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实践路径研究

2023-10-28张雷游志纯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8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思政课教学形势与政策

张雷 游志纯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的理念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开拓了新视野,指明了新方向。“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责任。善用“大思政课”推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创新是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担当和时代使命。通过“大思政课”拓展大课堂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建设大师资体系,完善育人队伍;创新教学大平台,优化教学方式;瞄准育人大使命,回应时代需求,进而实现“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创新。

关键词:“大思政课”;思政课教学;“形势与政策”课;高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4-0067-04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一环。形势与政策课除了具有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传授和思想引领的课程目标外,又有其独特特点。从课程性质看,“形势与政策”课内容覆盖广、变化快、时效强、难度大,对教师教学要求高;从教学周期看,“形势与政策”是当代大学生唯一一门大学四年每个学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贯穿大学本科阶段全过程;从教育意义看,“形势与政策”课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与世界发展的“时”和“势”“危”与“机”具有重要作用;从教育重要性看,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生命线,“形势与政策”作为本科生大学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长线阵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2]“‘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3],这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大思政课”理念正是顺应时代变化、谋求改革发展的创新之策。推进“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必须善用“大思政课”,拓展大课堂资源,建设大师资体系,搭建教学大平台,瞄准育人大使命,推动“形势与政策”课程不断收获育人大成效。

一、拓展大课堂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课堂资源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没有生动的课堂教育资源作保障,再好的思政课教师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思政课课堂也只能是“没有生命、干巴巴的”[3]。善用“大思政课”推进“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需要拓展大课堂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大课堂资源主要分为两个维度,一是在纵向上向历史深处拓展;二是在横向上向社会生活拓展。首先是向历史拓展,利用“大历史观”积淀“大思政课”的教学资源组织好“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课堂资源和知识营养,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作品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思想理论中帮助大学生坚定指导思想和精神依托,帮助大学生明确自己在新时代世界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使命担当。毛泽东强调:“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4]充分发掘探索中华历史人物、事迹、典籍中的优秀资源,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精髓,引导学生从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看新时代国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德润人心,从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领会新时代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从《孙子兵法》的谋略中感悟国家应对当今世界百年变局之策。将历史焦距拉至近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百年奋斗的红色历史资源则更加生动鲜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教材资源。教师要将党的三次历史性决议横纵对比,并将其内容深度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之中,引导学生科学认识党百年历史任务的时代演进、党百年奋斗的重大历史成就、党百年奋斗淬炼的宝贵历史经验,明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根本原因。

其次是向社会拓展,将课堂融入社会生活中。“形势与政策”社会生活的课堂,要紧紧围绕新发展阶段的使命任务和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充分把握当前世情、国情、社情、党情的复杂形式和深刻变化,深入挖掘地方革命文化、校史资源、校园文化,将伟大建党精神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以及现代生活中人民群众的抗疫精神、工匠精神、科学家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伟大精神,生动鲜活的实践成就,以及英雄模范的先进事迹等引入课堂,将党的创新理论和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植树劳动、“光盘行动”、绿色出行等活动参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在扎根农村大地、面向百姓需求、田野深度调查等方面运用所学知识积极出谋划策,助力乡村振兴;在国家急需、世界前沿、西方“卡脖子”的科技创新领域上密切关注、深入探索;在国际组织与世界会议上积极发声,努力贡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青年智慧。

二、建设大师资体系,完善育人队伍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5]善用“大思政课”推进“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需要汇聚育人合力,建设大师资体系,让教学水平更加卓越。要想讲好“形势与政策”这门大思政课,高校需建设一支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思维视野广、情怀胸怀大、学科背景交叉的德才兼备、专兼结合的“大教师队伍”。

其一,要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大思政课”意识,提升将“大思政课”理念运用到“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能力,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业务素养、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培训,提升队伍能力素养,确保思政育人质量。思政课教师是思政课的舵手,是思政课教学设计的直接策划者,也是思政课教学效果的第一责任人。善用“大思政课”,建设“大师资”,并不意味着降低和削减思政课教师这一专门师资力量的教育时间与存在感,反之,是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课程教学设计中要有能够统筹协调“大师资”的能力。思政课教师在整个“大師资”体系中作为“总设计师”,承担着实现课程教学要求的使命,要坚持以我为主,善于协调引导,根据“大师资”力量科学展开教学设计,将“大师资”力量的优势集聚到“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目标中。

其二,创新体制机制,汇聚整合校内全员育人力量,建设思政学科融合发展平台。不仅要能“守好一段渠、耕好责任田”,还要提升相互配合、协同育人的能力,既要能够在具体工作中体现教育色彩,也要能够站上讲台讲好自己的育人故事。成立“形势与政策”课公共教学平台,以双聘、兼聘等方式,择优将具有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法学、历史学、国际关系学等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或相近学科的教师和管理人员,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纳入公共教学平台,汇聚到“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队伍中。

其三,要不断向社会汲取师资力量,画好校内校外育人同心圆。“形势与政策”是一门讲述国家、社会乃至世界的大课,因此仅靠学校力量还不够,还要广泛邀请社会上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的人士加入“大师资队伍”,作为教学资源的有力补充。高校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以双聘、兼聘等方式,拓展思政教师引进渠道,吸引社会高水平思政教育专家、党政机关领导、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社科理论专家等承担“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任务。以返聘等方式,将学校退休优秀思政专家、党政干部等吸收到学校思政队伍中,继续让其发挥作用。积极吸纳制定政策的权威人士加入“大师资队伍”,如中央理论宣讲团进高校、省委书记进高校,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的权威性、及时性与说服力。积极吸纳社会各界的优秀榜样加入“大师资队伍”,如邀请“感动中国”人物、“大国工匠”、科学家、企业家等讲述自己的奋斗故事。还可以积极吸纳学生身边优秀群体加入“大师资队伍”,拉近师生距离。高校党委要充分发挥统筹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为建设“大师资体系”、形成“大师资合力”提供沟通协调与支撑的保障。

三、创新教学大平台,优化教学方式

“大思政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沉浸感与获得感,全员既要达到协同育人的目标,也要善于与时俱进、技术创新,在思政课教学中用好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实现全员与技术的协同,变革创新教学呈现方式,打破传统教学空间场域的局限性,更好地凸显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因此,教师要善用“大思政课”推进“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教学大平台,使教学方式更加先进。

其一,将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有机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对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全媒体等开展了多次集中学习和调研讨论活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同样要学习了解当下前沿的互联网信息技术,能够熟练掌握与思政课教学息息相关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平台,善于运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触控、VR、AR、MR、H5等交互融合的呈现形式,将古代的历史场景、现代的实物近景、未来的设想愿景,实时、立体、真实可感地呈现在课堂上。如在课堂上利用VR技术让学生模拟宇航员太空飞行场景,感悟祖国的航天事业,利用5G网络的快速信息传播技术让学生在课堂上也能如实般地参观各地的纪念馆、博物馆。

其二,将“形势与政策”课堂延伸到当下学生集聚的各类互联网应用平台上。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做好党的思想宣传工作需要有“阵地意识”“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6]“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7]。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在学生群体中的普及率非常之高,并且一些互联网平台应用如微博、微信、知乎、抖音短视频等更是青年学生的聚集地。“大思政课”理念意味着“大阵地”意识,“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要积极关注微博、微信、抖音等网络应用平台中与“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相关的话题,并将其应用在课堂上,正确引导同学们的看法,让学生感受到授课内容正是自己身边熟悉的事情,而不是与自己无关的内容,从而提升学生课程的参与感与获得感。

其三,充分利用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育人的新平台和新阵地,一般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党史的革命文化、新中国史的开拓文化、改革开放史的奋斗文化、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先进文化。一方面“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能够创新当前“形势与政策”课堂育人的形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可以通过其自身天然拥有的文化承载和精神内核,让高校大学生在真实的历史文化场景中或在亲身动手实践中润物无声地实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价值目标和育人使命。

四、瞄准育人大使命,回应时代需求

以“大思政课”理念推进“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需要牢牢将使命思维作为一切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育人的大使命更加明确地贯彻于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其一,在拓展大课堂资源方面,教师要着重选取红色历史资源与红色实践资源。“形势与政策”课程要緊紧围绕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与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重大节点,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牢记光荣红色历史。

其二,在建设大师资体系方面,要着重吸纳为党和国家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榜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8]让英雄榜样培育新一代的英雄榜样,引导青年学子感悟英雄榜样心中坚定的使命,努力学习英雄、敢于成为英雄。

其三,在创新教学大平台方面,思政课教师既要善于用好互联网技术平台所带来的教学便利,也要注意防范互联网技术平台可能存在的意识形态风险。在课堂上教育引导学生增强对世事的理性分辨能力,在课堂下与学生一道同恶意谣言、负面情绪作斗争,全方位守护学生的信仰基石[9-10]。

五、结语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形势与政策”课是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思政课,是入耳入脑入心的思政课,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地域性、针对性的思政课。“大思政课”理念拓展育人资源、育人场域和育人主体,赋予“形势与政策”课讲好道理的新方式方法。真正将“大思政课”理念应用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担起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新的历史责任、发挥好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关键功能,推动形成青年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良好态势。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4.

[2]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 求是,2020(17):4-16.

[3]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 人民日报,2021-03-07(01).

[4]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5]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 求是,2020(17):4-16.

[6]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52.

[7] 习近平. 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 求是,2019(06):4.

[8] 习近平. 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9-09-30(02).

[9] 蓝福秀,蓝如中. “形势与政策”与思政课融合式教学探索——基于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思政课堂视角[J].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1(06):72-76.

[10] 宋晓东,郑海涛,贾国柱.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的对策建议——基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管学院的探索实践[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7(07):78-80.

〈荐稿人:刘洋,山东大学(威海)法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淳洁)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思政课教学形势与政策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高校思政课教学案例库共享社区化模式探索
职业教育背景下应用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创新路径思考
TBL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现状及成因
“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效果研究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