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乡村教师作业设计理念的转型与落地

2023-10-27蔡亚婷邹太龙拉普莫什各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双减育人作业

蔡亚婷 邹太龙 拉普莫什各

摘      要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治理一直是教育改革中的焦点问题。随着“双减”政策的颁布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作业设计理念的转型成为实现学生减负提质的关键环节、培养教师创新能力的最佳选择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途径。“双减”政策催生了乡村教师作业设计理念的多维转型,具体表现为设计目标由“重分”走向“育人”、设计主体由“独自”走向“共创”、设计内容由“单一”走向“多元”、设计动力由“外力”走向“内驱”。乡村教师作业设计理念的落地行动需要明晰立德树人的作业设计目标、打造“标准+”的作业设计体系、开展特色化多元化的作业设计和激发教师作业设计的持续动力。

关 键 词  “双减”政策  乡村教师  作业设计  乡土资源  减负提质

引用格式  蔡亚婷,邹太龙,拉普莫什各.“双减”背景下乡村教师作业设计理念的转型与落地[J].教学与管理,2023(30):86-89.

自《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出台以来,社会各界就更加关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治理问题。国家政策明确强调要全面缩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作业过重负担,其关键就在于提高作业设计质量。乡村教师作为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内源性力量。作为乡村教育振兴的关键群体,乡村教师在乡村人才培养的基础教育阶段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双减”政策稳步实施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教师应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发,把作业设计得更加科学合理,使其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要求。

一、“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理念转型的价值意蕴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减负提质已成为新时代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教育振兴的中坚力量,其作业设计理念的转型直接关系到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在多个维度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1.实现学生减负提质的关键环节

“双减”政策的颁布,推动了我国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是其内在要求,也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关键载体和具体路径[1]。乡村教育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手段[2],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教育振兴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肩负着振兴乡村教育的伟大使命,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乡村教师,迫切需要乡村教师改进和优化作业设计,充分释放作业的育人功能。因此,乡村教师应从教育根本任务的战略高度去通盘考量,以“培养什么人”为指导方针,将作业设计得更加科学合理,从而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时代要求。作业改进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新的作业设计理念正是实现学生减负提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双减”政策的实施需要乡村教师树立与之相應的作业设计理念。

2.培养教师创新能力的最佳选择

教学能力是教师的核心能力,而创新能力是教学能力中的内核,直接关系到学生创新思维和素质的培养。然而,当前多数乡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少探究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作业设计中最常用的资源依然囿于课后习题、练习册、试卷等现成资料,很少根据域情、校情和学情设计个性化作业。教师对作业缺乏探究与创新,不仅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还可能让其厌倦作业,增加心理负担,也悖离了有效教学需要教师不断反思和创新的理念。作业的原理即如何布置最佳的作业,让整个作业环节都处于最优状态,发挥作业的最大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这就要求乡村教师对各种习题有批判和反思能力,运用创新思维对课后习题进行优化、改造或再次加工,使其更加适合教育对象,既能够回应课程教学育人的根本目标,也要体现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科学要求,同时还要密切反映国际教育教学和作业设计的改革潮流。在乡村教育场域中,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较为有限,相对缺少提升教学创新能力的机会,而改进和创新作业设计就成为培养乡村教师创新能力的最佳选择。

3.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途径

2022年版新课程标准要求: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4]。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当代教育的主导理念与核心诉求,这就表明教育目标不再执念于学生的考试分数,而是聚焦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也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桥梁。作业要求适度补偿课堂所学、灵活拓展课堂所知,是增强学生用所学所知在现实生活和情境中知识运用能力的主要形式,优质高效的作业设计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是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5]。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各种各样的作业伴随着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作业也就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途径。在教育深化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树立和践行新的作业设计理念已经是大势所趋,乡村教师在作业设计中融入核心素养内容已经成为教学中的重要目标。

二、新时代乡村教师作业设计理念的多维转型

一种观念的效力取决于其对生存环境的适应力与回应力[6],作业设计理念亦是如此。“双减”政策的实施推进和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诉求倒逼乡村教师的作业设计理念发生多维转型。

1.作业设计目标:由“重分”走向“育人”

减负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和教育政策的重点领域和重要指向。有研究者统计,截至2013年,新中国专门针对课业负担问题发布的政策就有11项[7]。教育部在2021年出台的“双减”政策,进一步推动落实“减负”,作业治理随之成为社会、学校和家长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就其本质而言,作业是一种创造性的探究活动[8],但遗憾的是,作业多被认为是课堂教学的巩固和补充,仅被作为加深记忆、提高成绩的一种工具,而忽视了作业的独立育人品格。当作业被应试教育所裹挟,成为学生的课业负担后,就会导致深层次问题,作业的价值就被窄化和异化。大量的作业让学生倍感压力,完成作业沦为一种被迫行为,学生会因此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乡村地区,作业更是被异化为一种提高分数的工具,家长、学校将升学率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忽视学生的主体发展需要。尽管学生在当前阶段的学习成绩会提高,但可能因缺乏终身学习意识与自我管理能力而难以获得长远发展。可见,作业设计作为落实“双减”政策的关键环节,应成为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切入点,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乡村教师应与时俱进转变教育理念,正确认识作业的功能,将作业设计目标由原来的重视提高学习成绩转向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与良好品格的形成,从而回归作业的本体价值。

2.作业设计主体:由“独自”走向“共创”

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教育的主体,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但近年来因教师承担任务的不断泛化和扩张,许多教师倍感压力。特别是在偏远的乡村地区,教师不仅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和行政工作,甚至还担当着学生“监护人”的角色。撤点并校实施以来,许多乡村学校实行寄宿制,但由于制度经费方面的原因,每个学校配备的生活老师较少,这就导致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琐碎责任无形中转移到了乡村教师身上,再加上自身家庭需要照顾和打理,乡村教师就缺少投入科研和作业设计的时间与精力。再者,乡村教育资源相对于城市而言比较匮乏和单一,乡村教师自身能力较为有限,往往在作业设计上也力有不逮。尤其是迈入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时代,单打独斗式的工作模式已经难以胜任[9],高质量的作业设计需要集体的智慧和团队的力量,也需要数字技术的赋能加持。面对乡村地区丰富而独特的乡土资源,乡村教师要有所思、有所为,在作业设计上走出一条特色之路,这就需要所有教师精诚合作,共同进行作业设计和优化,开发出具有地域特色和乡土味道的高质量作业体系。

3.作业设计内容:由“单一”走向“多元”

作业内容是作业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它既承载着知识与能力等目标,又决定着作业活动的形式,是直接影响或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任务集合。从促进学生认知生成的角度考虑,作业中的任务应具备多样性与丰富性。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分析,学习需要重复的强化和刺激才能实现,而丰富的作业内容可以让学生在多次的刺激中实现对知识的记忆与加工,从而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认知发展。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分析,对同一知识以不同形式进行刺激,能够促进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知识应用,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精确化理解[10]。因此,同一知识可以用多种形式呈现,而不是机械单一地让学生做题、背诵,因为表层知识的记忆并不利于深层能力的发展。学习是一个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场景迁移的过程,单独就某个知识点进行机械的强化训练并不可取。为此,乡村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创设不同情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注重作业内容的丰富性、多元性和场景性,激发学生参与作业活动的兴趣,维持学生在作业活动中的兴趣点和注意力。

4.作业设计动力:由“外力”走向“内驱”

内驱力是指在有机体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是一种内部刺激。当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其内在的真实追求和自由意志时,当教师对教育的意义、对自己所授学科的教育意义、对自己正在教授的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与联系及其教育意义、对怎样使这样的教育意义在自己的学生身上得到实现都有着清醒的意识的时候,他的教育、教学实践就注入了研究的态度[11]。目前已有不少地区开展教师作业设计类比赛,将作业设计能力纳入教师技能提升和考核中,一定程度促进了教师作业设计能力的提升。但只是依靠临时性的任务或是教育竞赛等外力来驱动,很难形成持久的驱动力[12]。只有教师自身认识到作业设计在教学、育人、师生关系等方面的价值意蕴,认识到合理的作业设计会让教学事半功倍,才会形成一种内生动力。“外力”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但长远的作业设计能力发展还需要教师自身内驱力的支撑。教师自身要高度认识作业设计的重要价值,主动参与作业设计研究,谋求作业设计能力发展,提高作业设计质量与学生学习效率,以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

三、“双减”背景下乡村教师作业设计理念的落地行动

新一轮教育改革背景下,“双减”政策在乡村学校的稳步推进和具体落实,在思想层面需要乡村教师作业设计理念的转型升級,而在实践层面的落地行动需要从作业设计的目标、主体、内容和动力四个维度共同发力。

1.坚持育人为本,明晰立德树人的作业设计目标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关键在于育人观念的偏颇。家长焦虑孩子的未来,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想让孩子取得优异的成绩,进入一个好学校,拥有一个好未来。特别是在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乡村地区,考试被认为是阶层向上流动的优选途径,能直观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成绩被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教师教学质量的核心指标,逐步形成了“成绩重于成长”的错误学校教育观念[13]。孩子承载着家长的期望或者人生理想,一旦孩子成绩与家长的教育投入不成正比,偏离家长所期望的方向,家长就会表现出失望、焦虑的情绪反应,甚至将这种焦虑感传递给学生、教师和学校,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的病态教育观念[14]。对此,教师、学校应与家长达成共识,形成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多方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合力。乡村教师要将立德树人的目标融入作业设计当中,从核心素养出发,发挥作业应有的育人价值;进行家校互动,多渠道反馈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让家长全方位了解学生发展情况;结合乡村地区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学生所需,挖掘乡村地区特有的乡土资源进行特色化作业设计,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地发展。

2.加强团队协作,打造“标准+”作业设计体系

“双减”政策提出要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通过教研组共同研讨来推动作业设计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应加强团队协作,通过四个方面打造“标准+”作业设计体系。一是进行区域教研合作,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区域教研的交流与合作,利用集体智慧,制定学科作业设计与实施的原则、思路与方法,并提供典型案例。各学校教研组根据自身实际,针对同一学校同一年龄段的学生设计一份高质量、适容量的标准化作业[15]。二是充分讨论研究,借鉴优秀作业设计案例,对作业设计进行“试水”,严格把控质量,保证作业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各任课教师应将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根据班级特点对作业进行调整,使其符合本班学生特征。三是将作业设计纳入教师考核之中,开展作业设计比赛,鼓励乡村教师根据乡村特色进行作业设计,要求教师适时对作业设计进行更新,避免单纯套用模板、一个设计常年使用的情况。四是树立大作业观,打破学科壁垒进行跨学科合作,整合学习资源设计综合性作业[16],从而提升学生整合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解决情境化问题的能力,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

3.立足乡土资源,开展特色化、多元化作业设计

丰富的乡土资源为乡村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为乡村学校的特色化教学创造了无限可能[17],也为乡村教师开展特色化、多元化作业设计提供了方便。乡村是自然教育的天然场所,以具身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大自然环境开设情境自然教育体验课程,引导孩子亲身去感受自然,从而达到身心整全发展的目的。利用民俗文化抓好课后服务,针对乡村地区留守儿童、单亲家庭、隔辈抚养等共性问题,将课后服务拓展至节假日,依托乡里的设施资源,开展节假日课后服务特色课程,深入挖掘当地传统文化和手工艺品,让学生零距离接触非遗文化。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他要运用环境里的活势力,去发展学生的活本领。”[18]乡村教育丰富多彩,充满魅力,乡村教师要充分意识到乡村独特的资源优势,充分利用乡土资源设计生活化作业、特色化作业、实践创新型作业,把课堂延伸至整个乡村社会,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从思想和实践上体会到学有所用,强化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4.强化内部驱动,激发教师作业设计持续动力

乡村教师作业设计能力的持续发展需要唤醒教师的内驱力,让教师意识到作业设计的价值,从而由外力维系走向内部驱动。作业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部分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成绩而布置大量的重复性机械性作业,甚至将作业当作班级管理的一种惩罚手段,作业被异化为训练的工具、控制的手段和竞争的资本,偏离了作业的育人旨归和本质要求[19]。由此,学生对作业产生厌烦、抵触和畏惧心理,甚至对这门学科、教师产生恐惧心理,不利于有效教学以及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丰富多元、充满乐趣的作业设计让学生更乐于接受,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探究世界、发展能力,化被动为主动,提高教学效率,形成有益师生互动,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部门要开展多种作业设计实践与课题研究,形成制度化、体系化的作业设计良性生态系统,让教师切实体会到作业设计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以及育人发展等方面的价值,激发教师作业设计的内驱力,要让作业设计理念在乡村教师内心生根发芽,将其视为乡村教育改革与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的重要契机。

参考文献

[1] 王学男,赵江山.“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的多维视野和优化策略[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2):38-44.

[2] 王子君,王鉴.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振兴乡村教育[J].学术探索,2022(06):140-146.

[3] 王宝剑,熊莹莹.国外作业研究及其对我国作业设计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0(19):78-80.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

[5] 陈金海.“双减”背景下学生作业设计的“三减”与“三增”[J].教学与管理,2023(07):23-26.

[6] 龙宝新,李海英.“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思维的转变与落地[J].蘇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03):29-37.

[7] 项贤明.七十年来我国两轮“减负”教育改革的历史透视[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05):67-79.

[8] 谢翌,杨志平.大作业观:主要内涵与实践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01):10-17.

[9] 邹太龙,易连云.从单一到多元:大数据时代德育教师的角色重塑[J].教育科学研究,2022(04):71-76.

[10] 刘辉,李德显.中小学作业设计变革:目标确认、理念建构及实践路径[J].当代教育论坛,2022(01):97-108.

[1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师范教育司.普通高中课程研修手册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

[12] 徐帅,赵斌.从外塑到内修: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生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25):39-42.

[13] 邹太龙,贺久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德育之维:理念转型与落地行动[J].新课程评论,2023(Z1):70-76.

[14] 杨维坤,邱小健.“双减”背景下家长的教育焦虑及其化解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3(09):14-17.

[15] 杨清.“双减”背景下中小学作业改进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1(12):6-10.

[16] 李臣之,张潇云.论“双减”背景下高质量作业设计[J].教育科学研究,2023(03):55-61.

[17] 邹太龙.乡村教师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现实困囿、角色期待与行动路径[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5):106-114.

[18] 徐莹晖,徐志辉.陶行知论乡村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9.

[19] 刘辉,李德显.中小学作业的异化及回归[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1(04):1-8.

猜你喜欢

双减育人作业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快来写作业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作业
我想要自由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