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重度孤独症学生教育康复多元化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

2023-10-10苗全收魏春丽蔡兴男郭磊李雪梅程宏宏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3年6期
关键词:课程建设

苗全收 魏春丽 蔡兴男 郭磊 李雪梅 程宏宏

摘要:本成果系统地总结了学校10多年来中重度孤独症学生教育康复多元化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从“基础课程建设”出发,补充完善了活动课程和康复课程,细化了分支课程,逐渐形成了围绕中重度孤独症学生教育康复目标的“1+2+S”的多元化课程体系。

关键词:中重度孤独症学生;教育康复;课程建设

鸡西市特殊教育学校是一所综合性九年一贯制特殊教育学校。多年来,学校着力探索中重度孤独症学生教育康复的途径和方法,加强课程建设研究,改变单一的基础课程,增设康复课程、活动课程、体验课程等,构筑中重度孤独症学生教育康复多元化课程体系和课程评价标准,通过多元化的课程对中重度孤独症学生进行康复训练、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让他们学会生活,融入社会。

近些年来,孤独症发病率逐年上升,到目前为止,国际上还没有找到孤独症发病原因及有效的根治方法,只能通过早期康复干预和教育减轻他们的症状。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意见的通知》中强调,要根据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特殊需求,加强教育的针对性[1];教育部等七部门制定的《第一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中指出,要深化特殊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功能补偿,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加强个别化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构建“1+2+S”的多元课程体系

1.“1+2+S”的内涵与结构

针对学校中重度孤独症学生的课程建设,对培智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的重构和优化,建构了孤独症学生“1类主要课程(基础课程)+2类模块课程(康复课程、活动课程)+subdivision(分支课程)”的多元化课程体系[2]。学校将培智教育7大核心课程作为中重度孤独症学生的1个基础课程模块;康复课程和活动课程2个模块作为外围课程,是对培智国家课程的整合优化和补充拓展;在康复课程和活动课程中,根据中重度孤独症学生所在学段和个体差异的实际情况,选择开展分支课程S模块。

基础课程。将孤独症学生和智障学生进行了混合编班,因此在基础性课程选择上,选取了贴近生活实际的语文、数学、适应、唱游与律动、绘画与手工、运动与保健等学科,学科教学内容除使用国家教材外,还根据学生的评估情况,有选择、分层次进行教学,强调学生积极生活态度的养成,注重对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康复课程。根据学生的缺陷障碍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使学生生活能力有所提高、障碍程度有所改善。康复课程在义务教育低段比例较大,设置了言语与语言康复、感觉统合、心理康复、作业治疗、认知发展等方面的10余门康复课程。对学生进行评估,制定长短期目标及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计划,实现“一人一案”,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康复活动中,让每个孤独症学生在教学中受益,增强康复课程的有效实施。

活动课程。主要目的是满足中重度孤独症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发展其优势能力。学校开设了艺术类、科技类、健体类等课程。同时课程中注意吸收专业教师技术新成果,学生通过活动课程的学习,激发了兴趣,培养了综合能力和自信心,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见图1)。

2.“1+2+S”的实践途径

课堂教学是实现多元课程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都发生了转变。

实施走班制教学。在康复课程、活动课程中按中重度孤独症学生评估结果、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每天下午进行走班制教学,最大限度地让教学活动适合每一个学生,让不同的学生学有所获。

建立集体课、小组课、个训课的教学形式。基础课程以集体课为主,在康复课程、活动课程中多以个训课、小组课为主,既有针对性又有助于小组的合作学习。

创建亲子课堂、家长讲堂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模式。学校充分利用学生可用的康复训练器材等资源,课余时间对学生、家长开放,创建亲子课堂,促进家长与孩子共同学习、交流、发展。同时开设家长讲堂,把掌握一定的康复知识和技能的家长组织起来,通过座谈、网络研讨等形式互相学习提高,使学校课程在课后有更好的巩固延伸。

推行体验式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主要包括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参与实践和师生的感悟交流这三个方面。对于中重度孤独症学生而言,学校通过绘本故事、戏剧、游戏、社会实践、劳动教育、社交沟通训练等相关的课程内容来引导学生不断参与、互动体验、群体交流,使所有参与的学生综合能力得以提升。

3.“1+2+S”的具体实施

基础课程为全体必修课,各学科齐头并进,以行政班为单位整体化推进,按照国家课程标准执行,做到常规开展打基础。

康复课程为个体任选课,分学段、分项、分层实施,因此在康复课程实施中,再细分成10余项分支课程供学生选择。学校中重度孤独症学生与其他类型学生混编成班,以走班制的形式,按照专业评估结果分学段、分层,根据学生个体化差异以集体、小组、个训三种形式推进康复课。每周每生康复课程平均课时为3~5课时,低学段为5~7课时。

活动课程则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及潜能开发的需要,设置20余门分支课程供学生选择,每周四节活动课,按照分项、分层的原则推进,每生每年可选1~2门分支课程,其中必须包含一门分支课程持续学习,其余可根据兴趣爱好以学期为单位进行调整。

(二)建立多元化课程评价标准与方式

1.构建多元课程评价标准

整体发展性评价标准。课程评价是对课程实施的过程质量和水平所作出的价值判断,对课程实施和教学操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和监控作用。在构建多元课程建设过程中,康复课程依托孤獨症学生评估表和学生实际能力进行评估。学校结合学生实际对评估的类别、项目进行调整,整合为六个领域:运动能力、感知能力、认知能力、语言交流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六大领域评量总计152项,759条。主要功能是评估学生整体发展状态。一年组织三次,分别是初测、中测与后测各一次(中测作调整训练计划依据)。初测后制定个训计划(IEP)并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后测作为下一学期训练计划的依据及转介工作参考。

表现性评价标准。基础课程的评价标准主要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评量学生适应学校、教育训练生活等情况,评量内容包括4个大项:日常表现、教学动态表现、情绪表现、任务表现等(见图2)。

专项性评价标准。主要针对活动课程来进行评价。因为活动课程的专一性比较强,评价主要在课程的实施过程和展示中进行,有益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2.构建多元课程评价方式

评价对象多层化。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教育手段,引导了学生的发展方向,面对中重度孤独症学生,学校对学生程度进行再次细分,分为A、B、C、D四个层次进行评价。并且根据评价结果完善和调整个别化教育计划,制定“一人一案”内容。

评价手段多样化。基础性课程学习评价根据课程内容和学段特点,采用听、说、读、写等方式,采用观察法、测验法、访谈法、调查法等进行多元评价;康复性课程按照专业标准进行评价,做到精细评估、精准评估,真实体现学生康复效果;活动性课程根据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日常教学作品及期末才艺展示等方面给予评定。

评价内容多维化。在康复领域的精准评估中,要力求做到准确;在基础性课程和活动课程中,主观评价要做到全面。教师的主观评价应该以多维度的视角评价学生的表现,要全面地衡量和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和展示过程中的自我表现,包括中重度孤独症学生的责任感、表现力、自信心、上进心、坚强意志等方面,在多维度的评价中,容易让学生均能学有所得、教师均能获得成就感,既提高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又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开发多元的课程资源

1.教材资源。教材资源共分为三类,即规定资源、自选资源、自编资源。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学校使用国家培智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此为规定资源;绘画与手工、唱游与律动、运动与保健由于没有国家教材,因此教师根据课程标准(2016版)要求在学期初制定本学期教学任务,由教师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提交学校资源研判小组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即可使用,此为自选资源;另外,分支课程由于门类较多,因此除自选资源外,学校选择非洲鼓、丙烯油画、地板时光、运动游戏等开发校本教材,此为自编资源。特别是根据孤独症学生的社交障碍问题,设计主题活动内容,了解家乡,行走在路上,开发了依托地域特点的研学活动课程。学校协同当地高校、教研等部门,编写《人文与社会》一书,使中重度孤独症学生在研学的过程中得到融入社会的宝贵机会。

2.教辅资源。教辅资源共分为五类,即微课资源、课件资源、辅具资源、评估工具资源和设备资源。其中,微课和课件资源共计3000余个,已形成校内共享资源,为中重度孤独症学生教育康复服务;评估工具资源是学校教师根据学生能力评估量表和学业评估量表制作而成,共计1651项,为中重度孤独症学生的精准评估提供保障;设备资源作为现代化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改善孤独症学生核心障碍的教学中。除此之外,学校建立了多感官教室、心语教室、社交训练教室,购置了可视音乐系统、沟通和情景互动AR设备及多媒体律动系统、音乐训练仪、互动学习桌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通过设备中真实性场景的教学,增强孤独症学生对现实情境的感知能力及社会交往和沟通技能,在提升学生注意力与专注力的同时,改善学生的不良情绪和行为。

3.融合资源。学校与本市三家普通小学成为手拉手融合单位,校内中重度孤独症学生可以到普通小学定期开展融合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研学活动、一起参与运动会等,这些融合资源给中重度孤独症学生提供了融入的机会和可能。

(四)培养多元课程建设的教师队伍

1.定向培养专业教师。教师队伍是落实多元课程的关键,学校根据教师所学专业和特长,为每名教师量身定制发展目标。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走出去”,即分批组织所有专业教师到省内外兄弟学校跟师、跟班、跟岗学习,观摩精品课,交流工作中的困惑和经验,使教师开阔眼界,提升能力;“请进来”,即先后邀请高校专家学者团队,对学校孤独症学生康复教育进行专项指导。

学校依托国家医教结合综合康复实验基地,培养了6名初级康复师,4名中级康复师和2名高级康复师。学校与华东师大师资培训基地实现了远程康复评估、咨询、指导、服务。

2.强化群体合作。强化教师群体的合作与交流,这是一个交织着多种教育教学思想大解放的过程。一方面,学校建立内部网络空间,发挥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优势,构建起校内课程资源共享机制,实现教师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另一方面,学校利用云平台进行教师专业技术团体培训。教师首先在云平台上参加网络学习,然后在每周开展的“教师沙龙”活动中集体探讨和研究。这大大提升了师资队伍整体的专业水平,课堂改革效果也十分明显。根据教学需要学校有3项省级课题、12项市级课题开展教学研究。

(五)成果创新

1.课程建设体系创新。一是内容创新。“1+2+S”的课程建设体系打破国家培智课程设置,建设了适合中重度孤独症学生的课程体系,增加了康复课和活动课,细化课程分支,更符合中重度孤独症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个性需求,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二是形式创新。不拘泥于課堂,让课堂突破教室走向个体、走向活动、走向生活。让中重度孤独症学生在更为科学的课程设置中补偿缺陷、提升能力、开发潜能,实现融入生活、融入社会的目的。

2.实践创新。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设置活动课程,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类型进行康复教育,为他们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奠定基础。组织非洲鼓和架子鼓队的学生到社区等地慰问演出;结合世界孤独症日等特殊节日,开展不同形式内容的主题活动;组织开展劳动教育、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劳动,体验生活、学会生活;建立孤独症学生家庭联谊等,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增强了自信,使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更加快乐。因此,此项成果为孤独症学生课程体系的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

(一)效果

1.学校课堂变革成为典型样本,有效发挥辐射作用

成果形成以来,已经有省内外6家兄弟学校借鉴使用,学校多次在全省教师素质能力提升工作会议上做展示交流,充分凸显其在市区乃至省内外产生的积极影响和辐射推广效应。随着这一效应的辐射,学校的实践也成为了区域推进中重度孤独症学生课程建设与教学变革的典型样本。

2.为学生发展提供空间

多元课程为中重度孤独症学生提供基础性、康复性、活动性的课程,学生根据量身定做的课程打开了自己的成长之路。学校每两年开展一次艺能节,学生把在课堂学到的技能用到了各级各类的活动中,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等表现形式展现出来,使他们的情绪更加稳定,更愿意进行交流,从而改善其表达能力,增强其自信。

学校还组织中重度孤独症学生多次参加各级各类活动,2名学生参加全国特奥比赛获得银牌、10名学生参加省残疾人运动会获银牌,多名学生参加市级速滑比赛,与健全人同场竞技。孤独症学生表演的《鼓舞非洲》在第八届全省残疾人艺术汇演中荣获表演三等奖,孤独症学生还参加了全国“曹灿杯”朗讀大赛获省一等奖,并多次参加各类慰问演出活动。

3.为教师发展注入能量

在科学课程体系建构与实施过程中,教师不断地思考和探索中重度孤独症教育理念下的多元课程的建设,着力研究科学课程的内涵、建构和实施方式,有力促进学校教师团队课程领导力水平和整体发展提升。教师获市级教学成果奖6人,承担省级课题5项,课题带动成果的内化和提升,教师在各类期刊发表论文6篇,50余篇经验、论文在省市交流获奖。10人次在全国康复技能大赛获奖,省名师1人、市名师5人、学科带头人2人。

4.带动学校发展

多元课程带动学校整体的育人工作,促进学校课程管理能力的提升和内涵发展的实现,为学校发展开辟了新格局、新方向。学校先后获得“全国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全国医教结合综合康复教师培训基地”“省体育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省劳动教育示范校”“省文明校园”“高校实习实训基地”等称号;获得省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3次、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次,学校孤独症研究项目“音乐和美术干预疗育少儿自闭症”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全国特殊教育“艺术教育与康复”研讨会活动主题发言。获全国特殊教育校本课程论文、教材及录像课比赛优秀组织奖,承担“艺术治疗在特殊儿童问题行为干预中作用研究”“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等项目研究并顺利结题。

(二)反思

(1)在实施过程中,专业教师队伍能力还有待提升。学校现有的教师很少为孤独症专业毕业,在教学中易走弯路。

(2)孤独症康复专业教师偏少,不能满足对中度重度孤独症学生的训练需求。中重度孤独症学生的教育和康复的效果受其病症影响,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训练,才能有效地促进中重度孤独症学生的发展和改善。

(3)在实施多元课程的构建过程中,社会、家庭资源的支持不足。由于受到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康复后的学生主要回归到家庭,课程实施的效果也会在回归家庭后逐渐减退,社会上目前还没有能力接纳这部分毕业生,导致他们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

2022年初,国家七部委联合颁布的《“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中指出,积极探索科学适宜的孤独症儿童培养方式,研究制定孤独症儿童教育指南,逐步建立助教陪读制度,为孤独症儿童更好融入普通学校学习生活提供支持[3]。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得到了国家社会的高度关注。在今后的教学中,学校将一如既往地通过再实践去完善原有成果的科学性、普适性和成熟度,在孤独症学生教育康复方面更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意见的通知[EB/OL].(2009-05-08)[2022-11-28 ].http://www.gov.cn/xxgk/pub/govpublic/mrlm/200905/t20090508_33485.html.

[2]王梅,张俊芝.孤独症儿童的教育的教育与康复训练[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92-110.

[3]教育部.《“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启动实施[EB/OL].(2022-01-25)[2022-11-28]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201//t20220125_ O596278.html.

课题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课题“构建孤独症儿童教育多元化特色课程体系的研究”(JJB1320168)

见习编辑/张婷婷

猜你喜欢

课程建设
优化措施,提高能力
发酵设备与实训精品课程建设研究
MOOC时代创新区域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