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课” 在 “形势与政策” 课教学改革中的四重维度

2023-10-28孙鲁霞邬彬游志纯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8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思政课教学形势与政策

孙鲁霞 邬彬 游志纯

摘  要:“形势与政策”课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与世界发展的“时”和“势”“危”与“机”的关键思政课程。“大思政课”理念为如何上好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提供了根本遵循。善用“大思政课”,创新“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需厘清“大思政课”应用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的内容导向、实践旨向、最终归旨和具体路径。

关键词:“大思政课”;思政课教学;“形势与政策”课;高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4-0071-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形势与政策”课是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都很强的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深刻领会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的核心课程,是第一时间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准确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重要渠道[2]。“形势与政策”课是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与崇高信念,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追求卓越、引领未来的经世致用领军人才的关键性核心课程。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进一步阐释了“大思政课”内涵和总体要求,为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改革划分了具体维度。善用“大思政课”理念,推进“形势与政策”课改革,应以历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以实践场景明确教学实践旨向、以民族复兴使命清晰教学归旨、以协同育人策略优化教学实践路径。

一、善用历史资源:“大思政课”应用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的内容导向

“大思政课”之大,在于“资源”之大。基于以往思政课教育,“大思政课”实现了两个结合:一是思政教师与多元主体的结合,二是思政课堂与丰富的历史资源、社会资源的结合,达到以生动的实践透析理论的效果,优化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思政教师与多元主体结合是课堂主体资源的丰富与创新,历史资源、社会资源是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充实。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用好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案例,拓宽教育内容历史纵深感,增强教育效果的历史厚重感,以史明理,以理服人,充分发挥“形式与政策”课在进行“四史”及中华民族史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引导和帮助受教育者认清形势、掌握政策,提高分析、理解和把握形势与政策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是辨别、选择和坚持正确发展方向的教育引导活动。”[3]“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当下的课程,对历史认识越充分,对当下把握越主动。历史是过去的事情,历史资源却是历久弥新、指引未来的。第一,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应教会学生从历史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成功,过去我们遇到了哪些挫折教训、未来我们如何避免重蹈覆辙。第二,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书写百年辉煌的历史成就,启示学生坚定不移地坚持和维护党的领导,不被西方敌对势力的花言巧语、污蔑丑化所迷惑。第三,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讲明白历史经验。历史上实行闭关锁国产生的后果,告诫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国家改革开放的事业,不断优化对外开放的格局;历史上科技革命席卷带来的综合国力的消长,提醒我们要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浪潮,打造国家科技创新发展高地;历史上人类战争所带来的残酷破坏性,警醒我们要维护世界和平,站在世界正义的一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善于运用历史资源,引导学生以史鉴今,掌握历史思维,对当下的形势与政策作出具有深邃历史思考的正确判断;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历史、把握现实、展望未来、推动发展。

二、善用實践场景:“大思政课”应用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的实践旨向

“大思政课”之大,不仅指资源,也指其课堂。这里所讲课堂,是思政课堂与社会课堂相通的大课堂。讲好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应立足伟大的时代、熟悉鲜活的实践、扎根生动的现实,横向维度重视各方参与力量、纵向维度重视辐射范围与涵盖资源。意在助力“形势与政策”课既能充分融于社会,也能充分点燃课堂,达到育人效果在内涵与外延、纵向与横向、时间与空间、线上与线下、显性与隐性等方面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4]充分发挥“大思政课”理念,上好“形势与政策”课,还应牢牢把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用好学校课堂的“有字之书”与社会课堂的“无字之书”这两本书。“有字之书”是理论根基,“无字之书”是实践之源。有计划、有目的发现一批专题教育基地,例如:科学精神、工业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专题,建立一批实践教学基地,采用“移动思政课堂”等广为流传、耳熟能详的教学实践模式,开展“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把“形势与政策”课的课堂建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生态建设、创新创业等实践的广阔天地中,实现课堂与现实的高度结合、与实践的完美互动、与时代的同频共振。

善用实践场景,是“大思政课”理念应用于“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体现。新时代为青年施展才华、建功立业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实践舞台。当下,以“大思政课”理念讲好“形势与政策”课程要善于抓住“新时代”这个最亮眼的实践场景,引导学生扎根新时代的祖国大地,关注新时代国家发展面临的国情与世情,感悟新时代的伟大实践成就与发展脉搏。第一,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在与贫困斗争的脱贫攻坚战场,在守卫人民健康的疫情防控战场,在守卫蓝天白云的生态保护战场,在攀登前沿的科技攻关岗位,在奋勇争先的体育竞技赛场,在守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抢险救灾前线,在保卫祖国的边境防卫口岸,处处都印刻着中国青年拼搏奋斗的身影。第二,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和融入新时代伟大实践。激励学生向奉献于新时代伟大事业的优秀青年们学习,做新时代伟大事业的参与者、奉献者、奋斗者。围绕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组织学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把论文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围绕促进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和技能竞赛活动,培育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围绕新时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引导学生正确行使公民权利、切实履行公民义务、做到有序政治参与,感悟全过程人民民主。围绕建设美丽中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植绿护绿、“光盘行动”、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环保实践,养成绿色生活方式。

三、着眼民族复兴:“大思政课”应用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的最终归旨

“大思政课”之大,还在于其使命。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强调,“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5]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抓好后继有人关键使命的核心课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人接续奋斗,以民族复兴为使命,将个人奋斗目标与中国梦有机融合。基于此,上好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应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之下,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擘画全局之中,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的使命视角规划。“形势与政策”课既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也蕴藏着民族复兴的使命。用好大局思维、系统思维、历史思维,讲好“形势与政策”课,讲清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学生头脑,讲实党的初心使命感照学生爱国情怀,引导学生将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民族复兴是“大思政课”理念应用于“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最终归旨。“大思政课”之“大”正是“大”在肩负着培养一代又一代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大使命”,旨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因此,将“大思政课”理念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必须时时刻刻将民族复兴作为“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和落脚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教育引导学生做到“四个正确认识”,即“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6]。这“四个正确认识”从“大势”“比较”“使命”“奋斗”四个维度阐述了如何看待和把握世界形势、如何理解和贯徹中国政策、如何看待和践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使命,这是“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优化改进的根本遵循。思政课教师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需重视引导学生清晰认识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科学理解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变革,在深入对比“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中理解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优越性,进而更加自觉、更加满怀信心地投入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奋斗之中。

四、善于协同育人:“大思政课”应用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的具体路径

“大思政课”之大,在于“格局”之大。这里的“格局”意指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育人大格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要求“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7]。多元参与、协同共建是“大思政课”的应有之义。一方面在于全面调动校内的育人主体,不断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所有校内的教育工作者、管理者、服务者都应该参与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整体系统中,充分释放“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的育人功能”[6]。另一方面在于全面动员校外的育人主体,家庭、企业、政府机关、社区村委会、社会团体等都要守好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结合自身优势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校内教育同向而行。“大思政课”的“大格局”形成校内校外相互呼应的强大育人合力,保证青少年成长学习的各阶段、全方位都有育人主体的在场与引导。依循“形势与政策”课向社会拓展,实现与社会协同的要求。从内涵层面讲,办好“形势与政策”课主课堂,从外延层面讲,要充分调动好、协调好社会育人资源。从内容层面讲,要讲深理论、讲活实践,从形式层面讲,要创新教学方式,例如:现场教学、实践教学、智慧课堂、互动式教学等。从纵向层面讲,贯通大学四年教学目标、内容,从横向层面讲,协同社会力量。从显性层面讲,讲好中国理论、道路、制度、文化,从隐性层面讲,发挥社会生活渗透育人功能。

善于协同育人,是“大思政课”理念应用于“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具体路径。第一,协同育人在于人与人的协同,织好全员育人的主体网络。一方面,要协调好校内育人主体,充分调动校内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参与度,例如,建立校内“形势与政策”课教研部,组建校内“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组织针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专题化培训,提升校内全员协同育人的能力水平。另一方面,协同好校外育人主体,广泛邀请社会各界的党员干部、榜样楷模与优秀朋辈,如省委书记进校园、“感动中国”人物进校园、优秀毕业生进校园等。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权威性、说服力与感染性,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协同好校外育人主体,做好“形势与政策”课程,既“在课堂上讲”也“在社会上讲”的协同保障,积极搭建与博物馆、革命纪念馆等实践教育场馆负责人的联系渠道,形成常态化的友好交流机制,延展“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践教学阵地。第二,协同育人在于人与技术的协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7]同样,“大思政课”不与现代互联网技术相适应相融合,就难以成其“大”,就难以实现创新发展。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学习了解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等互联网技术的表现形态,熟练掌握交互融合的呈现形式,使“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能够依托互联网技术载体更加真实、更为生动、更加立体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的“心智、感官、肢体、情感和情绪整体参与认知过程”,“沉浸式”地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程知识[8]。

五、结语

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性课程,“形势与政策”课是贯穿大学生学习生涯全过程的思政课,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善用“大思政课”理念,推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改革,既指明发展建设前进的方向、也提供了上好课堂的根本遵循。利用“大思政课”理念推进“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善用历史资源、善用实践场景、着眼民族复兴、善于协同育人,对推动“形势与政策”课内涵式发展,提升课程质量,打造针对性强、有效性高、入脑入心的新时代高质量“形势与政策”思政“金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4.

[2]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J].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8(04):136-137.

[3] 骆郁廷. 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多维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2015(11):12-18.

[4]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 人民日报,2021-03-07(01).

[5]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 人民日报,2021-11-17(01).

[6]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01).

[7] 单文鹏. 善用“大思政课”的多维探析[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05):153-159.

[8]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 求是,2020(17):4-16.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思政课教学形势与政策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高校思政课教学案例库共享社区化模式探索
职业教育背景下应用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创新路径思考
TBL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现状及成因
“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效果研究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