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学理思考

2023-10-27刘春何欣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实用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实用性

刘春 何欣

摘      要  实用类文本重在交流,以其自身突出的“实用性”特质,对培育学生母语交流与表达、提高日常交际水平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作为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被写入新修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国家课程规划与育人层面,对其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厘清“实用性阅读”与“实用性交流”的内涵,审视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该任务群的组织意图,对初中语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教学的推进大有裨益。因此,教师应该基于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建构落实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整合现行统编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编选的实用类文本,根据文本体例特征,适当增补同类型典范作品,紧扣“实用性”特点,为学生创设熟悉而真实的语言学习情境,开展与“阅读与交流”密切联系的“实用性”学习活动,以促使语文教学回归生活语境和社会交际的轨道。

关 键 词  初中语文  实用性阅读  实用性交流  学习任务群

引用格式  刘春,何欣.初中语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学理思考[J].教学与管理,2023(30):70-74.

现代学堂的兴起使语文学科经世致用的功能得以凸显,继而直接引发实用文教学的勃兴。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实用性阅读更加备受重视,逐步纳入不同层次人才选拔考试评价体系。新修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2版语文课标》)日前正式颁布,其间明文规定“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作为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需整合相关课程内容,以培育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交流沟通的能力。为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教学何以设计与实施应成为目前语文学习的重要课题。

一、内涵认识

1.实用性阅读

“实用文”最早可视为与“美文”骈立呼应的概念,而后逐渐发展为“诉之于理”的“应用性文章”[1]。梁启超主张“觉世之文”应以便于传播新观念的论辩文和论事文为主,这类文章“则辞达而已矣。当以条理细备,词笔锐达为上,不必求工也”[2]。梁先生所论及的“觉世之文”相当于今天的“实用文”。这一“二分法”(将其分为论辩文和论事文)的主张也被很多学者所沿用,诸如刘半农[3]、蔡元培[4]等,不过这些学者颇为倾向于从实用性和文学性这两方面加以区分,他们都赞同实用文应服务于生活的需要。“实用”之意图也符合国际母语教学的大趋势,因为很多欧美国家的母语课程基本不把文本类型按照交际目的分为“文学文本”和“信息文本”(大致等同于国内的实用文)[5]。夏丏尊、刘薰宇等人主要从表达方式去考量,将实用文划分为议论、说明、记事、叙事四种。之后,实用文研究日渐深入,其相关文体分类(包括亚类或者子类)更加精细严谨。

梳理各个时期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表述,有关“实用类文本”阐释散布其间,有迹可循。相关课程纲领的要求,使得语文课堂有关实用类文本的教学基本呈现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三分”文体格局,这种概而统之的划分格局至今仍然活跃于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堂当中。

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学生在高中阶段“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6],“实用文”被首次提及却未被明确界定。语文课标初始规定透露出,“实用类文本”可视为区别于文学类文本和论述类文本的第三种文本类型。而后,2007年实用文作为考试内容形式写入高考大纲,并以现代文阅读题型出现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后期实用文逐渐明晰、固化为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等四类体例。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增删修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将其以任务群的形式融入高中语文教学之中,辅以明确的阅读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段要求部分对第三、四学段分别有相关实用类文本的阅读指导;日前,《22版语文课标》正式提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作为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属于义务教育四个学段的学习内容,课标强调“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倾听、阅读、观察,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根据具体交际情境和交流对象,能够清楚得体表达,有效传递信息,满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交流沟通需要”[7]。字里行间虽未明确界定“实用类文本”的内涵,但在“教学提示”中指出,“应紧扣‘实用性特点,结合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进行教学”[8]。

基于实用文“实用性”的突出特点,我们大致可以从体例特征、思维方式、社会公用、写作主体与接受主体、主旨内涵等五个方面作出简要阐释,详见表1。

诚如表1所示,實用类文本源于生活而归于生活,不同类型的实用类文本来自不同人们的需求,对实用类文本的学习不仅面向学生现阶段的需要,更要以人才选拔为依托,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全能型人才的需求。

鉴于以上分析,概览实用文发展脉络,综合现行语文课标纲领性文件以及语文教学方家立场,我们认为“实用性阅读”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视角进行诠释。广义言之,实用性阅读与文学阅读相互映照,所有除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类文本阅读以外的文本阅读与理解都当隶属实用性阅读范畴;狭义言之,所谓“实用性阅读”是关注日常生活,凸显实用特征,侧重对信息的筛选和处理,致力于提高个人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的阅读形式。初中语文实用性阅读教学应该创设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建立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与科技发展的联系,让语文阅读教学灵动起来、鲜活起来,真正实现学习知识向解决问题的转型。

2.实用性交流

众所周知,实用类文本涉猎广泛,文体分化细密、不拘一格,不同的划分维度,囊括的类型不同。为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交际”有效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其下不同的文本特点,形成“听说读写”彼此促进的长效影响作用,我们需要进一步细化该文体子类。按表达方式,可以将其分为叙述文、阐释文、劝说文;按照内容,可以分为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类、大众传媒类;从文章内部结构可分为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等。细化实用文导致实用性阅读利弊互见:其利在于学生可以规避泛文学化风险,归纳同类型文体的共性特质,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而强化对该文体类型的认识与理解;其弊在于过多纠缠于子类文章“体例”特征的认知而忘却了“实用”的初衷,连带造成读后的交流与表达泯然遁形、不了了之。

因此,要阐明“实用性交流”的内涵,还得重提实用性文体细化问题。

以表达方式为纲,借鉴多元划分维度,关注高中语文课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实用类”“文学类”“论述类”三种语篇类型[9])中对实用类文本的划分,基于统编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实用类文本子类所占比例(见表2),除去纯粹的议论文体(归入“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我们认为,目前初中语文所涉及的实用类文本包括媒体类(主要是新闻、消息)、叙述类(主要是人物传记)、解说类(主要是科普小品文)、劝勉类(主要演讲辞、书信)、非连续性文本(试卷中的代表性题目)等五大类,入选教科书的文本都是较为经典的类型代表。

围绕上述实用性阅读子类,结合统编初中语文教科书所选编的实用类文本,援引选文所在教科书的助读系统、练习系统、活动系统等书中要求,我们认为“实用性交流”主要服务于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需要的口头与书面的交流与表达。口头交流主要涉及跨媒介交流,通过多种媒介关注国内外、不同领域、多元表达效果的新闻趣谈、时事热点、科技发明等,其间学生需要树立角色意识,可选择不同身份角色,诸如主持人、谈判官、面试官、导游员、新闻主播、演说家、候选人、记者等进行信息传递;此外,交流空间并不单一,还可与不同地域伙伴同时进行线上线下的讨论与分享。书面交流则主要指向实用性文章写作,作品类型丰富,可以撰写演讲稿、新闻稿、观察日志、导游介绍词、事迹宣讲稿等。

3.两者逻辑关联

立足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关注文化的理解与传承,聚焦积极而真实的语文实践活动,实用性阅读和实用性交流是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影响、互藏其宅的有机整体,它们交相融汇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之中。

从信息出入方向来看,阅读是显性输入隐性输出的交际模式,而交流是显性输出隐性输入的沟通模式,学生通过倾听、阅读、观察来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并根据实际的交际情境和交流群体,去多元实践具体明确(既有口头又有书面)、文从字顺(指向书面)地传递信息,以达到有效沟通、分享思想的交际目的。因此,有关这一共识所形成的“读写一体”“以读促写”“读写结合”“读写不分”“以写促读”等教学理念与观点,“阅读与交流绑定套嵌”“阅读与创新表达”“言语运用与实践”等教学改革实验不胜凡举。

归根结底,“实用性阅读与交流”遍及学生的日常生活,涉及个体听说读写基本交际技能的范畴,是以实用为前提、实践为基础、真实为表征的社会交际背景下的阅读与交流(包括写作、说话、倾听等)的活动行为。

二、统整内容

关联高中语文课标的相关要求,顺应“小—初—高”一贯式的语文课程发展趋势,《22版语文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有关学习任务群的理论阐释不作赘述,在此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学习任务实质是一系列具有明确问题指向而富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任务群是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而设计的课程内容形态[10]。一言以蔽之,语文学习任务群是根据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实现语文课程内容结构化的一种新探索,是语文课程内容新的组织形式。

统编初中语文教科书六册书共199篇文章(一首诗算一篇),其中实用类文本共28篇(除去议论类)占比较少,名著导读推荐书目12部,实用类文本所占比例为四分之一。在对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实用类文本选文初步统计的基础上,又对选编文本的子类、作者、出处、发表时间、阅读方式进行了整理。在对教材进行系统分析之后,可以发现同一类型的实用类文本,诸如“新闻类”和“演讲辞”独立地编入“活动·探究”单元,渗透了群文、项目群、任务群的课程整合意识。其余文本多受制于主题组元的编排原则,有的虽相对集中地入选于同一单元,例如“科普类”“传记类”,但其多为单元人文主题张目,文本自带的“实用”价值在教学过程中却被弱化甚至无视。

在教材分析的基础上,初中语文在建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内容时,我们应该立足学生语文学习实践,秉持双管齐下、齐头并进的任务目标指向:其一是实用性文本的阅读活动,其二是以实用为目的的表达交流活动(包括写作、说话和倾听)[11]。教师可以尝试率先在现行教科书内部突破版册、单元壁垒,进行跨学期/年级的实用类文本子类的统整,在阅读的基础上开展“阅读和交流”穿插榫卯式学习活动(参见表2“活动建议”列),以重拾“实用性”初衷。在语文教学评价环节,我们需根据“交际对象”“交际情境”“表达技巧”“交流过程”“收效反应”等至少五个指标作出考量。为此,应该注重以下内容。

1.继承传统,与时俱进

以新闻类文本为例,随着网络媒体迅速兴起,现阶段媒体文被重新定义,有传统媒体文和新兴媒体文联袂竞技之分。目前教科书选文都是比较正规的传统媒体文,当下时鲜媒体文尚未引进。放眼域外,美国《21世纪技能框架》(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Learning)把信息素养、媒介素养列入“信息、媒介、技术技能”指标;OECD《成功生活与健全社会的核心素养》传达了“互动地使用语言、符号与文本”的健全社会呼声,这些都昭示出现代人应该养成适应新兴媒介影響作用的生存技能。

当然,目前新闻类的相关选文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时代意义与文化价值,要想引入新兴媒体文进入语文课堂仍需要多重审核、权衡和考察,尚待时日才会有眉目显现——相信打上时代印记、导向积极、极具光辉意义的新兴媒体文也能成为深受学生推重的范例参考。在此之前,教师可以在进行新闻类“活动·探究”单元教学时,适时地引导学生去“关注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方面的新鲜事,比较不同媒介的表达效果”[12],以很好地融会传统媒体文与新兴媒体文的学习内容,去扩充实用类文本的实用功能。

2.多元融合,兼收并蓄

目前,初中语文教科书实用类文本中有10篇的作者为外国人,大约占总文本数量将近三分之一,分布比例较为合理。首先,先看国外实用类文本选文,从篇目数量上来说新闻消息、科普文、传记文、演讲辞均选有国外文章,且类型上以科普和传记为主,所涉国别有奥地利(3篇)、美国(2篇)、法国(4篇)、英国(1篇路透社新闻),虽然所选范文都是各自类型中精中选精的典型篇目,但单从国别的数量上来说比较集中且分布不均。因此,教师可适时地根据需要为学生开具相关书单进行延展。

从作者成就来看,国外作者不仅在文学上有所造诣,在各自研究领域也有所建树,如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被誉为“昆虫界的荷马”,同时撰写了闻名世界的《昆虫记》,将其作品选入教科书,带动科普文教学,人文与科学兼济,可谓锦上添花。再看国内实用类文本选文,选文的作者皆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如杨振宁的《邓稼先》、臧克家的《说和做——纪念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作者本人与立传人物在生活、工作上密切关联、佳话频传,使得人物丰满而立体,情感饱满而真挚。这种惺惺相惜、交互生辉、互敬互重的人际关系群体,在人类历史上还有很多,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进行搜集整理。为此,可以在单元教学之外另辟“书场”,开设“珠联璧合,致敬先锋”等人物传记书目推介会进行交流分享。

3.历久弥新,吐故纳新

统计发现,教科书中选取最早的实用类文本是路透社斯德哥尔摩新闻《首届诺贝尔奖颁发》,选自《百年好文章——路透社新闻佳作》(2022年),新闻发表于1901年12月10日;最近的一篇是新闻《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发表于2017年12月13日,时间跨度有116年之久。

目前,初一的学生普遍12~13岁,大多生于2009年,若以2009年为分界线进行统计,教材中2009年以前的文章有25篇,2009年以后的文章有3篇。这样来看,大多数文章发表时长都远超于学生的年龄,时序迭代新鲜内容有待增补,以确保既能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又能随时吸纳当代文化精粹。深入梳理发现,科普文选文时间跨度为56年(1956~2012),传记文体选文时间跨度为30年(1980~2010),演讲辞选文时间跨度为26年(1982~2008)。诚然,各类文体的时间跨度依然存在差异,但在任务群的建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适当增选课程资源以调控好各个类型之间的比例,注意吐故纳新,同时兼顾跨媒体阅读与交流等语文实践活动的荷载主题,以确保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

4.各尽其用,各展其能

在实用类文本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兼顾撰者和编者意图的统一性:既要以撰者的独特背景、经历、意图挖掘文本自身的独特性,又考虑编者所要突出的一组文本的共性特质,从而更好地发挥“实用”功效,消弭“读写”二元对立,促使学生汲取“实用”滋养从而学以致用。

综观实用类文本选文,排除两个“活动·探究”单元的内容,共计7篇自读课文,10篇教读课文,涉及了精读、略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法;此外,教師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充分利用数字资源和信息化平台。同时,“活动·探究”单元富含无限可能性,适合安排学生采取“朗读、复述、游戏、表演、讲故事、情景对话、现场报道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13]以催化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融为一体。事实上,实用类文本在完成课标要求方面具备自身独特优势作用,文本内容和体例多元的特点使其可满足一线教学的多样化需求。故而,教师以“实用”为目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教学实践,都会收获文体共性认知和对“这一篇”独特体验的意外惊喜。

面对处于多媒体紧密联结的时代,纷繁芜杂的信息汹涌而来,社会舆情、网络营销、新技术革命波谲云诡。如何理性、客观地区辨信息,如何切中肯綮、抓住关键地筛选整合信息,如何有效、及时地传递信息,是健全社会下普通一员的生活资本。正因为文本自身的实用性,遍及学生生活“实际”,立足学生“实践”,可带给学生成功的“实惠”,有关“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才更应该好好地研磨。这绝非执着功利而罔顾育人,因为培养学生具备“实实在在生活”的本领就是语文课程价值的真髓。

参考文献

[1] 张志公,王本华. 汉语辞章学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30.

[2] 梁启超. 湖南时务学堂学约[A].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1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109.

[3] 胡文琪.基于语用学的初中实用文阅读教学内容确定研究[D].赣州:赣南师范大学,2019.

[4] 陈悦.基于学的活动的初中实用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9.

[5] 徐鹏.实用文读写: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J].中学语文教学,2017(05):4-8.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

[7][8][12][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3,25,25,25.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8.

[10] 申宣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课例式解读 初中语文[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22.

[11] 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128.

猜你喜欢

实用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实用性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高中语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策略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浅谈高中生语文实用性阅读能力培养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理解与实施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教学
交互转换:构建实用文阅读思维模型
实用文阅读教学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