教学,予以相应奖励等。

每一个中国人都是潜在的留学生和境外游客,所以,必须注重全体国民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增加全体国民的爱国意识和自觉意识,这样才能打牢汉语国际传播的根基。

时代的发展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在新形势下,汉语国际传播必须集国家、社会、全民之力,运用多种策略从多个层面全面推进,坚持顶层设计与具体落实相结合,坚持与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相辅相承,才能取得新突破、再上新台阶。

注释:

[1]吴应辉:《国家硬实力是语言国际传播的决定性因素——联合国五种工作语言的国际化历程对汉语国际传播的启示》,汉语国际传播研究,2011年,第01期。

[2]数据来源:国家汉办网站:http://www.hanban.edu.cn/。

参考文献:

[1]吴应辉.国家硬实力是语言国际传播的决定性因素——联合国五种工作语言的国际化历程对汉语国际传播的启示[J].汉语国际传播研究,2011,(1).

[2]吴应辉.汉语国际传播事业新常态特征及发展思考[J].语言文字应用,2015,(4).

[3]王禹西,张天宇.汉语国际传播的方法[J].商,2014,(43).

(吴才天子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100806)

猜你喜欢

国际传播汉语策略
学汉语
追剧宅女教汉语
新时期长征精神国际传播要素分析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汉语与拼音
Passage Four
浅谈汉语学习中的“听”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