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班干部角色定位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型

2023-10-27彭漾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班干部班级班主任

摘      要  班干部制度经历了初始雏形、快速建立、不断发展、批判完善四个发展时期,在新时代教育改革背景下,我国小学班干部角色出现了明显的错位,造成学校教育公平被破坏、班级人际关系失调、学生干部权力异化的危害。究其根源,主要由社会官本位思想的侵入、教师教育理念的错位、学生角色定位的偏失三方面造成,急需从管理型班干部转变为服务型班干部,从全方位改变观念和改革班干部制度出发,建立起以服务为核心理念的班级管理模式,发挥班干部制度的最大效用。

关 键 词  小学班干部  班干部制度  角色定位  管理型班干部  服务型班干部

引用格式  彭漾.小学班干部角色定位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型[J].教学与管理,2023(30):56-59.

班干部制度是我国特色的班级管理模式,贯穿于整个学制体系,特别在小学阶段扮演着重要作用,它能协助班主任提高班集体运作效率,锻炼学生综合能力。随着学校教育的改革深化,班干部制度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但社会上对其批判的声音从未停止,班干部管理者的角色定位亟需转变。

一、班干部制度的发展历程

1.17世纪30年代:初始雏形时期

在班级概念出现之前,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为一对一、一对多,无论是贵族请学者到家中的单独辅导,还是面向平民的小规模学校,都是教师全权管理。此后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首次从理论层面论述了班级授课制,这种根据年龄和学习特征划分的大班额模式,提高了教学效率,还扩充了班级容量。随着人数的增加,一长制的管理模式受到局限。教师可以把一个大班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由一个学生去管理,管理的学生又由上一级去管理[1]。协助管理的学生是经教师委任的优秀代表,负责小组学习等活动。一般认为这种类似于小组长的存在是班干部的起源,班级授课制的确立是现代班干部制度产生的必要条件。

2.20世纪20-70年代:快速建立时期

班干部制度优势十分明显,特别与集体主义教育碰撞下,其理论基础更加深厚。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的教育,在集体主义思想下,班集体组织纪律十分严明。班主任直接任命学习好、思想好、出生好的学生为班干部,辅助管理班级大小事物。此时班干部设置结构单一,班干部制度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目的是树立班干部权威,快速维护班级秩序,在绝对的权威和服从下,师生间、生生间都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我国现代班干部制度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初,是当时全面学习苏联背景下的时代产物,前期是照搬全收,后期结合自身情况进行本土化改造。

3.20世纪80-90年代:不断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西方教育思潮不断兴起,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的认识逐渐全面,教育公平受到重视,班干部制度开始进行改革,往民主、平等的道路发展。最显著的是在班干部选拔方式上,从直接任命转变为公开选举,由学生群体推选出成绩优异、行为端正且有信服力的同学作为班干部,不再强调政治出生和群众基础,每位学生都有成为班干部的可能性。不过此时班主任还是掌握了较大“实权”,存在着一票否决或者以一抵十的现象。由于长期受集体主义思想及班级管理效率导向的影响,这个阶段班级内组织架构还是呈现“金字塔”型[2]。优秀的学生长期“霸占”班干部坐席,其他学生只有投票的机会,看似民主公平的制度,还有改善进步的空间。

4.21世纪至今:批判完善时期

随着人本主义和学生中心论等理念的传播,教育追求更高意义上的民主与自由,在保留班集体优势的同时,提倡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班干部制度的价值导向转向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其体系内部也丰富多样先进合理。自由竞选制充分发挥不同学生的优势,自主选择合适的职责岗位,选拔标准从成绩侧重到能力。班干部轮岗制让更多学生参与班级事务,增强主人翁意识,让处境不利的学生也有锻炼自我和贡献力量的可能。然而,各界对班干部批判的声音从未停止,当前教育改革重点聚焦在课程与教学,班级管理改革收效甚微,小学班干部角色还停滞在最初的管理者定位。

二、小学班干部角色错位的危害

1.学校教育公平被破坏

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家长们除了关注学习成绩,也开始关心孩子的综合素质。他们不再认为当班干部会耽误学习时间,反而觉得能培养孩子领导和沟通能力,看到了职位带来的附加优势,如获得教师更多的关注度、评奖评优的优先权等。因此,家长们自然不会放过这个绝佳机会,为了让自家孩子当班干部,不惜托关系、行贿赂等走旁门左道。《新民晚报》2011年8月报道,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当上班干部,纷纷给教师送礼品、现金,安排教师到各地旅游等[3]。结果家境好的学生更有机会当班干部,在锻炼中进一步得到提高,而家境不好的学生很难借助这一平台发展自我,二者之间差距越来越大,容易造成阶级的代际传递。诚然,班干部有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但当其变成阻碍教育公平的因素,损害其他学生利益时,就必须批判改正。

2.班级人际关系失调

学生和教师对班干部角色定位的错误认知是造成班级人际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在一项关于一线教师对班干部制度看法的调查中,认为班干部制度会“滋长班干部的权力意识,导致班干部与普通学生间不平等”的竟高达64.33%[4]。一部分班干部在主观意识上高人一等,依仗教师赋予的管理权力狐假虎威,享受发号施令的快感。有时可以看到班干部模仿教师的语气训诫同学,更有甚者自作主张惩罚同学。班干部在管理中难免“得罪”他人,遭人排挤,同时还需维持自身榜樣形象,不同角色之间的转换对于心智不成熟的孩子来说是一个大挑战。这些畸形的生生关系,一定程度上是异常师生关系的折射。在传统的教育要素中,教育者往往是主要地位,具有绝对的权威性,而班干部作为教师的“形象代言人”继承了这种权威,让师生的不平等蔓延至生生之间。

3.学生干部权力异化

长期以来,我国的班干部角色定位是协助教师的班级管理者,赋予一定的管理权和自主权,如维护纪律、收发作业、登记考评等等。教师监督的长期缺失会让班干部权力处于真空状态,利用职务之便以权谋私、滋生腐败,将教师的信任当作保护,权力当作暴力。有些班干部非但没有以身作则,反而带头违纪,游走于“黑白两道”之间,例如拉帮结派霸凌弱势群体,用威胁、侮辱、体罚等方式获得地位上的满足感。这种肆意妄为的行为反映了班干部地位过高,权力与义务没有相互统一。班干部年纪小,容易受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再加上对权力本身的认识偏差,容易让“权威”变成了“霸权”,导致恶性事件的发生[5]。

三、小学班干部角色错位的根源

1.社会官本位思想的侵入

自古以来,我国有着“官本位”的思想,对权力和阶级有天然的崇拜,以官为本、以官为贵、以官为尊。儒家“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目的根深蒂固,往往将学习与做官捆绑在一起。成绩优异者往往得到班主任的青睐,成为班干部的人选。学生们已经感受到班干部角色带来的官权便利,对尚未建立完整三观体系的孩子来说,极易在虚荣和嫉妒中迷失方向。在工作中产生官僚主义作风,不听取同学的意见,缺乏主动思考精神,完全一副小官老爷的做派。相比于小学阶段,官本位风气在高校班干部身上格外显著,这些学生进入社会和职场后,又会继续加深这种不良之风,产生负向循环。

2.教师教育理念的错位

班干部制度是一种教育制度,其立足点是教育而不是管理,但多数班干部制度在落实时正好相反,更多追求的是管理效益而非教育效益[6]。首先,一些班主任注重班干部的选拔,却忽视选拔后的培养。班主任工作多而杂,亟需寻找得力助手,所以非常重视人员的选拔和分配。一些班主任只贪图轻松,将工作布置后不闻不问,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全然不管班干部执行过程中是否科学,很少持续性的培训和指导班干部,更不去谈利用班干部制度来培养学生。其次,随意扩张工作范围,把教师的本职工作推给班干部,看似培养实则失职。例如,让学生批改作业、试卷,给教师端茶倒水等,这些行为不利于教育教学,也反映出班主任对班干部教育的轻视。

3.学生角色定位的偏失

上述两个原因还是外部因素,角色的错位最重要的根源是学生群体对其固化、偏失的看法。学生们觉得班干部是教师的分身,谁敢反抗班干部,就相当于忤逆教师。班干部也习惯以班级管理者的名义站在正义的高地指挥他人。管理型角色定位下,班干部行使权利较多,履行义务较少。这种错误的角色定位将班干部置于其他同学的对立面,人为制造一条看不见的阶级鸿沟。在美国,没有像我国意义上的班干部,但是有类似于协助教师或者校长的学生干部。美国学生干部作为志愿者的角色大于管理者的角色。他们没有做“官”的感觉,更多的是参与公共事务获取奉献的快乐[7]。除了与教师沟通,更多的是对同学负责,对同学服务。如搜集同学对学校社团或食堂的意见,代表学生群体发声等。此时学生干部不再是单向的角色输出,而是将学生和学校双向连接的多重身份。

四、小学班干部角色定位的转变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管理型班干部已经不满足当下的诉求,亟需向服务型角色转型。构建服务型班干部并不意味着对传统班级管理的全盘否定,而是打破固有观念取长补短,提供更科学的视角。

1.服务型班干部的内涵

服务一般指社会成员之间相互提供方便的一类活动,服务者要滿足被服务者的需要。服务型班干部服务的对象不仅只有教师,还有身边的同学,班干部来源于学生群体,为班级同学服务是班干部的内在属性。服务性使得班干部制度不能“凌驾于学生之上,也不能迫使学生接受其管理,而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工具,让学生自行利用”[8]。班干部应是为同学创造舒适学习环境的主动者,也可以说他们是学生群体中的志愿服务者,自愿地为同学和老师提供无偿服务,成绩、能力、品格不再是成为班干部的硬性条件。

2.服务型班干部的制度

科学的服务型班干部制度体系可以促进个体良性发展,让所有成员都从中获利。通过对我国班干部制度发展的梳理发现,班级组织架构还处于金字塔分层结构,是典型的管理型结构。新时代的班干部制度需要转变这种科层化管理型组织为扁平化的服务型组织,使班集体中的个体都是同一个群体中的平等成员,不存在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9]。取消班委会,建立服务团队,从服务需要而不是管理需要来设置岗位,形成一套跟进性的班干部培养方案,重视服务时的监督机制和服务后的评价方式。不断优化服务质量与被服务的体验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在接受服务的同时也去服务他人。

3.服务型班干部的优势

相比于传统的上下级管理制度,强调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服务型班干部制度体现学生间地位平等,利于构建和谐的班级关系。在力与力相助、美与美相吸的氛围中,校园霸凌、教师体罚的频率都会大幅下降。每个学生都参与服务,可以全方位提高个人能力,在组织领导、沟通表达、随机应变上有所增进。在权力淡化、凡事都商量的民主环境中,班级管理效能增加,师生相处愉悦,学习和工作更有幸福感。

五、服务型班干部角色转变路径

1.全方位改变观念

(1)民本位的社会观

通过破除社会层面的官本位思想,树立以民为本的核心理念,建立民主规章制度,从社会文化大环境影响校园班级小环境。官本位是我国封建专制社会的产物,根源于千百年来的人治传统,以人治国所依靠的管理者个人素养和能力极不稳定也容易滋生问题。班级规章制度是维持班级正常运行的基本准则,是非对错不由班干部甚至班主任个人意愿评判,全班共同书写共同遵守,体现自由平等的民主班级观。班主任应当且能够通过构建回归道德理性的班级盟约,让学生拿起责任与担当,成长为班级自主管理的领导者[10]。

(2)教育性的教师观

班干部制度归根结底是以育人为主的教育活动,教育性应该是它的优先属性。教师要将班干部制度看做培养学生的重要途径,以学生成长为目的,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个人能力,树立正确的三观,养成集体意识。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以教育的眼光看待班干部制度,也就是用成长的眼光看待班干部,切不可将成人的制度规则和社会关系套用在他们身上,努力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服务型的学生观

观念改变最重要的一环在学生群体,班上的每一位成员都要树立服务他人的意识。独生子女背景下,学生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和照顾,不懂得协调个人与集体的利益,对此班干部要转变心态、摆正位置、明确任务。班干部的主要职责是服务老师、服务同学,心甘情愿为他人创造便利条件,要主动为师生提供帮助,做学校和学生的润滑剂,上能落实教师分配的工作,下能传送同学的声音。在服务过程中学会主动思考,完成已定的任务之外,多去观察他人还需要哪些帮助,反思和总结工作中的不足与收获,提高服务体验感。普通学生也不要因为自己不是班干部就对班集体的建设袖手旁观,他人的服务从来不是理所应当,任何学生都可以参与到志愿服务的队伍中来,让爱在互帮互助中传递。

2.改革班干部制度

(1)按需定岗

服务理念下的班干部组织不应是单一型、固定型,而是多样化、流动化。淘汰管理型的干部岗位,以日常学习生活为需要,设置有价值和意义的服务项目。通过班会,学生讨论什么事情是力所能及,什么事情分工协作,什么事情轮流管理,制定符合群众需要的服务岗位。例如,浇灌绿植的“护花使者”、检查各种开关的“水电节约员”、负责图书角借阅的“图书管理员”等等,从名称开始改变。项目责任制由一个负责人和几名成员组成,以某个活动或者策划为导向,共同解决问题,像黑板报项目组、运动会协调组、文艺会排练组等。每个班级依据自身需要,设定的服务项目有所不同,但都是以具体事物为抓手,以集体利益为导向,无论是服务事项还是实施学生,一律等量齐观。

(2)公正选拔

在班级建立初期,班主任可在初步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实行班干部任命制,指定少数重要岗位和与之相匹配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后,班级进入平稳状态,实施班干部竞选制,在经讨论商定的服务岗位上,采取自由选择、演讲竞争、投票选举的方式确定名单。期间要警惕“真投票,假民主”,班主任不能干涉投票结果,这样构建起的班干部组织既能服众,又能经得起考验。在班级运行的中后期,还能实行班干部自荐制,适用于特殊时期增设某项服务。可由提出该岗位的学生承担,也可以通过学生自荐方式产生,一般而言只要获得师生的赞同即可。无论哪种选拔机制,班主任都要定期调整服务内容和人员分配,让学生体验不同岗位。

(3)过程培养

形成班干部组织只是准备工作,如何打造一支素质好、能力强、效率高的队伍才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第一,制定工作手册,明确每个班干部服务的岗位和职责,对范围和权限作出说明,避免越权和推诿情况发生。第二,给予班干部及时指导,多开展班委会议,有针对性地沟通交流,慢慢锻炼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里,教师的管理幅度小了,但是育人责任大了,教师要退至幕后,给予班干部及时的指导、有效的帮扶和有力的支撑[11]。第三,多和班干部淡话,以鼓励和表扬为主,提高自我效能感,进一步促进服务的开展。同时,班主任要细心观察班干部的心理状态和人际关系,告诉他们如何平衡学习和工作,处理不同角色下的冲突。

(4)监督评价

任何一个决策在贯彻落实中皆须相应的监督和评价机制,为该决策的落地保驾护航。在监督方面,设立专门学生监督岗,由全班同学轮流担任,主要是检查班干部工作是否有失职或越权现象,及时将问题反馈,督促其改进。在评价方面,改变只凭班主任主观臆断的单一评价,形成综合性评价。评价主体应多元化,如评语式的教师评价、民意调查式的学生评价、反思式的自我评价,不同视角下的评价更加公平公正。评价内容应结构化,包含对班干部能力、态度、品德、成绩等多方表现,由班级全体共同设计评价问卷。评价时间采取定期和不定期,固定一个月或者一个学期评价,或者针对某项事件或者某位成员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 任钟印.夸美纽斯教育論著选[M].任宝祥,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326-327.

[2] 蒋萍.小学生班干部制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3] 朱小闯.班干部制度:批判与反思[J].基础教育研究,2012(03):56-57.

[4] 陈启新.小学班干部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3(01):26-28.

[5]刘庆龙.班干部制度走到尽头了吗[J].宜宾学院学报,2017(02):50-56.

[6] 杨鑫,夏薛梅.小学班干部的“轻培养”现象初探及矫正路径[J].教育观察,2021(07):70-72.

[7] 张治.美国学校如何培养“班干部”?[J].思想理论教育,2013(10):54-55.

[8] 孔祥渊.服务性:学生管理制度不可或缺的内在属性[J].现代教学,2014(Z2):50-54.

[9] 伍海云.从管理到服务:新时代班干部制度转型[J].教育评论,2019(05):65-69.

[10] 张璐,刘志华.盟约构建:班级自主管理着力点[J].小学德育,2020(05):15-18.

[11] 熊华生.做一个老练的新班主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79.

猜你喜欢

班干部班级班主任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班级“四小怪”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夸夸我的班主任
竞选班干部
班主任
不称心的新班级
竞选班干部
班干部制度:好经别念歪
高中班主任的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