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课程结构化教学策略探析

2023-08-13江苏徐州市铜山区三堡实验小学221112陈春敬

小学教学参考 2023年15期
关键词:训练任务结构化运动

江苏徐州市铜山区三堡实验小学(221112) 陈春敬

结构化教学是一种系统性、整体性的教学模式,由于各学科的知识都具有结构化特征,所以适用于各个阶段的各科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当从结构化教学的视角出发,分析、探究课程结构与教材内容,引领学生充分感受体育学习的方法与应用,逐步增强学生的体育学习力与运动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对体育教学进行结构化处理,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运动训练,通过整合课程资源、创新课程设计、组织课程活动、延伸课程训练等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

一、整合课程资源

整合体育课程资源,能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运动环境,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因此,教师要精心选择与设计教学内容,创设结构化教学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运动训练,实现增强运动训练效果的目标。

1.精选结构化教学内容

实施结构化教学,教师要注意精选课程资源,深入挖掘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素材。学生对运动内容、运动形式、运动效果比较在意,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处理,结合多种制约因素展开教学设计,创造实施结构化教学的有利条件,提高运动训练的针对性。

体育学科的训练项目众多,教师要筛选适合学生的训练内容,构建结构化的内容体系,为实施结构化教学提供支持。如力量训练、协调性训练、爆发力训练、技巧训练等项目,教师需要对这些训练项目进行细化处理。如体能训练,可以选择俯卧撑、仰卧起坐、引体向上、平板支撑、深蹲起跳等训练内容。设计教学时,教师要为不同群体学生设计不同的训练方案,并且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递进性、梯度性,使学生逐渐掌握运动要领,提升身体素质。如在足球教学中,教师可将训练内容进行分解处理,系统训练学生运球、传球、射门、卡位、技战术配合等技能,彰显教学内容的结构化特点。上述教学,教师优化教学内容,选用适合学生运动训练的项目,有利于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形成主动运动的意识和习惯。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运动基础存在个体差异,对训练项目的认同感各不相同,教师在实施结构化教学前要深入研究学情,提升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2.创设结构化教学情境

实施结构化教学,教师要对学生的运动训练进行整体性设计,引入更多适合的训练内容,提升运动训练的互动性、开放性、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体育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围绕学生整合课程资源,借助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才能吸引学生主动进行学习,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上,教师为学生示范技术动作,利用展示指导学生训练,能够给学生提供直观学习的机会。为调动学生运动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一些动作的分解图,让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要领。如立定跳远,教师先示范动作,讲解每一个动作的运行方法,再利用多媒体展示立定跳远的分解图。学生仔细观察分解图,找到动作要领:第一步踮脚尖,伸臂,上摆臂;第二步下蹲,重心下压,下摆臂;第三步脚跟踩稳,过渡到脚尖,同时发力跳出去。学生对每一个动作都掌握后,就可以主动参与训练,并积极探索相关的训练方法。上述教学,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动作要领的分解图,为学生创设适合的结构化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观察讨论中形成正确的运动认知,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创新课程设计

在体育课堂中实施结构化教学,教师要深入分析教情和学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课程设计,提升课程设计的契合性。

1.分析结构化教情

教情,包括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方案设计、教学程序组织、教学活动安排、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教情对运动训练方案设计有重要的影响,教师需要重视教情分析,为学生顺利进行运动训练奠定基础。教师要优化多种运动训练的内容和形式,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更多适合学生的运动训练任务,使学生积极参与运动训练,在系统性训练中提高自身的运动素养。

如原地跑和原地跳远运动,学生对这两项运动非常熟悉,也能够掌握基本技术要领,但难以持久地进行运动,易出现运动厌倦感。为此,教师要重新规划运动场地和器材应用,组织学生进行比赛活动,或借助一些运动器材开展游戏活动,将力量训练与技巧训练相融合,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学生普遍喜欢互动性、游戏性的运动,教师抓住学生的运动心理,从满足学生训练需要的角度设计教学,能为学生创造丰富的运动机会。如增加一些游戏竞赛活动,不仅能给学生带来运动快感,还能够提升运动强度,训练学生的运动意志力。从这个角度实施结构化教学,提出结构化的运动训练任务,能提高学生运动的主动性,为学生带来全新的运动体验。

2.分析结构化学情

实施结构化教学,除了重视教情,还要关注学情。学情包括学生的运动兴趣、运动基础、运动悟性等方面。教师只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系统性的训练方案,才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学生的运动基础存在差异,教师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要因材施教,设计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案,这样既能促进学生运动思维的发展,又可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如篮球运动,大多数学生都喜欢,特别是男生,对篮球高强度的对抗比赛非常喜欢。教师可将学生合理分组,从进攻技术和防守技术两个角度,设计系统化的篮球训练任务,给不同的小组提出不同的训练目标和要求。如进攻技术训练,包括传接球、运球技术、投篮技术、持球技术、抢篮板技术等。每项技术设定一个训练主题,组织学生进行系统性训练,采用技术训练成果验收机制,评价学生的训练情况。这样能让更多的学生顺利掌握篮球运动技能,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三、组织课程活动

体育课堂中,教师要有效实施结构化教学,就要针对学生的运动需要,设计适合的训练任务并创新训练形式,提出相应的训练要求,从而增强学生的体质。

1.设计结构化训练任务

在设计训练任务时,教师要对体育课程内容、学生运动基础、训练现实环境等制约因素进行全面分析,从结构化教学的角度出发,为学生的运动能力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体育课堂中,教师可将学生科学分组,遵循同质分组原则,将相同运动基础的学生组成小组,通过分层教学,促进学生运动能力的提升。

如韵律操训练,学生大多不太喜欢这项运动,教师可利用多种展示手段刺激学生感官,让学生接受这项运动,并产生运动兴趣。课堂上,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韵律操视频,并适时讲解技术要领,鼓励学生模仿练习;再邀请部分学生现场演示,通过榜样作用,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这里,教师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展示比赛活动,促使学生主动进行运动训练。韵律操训练不是一日之功,教师可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行安排练习。学生接受任务后能主动进行日常的系统训练,不仅熟练掌握了韵律操的技术要领,还提升了身体的协调性、柔软性和体能力量,增强了体质。

2.创新结构化训练形式

结构化的运动训练形式众多,教师要了解学生运动的实际需要,对运动训练的形式进行创新设计,以获得更好的训练效果。学生对新颖有趣的训练形式易产生兴趣,能在运动中提高参与度。教师要从结构化教学的角度,根据学生的运动实际,创新训练形式,为学生设计适合的训练任务,这样可突显结构化教学系统性、渐进性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训练的积极性。

如跳远运动看似简单,实则不然。它不仅需要掌握助跑、起跳、调整身姿等技术,还有力量方面的要求,特别是瞬间爆发力,对这项运动有重要的制约作用。教师可先组织学生进行速跑、起跑训练,再进行原地跳高、蛙跳训练,然后组织学生练习走独木桥,锻炼平衡力。通过有目的、结构化的运动训练,达成相应的目标,提高学生参与跳远运动的积极性。上述教学,教师根据学生的运动基础和运动项目,设计系统性的运动训练,使学生在主动训练中形成运动技能,发展体育核心素养。

四、延伸课程训练

结构化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运动素养,这需要进行长期的、系统的训练。体育课堂中,教师实施结构化教学需要延伸课程训练,将课内与课外学习进行有效对接,以拓宽学生的运动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1.拓展结构化训练维度

设计运动训练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根据结构化教学的特点延伸课程训练,设计具有生活化、实践性、开放性的训练任务,以连接课内课外的运动训练。这样可丰富学生的训练体验,让学生在系统训练中掌握运动技能,全面达成运动训练的目标。同时,根据学生的运动需要,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设计训练任务,以提高运动训练的适合性,增强运动训练效果。

结构化运动训练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能够增强学生运动的自觉性、主动性。教师要采取可行的途径,开展教学调研,全面了解学生的运动需求,拓展结构化训练维度。如乒乓球运动,这项运动的训练强度较低,但对身体的协调性、柔软性,特别是手臂的灵活性要求较高。学生年龄小,运动技术存在不少短板,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后借助网络搜集相关的运动视频,在家长陪同下展开课外训练,并参与学校的小组选拔比赛。乒乓球运动具有较强的普适性,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运动训练,提出亲子运动任务,能使学生主动进行课外训练,从而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增长。

2.创新结构化训练组织

创新结构化运动训练的组织,教师需要制订明确的目标,对训练内容、训练形式展开创新设计,提出更多适合学生的实践性训练任务。体育课堂中,教师要与学生展开多重互动,借助生活和社会环境,依托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运动意识。在学生进行运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客观分析学生的训练情况,以便及时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体育训练内容丰富,教师要对学生的运动诉求展开深度研究,为学生设计适合的训练任务,使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如武术作为传统的运动项目,担负文化传承的重任。这项运动对身体素质有一定的要求,如力量、爆发力、身体协调性、肢体灵活性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小学生对武术运动中的器械类操作项目比较感兴趣,如操刀舞剑,教师可利用学校器材设计训练任务,要求学生逐个理解动作要领,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课堂上,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播放武术表演视频,给学生带来更多观赏武术和体验武术的机会,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运动情结。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主动展开探究学习,练习武术套路,以带给学生内心触动,加深学生的运动体验。

总之,教师对体育教学进行结构化处理,不仅可以优化运动环境,还能促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索的过程中形成学科认知。学生的运动能力培养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特别是学科思维的锻炼,需要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这就需要教师设计结构化教学方案,针对学生的运动实际展开教学设计与组织,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启动学生的学科思维,让学生在系统性训练中发展运动综合能力。

猜你喜欢

训练任务结构化运动
促进知识结构化的主题式复习初探
结构化面试方法在研究生复试中的应用
青少年皮划艇运动员各年龄阶段的训练任务分析
分析青少年皮划艇运动员各年龄阶段的训练任务
海军航母编队启航执行机动训练任务
不正经运动范
辽宁舰开放,看什么
基于图模型的通用半结构化数据检索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